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理查德·塔纳斯的《西方思想史》依循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按古典时代的世界观、中世纪的世界观和现代的世界观等层递演进,着眼于西方文明中的重要思想和核心概念,即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从圣·奥古斯丁到尼采,从哥白尼到弗洛伊德的西方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形成的思想传统,生动叙述了自古希腊起至后现代主义时代的西方思想的演进以及不断变化的观念,通过从当代的角度对影响西方人理解世界的种种观念的重新审视和深刻思考,满怀激情地提出了解决当代西方世界观危机的新的途径和方向,从而帮助人们勇敢面对和积极推动西方思想正在经历的划时代的变革。 (美)理查德·塔纳斯(Richard Tarnas) 著;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 译 理查德·塔纳斯,博士,一位从哲学、历史、心理学和占星学的角度探索世界的学者,曾在哈佛学习哲学、历史和心理学。其经典著作《西方思想史》是优选多所大学使用的教材。他认为,个人与宇宙是连通的,并依照某种秩序运作。对于一本探讨西方思想演变的书来说,其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处理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将那个时期简单地视为“黑暗时代”的注脚,而是深入剖析了信仰与理性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张力。作者对托马斯·阿奎那如何调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努力,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在既有教条框架内寻求逻辑自洽的智慧,展现了那个时代思想家的困境与伟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究竟在信仰的绝对性面前,人类的理性能走多远?书中对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的论述,虽然涉及复杂的术语,但通过对“共相”和“个体”之间关系的探讨,还是能让人感受到这场形而上学争论的激烈程度。这种对历史细节的把握,让原本枯燥的教条之争,变得富有戏剧性和思想的张力。它不仅仅是在记录思想家的观点,更是在重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那种为求真理而进行的艰苦卓磷的思想搏斗。
评分这本关于古希腊哲学的入门读物,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性世界的窗户。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那些深奥晦涩的理性思辨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欣赏他对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脉络梳理的清晰度。读到他们对于“什么是美德”、“什么是理想国”的探讨时,我仿佛置身于雅典的广场,与这些伟大的先贤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逻辑学和形而上学基础概念的解释,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阐释,比如通过对“城邦的本质”的探讨,来理解抽象的“形式”概念。整个阅读过程非常顺畅,即便是初次接触西方哲学史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住那些核心的哲学命题及其演变轨迹。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许多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那些深刻思考之中,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人对“思考”本身产生了新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近现代思想转型,特别是启蒙运动部分时,展现了令人赞叹的洞察力。它没有仅仅罗列洛克、休谟、卢梭等人的“天赋人权”或“社会契约论”的观点,而是着重分析了科学革命对整个西方世界观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作者巧妙地将笛卡尔的怀疑论视为一种“思想上的哥白尼革命”,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觉醒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更精彩的是,书中对康德“三大批判”的解读,那种试图划定人类认知边界的宏大努力,被阐释得既严谨又富有启发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范畴”和“先验直观”的描述,那种试图在经验主义的松散和理性主义的僵化之间架起桥梁的尝试,体现了哲学思辨的最高成就。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知识的可靠性”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反思,不再轻易相信任何一种声称拥有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
评分最后一部分,关于20世纪以来哲学流派的介绍,展现了作者驾驭复杂性和多源性的高超能力。从现象学对“回到事物本身”的执着,到存在主义对“自由与责任”的拷问,再到分析哲学的语言转向,每一种思潮的兴起和衰落,都被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智识背景下进行审视。尤其对维特根斯坦的描述,从早期对语言界限的描绘,到后期对日常语言游戏的放手,这种思想上的巨大转变,被作者描绘得如同一个思想者漫长而曲折的自我和解过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读完这些,我最大的感受是,西方思想史并非一条直线前进的道路,而是一系列对既有答案不断地质疑、重构和超越的循环过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让人能够理解为何我们今天的许多社会议题,都可以在上个世纪乃至更早的哲学辩论中找到其思想的原型和逻辑的起点。
评分该书在论述19世纪的思潮时,笔触变得非常具有批判性和前瞻性,尤其是在分析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时,两者看似对立却又同出一源的辩证法逻辑,被梳理得清晰可见。作者没有简单地将黑格尔视为晦涩难懂的代表,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辩证逻辑在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强大解释力。紧接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则聚焦于其如何将这种辩证法“颠倒”过来,从物质生产力中寻找历史的驱动力,这种对方法论的对比分析,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尼采“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思想的解读,它仿佛是一剂强烈的思想催化剂,直击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核心——价值的虚无。这种对思想家“绝望”与“创造”两面性的精准捕捉,使得19世纪的思潮不再是书本上的僵硬概念,而是活生生的、关乎人类命运的剧烈震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