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国君的一生 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9787214184542

朝鲜国君的一生 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978721418454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朝鲜历史
  • 韩国历史
  • 朝鲜王朝
  • 韩国奎章阁
  • 历史传记
  • 君主研究
  • 韩国学研究院
  • 东亚历史
  • 历史人物
  • 政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湖北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84542
商品编码:1108772796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朝鲜国君的一生 作者 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定价 68.00元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4184542 出版日期 2016-10-01
字数 页码 269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朝鲜国君英祖为切入点,展现了文人、君临天下的朝鲜王的一生。本书图文并茂,鲜明地将王从出世到宾天的种种经历再现于读者。王虽贵为国君,但也是常人,他的人生与常人或许并无二致。但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王的人生却体现出与朝鲜王朝贵族、士大夫等阶层不同的仪式与流程。本书将在纵观王的一生的同时,为读者解读以“文”来进行统治的朝鲜国君,到底拥有着怎样的人生。



   作者简介

   目录

王如何接受教育 _001

从胎教到“通略粗不”


王的另一半,王妃的诞生 _029

朝鲜时代王室婚礼一窥


王如何处理日常事务 _063

执掌立法·司法·行政之权


王作诗的寓意 _089

君主的文艺活动与政治


王的统治之学,帝王学 _107

从贞观政要到圣学辑要


王的居所,王宫 _121

用建筑构建的性理学修养之所


“来生不再踏入宫门”_141

宫中女性们的生活


如何满足王的挑剔口味 _163

朝鲜王室的健康养生法,食治


从远处感受王,王室出巡 _183

朝鲜后期百姓所见的王室,王室的重生


王礼节性饮酒之日 _203

宫廷宴会的种类和变迁


重大政治性事件,国君宾天 _223

王的葬礼和陵墓


王宾天后进入宗庙 _243

朝鲜王室的祠堂,宗庙



   编辑推荐

一本全貌展现朝鲜王朝君王一生的著作,一部中国明清王朝皇帝生平的侧面写照。

韩国学的研究学者用细腻的笔触和精美的插图描绘了朝鲜国君从出生到辞世的一切生活足迹。

不是用“霸”而是用“文”来进行统治的朝鲜国君,居之位号令天下的同时,也表现出作为常人的局限。

荀子曾云:“天子者执位,无敌于天下。”我们对国君的想象,大抵都是权力无所不及的专制君主。但对深受儒学浸染的朝鲜王室而言,孟子所言“以德行任者王”才是作为一国之君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些位及的王者,他们的人生究竟如何?这本书给出了答案。他们是活在豪华宫殿里的“囚徒”,有自身不可跨越的清规戒律。他们在享受特权的同时,也必须接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规范。从生到死,王者如何娶妻生子、如何修学治国、如何饮食起居……我们从中看到他们平凡的一面,也看到权贵之下的局限。这些帝王轶事,加之珍贵的古书画及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朝鲜国君的一生。

这本书由面向大众的博物馆讲座整理而成,作者都是韩国知名大学的教授学者,这样的组合赋予了此书两个特色:内容的专业性和语言的通俗化。而且,此书的中文译者由一位通晓韩文的中国人和一位精通中文的韩国人组成,使得此书在文字表达上,毫无翻译的违和感,反而因为中韩历史渊源,两种语言相得益彰。



   文摘

来生不再踏入宫门,王妃

孝宗的驸马郑载仑所著的《公私闻见录》中曾提到过,光海君的王妃柳氏曾将佛像供在宫中,祈求来世不要再投生为君王家的女人。柳氏这样做不仅是因为仁祖反正1以后被废除妃位,也是因为夫君光海君在登上王位之前就已经饱受苦难。光海君不是父王宣祖的嫡子而是庶子,而且还不是长子,因此在做世子的时候一直担心自己地位不保。

思悼世子的儿子中除了登上王位的正祖之外,其余都被以谋逆罪处死了。即思悼世子的庶子恩彦君、恩信君以及恩全君。为高宗生下儿子的光华堂李氏在孩子两岁时遭遇了丧子之痛,她对为此事唏嘘不已的人说道:“在这种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就算活下来就能够平安长大吗?”由此来看,柳氏在夫君光海君登上王位之前所经受的恐怖不安也可想而知了。

