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恰尔德 著,陈常燊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维特根斯坦
  • 西方思想史
  • 传记
  • 思想家
  • 逻辑哲学
  • 语言哲学
  • 分析哲学
  • 20世纪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712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657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Wittgenstein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34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重要的几位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对20世纪以来的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维特根斯坦》为英国资深哲学教授恰尔德所著,对代表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逻辑哲学论》和后期思想的《哲学研究》均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和分析,同时对维氏的《论确定性》和他对宗教和人类学的评论作了细致的解释和探讨。在书中作者征引了国外维特根斯坦研究界的大量新文献,探讨的主题也在许多方面超出了之前出版的同类图书,此外还多有作者个人新见,因此可以说兼有导论和研究的双重性质,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可供研究者参考。

目录

致谢
关于维特根斯坦着作的版本说明
维特根斯坦着作缩写
维特根斯坦年表
第一章 生平与着作
1.引言
2.家庭背景与早期生平
3.1911—1919:剑桥、一战与《逻辑哲学论》
4.1919—1928:隐居
5.1929—1947:回到哲学——剑桥、二战与《哲学研究》
6.1947—1951:最后岁月
7.本书写作计划
小结
拓展阅读

第二章 《逻辑哲学论》:语言与逻辑
1.表征
2.命题即图像
3.分析与逻辑
小结
拓展阅读

第三章 《逻辑哲学论》:实在与语言的界限
1.实在
2.语言的界限
小结
拓展阅读

第四章 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研究》
1.从逻辑分析到综观式表现
2.“语词和句子种类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对指称主义的拒斥
3.意义与使用
小结
拓展阅读

