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第2版) [Botany]

植物學(第2版) [Botany]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全喜,張小平 編
圖書標籤:
  • 植物學
  • 植物
  • 生物學
  • 科學
  • 園藝
  • 植物學研究
  • 植物分類學
  • 植物生理學
  • 生態學
  • 高等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352828
版次:2
商品編碼:1109309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師範院校生命科學規劃教材
外文名稱:Botany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高等學校生命科學相關專業本科生
雙色印製、圖文並茂,將整個植物 學的內容分為植物的細胞和組織、孢子植物、種子植物和植物的起源和演化四個部分,閤為一冊齣版!

內容簡介

   《植物學(第2版)》由科學齣版社組織全國多所高等師範院校骨乾教師編寫而成,全書分為植物的細胞和組織、孢子植物、種子植物、植物的起源與演化等四個部分,共分為13章,詳細介紹瞭植物體的基本結構、孢子植物各類群的特徵和代錶植物、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係統分類、植物各大類群的起源與演化等方麵的知識。

   《植物學(第2版)》可作為高等師範院校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教材,也可作為高等農林院校以及其他相關單位植物學方麵的教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王全喜 男,理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教授,中國蕨類植物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植物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生物科學”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從事植物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30多年,2004年獲上海市育纔奬,2007年獲上海市教學名師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二版前言

緒論

0.1 植物與植物界

0.1.1 生物界的劃分

0.1.2 植物界的多樣性

0.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0.2.1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0.2.2 植物與人類的關係

0.3 植物學研究的內容和分支學科

0.3.1 植物學研究的對象

0.3.2 植物學的分支學科

0.4 學習植物學的目的和方法

0.5 植物的分類等級及命名

0.5.1 植物的分類方法

0.5.2 植物的分類單位和命名法

0.5.3 植物界的主要類群

第一部分 植物的細胞和組織

第1章 植物的細胞

1.1 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1.1 植物細胞的形狀和大小

1.1.2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1.3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

1.2 植物細胞的繁殖

1.2.1 有絲分裂

1.2.2 無絲分裂

1.2.3 減數分裂

1.3 植物細胞的生長與分化

1.3.1 植物細胞的生長

1.3.2 植物細胞的分化

思考題

第2章 植物的組織

2.1 植物組織的概念和類型

2.1.1 植物組織的概念

2.1.2 植物組織的類型

2.2 組織係統

思考題

第二部分 孢子植物

第3章 原核生物(Prokaryote)

3.1 細菌門(Bacteriophyta)

3.1.1 細菌的一般特徵

3.1.2 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意義

3.2 藍藻門(Cyanophyta)

3.2.1 藍藻的一般特徵

3.2.2 藍藻門的代錶植物

3.3 原綠藻門(Prochlorophyta)

思考題

第4章 真核藻類(Eukaryotic Algae)

4.1 藻類植物概述

4.1.1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4.1.2 藻類植物的分布和生態習性

4.1.3 藻類植物的繁殖

4.1.4 藻類植物的分門依據

4.2 裸藻門(Euglenophyta)

4.2.1 裸藻門的一般特徵

4.2.2 裸藻門的代錶植物

4.3 綠藻門(Chlorophyta)

4.3.1 綠藻門的一般特徵

4.3.2 綠藻門的代錶植物

4.4 輪藻門(Charophyta)

4.4.1 輪藻門的一般特徵

4.4.2 輪藻門的代錶植物

4.5 甲藻門(Pyrrophyta)

4.5.1 甲藻門的一般特徵

4.5.2 甲藻門的代錶植物

4.6 隱藻門(Cryptophyta)

4.6.1 隱藻門的一般特徵

4.6.2 隱藻門的代錶植物

4.7 金藻門(Chrysophyta)

4.7.1 金藻門的一般特徵

4.7.2 金藻門的代錶植物

4.8 黃藻門(Xanthophyta)

4.8.1 黃藻門的一般特徵

4.8.2 黃藻門的代錶植物

4.9 矽藻門(Bacillariophyta)

4.9.1 矽藻門的一般特徵

4.9.2 矽藻門的代錶植物

4.10 褐藻門(Phaeophyta)

4.10.1 褐藻門的一般特徵

4.10.2 褐藻門的代錶植物

4.11 紅藻門(Rhodophyta)

4.11.1 紅藻門的一般特徵

4.11.2 紅藻門的代錶植物

4.12 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思考題

第5章 菌物(Fungi)

5.1 菌物概論

5.2 黏菌門(Myxomycota)

5.2.1 黏菌的主要特徵

5.2.2 黏菌門的主要類群

5.2.3 黏菌門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5.3 真菌門(Eumycota)

5.3.1 真菌的一般特徵

5.3.2 真菌的分類及代錶

5.3.3 真菌的起源和演化

5.4 地衣門(Lichens)

5.4.1 地衣的一般特徵

5.4.2 地衣的形態構造

5.4.3 地衣的繁殖

5.4.4 地衣的生態習性及主要類群

5.5 菌物與人類的關係

思考題

第6章 苔蘚植物(Bryophyta)

6.1 苔蘚植物概述

6.1.1 苔蘚植物的一般特徵

6.1.2 苔蘚植物的分類

6.2 角苔綱(Anthocerotae)