甚至与继承王位的高宗成婚的明成王妃闵氏也曾经说过:“我死后决不会再回王宫!”可见王妃们对于宫门的忌惮不仅仅是源于成为王妃的忧虑,成为王妃之后,这种痛苦反而会更大。虽然惠庆宫没能成为王妃,但她当时是世子嫔,是成为王妃的必经之路,而且后来又登上大妃之位,将她看作王妃也不为过。惠庆宫因夫君、子女、娘家之故接连经历的打击和苦难不胜枚举。

王妃们的不安与痛苦从她们的子嗣中可见端倪。以惠庆宫前后出现的从肃宗到纯祖这五代君王来看,共有肃宗的仁敬王妃金氏、仁显王妃闵氏、仁元王妃金氏,景宗的端懿王妃沈氏、宣懿王妃鱼氏,英祖的贞圣王妃徐氏、贞纯王妃金氏,正祖的孝懿宣王妃金氏,纯祖的纯元王妃金氏等九位王妃,但其中只有位仁敬王妃诞下过两女以及后一位纯元王妃诞下过两男三女。虽然据推测景宗没有生育能力1,但其他的君主都曾与后宫嫔妃育有子女,可见生育问题还是出在王妃身上的。

王妃生育能力低的原因现在虽然难以深究,但可以推测与精神压力不无关系。王妃们所承受的强大精神压力可见一斑。压力的首要来源应该是夫妻关系。《闲中录》中所反映出的王妃们的夫妻关系并不融洽。贞圣王妃病危之时,英祖并未来探望,只有当贞圣王妃到了意识模糊弥留之际,英祖才现身。而病榻前的英祖并不担心妻子的病情,反而责怪思悼世子的穿戴。甚至在王妃刚刚过世之后,英祖因与宫女们说了很长时间与贞圣王妃新婚时的闲话,延迟了发丧。但是,当英祖听到自己宠爱的和缓翁主的驸马郑致达的死讯后,却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小跑至驸马府中。由此可见英祖对王妃的极度漠视。

宫中有传闻说贞圣王妃从进宫天开始就不受英祖待见。天晚上,英祖握着王妃的手腕,称赞王妃的手生得十分漂亮,王妃回答说这是养尊处优的缘故。英祖听后立即心生不快,因为这触到了英祖的痛处。英祖是肃宗和宫中女仆(伺候宫女的婢女)崔氏所生之子,而且结婚当时英祖并非王世子,而仅是前途一片黯淡的庶子。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妃的回答在英祖听来似乎是在蔑视自己的出身。

以堂堂世子身份迎娶新娘的正祖也同样没有美满的婚姻生活。有人说这是正祖的姑姑和缓翁主干涉的缘故,但不管怎么样,王宫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够过上舒心美满的婚姻生活的地方。

王妃的压力即使不是源自紧张的夫妻关系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因为王妃本身就是一种政治需要。从当上王妃的那一刻起,王妃的存在就是政治性的,王妃诞下王子也是政治性的,而把自己的孩子扶上王位则是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政治活动。

