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回忆录

齐白石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白石 著
图书标签:
  • 齐白石
  • 回忆录
  • 艺术
  • 绘画
  • 传记
  • 中国美术
  • 民国
  • 文化
  • 大师
  • 艺术人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51569
商品编码:1107310473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齐白石回忆录

:32.00元

作者:齐白石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506051569

字数:172000

页码:2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20世纪的中国,杰出的艺术大师层出不穷,而备受陈师曾、徐悲鸿、林风眠等人共同推崇的大画家,只有齐白石一人。齐白石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异数,从没有一位画家如同他这般,能将中国画的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得完美无瑕。他将传统文人画的美感情趣转向移位,开辟了一个平民化、世俗化的绘画天地,注入了生机活泼的世俗人情。《齐白石回忆录》是白石老人亲述,由门人张次溪记录,原是请吴江人金松岑为白石老人作传所备的素材。记录了齐白石生于清末、游历于民国、经历种种战乱的人生苦旅。同时这本《齐白石回忆录》收录了胡适、黎锦熙、邓广铭三位史学大家所做的《齐白石年谱》和罗家伦所写的对《白石老人自述》的感受。可说是读懂齐白石为、为可信的读本。

目录


白石老人自述
章:出生时的家庭状况
第二章:从识字到上学
第三章:从砍柴牧牛到学做木匠
第四章:从雕花匠到画匠
第五章:诗画篆刻渐渐成名
第六章:五出五归
第七章:定居北京
第八章:避世时期
附录
一、《齐白石年谱》 胡适 黎锦熙 邓广铭
二、《看完后的感受》 罗家伦
编后记

作者介绍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外出游历。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

文摘


序言



《沧桑百年:一位世纪老人的人生轨迹》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个体生命的轨迹交织其中,共同构筑起一个时代的风貌。《沧桑百年:一位世纪老人的人生轨迹》并非一部宏大的史诗,而是一部沉静而深刻的个人口述史。它聚焦于一个生于晚清、历经民国风云、见证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普通知识分子——林怀瑾先生的百年人生。本书以其亲历者的视角,细致入微地描摹了一个特定群体在剧烈社会变迁中的心路历程、职业坚守与家庭传承。 第一部分:青灯古佛下的童年与科举的挽歌(1890s - 1910s)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了十九世纪末江南一个传统的士绅家庭。林怀瑾先生的童年,是在传统私塾的油灯下度过的。他详细回忆了彼时私塾的教学方式、严格的家教,以及对“四书五经”的刻苦钻研。这段经历为他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但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时代变革与旧有教育体系的终结。 林先生用朴实的笔触记录了光绪年间地方上的生活图景:乡村的岁时节令、宗族的运作模式、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新学”的模糊感知。重点描绘了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传统士大夫家庭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他父亲在面对“举业已废”时的那种迷茫与不甘。 随后,故事转入新式学堂。林先生被迫接受了西式教育,描述了从八股文到代数几何的巨大思维跳跃。他回忆了在省立师范学堂求学时的趣闻轶事,以及与同窗们在茶馆里激烈讨论“救国图强”的激情岁月。这段时期,他开始接触进步思想,思想的萌芽与旧式教条的碰撞,为他日后的选择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烽火硝烟中的求学与初露锋芒(1920s - 1930s) 二十年代,是林怀瑾先生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段时期。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京师大学堂(后更名),主修法政学。他生动地再现了民国初年北京城作为文化和政治中心的独特氛围——既有北洋军阀的腐败与混乱,又有新文化运动的蓬勃生机。 书中详尽记载了他在校园内参与的几次重要的学术讨论和学潮。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一个“思辨社”,探讨中国法律体系的现代化与如何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这些回忆不仅是个人经历,更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内心挣扎的侧写。 毕业后,林怀瑾先生拒绝了南方的优厚职位,选择回到家乡所在省份的司法部门任职。他坦诚地记录了初入官场的复杂与理想主义的受挫。他回忆了自己如何在一个腐败的体制内,力图坚守法律的公正,并因此得罪了地方势力。这一部分的叙述充满了张力,展现了理想在现实面前的艰难处境。 第三部分:战火中的坚守与流亡(1937 - 1949) 七七事变后,林怀瑾先生的人生轨迹被彻底打乱。他所在的省城沦陷,他毅然选择了南迁,加入了“随员团”的行列。书中对于这场漫长而艰辛的“文化大迁徙”的描写尤为动人。 他详细记录了沿途的所见所闻:难民潮的惨状、物资的匮乏、以及在简陋条件下坚持工作的不易。他曾在重庆的陪都政府中担任了负责后方法律调解的工作,处理了大量因战争而生的财产纠纷和婚姻变故。这些案例,如同一个个微缩的社会切面,展现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毁灭性的影响。 书中特别提到了一段关于保护国家重要文书和档案的经历。在一次日军的空袭中,他与几位同事冒死抢救了一批珍贵的历史文献。这段经历充满惊险,也凸显了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时,对文化传承所承担的责任。 第四部分:新生与角色的转变(1949 - 1970s) 新中国的建立,对林怀瑾先生这样一位旧式知识分子来说,意味着一次彻底的身份重塑。他回忆了1949年北平解放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结束战乱的欣慰,也有对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 本书细致地记录了他在新政权下参与土地改革、地方政府建设等初期工作的经历。他坦诚地叙述了学习新理论、适应新术语的困难,以及对自身“旧人”身份的不断反思。他不再是过去的法官或官员,而是成为了一个需要重新定位的“人民的公仆”。 随后的政治运动,是全书中最沉重的一章。林先生以一种克制而冷静的笔调,记录了他和他的家庭所经历的波折与考验。他没有过多的渲染个人痛苦,而是将笔触聚焦于对当时社会氛围的观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在特定压力下如何异化的记录。他回忆了自己如何用读书、写家信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道德的底线。 第五部分:暮年与历史的回响(1980s - 晚期)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新的希望。晚年的林怀瑾先生,作为一位“老革命根据地”的资深法律工作者,被邀请参与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并被赋予了为一些历史事件平反昭雪的职责。 书中记录了他与年轻一代的学者和官员的交流。他分享了自己对民国时期法制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强调了“法治精神”的连续性与不可磨灭的价值。他晚年的生活重心转向了家庭和文学创作,开始整理早年散落的手稿和日记。 全书的结尾,林怀瑾先生站在他九十多岁的高龄,回望这百年沧桑。他总结道,生命如同一条江河,个体力量微不足道,但唯有坚守住内心的那份正直与对真理的探求,才能不被历史的洪流彻底冲垮。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遗产,不是财富,而是那份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结语: 《沧桑百年》是一部展现时代变迁下知识分子群像的珍贵文献。它以一位亲历者的诚实与洞察力,为我们留下了百年来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民生变迁的鲜活记忆。林怀瑾先生的故事,是无数在历史剧变中浮沉个体的缩影,其沉稳的叙事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使其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口述史杰作。