第五章 后期哲学:意向性与遵守规则
1.意向性
2.规则与遵守规则
小结
拓展阅读

第六章 后期哲学:心灵与心理学
1.感知与感知语言
2.心理学哲学中的诸主题
小结
拓展阅读

第七章 知识与确实性
1.摩尔的《对外在世界的证明》
2.摩尔式命题
3.作为探究法则的摩尔式命题
4.相对主义的威胁
小结
拓展阅读

第八章 宗教与人类学
1.宗教
2.人类学
小结
拓展阅读

第九章 遗产和影响
1.《逻辑哲学论》与当代哲学
2.维特根斯坦的后期着作与当代哲学
3.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
小结
拓展阅读
术语表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维特根斯坦 [Wittgenstein]”量身定制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尼采 沉重的思想,赤裸的呐喊——人类精神的边界探索者 引言:在群星陨落之后 二十世纪的哲学天空中,弗里德里希·威廉姆·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也最为灼热的星辰。他的一生是思想的鏖战,是痛苦的淬炼,更是对西方文明根基的一次彻底而无情的审视。尼采的著作,如同一柄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层层包裹的虚伪表象,直抵生命力的核心。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走近这位“戴着面具的哲学家”,探究他如何从一个古典语言学的学者,蜕变为一位撼动了整个西方思想版图的先知。我们不会简单地罗列其“超人”、“权力意志”或“永恒轮回”等概念,而是聚焦于尼采思想形成、演变及其深刻的个人悲剧性之间的复杂关联。 第一部:古典的熔炉与浪漫的幻灭(1844-1879) 尼采的青年时代深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和瓦格纳的艺术理想的熏陶。早期的他,将哲学视为一种艺术实践,而非纯粹的逻辑推演。 1. 巴塞尔的教授与《悲剧的诞生》: 年仅二十四岁便被任命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授,这是尼采学术生涯的巅峰起点。然而,其成名之作《悲剧的诞生》并非对古希腊的单纯怀旧,而是以悲剧精神为武器,对当时盛行的苏格拉底式理性主义发出了第一次强力挑战。我们详述他对“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辨析,理解为何他将苏格拉底的乐观主义视为西方衰落的开端。 2. 与瓦格纳的决裂: 尼采与理查德·瓦格纳的关系,是理解其思想转向的关键。从最初的狂热崇拜到后来的痛苦决裂,这段关系象征着尼采对艺术救赎的希望破灭。瓦格纳晚期作品中流露出的日耳曼民族主义和基督教色彩,被尼采视为对古希腊精神的背叛。我们分析,正是这种决裂,促使尼采将目光从艺术的救赎转向哲学对人性的重估。 3. 沉默的疾病与学术生涯的终结: 身体的病痛,尤其是严重的偏头痛和视力衰退,迫使尼采过早地退出了稳定的教职。这种被放逐的生活,反而成为他思想上“流亡”的开端,迫使他转向更独立的、更具破坏性的写作方式。 第二部:流浪的先知与思想的重估(1880-1888) 这是尼采思想最为成熟、也最为激进的时期。他不再是学院派的学者,而是“没有读者”的先知,他的文字充满了警句、格言和寓言。 1. “上帝已死”的宣告与虚无主义的诊断: 本书将重点剖析“上帝已死”的真正含义。它并非简单的无神论宣言,而是对西方形而上学基础崩塌的深刻诊断——即人类赖以支撑其价值体系的终极根基已经瓦解。我们探讨尼采如何区分“被动的虚无主义”(绝望与虚无)和“主动的虚无主义”(摧毁旧有价值以创造新价值的动力)。 2.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这部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的作品,是尼采思想的“交响乐”。我们将深入解读其核心概念: 超人(Übermensch): 超人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而是精神层面上克服人类现有局限、自我立法、肯定生命并创造新价值的人。我们辨析超人与“最后的人”的对立。 永恒轮回(Eternal Recurrence): 这被尼采视为最沉重的思想负担,也是最伟大的肯定。它要求个体以最严苛的标准审视自己的每一个选择:你是否愿意让此刻的生命在时间中无限重复?这种思想试验是检验一个人生命肯定程度的试金石。 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 权力意志并非狭隘的政治权力或统治欲,而是生命体内部的本质驱动力——一种增长、克服阻力、不断自我超越和解释世界的内在冲动。 3. 道德谱系的解构: 在《道德的谱系》中,尼采发动了对基督教伦理的“系谱学”分析。他揭示了“善恶”观念的起源并非神圣启示,而是历史权力斗争的结果:由“主人道德”(高贵、强大、肯定生命)被“奴隶道德”(怨恨、谦卑、否定生命)所颠覆的过程。 第三部:最后的火焰与未竟的遗产(1889-1900) 尼采生命最后十年的精神崩溃,如同他思想的最后一次爆发,留下了既充满魅惑又极度危险的遗产。 1. 最后的狂热与致萨拉托加的信: 1889年1月3日,在意大利都灵街头,尼采的精神彻底瓦解。我们回顾他留下的那些“疯狂的”遗嘱和信件,探讨精神崩溃是否是他思想自我毁灭的必然终点,还是对时代精神的过度敏感所致。 2. 遗产的误读与被篡改的《权力意志》: 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福斯特-尼采,作为其作品的保管者,对遗稿进行了系统性的编辑和修改,以迎合当时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思潮。本书将详细梳理《权力意志》一书的编纂过程,揭示这些误读如何为后来的政治思潮提供了扭曲的养料,并强调回归原始手稿的重要性。 结论:一个永恒的挑战者 尼采留给我们的,不是一套可以安稳遵循的哲学体系,而是一种永不休止的自我批判精神。他的作品要求我们直面人类存在的“平庸性”,拒绝一切虚假的慰藉,并以勇气和创造力,为自己的人生书写新的价值律令。他是一个永远在路上、永远在反抗的思想巨人,至今仍是每一个渴望自由、不愿随波逐流的现代人必须面对的挑战。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角: 结合心理学、文学批评和古典文献学,全景式再现尼采的复杂内心世界。 概念清晰化: 摒弃晦涩的术语堆砌,力求将“权力意志”、“永恒轮回”等核心概念还原到其生命体验的语境中。 历史批判: 严肃对待尼采思想的政治滥用问题,提供必要的历史纠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总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却又始终笼罩着神秘色彩的人物感到着迷,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个。我曾不止一次地试图阅读他的原著,但常常被那句句精炼却又晦涩的文字挡在门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站在巨人脚下,仰望着他那些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峰的凡人。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在这片迷雾中点亮了一盏引路的灯。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维特根斯坦的人生经历与他的哲学思想相结合的。毕竟,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从富有的家庭,到一战的战场,再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最后又重返哲学界,他的经历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这些经历是如何塑造了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影响了他对语言、对世界、对存在的理解。我更希望,作者能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解读那些高深的哲学概念,让我明白他所谓的“哲学活动就是语言的治疗”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他后期关于“家族相似性”等理论,是如何颠覆了人们对概念的传统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真的很喜欢,封面选用了那种带有复古质感的纸张,摸上去温润而有力量。封面上维特根斯坦的肖像,那种眼神,深邃得仿佛能洞穿一切,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郁。我之前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哲学史的片段,知道他是个极其重要但又难以捉摸的思想家。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更近距离地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思想脉络的书。听朋友推荐,说这套“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做得相当不错,尤其是维特根斯坦这本,评价很高。我拿到这本书后,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看到里面涉及了他早期的《逻辑哲学论》到后来的《哲学研究》,这跨越也太大了,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他如此复杂且前后矛盾的哲学体系梳理清晰的。而且,名字后面还特意加上了英文原名“[Wittgenstein]”,这一点就很用心,让读者能一眼识别出这本书的焦点,也暗示了其内容的严谨性,避免了翻译上的模糊。我对作者如何处理他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论断,以及他那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传达出维特根斯坦那种对哲学本身的执着,以及他对语言、逻辑、思想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在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又特立独行的人物抱有极大的兴趣,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其中一位。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天才”、“晦涩”、“革命性”等词汇,这不禁让我对他的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带领我真正走进他思想世界,理解他那种颠覆性的哲学观的书。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我希望作者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了解他的哲学思想,而是能够深入地剖析他思想的源头、发展脉络以及其深远的意义。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他前后期思想的巨大差异。从早期对语言逻辑的严谨建构,到后期对日常语言使用的强调,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哲学考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给出清晰的解答。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个体,他的性格、经历如何与他的哲学思考相互影响,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维特根斯坦的名字,在哲学界,乃至在很多跨学科领域,都是一个绕不开的标杆。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他思想的二手资料,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真正触及到他思想的核心。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我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处理维特根斯坦思想上的巨大转变的。从早期的《逻辑哲学论》中那种对语言的逻辑结构进行严格规范的追求,到后期《哲学研究》中对日常语言的回归和对意义的“使用”理论,这种前后期的巨大差异,一直让我感到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条转变的轨迹,解释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并深入剖析两种思想体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此外,我对于维特根斯坦在生活中的一些轶事和他的个人性格也很好奇,我感觉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哲学思考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这方面的内容,那就更完美了,这有助于我从更立体、更鲜活的角度去理解他。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后,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标题。 “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维特根斯坦”——这个系列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而维特根斯坦的名字,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我之前对维特根斯坦的了解,主要停留在一些哲学术语的层面,比如“语言游戏”、“家庭相似性”等等,但对于这些概念是如何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形成,以及它们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我一直感到模糊。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他内心世界的窗户。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他的核心哲学思想,帮助我理解他为何会对语言的本质如此着迷,以及他如何通过分析语言来解决哲学难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他思想的介绍,更能展现出他那种不懈探索、勇于自我批判的精神。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维特根斯坦那些看似悖论式的论断,以及他那些独特的哲学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真正领略到这位“哲学家中的哲学家”的智慧光芒。

