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书 名 | 芬兰道路 | ||
| 主 编 | 帕思·萨尔伯格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15年3月 | 版 次 | 第1版 |
| 印刷时间 | 2015年3月 | 印 次 | 第1次 |
| 字 数 | 158千字 | 页 数 | 206页 |
| I S B N | 9787553725963 | 开 本 | 16开 |
| 装 帧 | 平装 | 重 量 | 350克 |
| 原 价 | 30.00元 | 折后价 |
|
目录 | |||
导论:是的,我们可以(见贤思齐) 章 芬兰梦想 第二章 芬兰悖论:少即是多 第三章 芬兰优势:教师 第四章 芬兰道路:竞争福利国家 第五章 未来是否继续芬兰道路? 参考文献 |
内容简介 | |||
|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芬兰,如何建构世界级的教育体系?拨开教育改革的重重迷雾,芬兰的成功经验将带来全新的启示! |
书摘/插图 | |||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教育公平议题的研究者,我特别关注芬兰模式在消除教育差距方面的表现。从外部看,芬兰的教育体系似乎是平等的典范——顶尖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微乎其微。然而,我深知,任何系统都存在隐性的阶层固化。我想知道的是,随着全球化和移民涌入,芬兰的教育系统在应对日益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时,其曾经引以为傲的公平性是否受到了挑战?书中是否有关于如何支持特殊需求学生、或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学生的具体干预措施?很多时候,改革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它能将最优秀的学生推向多高,而在于它能将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托举到怎样的高度。如果这本书能提供关于资源分配、师资倾斜以及对弱势群体支持的具体数据和案例,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教育经验分享,上升到了社会政策研究的高度。我期待看到,一个看似同质化的社会如何应对差异性带来的挑战,并从中学习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学习环境。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时,最吸引我的是它标题中那种“世界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的普适性。教育是国之大计,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一直是个悖论。我们总是在追逐“最佳实践”,却常常忽略了“文化适宜性”。我一直琢磨,芬兰教育成功的基石,究竟是其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还是其社会层面对教育的绝对尊重和投入?如果把芬兰的教学法搬到我们这种竞争压力巨大、家长焦虑爆棚的环境中,是否会水土不服?我希望书中能有一章,专门剖析这种“信任文化”是如何在师资培养、学校管理乃至社会舆论中建立起来的。这种自上而下的信任,与我们目前推行的那种强调量化指标、注重过程监管的模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真正的教育创新,往往需要配套的社会体制变革,否则只是空中楼阁。我期待书中能有对这种“软性基础”的深刻洞察,而不仅仅是介绍那些广为人知的“无考试、少作业”的表象。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一个更宏大的议题: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劳动力,还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适应不确定未来的公民?芬兰的教育体系似乎更倾向于后者,强调“幸福感”和“终身学习能力”。这种价值取向,在当下这个快速迭代、充满“风口”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但也最难被量化和推广。我特别好奇,芬兰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在不以应试为导向的前提下,确保学生仍能发展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背后一定涉及对“学习动机”的深刻理解和巧妙的激发。如果书中能详细阐述他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驱力,如何让学习本身成为一种内在的奖励,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毕竟,技术可以取代很多技能,但创造力、韧性和对知识的渴望,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把钥匙,打开我们理解教育本质的另一扇窗。
评分我最近在尝试推行一种跨学科的探究式学习模块,但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课程标准的刚性限制,以及如何界定和衡量那些难以量化的“软技能”,比如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因此,我对芬兰教育体系中对“深度学习”而非“广度覆盖”的偏好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芬兰教师在处理这种深度探索与国家课程要求之间的张力时的真实案例和心路历程,那就太棒了。我猜想,他们可能有一套非常精妙的内部评估机制,既能满足宏观要求,又能让教师保有教学的自由裁量权。例如,他们如何平衡学生在自由探索中可能产生的知识“漏洞”与未来升学或职业衔接的需求?这种平衡艺术,往往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这本书能揭示出他们处理这种“双重目标”的策略,对我当前的工作将有立竿见影的帮助。我总觉得,改革的精髓不在于照搬一套流程,而在于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是如何调和各种矛盾的。
评分赫尔辛基的雪花似乎都带着一种独特的教育哲学,让人在阅读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案例时,总会不自觉地拿来对比。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冷峻的蓝色调,仿佛预示着一种深刻而冷静的分析。我最近正在研究如何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真正落地,尤其是在那些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地区。市面上关于北欧模式的书汗牛充栋,但大多数都停留在宏观的政策介绍,缺乏深入到课堂实践的细节。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操作指南,比如,当一个班级里学生的兴趣点天差地别时,老师究竟如何设计一个既能保证基础达标,又能激发个体潜能的课程?是基于项目的学习(PBL)的深度应用,还是对传统学科边界的彻底打破?我更关注的是,这种高度自主和信任的教育体系,在面对评估和问责制的压力时,如何保持其核心价值不被稀释。毕竟,任何系统的变革,一旦进入执行层面,总会遇到现实的摩擦和阻力,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是所有教育改革者必须面对的世纪难题。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芬兰教育体系中,那些“看不见的”支持网络和文化基础,那无疑会为我的研究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