……


   序言

《龙吟凤歌:中国古代帝王秘史》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历史上多位具有代表性的君主,从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再到明太祖的铁腕改革与清圣祖的康乾盛世,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帝王们在权力巅峰上的挣扎、权谋与抉择。全书不仅聚焦于他们的政治军事成就,更着墨于其复杂的内心世界、个人生活以及对时代命运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一手史料的细致梳理与创新解读,本书试图揭示中国古代帝王制度下,个体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织与碰撞。 --- 第一章:开创之君——从分封到集权 1.1 烽火中走出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帝国奠基 本书首先将目光投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嬴政。他如何从一个弱小的秦国国君,通过兼并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这一章节不仅回顾了秦朝统一的军事过程,更深入探讨了其在制度层面的创举:郡县制的推行、文字、度量衡的统一,以及“焚书坑儒”背后的政治考量。 我们审视秦始皇的“功”与“过”,探究他如何在短短十余年间建立起一个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央集权模式的雏形。重点分析了长城修建背后的人力物力消耗,以及他对“万世”江山的深刻执念,如何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迅速覆灭。通过对史料的交叉比对,力求还原一个立体、多面的始皇帝形象,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中的刻板符号。 1.2 汉承秦制:文景之治的低调务实 紧接着,本书转向汉高祖刘邦及其后的“文景之治”。与秦始皇的激进改革不同,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相对温和的“休养生息”政策。本章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如何适应了秦末战乱后社会经济的凋敝。 重点分析了汉朝初期对郡国并行制的试探与调整,以及地权问题对中央权威的长期制约。通过对汉代初期土地兼并的描述,为后续汉武帝的强力干预埋下伏笔。我们探讨了汉代君主如何在外患(匈奴)与内忧(诸侯势力)的双重压力下,逐步巩固皇权,为汉朝的强盛奠定物质基础。 --- 第二章:盛世的缔造者与挑战者 2.1 “贞观之治”的哲学基础: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艺术 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知人善任”的典范。本章聚焦于“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如何平衡内部的权力集团,尤其是对元老功臣和新兴人才的驾驭。我们详细剖析了魏征等谏臣对太宗决策过程的影响,揭示了“纳谏”背后君主的政治智慧和自我约束力。 通过研究唐初的赋税制度(如租庸调制)的制定与执行,展示了唐太宗如何通过减轻百姓负担,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与发展。本章的重点在于分析唐太宗在对外政策上采取的“攻心为上,兼以德服”的策略,如何使得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俯首称臣,最终铸就了万邦来朝的盛世气象。 2.2 从“光武中兴”到“仁明天子”:东汉的继承与演变 本章探讨了东汉光武帝刘秀,这位“骑着鹿皮靴子打天下的皇帝”,如何重建了摇摇欲坠的汉室江山。对比西汉,东汉的统治集团更多依赖于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我们分析了光武帝如何在维护皇权集中的同时,不得不采取拉拢士族、放任地方发展的策略,这为东汉中后期的“外戚与宦官专权”埋下了结构性隐患。 2.3 隋文帝的集权与大业的伏笔:开皇之治的得与失 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对唐朝乃至后世制度的影响至关重要。本章重点剖析隋文帝杨坚如何以“开皇之治”为后世唐朝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深入分析了“三省六部制”的最终确立、科举制的初步推行,以及对腐败官员的严厉惩治。然而,本章也着重探讨了杨广的继位对隋朝国运的转折性影响,分析了隋朝覆灭的深层原因,即最高统治者对国家资源和百姓忍耐度的误判。 --- 第三章:中晚唐的变革与挣扎 3.1 “安史之乱”后的君主困境:代宗、德宗的财政重构 安史之乱彻底改变了唐帝国的政治版图。本章考察了唐代宗、德宗时期,君主们如何在藩镇割据、中央财政枯竭的严峻形势下挣扎求存。重点分析了德宗推行“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这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转型。 我们探讨了君主们如何试图通过削藩来重振中央权威,以及这种努力最终如何演变成与地方节度使的长期对峙,直至黄巢起义的爆发,标志着唐朝中央权力的彻底衰落。 3.2 晚唐的“小皇帝”与权力傀儡 本章描述了唐朝末期,皇帝的权力如何日益被宦官集团和外部势力架空。通过分析几位在位时间短暂的皇帝,揭示了他们在体制性困境中,个人意志几乎无法对国事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悲剧命运。这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做了历史铺垫。 --- 第四章:帝国的再生与制度的固化 4.1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重塑文官统治的平衡术 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深刻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本章详细分析了“杯酒释兵权”的政治运作及其在制度层面的固化。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是如何被确立的?我们考察了宋太祖如何设计“更戍法”和“更籍禁军”来分解武将权力,以及这一政策在军事上带来的长期弊端。 4.2 宋神宗的改革与困境:王安石变法中的君主意志 本章聚焦于宋神宗与王安石的君臣关系,探讨了神宗作为一位雄心勃勃的改革者,如何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积弱的宋朝积弊。我们细致分析了“新法”的各项措施(如青苗法、市易法),并论证了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保守派的抵制,更在于改革过程中对社会基层承受力的透支以及执行层面的偏差。宋神宗的个人努力与体制僵化的冲突,构成了本章的核心张力。 --- 第五章:集权顶峰与帝国的黄昏 5.1 明太祖的严苛与“密折”制度的萌芽 明太祖朱元璋是古代帝王中,将皇权推向绝对顶峰的代表人物。本章分析了朱元璋如何通过废除丞相制度,设立锦衣卫,以及推行严酷的“廷杖”制度来巩固其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探讨了洪武之治背后的高压统治逻辑,以及他为子孙留下的权力结构(如卫所制)在后世产生的结构性问题。 5.2 永乐大帝的雄心与“迁都”的战略考量 本书随后转向明成祖朱棣,分析其“靖难之役”的合法性争议,以及迁都北京的深远影响。永乐时期,中国海权和陆权的再度扩张,以及郑和下西洋背后的政治意图,都展现了这位皇帝的非凡魄力和对帝国安全边界的重塑。 5.3 清世祖的“剃发易服”:民族融合下的铁腕政策 本书最后以清朝的建立者和早期君主作为结语。我们探讨了清世祖福临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如何艰难地在满汉矛盾中寻找平衡点。重点分析了“剃发易服”的推行,这不仅仅是政治服从的象征,更是对汉族传统文化的一次剧烈冲击,引发了长期的社会震荡。这一章节旨在展示,即使在“马上得天下”的王朝,治理一个庞大、多元的帝国,最终仍然需要依靠复杂的政治妥协和制度设计。 总结 《龙吟凤歌:中国古代帝王秘史》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帝王群像,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本书通过对治国方略、制度变迁、以及君主个人性格的综合分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最高权力运作的深度剖析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初翻阅时,那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纸张的质地也十分考究,让人爱不释手。封面上的题字苍劲有力,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故事。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拥挤感,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每一个边角都经过仔细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从这本书的整体呈现来看,它无疑是一部典藏级的作品,不仅内容值得细品,其作为实物的美感也足以让人在书架上为它留出一个显眼的位置。那种沉甸甸的分量,仿佛象征着其所承载的历史厚度,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每一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那种匠心独运的用心,这对于一个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和环境氛围的营造上,达到了令人赞叹的高度。它不仅仅是关于“谁做了什么”,更深刻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当时的社会氛围是怎样的”。作者似乎对那个特定时代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无论是朝堂上的礼仪规制,还是民间社会的俚俗风尚,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压抑与张扬交织的复杂情绪。这种沉浸式的代入感,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研究变得异常生动有趣。每一次的背景铺垫都服务于核心人物的命运起伏,二者相辅相成,构建了一个坚实而又引人入胜的阅读世界,让我对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好奇心。