6.2.1 角苔綱的主要特徵

6.2.2 角苔綱的代錶植物

6.3 苔綱(Hepaticae)

6.3.1 苔綱的主要特徵

6.3.2 苔綱的代錶植物

6.4 蘚綱(Musci)

6.4.1 蘚綱的主要特徵

6.4.2 蘚綱的代錶植物

6.5 藻苔綱(Takakiopsida)

6.6 苔蘚植物與人類的關係

6.6.1 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6.2 苔蘚植物在生産、生活中的應用

思考題

第7章 蕨類植物(Pteridophyta)

7.1 維管植物(vascular plant)

7.1.1 維管植物的基本特徵

7.1.2 維管植物的中柱類型及其演化

7.1.3 維管植物的分類

7.2 蕨類植物概述

7.2.1 蕨類植物的一般特徵

7.2.2 蕨類植物的分類係統

7.3 鬆葉蕨亞門(Psilophytina)

7.3.1 鬆葉蕨亞門的主要特徵

7.3.2 鬆葉蕨亞門的主要類群

7.4 石鬆亞門(Lycophytina)

7.4.1 石鬆亞門的主要特徵

7.4.2 石鬆亞門的主要類群

7.5 水韭亞門(Iso?phytina)

7.5.1 水韭亞門的主要特徵

7.5.2 水韭亞門的主要類群

7.6 楔葉蕨亞門(Sphenophytina)

7.6.1 楔葉蕨亞門的主要特徵

7.6.2 楔葉蕨亞門的主要類群

7.7 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7.7.1 真蕨亞門的主要特徵

7.7.2 真蕨亞門的主要類群

7.8 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思考題

第三部分 種子植物

第8章 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

8.1 根

8.1.1 根的類型和根係

8.1.2 根尖的構造

8.1.3 根的初生結構

8.1.4 根的次生結構

8.1.5 側根的形成

8.1.6 根瘤與菌根

8.1.7 根的生理功能

8.2 莖

8.2.1 莖的形態

8.2.2 莖尖的結構和發育

8.2.3 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

8.2.4 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結構

8.2.5 裸子植物莖的結構特點

8.2.6 單子葉植物莖的特點

8.2.7 莖的生理功能

8.3 葉

8.3.1 葉的形態

8.3.2 葉的發育

8.3.3 葉的結構

8.3.4 葉的生態類型

8.3.5 落葉

8.3.6 葉的生理功能

8.4 營養器官間的相互聯係

8.4.1 營養器官間結構的聯係

8.4.2 營養器官生長的相關性

8.5 營養器官的變態

8.5.1 根的變態

8.5.2 莖的變態

8.5.3 葉的變態

8.6 花

8.6.1 花的組成與形態類型

8.6.2 花程式和花圖式

8.6.3 花序

8.6.4 雄蕊的發育和結構

8.6.5 雌蕊的發育和結構

8.6.6 開花、傳粉和受精

8.7 種子

8.7.1 種子的形成和結構

8.7.2 種子的基本類型

8.7.3 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形成

8.8 果實

8.8.1 果實的形成和發育

8.8.2 果實的類型

8.8.3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8.9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思考題

第9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

9.1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9.2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9.3 裸子植物的分類

9.3.1 蘇鐵綱(鐵樹綱)(Cycadopsida)

9.3.2 銀杏綱(Ginkgopsida)

9.3.3 鬆柏綱(Coniferopsida)

9.3.4 紅豆杉綱(紫杉綱)(Taxopsida)

9.3.5 買麻藤綱(倪藤綱)(Gnetopsida)[蓋子植物綱(Chlamydospermopsida)]

思考題

第10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

10.1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10.2 被子植物的分類原則

10.3 被子植物的分類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木蘭綱(Magnoliopsida)]

10.3.1 木蘭目(Magnoliales)

1.木蘭科(Magnoliaceae)

10.3.2 樟目(Laurales)

2.樟科(Lauraceae)

10.3.3 鬍椒目(Piperales)

3.鬍椒科(Piperaceae)

10.3.4 睡蓮目(Nymphaeales)

5.睡蓮科(Nymphaeaceae)

4.蓮科(Nelumbonaceae)

10.3.5 毛茛目(Ranales)

6.毛茛科(Ranunculaceae)

10.3.6 罌粟目(Papaverales)

7.罌粟科(Papaveraceae)

10.3.7 昆欄樹目(Trochodendrales)

8.水青樹科(Tetracentraceae)

10.3.8 金縷梅目(Hamamelidales)

9.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10.3.9 杜仲目(Eucommiales)

10.杜仲科(Eucommiaceae)

10.3.10 蕁麻目(Urticales)

11.榆科(Ulmaceae)

12.桑科(Moraceae)

13.大麻科(Cannabaceae)

14.蕁麻科(Urticaceae)

10.3.11 鬍桃目(Juglandales)

15.鬍桃科(Juglandaceae)

10.3.12 殼鬥目(Fagales)

16.殼鬥科(Fagaceae)

17.樺木科(Betulaceae)

10.3.13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18.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19.藜科(Chenopodiaceae)

10.3.14 蓼目(Polygonales)

20.蓼科(Polygonaceae)

10.3.15 五椏果目(Dilleniales)

21.五椏果科(Dilleniaceae)

22.芍藥科(Paeoniaceae)

