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 作者 | 陈先达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010164496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为关注的十五个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如何进行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为何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如何树立新的财富观?我们所说的价值共识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何本质区别?如何从哲学的维度悟透人生?全书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可供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研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参考,对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当代现实问题也具有引领作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讲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有关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功能的两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观点;也只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创造性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第二讲 “姓马”与“信马” “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专业可以变为单纯谋生的手段,而信仰则是高于谋生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第三讲 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和郑重嘱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讲 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凡属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或词句,都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并不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属于当代,一部分属于非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体系,它必须面对当代。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第五讲 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们的“盛宴”,更不应该是哲学家个人的私语和独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现实,面对时代,为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而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相脱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 第六讲 坚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并不限于纯意识形态领域,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指导作用。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因为只有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才有可能通过意识形态辐射到其他领域,真正确立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缘化和失语,往往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危机的先兆。 第七讲 当前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和哲学确实可称为人类智慧的双眸。哲学给人以人类思想智慧,历史给人以人类实践经验。理论、现实、历史三者的结合,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正确道路。 第八讲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一切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当代,如果对任何国际和国内问题的分析,没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同样如此。 第九讲 价值评价与事实评价 历史的重要性是指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历史的价值评价则是指对其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从我们的存在来说,没有历史我们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任何可能性,当代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从后人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说,历史的重要性在于,我们的智慧来自历史的继承,是积累性的智慧,是一代一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第十讲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种学说的生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是否有社会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它产生的社会原因,还是它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原因;二是是否包含真理性因素,具有自己时代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三是有无实现这种学说的力量和传人。 第十一讲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不要抽象地争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非历史主义地争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高下优劣抑扬褒贬。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第十二讲 历史周期率问题 历史周期率是历史上农民革命、王朝兴亡和政权更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社会主义社会按其本质应该跳出周期率,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可能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中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第十三讲 树立新财富观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财富观有深远影响,但终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财富观的秘密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只能源自农业生产方式;经济人假设与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有自己的新财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打开财富观演变之锁的钥匙。 第十四讲 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 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易混淆。共同价值,可以具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普遍性,因为它是一种价值共识,而普世价值似乎是各国都应该必须认同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共识。其实,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以抽象普遍性为依据、以拒斥差异化为目标的具有当代政治目的的唯心主义价值观。在当代西方和国内少数人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他们所解释的民主、自由、人权观念等奉为普世价值,作为政治斗争手段。 第十五讲 哲学与人生 “人为什么活着?”是探讨人活着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阴阳结合,父母所生,是自然界规律;“为了什么活着?”是人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要交给医学、交给生命科学去解答,现在的人工受孕,试管婴儿,都是在制造生命;而“人为了什么活着?”这属于人生追求问题,是讲人生的目的,属于哲学,属于人生观问题。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拿在手里真是舒服极了,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厚重感,那种沉稳的色调让人感觉内容必然是扎实可靠的。我一直对这个领域的经典著作抱有敬畏之心,这次能入手这本,实在是很期待。从目录上看,内容的覆盖面相当广博,似乎涵盖了从理论基础到现实应用的方方面面。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它对当代社会问题的一些阐述角度,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视角。毕竟,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有效地解释和指导我们眼前的世界。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不短,这让我感到踏实,意味着内容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论证充分的,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快餐式”读物。翻阅之初,那种墨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感,让人瞬间沉浸到一种求知的氛围中,非常棒的阅读体验的开端。我打算找一个安静的周末,泡上一壶茶,然后沉下心来,一点一点地啃读,相信它会带给我许多思考的火花和新的认知维度。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陈先达先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我决定购买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名家之作,往往在于其思想的深度和逻辑的严密性。我曾经读过一些关于该主题的入门书籍,虽然能建立起基本的框架,但总感觉在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上略显模糊,缺乏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更精湛的解读,特别是对于那些被反复提及却难以真正把握的哲学思辨部分。读学术著作,最怕的就是术语堆砌和晦涩难懂,希望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能兼顾到读者的可读性。如果能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将复杂的思想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那无疑是极大的成功。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罗列,更是一场思想的导游,能引导我穿越理论的迷雾,直抵核心的要义。从书名和作者的背景来推测,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绝对值得信赖,我已准备好迎接知识的挑战了。
评分我注意到这个版本是新的,并且带有最新的ISBN号,这让我对内容的更新程度非常关注。在当前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任何理论体系的阐释都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很容易显得陈旧和脱离实际。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近些年全球化进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新的社会结构变化背景下,该理论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和新的阐释。如果只是重复已有的经典论述,那么它的价值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那些宏大的理论框架,巧妙地嵌入到我们当下正在经历的无数具体事件和现象之中,从而展现出其永恒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定位似乎是“十五讲”,这暗示着内容结构可能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对于自学者来说,这种结构是非常友好的。我希望每一讲都能像一个独立的模块,既自成体系,又能与前后章节紧密衔接,构成一个完整、坚实的知识体系。
评分说实话,买书对我来说,有时候更像是一种投资,是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实。这本书的定价虽然不算低,但考虑到其内容的专业性和作者的权威性,我认为是完全物有所值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真正有价值、能沉淀下来的知识显得尤为稀缺。我更倾向于购买这样一本厚重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而不是那些只追求时效性的网络碎片信息。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培养起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不仅仅是接受书中的观点,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审视、去质疑,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这种“带着问题去阅读”的过程,才是阅读的乐趣所在。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的一块基石,随时可以翻阅并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开本和字体排版设计得非常考究,拿在手上阅读时,眼睛感觉很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对于一本内容可能比较密集的学术读物来说,至关重要。好的阅读体验能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和兴趣的持久性。我注意到每一章的标题都拟得很有概括性,似乎每一部分都有明确的侧重点,这有助于我规划阅读节奏。我通常习惯在阅读学术著作时,会准备一个笔记本,随时记录下那些让我眼前一亮的金句或需要深入思考的疑问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足够多的“金句”,那些能够凝练复杂思想、直击本质的论断。这次购买,就是奔着系统学习的目的去的,希望通过这“十五讲”的学习,能真正对该理论体系有一个立体、深刻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碎片化的理解层面。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我进入一个更深邃的思想领域进行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