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所崇尚的功利的理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1762年,卢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尔》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埃及迈农维尔与世长辞,享年66岁。
评分卢梭这个鼎鼎大名的人物的全集,上午印书馆出版精品书籍啊。李平沤翻译的《忏悔录》平装本装帧一般般,定价61块,我觉得就够高了,现在再看这9卷精装全集,那真叫倒吸一口凉气啊。单本过百的有好几卷。相比于国外,中国的书价已经是相当便宜了。出版社也要生存,特别是学术书,印数少,定价太低的话,难以保本。不过相对于中国普通人的收入,书价可能的确有点高了。我在法国买过一本很厚的学术书,定价是45欧元,同样厚的书在国内定价估计至少要135元以上吧。相对于45欧,135元很便宜,但是人家的收入大概是我们的10倍(就普通人的收入而言),所以不是中国的书价太高,而是老百姓的收入太低。他需要朋友来接近他的心灵,可同时却又不允许朋友靠他靠得太近:他会因为霍尔巴赫太有钱而拒绝和对方更亲密;他也会因为埃皮奈夫人让他屡屡拜访而心生烦闷;崇拜者频繁登门的日子,我们更是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出,这简直让他厌倦得发狂。 也许吧,可能是文化的差异,其实,卢梭,也只是个普通人也会有软弱逃避不负责任,也会有缺陷。他有才华思想,但自身也许只是个孩子吧。毕竟文人的笔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当时的社会条件,送走了活下来或者是活的好的几乎是太困难了,个人觉得也许都死了,孩子的母亲会更伤心吧。我当时看忏悔录也是自己强迫自己看的,只能说感觉这本书把伟大的人物从神坛上拉了下来,原来,大家都一样。其实,对这本书具体的感受很愤怒,可能忽视了其他的一些东西不过,关于孩子这一部分,是我相当在意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资质,不在于天赋。从卢梭的经历中,你能看出他的天才吗?他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也没有敏捷的思维,写作对卢梭来说简直就是折磨,“对我来说,写作是极端困难的。我的手稿要屡经涂抹和修改,弄的乱七八糟,难以辨认。在发排以前,没有一部手稿不是我誊写过四五遍的。我手里拿着笔,面对着桌子和纸张,就是写不出来东西。”卢梭的成名之作《论科学和艺术》是在38岁时写出的,在此之前,卢梭默默无闻。 当卢梭已经年迈,开始着手写《忏悔录》的时候,曾经无数次被一段感情感动,这段感情毫无波澜,异常短暂。在卢梭青年的一次旅行中,偶然和两位少女同行,仅仅一天的时间,三人就分开了。但是这次短暂的旅行却在卢梭心中留下了不能磨灭的印记,“我们三人之间的温馨的情谊,胜于更强烈的肉感乐趣,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装帧是金梅的,塑封也是很好的就是价格稍微高了一些我是在搞活动的时候买的五折以下哈能接受吧。还差第七卷就齐了
评分商品很好,送货及时。
评分1750年,卢梭在38岁时一举成名。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一代名人。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评分还没看完,看完了再来评价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但价格有些高
评分我正在从事一项前无先例而且今后也不会有人仿效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本来面目真真实实地展示在我的同胞面前;我要展示的这个人,就是我。
评分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评分难得的好翻译,真是好书,名著名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