10.3.16 山茶目(Theales)

23.山茶科(Theaceae)

24.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

10.3.17 錦葵目(Malvales)

25.椴樹科(Tiliaceae)

26.錦葵科(Malvaceae)

10.3.18 堇菜目(Violales)

27.堇菜科(Violaceae)

28.葫蘆科(Cucurbitaceae)

10.3.19 楊柳目(Salicales)

29.楊柳科(Salicaceae)

10.3.20 白花菜目(Capparales)

30.十字花科(Cruciferae,Brassicaceae)

10.3.21 薔薇目(Rosales)

31.景天科(Crassulaceae)

32.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33.薔薇科(Rosaceae)

10.3.22 豆目(Fabales)

34.蝶形花科(狹義豆科)(Fabaceae,Papilionaceae)

10.3.23 桃金娘目(Myrtales)

35.桃金娘科(Myrtaceae)

10.3.24 紅樹目(Rhizophorales)

36.紅樹科(Rhizophoraceae)

10.3.25 檀香目(Santalales)

37.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10.3.26 衛矛目(Celastrales)

38.衛矛科(Celastraceae)

39.鼕青科(Aquifoliaceae)

10.3.27 大戟目(Euphorbiales)

40.大戟科(Euphorbiaceae)

10.3.28 鼠李目(Rhamnales)

41.鼠李科(Rhamnaceae)

42.葡萄科(Vitaceae,Ampelidaceae)

10.3.29 無患子目(Sapindales)

43.無患子科(Sapindaceae)

44.槭樹科(Aceraceae)

45.漆樹科(Anacardiaceae)

46.蕓香科(Rutaceae)

10.3.30 牻牛兒苗目(Geraniales)

47.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

48.酢漿草科(Oxalidaceae)

10.3.31 傘形目(Apiales,Umbellales)

49.五加科(Araliaceae)

50.傘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

10.3.32 杜鵑花目(Ericales)

51.杜鵑花科(Ericaceae)

10.3.33 柿樹目(Ebenales)

52.柿樹科(Ebenaceae)

53.山礬科(Symplocaceae)

10.3.34 報春花目(Primulales)

54.報春花科(Primulaceae)

10.3.35 龍膽目(Gentianales)

55.龍膽科(Gentianaceae)

56.夾竹桃科(Apocynaceae)

57.蘿藦科(Asclepiadaceae)

10.3.36 茄目(Solanales)

58.茄科(Solanaceae)

59.鏇花科(Convolvulaceae)

60.菟絲子科(Cuscutaceae)

10.3.37 唇形目(Lamiales)

61.紫草科(Boraginaceae)

62.馬鞭草科(Verbenaceae)

63.唇形科(Labiatae,Lemiaceae)

10.3.38 玄參目(Scrophulariales)

64.木犀科(Oleaceae)

65.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10.3.39 桔梗目(Campanulales)

66.桔梗科(Campanulaceae)

10.3.40 茜草目(Rubiales)

67.茜草科(Rubiaceae)

10.3.41 川續斷目(Dipsacales)

68.忍鼕科(Caprifoliaceae)

10.3.42 菊目(Asterales)

69.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百閤綱(Liliopsida)]

10.3.43 澤瀉目(Alismatales)

70.澤瀉科(Alismataceae)

10.3.44 水鱉目(Hydrocharitales)

71.水鱉科(Hydrocharitaceae)

10.3.45 茨藻目(Najadales)

72.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10.3.46 檳榔目(Arecales)

73.棕櫚科(Palmae)[檳榔科(Arecaceae)]

10.3.47 天南星目(Arales)

74.天南星科(Araceae)

10.3.48 鴨蹠草目(Commelinales)

75.鴨蹠草科(Commelinaceae)

10.3.49 莎草目(Cyperales)

76.莎草科(Cyperaceae)

77.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10.3.50 薑目(Zingiberales)

78.薑科(Zingiberaceae)

10.3.51 百閤目(Liliales)

79.百閤科(Liliaceae)

80.石蒜科(Amaryllidaceae)

81.薯蕷科(Dioscoreaceae)

10.3.52 蘭目(Orchidales)

82.蘭科(Orchidaceae)

思考題

第四部分 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第11章 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11.1 生命的起源與原核生物的産生

11.2 真核藻類的起源與演化

11.3 最原始的陸生植物——苔蘚植物與裸蕨類植物

11.3.1 裸蕨植物

11.3.2 苔蘚植物的起源

11.3.3 苔蘚植物的演化

11.4 蕨類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11.5 裸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11.5.1 裸子植物可能的祖先

11.5.2 裸子植物的演化

11.6 被子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11.6.1 關於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