用户评价

评分

《齐白石回忆录》是一本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的书。它不仅仅记录了一个人的过去,更是一份关于如何看待艺术、如何与生活和解的珍贵财富。书中对齐白石先生创作心境的细腻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他的画室,感受着他下笔时的灵感迸发,体会着他构图时的深思熟虑。他笔下的山水,不仅仅是景致,更是他内心深处的风景;他笔下的动物,不仅仅是形象,更是他观察入微的生命哲学。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够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将其升华为不朽的艺术。比如,他画的鸡,那蓬勃的生命力,那昂扬的斗志,让人看到了朴实中的力量。读到他对自己作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是否也如此认真。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艺术的根源在于生活,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致的观察。齐白石先生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真正的艺术,是能够跨越时代,触动人心的。

评分

这本《齐白石回忆录》刚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泛黄的书页吸引了。封面上那熟悉又亲切的肖像,仿佛穿越时空,带我回到了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年代。迫不及待地翻开,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仅是齐白石先生的生平经历,更是一种对艺术、对生活、对人生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普通木匠,一步步成长为一代艺术巨匠的非凡历程。其中,那些关于他早年学艺的艰辛,拜师学艺的曲折,以及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突破自我的心路历程,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深受启发。特别是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那股永不服输的韧劲,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书中对当时社会背景、人文风情的描绘,也十分生动,仿佛将读者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齐白石先生的人生画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是一部关于坚持、关于热爱、关于如何用一生去追寻梦想的生命赞歌。

评分

坦白说,《齐白石回忆录》的阅读体验,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传记,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灵魂的深度交流。齐白石先生的叙述风格朴实却极具力量,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敬畏。他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观察世界,又以一种饱经世事的智慧去解读人生。书中对他故乡风土人情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韵味。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创新,更是令人惊叹。他并非刻板地沿袭,而是将其内化于心,再以自己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读到他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对名利的淡泊,对真善美的追求,都让我深受触动。特别是他晚年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精力,不断突破自我,这种生命力,令人赞叹。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不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态度。

评分

翻开《齐白石回忆录》,我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走进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齐白石先生以他那特有的质朴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成长史,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艺术、关于人生哲学的深刻解读。他从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观察世界,感悟生活,并将这一切都融入到了他的艺术创作之中。书中对他早年艰辛学艺的描写,对艺术道路上遇到的种种挑战的讲述,都充满了动人的力量。他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赋予了传统绘画新的生命。他笔下的草木虫鱼,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仿佛充满了灵性。他笔下的山水,也充满了诗意,让人心旷神怡。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将平凡的生活,升华成不朽的艺术。齐白石先生用他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什么是真正的坚持。

评分

读完《齐白石回忆录》,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画家的故事,更是一次与一位智者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齐白石先生用他那饱经风霜却依然闪烁着孩童般纯真的眼睛,审视着这个世界,并用他那饱蘸生活热情的画笔,记录下他对人生的理解。书中关于他从“衰年变法”到“红花墨叶”的艺术转型,简直就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他敢于打破陈规,挑战传统,将最平凡的草木虫鱼,赋予了最动人的生命力。读到他晚年依然孜孜不倦地学习,不断创新,那种对艺术的虔诚和执着,令人由衷敬佩。而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由的向往,更是贯穿始终。他笔下的虾,游动自如,活灵活现;他笔下的草虫,栩栩如生,仿佛能听见它们的鸣叫;他笔下的花卉,色彩浓烈,充满生机。这些作品,不仅是他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他对生活最真挚的表达。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将生命融入艺术,又如何用艺术去升华生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