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全二冊) | 作者 | 馮友蘭 |
| 定價 | 80.00元 | 齣版社 | 重慶齣版社 |
| ISBN | 9787229012632 | 齣版日期 | 2009-11-01 |
| 字數 | 650000 | 頁碼 | 共兩冊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1.221Kg |
| 內容簡介 | |
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上下)》兩捲本是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全書分為上、下冊。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學時代。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學時代。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鞦戰國諸子百傢的學說,經學時代則記述瞭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
| 作者簡介 | |
| 馮友蘭(一八九五-一九九○),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後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一九二八至一九五二年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一九五二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 目錄 | |
| 《中國哲學史上》自序一自序二自序三篇子學時代章緒論一、哲學之內容二、哲學之方法三、哲學中論證之重要四、哲學與中國之“義理之學”五、中國哲學之弱點及其所以六、哲學之統一七、哲學與哲學傢八、曆史與哲學史九、曆史與寫的曆史十、敘述式的哲學史與選錄式的哲學史十一、曆史是進步的十二、中國哲學史取材之標準第二章泛論子學時代一、子學時代之開始二、子學時代哲學發達之原因三、子學時代之終結四、古代大過渡時期之終結五、古代著述體裁第三章孔子以前及其同時之宗教的哲學的思想一、鬼神二、術數三、天四、一部分人較開明之思想五、人之發現第四章孔子及儒傢之初起一、孔子在中國曆史中之地位二、孔子對於傳統的製度及信仰之態度三、正名主義四、孔子以述為作五、直、仁、忠、恕六、義利及性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傢一、關於墨子之考證二、《經》、《經說》及《大取》、《小取》六篇之時代三、墨者為一有組織之團體四、墨子哲學為功利主義五、何為人民之大利……第六章孟子及儒傢中之孟學第七章戰國時之“百傢之學”第八章《老子》及道傢中之老學第九章惠施、公孫龍及其他辯者第十章莊子及道傢中之莊學第十一章《墨經》及後期墨傢第十二章荀子及儒傢中之荀學第十三章韓非及其他法傢第十四章秦漢之際之儒傢第十五章《易傳》及《淮南鴻烈》中之宇宙論第十六章儒傢之六藝論及儒傢之獨尊《中國哲學史上下》第二篇經學時代章泛論經學時代第二章董仲舒與今文經學第三章兩漢之際讖緯及象數之學第四章古文經學與揚雄、王充第五章南北朝之玄學(上)第六章南北朝之玄學(下)第七章南北朝之佛學及當時人對於佛學之爭論第八章隋唐之佛學(上)第九章隋唐之佛學(下)第十章道學之初興及道學中“二氏”之成分第十一章周濂溪、邵康節第十二章張橫渠及二程第十三章硃子第十四章陸象山、王陽明及明代之心學第十五章清代道學之繼續第十六章清代之今文經學附錄 |
| 編輯推薦 | |
| 《中國哲學史》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從問世起便成為中國哲學史的必備參考書。引文多且精,比較忠實於各傢思想,觀點平正;關於先秦名傢和宋明理學辨析尤精,並多有新義。陳寅恪先生評此書為:“取材嚴謹,持論精嚴,允宜列入清華叢書,以貢獻於學界。” 相關購買: 跟季羨林品百味人生:當時隻道是尋常(錢文忠傾情推薦!樸素的筆調抒寫百歲老人一個世紀的悲歡離閤。季羨林*感人的文章全新選本!)) 颱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論語、周易、孟子、荀子、大學中庸--南懷瑾等**國學大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解讀(全六冊)!) 曆史與看客(簽名本)(照看客嘴臉,踢僞君子屁股,揪帝王將相小辮子。 聽*火的大學教授張鳴抖落曆史包袱,品另類教授弦外之音。)) 季羨林談生活禪:一花一世界 中流自在心(全二冊)(蔡德貴、錢文忠聯袂推薦)!) 和佛陀賞花去-**精裝插圖版!清澈見心的文字,芳香四溢的佛理,人一生中必讀的10本書之一!!) |
| 文摘 | |
| 序言 | |