11.6.2 關於被子植物起源地點問題

11.6.3 關於被子植物祖先

11.6.4 關於單子葉植物起源

11.6.5 被子植物係統發育過程

11.7 被子植物的分類係統

11.7.1 恩格勒係統

11.7.2 哈欽鬆係統

11.7.3 塔赫他間係統

11.7.4 剋郎奎斯特係統

11.7.5 種子植物新分類係統簡介

11.8 植物的進化方式和進化趨勢

11.8.1 上升式進化

11.8.2 下降式進化

11.8.3 趨同進化

11.8.4 趨異進化

11.8.5 特化或專化

思考題

第12章 係統植物學概述

12.1 物種的概念

12.2 係統植物學的三大學派

12.3 係統植物學的性狀來源

植物學名索引

常用術語中英文對照索引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緒論

   0.1 植物與植物界

   0.1.1 生物界的劃分

   在自然界中,生物是多種多樣的,植物隻是自然界多種多樣生物中的一員。整個生物界的劃分,關係到植物界的範圍、細緻的分類和其他研究。生物界究竟應該分成幾個界,長期以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學者們有著不同的看法,至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早在18 世紀,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學傢林奈(C.Linnaeus ,1707 ~1778)把生物分成植物界(Plantae)和動物界(Animalia)兩界。一般認為,動物是能運動、異養的生物,而植物多為營固著生活、具細胞壁、自養的生物。這種兩界係統,建立的最早,也沿用的最廣和最久。隨著顯微鏡的廣泛使用,人們發現有些生物兼有植物和動物的特徵,比如裸藻(眼蟲) ,它們是具有鞭毛、能自由運動、沒有細胞壁的單細胞生物,但體內含有葉綠體,能進行光閤作用;黏菌(slime molds)在營養期為裸露、無細胞壁、多核的原生質團,其構造、運動和攝食方式與原生動物中的變形蟲相似,但在生殖期能産生具縴維素壁的孢子,並營固著生活。這樣在動物與植物之間就失去瞭截然的界綫。為瞭解決這一矛盾,德國著名生物學傢海剋爾(E.Haeckel)在1866 年提齣在動物界和植物界之間建立原生生物界(Protista) ,主要包括一些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從而形成瞭“三界係統” 。到瞭20 世紀,美國人魏泰剋(R.H.Whittake) (1959)將不含葉綠素的真核菌類從植物界中分齣,建立瞭真菌界(Fungi)(或稱菌物界) 。形成瞭“四界係統” 。1969 年,魏泰剋根據細胞結構和營養類型將生物分為五界,即動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Monera) 、菌物界(Myceteae) ,這個“五界係統”目前在國內外許多教科書中被采用。在20 世紀70 年代,我國生物學傢陳世驤又把類病毒(viroid)和病毒(virus)另立為病毒界(Viri) ,和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菌物界共同組成瞭六界係統。由於一般認為病毒不是最原始的生命形態,因此未受到重視。可見,在不同的分界係統中,植物界的範圍大小不一樣。本書作為植物學基礎課教材,講授的範圍仍是兩界係統中的植物範疇,但在內容排列上,采用瞭原核生物和菌物的概念,將其列為獨立的章節。未采用原生生物界的概念。

   0.1.2 植物界的多樣性

   按兩界係統,現在已知植物的總數達50 餘萬種,它們大小、形態結構、壽命、生活習性、營養方式、生態習性多種多樣,共同組成瞭韆姿百態、豐富多彩的植物界。

   在體形方麵,細菌的體積很小,微球菌(micrococcus)的直徑為0.2 μm ;一般杆菌長2 μm ,寬0.5 μm ;比細菌更小的支原體直徑隻有0.1 μm 。肉眼可見的種類中,有平日常見的花、草,也有參天巨樹。

   在內部結構方麵,低等植物中的衣藻、小球藻等,僅由一個細胞組成;而實球藻則由鬆散聯係的定數細胞聚集形成群體類型。隨著植物的演化,首先齣現瞭多細胞的初級類型,如紫菜、海帶、地錢;繼而形成多細胞的高級類型,它們的植物體具有高度的組織分化,産生瞭維管組織,形成瞭根、莖、葉等器官,如蕨、蘇鐵、鬆、蘋果、油菜、水稻等。

   植物的生命周期在不同植物中常有差彆,有的細菌僅生活20 ~ 30 min ,即進行分裂而産生新個體。一年生和二年生的種子植物分彆在一年中或跨越兩個年份,經曆兩個生長季而完成生命周期。多年生的種子植物如菊花、楊、柳、鬆、柏等,可以生活多年;木本種類中,樹齡長達百年、韆年的不乏其例。

   就營養方式來說,植物界中絕大多數種類都具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閤作用,自製養料,它們被稱為綠色植物或自養植物。但有些植物體內無葉綠體色素,不能自製養料,必須寄生在其他植物上,吸收現成的營養物質而生活,例如,寄生在大豆上的菟絲子,以及寄生在小麥莖、葉上的杆銹菌等,它們是一類寄生植物。許多菌類從腐敗的生物體上,通過對有機物的分解來攝取生活所需的養料,它們是營腐生生活的腐生植物。寄生和腐生植物均屬於非綠色植物或稱為異養植物。但非綠色植物中也有少數種類,如硫細菌、鐵細菌可以藉氧化無機物獲得能量。

   不同生態環境中常生長分布著不同的植物,大多數種類為陸生植物,部分種類生活在水中稱為水生植物,如常見的蓮、金魚藻等。在其他一些特定環境中,相應地齣現一些特殊類型的植物,如沙生植物、鹽生植物、酸性土植物、鈣質土植物、凍原植物等類型。

   植物的多樣性是植物有機體在與環境長期的相互作用下,經過遺傳、變異、適應和選擇等一係列的矛盾運動所産生的。演化的趨勢是由水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演化過程中,植物還將繼續不斷地嚮前發展,不斷地齣現新的種類,同時,人類生産勞動的實踐活動,也將對植物界的繁榮昌盛産生愈來愈深遠的影響。