评分

吴藕汀《孤灯夜话》里有戚继光一则,曰戚继光,通过买美姬送张居正的手段从而飞黄腾达,生活奢华,人品低下,西湖边不应该建他的塔。余觉甚为迂腐可笑,戚乃王阳明心学传人,知行合一,若他不知道审时度势,岂有后来的一番作为。

评分

已记不起第一次看到Haus Wittgenstein照片是何年何月了,不过当时立即直觉其造型的极简——建筑完全以矩形与正方形几何体组成,墙体上几乎没有任何装饰——这种国际化风格显然体现了20世纪初形式服从功能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遍原则:“偏爱轻型技术,现代合成材料与标准模制的部件,以利制作与装配”,形式上则“被打扮成洁白的,均一的,像是用机器制造出来的外形”,追求纯粹的几何学性,有意摒弃繁复的装饰。

评分

成为革命者的人能对他自己进行革命。

评分

吴藕汀(1913-2005),浙江嘉兴人,词坛名宿、画家、版本目录学家。今刊登该书责任编辑启正所撰之前言,题目为编者所加。

评分

防止我们的主张被曲解——或避免我们的主张流于空泛——的唯一途径,是明确阐述我们关于什么是理想的比较对象——好象是一种标准——的看法,以取代对于这种主张的偏见;,即一切事物都必须与这种主张相适应。这是产生教条主义的途径,而哲学在其中容易堕落。

评分

探讨哲理的人渴望思想平静。

评分

正确地生活的人遇到问题时不感到遗憾,所以对于他来说,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欢乐。换句话说,问题对于他来说是环绕他的生活的一道明亮的晕圈,不是含混暧昧的背景。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质量不错

评分

【原来思想的生活不是近在咫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