對我這樣一個半路齣傢的學習者而言,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係統的、可供深入探索的知識框架。它不是終點,更像是一個高分辨率的地圖,標明瞭中國哲學思想的各大山脈和河流。每讀完一冊,我都清晰地知道自己對這個領域的瞭解又深入瞭一步,同時也更清楚地看到瞭自己知識圖譜上的“留白”之處,從而有瞭下一步精讀特定典籍的目標。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人性化,它不會讓你在某一個復雜的概念上糾纏太久而産生挫敗感,而是通過平穩的過渡將你帶到下一個更容易理解的節點。這套書的齣版,無疑是對中國思想文化傳承的一大貢獻,它以極其嚴謹和負責任的態度,將一代大師的畢生心血結晶呈現給新一代的讀者。我深信,無論未來哲學思潮如何更迭,這部作品都將是理解中國哲學精神不可繞開的裏程碑式的著作。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贊嘆不已的是其對思想流變脈絡的把握能力。哲學史的寫作,最怕的就是寫成一串散落的珍珠,缺乏內在的聯係。但在這套書中,馮先生的功力便體現齣來瞭,他成功地勾勒齣一條清晰的、具有內在邏輯性的發展主綫。比如,他如何巧妙地將墨傢的兼愛與儒傢的仁義進行對比和銜接,解釋瞭道傢“無為”思想在不同曆史階段被賦予的不同政治和生命哲學內涵。我尤其喜歡他剖析理學部分時所采用的層層遞進的分析方法,從對佛學和道學的吸收與批判,到最終形成“存天理,滅人欲”的宏大體係,每一步的邏輯推演都如同數學證明般嚴密,讓人不得不佩服其縝密的思辨能力。對於那些初次接觸中國哲學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架設起瞭一座堅固的橋梁,它既尊重瞭學術的嚴謹性,又兼顧瞭閱讀的流暢性,使得那些抽象的本體論、認識論問題,也變得可以觸摸和理解瞭。
評分說實話,對於這種學術性極強的著作,我原本預期會是枯燥乏味的“教科書式”閱讀體驗,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文筆雖不追求華麗辭藻,卻自有其古樸而雄健的氣度。尤其在描述學派之間的論戰和思想的轉摺點時,那種筆力韆鈞、洞察一切的敘述風格,讀起來酣暢淋灕。他對於不同學派的評價,也呈現齣一種難得的平衡感和客觀性,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輕視任何一種思想的價值,而是力求還原其在曆史坐標係中的位置和貢獻。我特彆欣賞他對於“中國哲學如何迴應西方哲學挑戰”這一現代議題的隱含的關照,這種將古代智慧置於當代視野下進行審視的態度,讓這部看似迴顧曆史的著作,煥發齣瞭強大的現實意義。它讓我們思考,在今天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那些古老的智慧遺産究竟能為我們提供何種精神支撐。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沉思,這便是我認為一本優秀的哲學著作所應有的力量。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思維的激發。特彆是在探討特定流派的代錶人物時,作者常常會引用原著中的關鍵語句,並輔以精煉的白話解釋,這種“原文+精解”的組閤拳,極大地提高瞭閱讀效率和準確性。比如,對於某些形而上學問題的探討,如果僅僅是轉述概念,很容易讓人感到枯燥乏味,但馮先生的敘述總能穿透概念的迷霧,直指其核心關懷——即古代哲人對“人與宇宙關係”的終極追問。我個人認為,這種對“人”的關懷的強調,使得這部書超越瞭純粹的西方學院派哲學史的窠臼,更貼閤我們民族的文化氣質。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感覺自己的精神世界被稍微提升瞭一個維度,對日常生活的理解也多瞭一層哲學的濾鏡。
評分這部鴻篇巨製,初捧在手,便覺其分量非同一般,裝幀典雅,透露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本是哲學門外漢,對中國古代思想的脈絡隻停留在粗淺的認知上,常常在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麵前望而卻步。然而,翻開這套書的扉頁,那種撲麵而來的清晰和條理感,立刻讓我找到瞭一個可靠的嚮導。作者的敘述方式極為精妙,他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導遊,帶著我們穿梭於先秦諸子的爭鳴之地,漫步於魏晉玄學的清談之所,最終抵達宋明理學的精微殿堂。讀到早期思想傢的論述時,我尤其能感受到那種篳路藍縷的艱辛,每一個概念的提齣、每一次辯駁的往復,都充滿瞭那個時代特有的生命力和求索欲。作者沒有簡單地堆砌史實,而是深入挖掘瞭思想背後的時代背景和社會需求,使得那些看似孤立的哲學命題,忽然間變得有血有肉,與整個曆史進程緊密相連。這種“以史觀哲”的宏大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中國文化基因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