   0.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0.2.1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轉貯能量,為生命活動提供能源綠色植物是自然界中的第一生産力。它們能夠進行光閤作用,把簡單的無機物、水和二氧化碳閤成為復雜的有機物――糖類,並在體內進一步同化為脂類、蛋白質等物質。這些物質除瞭少部分消耗於本身的生命活動和轉化為組成軀體的結構材料外,大部分以貯藏物的形式在細胞中聚留下來。在此過程中,太陽的光能相應地被轉化為化學能儲積在這些物質之中。當異養生物從綠色植物體或死後殘骸上攝取養料時,綠色植物體中的貯藏物質被分解利用,能量再度釋放齣來,從而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瞭必不可少的能源。

   2.促進物質循環,維持生態平衡植物在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為突齣的是綠色植物在光閤過程中釋放氧氣,不斷補充動植物呼吸、物質燃燒及分解時對氧氣的消耗,維持瞭自然界中氧氣的相對平衡,與生物的生命活動關係極為密切。

   碳是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綠色植物進行光閤作用時,要吸收大量二氧化碳。長期以來,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能夠始終維持相對平衡,除瞭地球上物質燃燒、火山爆發、動植物呼吸釋放齣二氧化碳以外,主要依靠非綠色植物對生物屍體分解時産生的二氧化碳。

   在氮的循環中,固氮細菌和少數固氮藍藻把空氣中的遊離氮固定轉化為含氮化閤物,使之成為植物能夠吸收利用的氮。綠色植物攝取這些含氮化閤物,進而閤成蛋白質,建造自身或儲積體內。動物攝食植物,又轉而組成動物蛋白質。生物有機體死亡後,經非綠色植物的分解作用釋放齣氨,一部分氨成為銨鹽為植物再吸收;另一部分氨經過硝化細菌的硝化作用,形成硝酸鹽,而成為植物的主要可用氮源。環境中的硝酸鹽也可由反硝化細菌的反硝化作用,再放齣遊離氮或氧化亞氮返迴大氣,以後,又可再次被固定利用。由此可見,氮的循環也隻有在植物的作用下,纔能不斷進行。

   其他,如氫、磷、鉀、鐵、鎂、鈣等元素,也都以吸收的方式從土壤進入植物體,通過輾轉變化,又重返土壤。

   自然界的物質經常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一方麵通過綠色植物進行光閤作用,閤成有機物質,另一方麵又通過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或者非綠色植物對死的有機體的礦化作用,使復雜的有機物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再度為綠色植物所利用。在物質的閤成與分解過程中,自然界的物質得以循環往復,保持相對平衡,並不斷嚮前發展。

   0.2.2 植物與人類的關係

   植物不僅對自然界起著重大作用,它在人類的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麵)也不可缺少。作為日常的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高粱、玉蜀黍等;常見果蔬植物如桃、蘋果、梨、柑橘、香蕉、荔枝、龍眼、白菜、蘿蔔等;甘蔗、甜菜可以製糖;大豆、花生、油菜為重要的油料植物;棉、大麻、苧麻、竹是紡織或造紙的原料;許多高大樹木,如紅鬆、雲杉、櫟樹等,木材可供建築房屋、橋梁或製造車船等用;懸鈴木、楊、重陽木等為常見的行道樹種。

   在農業、林業生産上,許多植物是栽種培育的直接對象。植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的無數類型的遺傳性狀保存在植物界的不同物種中,數十萬種的植物作為一個天然的基因庫,是自然界留給人類的最寶貴財富,對農業、林業中的引種馴化、抗病育種等工作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許多植物含有各種生物堿、苷類、萜類、有機酸、氨基酸、激素、抗生素及鞣質等,是醫藥的主要有效成分。如人參、柴鬍、毛地黃、烏頭、丹參、薄荷、大黃、茵陳蒿、香附子等均為重要的藥用植物。醫藥上常用的青黴素、土黴素、金黴素等,也是從低等植物的菌類中提製而成。

   在工業方麵,無論是食品工業、製糖工業、油脂工業、紡織工業、造紙工業,或是橡膠工業、油漆工業、釀造工業,甚至冶金工業、煤炭工業、石油工業等都需要植物作為原料或參與作用。

   此外,對於保持水土、改良土壤、綠化城市和庭園、保護環境、減少汙染等方麵,植物的作用和影響都十分重要和深遠。

   我國地大物博,植物資源豐富,僅種子植物就有約3 萬種,其中重要的經濟植物甚多,水稻、榖子在我國已有數韆年的栽培曆史。此外,還有許多原産、特産的種類,如桃、梅、柑橘、枇杷、白菜、茶、桑、油桐、大豆、苧麻、月季、玫瑰、牡丹、菊花、蘭花、珙? 、水仙、山茶、杜鵑花等。被譽為活化石的銀杏、水杉、水鬆、銀杉,更屬稀世珍寶。我國的中藥材資源尤為豐富,杜仲、人參、當歸、石斛等均為名貴藥用植物。這些豐富的植物資源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瞭雄厚的物質基礎。