评分

作为一个追求知识深度的读者,我对这本书资料引用的严谨性和广博性深感敬佩。它绝非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其背后扎实的研究基础显而易见。每一次关键论断的提出,都能感受到作者背后查阅了海量的原始文献和二手资料。这种扎实的学术底蕴,为书中的观点提供了坚不可摧的说服力。更难得的是,尽管资料丰富,但作者却能将其巧妙地熔铸于流畅的叙述之中,避免了学术著作常见的晦涩难懂。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桥梁,让专业研究成果得以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传播,做到了既叫好又叫座,这在历史研究类书籍中是相当罕见的成就。这种对“信”与“达”的完美平衡,值得称道。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巧妙转换,他似乎拥有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画卷的能力。叙事节奏的把握堪称一绝,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娓娓道来,深入剖析那些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角力;时而又如惊涛骇浪般波澜壮阔,描绘出关键历史转折点的宏大场面。尤其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时,笔触细腻入微,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直抵人物的内心深处,让人不禁为之唏嘘或拍案叫绝。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绝无冗余拖沓之感。它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每一章的转折都恰到好处地吊着读者的胃口,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幕将如何展开。作者的叙事功力,无疑是这本书成功的关键之一。

评分

这本书最让人回味无穷的,是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超越了单纯的政治史或编年史的范畴。无论地位如何显赫,书中所刻画的君主们,其内心的挣扎、权力的诱惑、亲情的纠葛,都展现出共通的人类情感。作者没有将历史人物脸谱化,而是多维度地展现了他们的光辉与局限。读完合上书卷时,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串串逝去的帝王年号,而是几个有血有肉、复杂矛盾的个体形象。这种对历史人物“去神化”的处理,使得读者能够以更平视和理解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它引发了我对权力本质、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层次思考,这种思想的余韵,才是真正好书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