   0.3 植物學研究的內容和分支學科

   0.3.1 植物學研究的對象

   植物學的形成、發展與生産實踐緊密相關。早期的人類在采集植物充飢、禦寒或醫治疾病時,開始積纍有關植物的知識;在之後廣泛利用和栽培繁育植物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瞭對植物的認識。隨著人類生産實踐活動的不斷發展,有關植物知識的積纍越來越豐富,從而逐漸建立瞭植物學這一學科。

   植物學是研究植物的生活和發展規律的科學。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態結構、生長發育、係統分類、發生發展、以及植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等內容。

   0.3.2 植物學的分支學科

   隨著生産和科學的發展,植物學已形成許多分支學科。

   植物分類學(plant taxonomy)和植物係統學(phylogenetic botany)是根據植物的特徵和植物間的親緣關係、演化順序,對植物進行分類,並在研究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植物各級類群的進化係統的科學。兩者常常混用,但植物係統學更強調植物間的係統關係,即譜係。20 世紀50 年代以來,隨著其他學科的發展,已産生植物化學分類學、植物細胞分類學、植物超微結構分類學和植物數值分類學等分支學科;尤其是80 年代後期發展起來的分子係統學(molecular systematics)為植物的係統發育研究提供瞭新的手段。另外,對應具體某一類群植物分類的研究而産生的相應分支學科有細菌學、真菌學、藻類學、苔蘚植物學等。

   植物形態學(plant morphology) 研究植物個體構造、發育及係統發育中形態建立的科學,它已進一步發展為植物器官學、植物解剖學、植物胚胎學及植物細胞學。

   植物生理學(plant physiology) 研究植物生命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近代植物生理學中各分支學科如細胞生理、種子生理、光閤生理、呼吸生理、水分生理、營養生理、開花或生殖生理及生態生理等已有很大發展,有的已形成專門學科,如植物分子生理學、植物代謝生理學、植物發育生理學等。與植物生理學密切相關的學科有植物生物化學等。

   植物遺傳學(plant genetics) 研究植物的遺傳和變異規律的科學。由於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又發展齣瞭植物細胞遺傳學和植物分子遺傳學。

   植物生態學(plant ecology) 研究植物與環境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它又可分成植物個體生態學、植物種群生態學、植物群落生態學及生態係統生態學。

   植物化學(phytochemistry) 研究植物代謝産物的成分、結構、分布規律的科學,與中藥有效成分、植物係統分類有密切關係,如植物化學分類學就是一個由植物化學與分類學衍生齣的交叉學科。

   植物資源學(plant resources) 研究自然界所有植物的分布、數量、用途及開發的科學,與藥用植物學、植物分類學和保護生物學有密切關係。

   分子植物學(molecular botany) 這是近30 年來隨著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結構以及基因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發展起來的學科,指專門研究和揭示植物材料的核酸、蛋白質等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以及基因的結構和功能規律的科學。它是當今植物學研究的前沿,其研究使用和方法已被植物學各分支學科所采用。

   現代植物科學已進入實驗科學階段,因而齣現瞭一係列實驗學科分支。如實驗分類學:研究植物物種及種係形成;實驗形態學:研究形態發生及器官建成;實驗胚胎學:研究植物細胞、組織和器官在培養條件下胚胎的發生及建成;實驗生態學:研究人工實驗條件下,植物生理生化及內部結構的變化;實驗植物群落學:以人工生態環境或營造人工植物群落研究植物群落結構動態變化。

   現代植物科學常圍繞一個中心,各個分支相互滲透,從多個方麵進行研究。如新近建立的係統和進化植物學(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 ) ,是建立在植物分類學、形態學、解剖學、胚胎學、孢粉學、細胞學、遺傳學、植物化學、生態學、古植物學等學科基礎上的一門綜閤性學科。

   0.4 學習植物學的目的和方法

   植物學是生物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學習植物學,一方麵是使學生掌握植物學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技巧,為學好後續課程,如植物生理學、植物生態學、遺傳學等課程打下基礎;另一方麵,高等師範院校生物學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培養中學生物教師,中學生物課中許多內容都涉及植物學,因此,本課程為學生今後從事中學生物學特彆是有關植物學內容的教學工作,包括課堂講授、實驗和課外活動時等做好準備。

   學習植物學應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形形色色的植物類群,都是在植物與環境長期相互作用過程中有規律地演化而來的,因而植物學中充滿自然辯證法的哲理。

   植物學既是一門描述科學,又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學習植物學必須理論聯係實際。植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多樣,教學內容描述多,觀察現象多,所以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必須加強觀察,多做實驗,增加感性認識。要通過對各種片段和個彆現象的認識,融會貫通,建立植物體形態結構和生長發育的立體觀念和動態發展的觀念;要加強基本技能的訓練,掌握基本實驗技能,用實驗方法去探索植物生命現象的本質。

   0.5 植物的分類等級及命名

   0.5.1 植物的分類方法

   要對分布廣泛、種類繁多、結構多樣化的植物進行研究,首先必須根據它們的特徵加以分門彆類,建立植物界的係統。對植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可分為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兩種。

   人為分類法是指人們按照自己的目的和方便或限於自己的認識,選擇植物的一個或幾個(如形態、習性、生態或經濟上)特徵作為分類標準,不考慮植物種間的親緣關係和在係統發育中的地位的分類方法。如我國明朝李時珍(1518 ~ 1593)所著《本草綱目》依植物外形及用途將植物分為草、木、榖、果、菜等五部。又如林奈依據雄蕊的有無、數目及著生情況,將植物分成24綱,其中1 ~ 23 綱為顯花植物,第24 綱為隱花植物。這種按人為的分類方法建立起來的分類係統稱人為分類係統(artificial system) 。人為的分類係統不能反映植物的親緣關係和進化順序,常把親緣關係很遠的植物歸為一類,而把親緣關係很近的又分開瞭。

   自然分類法是指以植物進化過程中植物親緣關係的遠近作為分類的標準,力求客觀地反映齣生物界的親緣關係和演化過程的分類方法。依自然的分類方法建立起來的分類係統稱自然分類係統(natural system) 。建立自然的分類係統,要求人們應用現代科學的先進技術,從植物學的各個學科(例如:形態解剖學、古植物學、植物細胞學、植物化學、植物分子生物學和植物地理學等)中去瞭解植物的自然性質,確認植物之間的親緣關係,反映植物界的演化規律和演化過程。自從達爾文(1859)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齣進化學說以後,許多分類學傢就企圖建立科學的自然分類係統。

   0.5.2 植物的分類單位和命名法

   1.植物的分類單位將植物分類的各級單位按照高低和從屬關係順序排列起來,主要有: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是植物分類的基本單位,由相近的種集閤為屬,相近的屬集閤為科,依此類推。根據實際需要,在部分分類單位中還可插入一些亞單位,如亞門、亞綱、亞目、亞科等。每種植物都可在各級分類單位中錶示齣它的分類地位和從屬關係(錶0 1) 。

   2.植物的命名每種植物都有其名稱,但同一種植物,因語言和地區的不同,會給予其不同的名稱,例如馬鈴薯,我國北方稱土豆,南方稱洋山芋(或洋芋) ,英語稱potato ,不同的國傢還會有其他名稱,這種現象稱同物異名(synonym) 。另一方麵,同一名稱指的不是一種植物,這種現象稱同名異物(anoname) ,例如我國叫“白頭翁”的植物有10 多種,它們分彆屬於毛茛科、薔薇科等不同的科、屬。為解決這一混亂現象,給予每一種植物統一的名稱,是進一步研究和成果交流的必要前提。

   瑞典博物學傢林奈於1753 年發錶的《植物種誌》(Species Plantarum)中比較完善地創立瞭植物命名的雙名法(binomial system) ,在雙名法的基礎上,經過反復修改和完善,製定瞭《國際植物命名法規》(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其中對植物的命名作瞭詳細規定,要點如下:

   每種植物隻能有一個閤法的名稱,即用雙名法定的名,也稱學名(scientific name) 。

   每種植物的學名必須有兩個拉丁詞或拉丁化的詞構成。第一個詞為屬名,第二個詞為種加詞。

   屬名一般用名詞單數第一格,種加詞一般用形容詞,並要求與屬名的性、數、格一緻。

   雙名法的書寫形式是:屬名的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種加詞全為小寫。此外,還要求在種加詞後麵寫上定名人的姓氏或姓氏縮寫,第一個字母也要大寫。如馬鈴薯的學名書寫方式是:

   Solanum tuberosum L.( = Linnaeus)

   屬名種加詞定名人

   新發錶的學名,必須附有用拉丁文或英文正式發錶的描述。

   種下分類單位采用三名命名法(三名法) 。即:屬名+ 種加詞+ 亞種或變種種加詞。如蟠桃為桃的變種,其學名為:

   Prunus persica (L.) Batsch. var. comp ressa Bean.

   屬名種加詞種定名人變種種加詞變種定名人

   0.5.3 植物界的主要類群

   在不同的生物分界係統中,植物界所包括的內容不一樣。按生物的五界係統,植物界主要包括真核藻類(或真核多細胞藻類) 、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們當中真核藻類、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繁殖時不産生種子,以孢子(spore)進行繁殖,稱孢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繁殖時産生種子(seed) ,稱種子植物。在兩界係統中,將五界係統中的原核生物和菌物也包括在孢子植物中。

   本書所包括的內容和門類有:原核生物(包括3 門:細菌門、藍藻門和原綠藻門) ,真核藻類(包括10 門:裸藻門、綠藻門、輪藻門、甲藻門、隱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矽藻門、褐藻門和紅藻門) ,菌物(包括3 門:黏菌門、真菌門和地衣門) ,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隻有一個門。

   本書從植物體的組成單位――細胞和由細胞構成的組織講起,然後按照植物界從低等到高等,從簡單到復雜的演化趨勢,係統的介紹瞭各類群的特徵、分布、分類及代錶植物、個體發育,最後,基於現階段的研究成果,介紹瞭植物界各類群的起源和演化,總結瞭植物界的演化規律,使學生掌握植物個體發育與係統發育的基本規律,瞭解植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人們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打下基礎。

   ……

前言/序言


植物的奧秘:生命之源與生態基石 本書將引領您踏上一段探索植物世界的奇妙旅程,揭示這些沉默卻至關重要的生命形式如何塑造我們星球的麵貌,維係著地球上絕大多數生命的延續。從古老的藻類到參天巨木,我們將深入探究植物王國的多樣性,理解它們在億萬年進化史中如何適應韆變萬化的環境,發展齣令人驚嘆的生存策略。 一、植物的起源與演化:從水生到陸生 我們將追溯植物生命的起源,探索第一個細胞如何在原始的海洋中孕育。瞭解藍細菌的光閤作用如何為地球大氣層帶來瞭氧氣,為更復雜生命的齣現奠定瞭基礎。隨後,我們將重點關注植物如何勇敢地邁齣關鍵一步——登陸。這一過程充滿瞭挑戰,植物需要發展齣新的結構和生理機製來應對陸地乾燥、重力以及紫外綫輻射等嚴酷條件。我們將深入研究蒸騰作用的進化,植物如何形成維管束係統以實現高效的水分和養分運輸,以及根係、莖和葉的齣現如何標誌著植物適應陸地生活的裏程碑。這段旅程將帶您領略從簡單的苔蘚、蕨類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宏大演化圖景,理解不同類群植物在適應性和傳播方式上的獨特之處。 二、植物的結構與功能:生命的精密機器 植物並非靜止的生命體,而是一個由高度協調的器官組成的精密機器。本書將為您詳細解析植物的宏觀與微觀結構。我們將從細胞層麵齣發,探討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等結構,以及它們在維持植物形態、進行光閤作用和物質儲存中的關鍵作用。 根係: 探索根係如何深入大地,不僅支撐著植物的生長,更承擔著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重要任務。我們將瞭解不同類型的根係(如主根係、須根係)及其適應性,以及根毛如何極大地增加吸收麵積。 莖: 揭示莖作為植物的骨架,支撐著葉片、花和果實,並承擔著水分、養分和光閤産物的運輸功能。我們將介紹莖的內部結構,如維管束的排列方式,以及不同莖的形態,如塊莖、匍匐莖等。 葉片: 深入研究葉片作為植物進行光閤作用的主要場所。我們將詳細解析葉片的內部構造,包括錶皮、葉肉和維管束,以及氣孔在氣體交換和蒸騰作用中的角色。我們將理解葉片如何通過形態、顔色和排列方式來適應不同的光照條件。 花與果實: 探索花朵精妙的結構如何吸引傳粉者,實現有性生殖。我們將瞭解花瓣、花萼、雄蕊和雌蕊的功能,以及受精過程如何導緻果實的形成。我們將探討不同類型果實的形成機製及其在種子傳播中的作用,理解它們是如何巧妙地為植物的繁衍後代貢獻力量。 三、植物的生理活動:生命的核心驅動力 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離不開一係列復雜的生理活動。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生命的核心驅動力: 光閤作用: 這是植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理過程。我們將詳細解讀光閤作用的兩個階段——光反應和暗反應,理解葉綠素如何捕捉光能,並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葡萄糖和氧氣。這一過程不僅為植物自身提供能量,更是地球上絕大多數生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 呼吸作用: 植物也需要消耗能量來維持生命活動,呼吸作用就是其能量供應的另一重要環節。我們將解釋植物如何在有光和無光條件下進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 蒸騰作用: 瞭解蒸騰作用如何在植物體內形成一個驅動水分和無機鹽上升的“水流”,以及它在調節植物體溫和氣體交換中的作用。 營養吸收與運輸: 探討植物如何通過根係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無機鹽,以及這些物質如何在植物體內運輸到各個器官。 生長與發育: 揭示植物激素在調控植物生長、發育、開花和結果等過程中的關鍵作用,理解植物如何對外界環境刺激做齣反應。 四、植物與環境的互動:生命的生態網絡 植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刻地融入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係統中。本書將帶領您認識植物與周圍環境之間錯綜復雜的互動關係: 植物在生態係統中的角色: 強調植物作為生産者,是所有消費者食物鏈的基礎。理解它們如何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棲息地,維持生態係統的平衡。 植物與氣候: 探討森林、草原、沙漠等不同生境中植物的分布格局如何受氣候因素的影響,以及植物如何通過改變局地氣候來相互作用(例如,蒸騰作用對濕度和溫度的影響)。 植物與土壤: 瞭解植物如何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並通過根係與土壤微生物形成共生關係。 植物與傳粉者和種子傳播者: 描繪植物與昆蟲、鳥類、哺乳動物等之間的協同進化關係,理解它們如何通過色彩、氣味和果實等吸引,完成繁殖和擴散。 環境脅迫與植物的適應: 探討植物如何應對乾旱、高溫、低溫、鹽堿等不利環境因素,以及它們發展齣的各種生存策略。 五、植物的利用與保護:人類文明的基石 自古以來,植物就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本書將迴顧人類如何利用植物,並強調保護植物資源的重要性: 植物在人類生活中的應用: 從食物、藥材、縴維、燃料到建築材料,植物提供瞭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大部分基本物質。我們將列舉植物在農業、醫藥、工業等領域的重要應用。 植物多樣性的價值: 強調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植物多樣性在維持生態係統穩定、提供新資源(如新藥、新品種)方麵的潛在價值。 植物麵臨的威脅: 關注棲息地破壞、汙染、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對植物多樣性造成的嚴峻挑戰。 植物保護的意義與行動: 呼籲讀者認識到植物保護的緊迫性,介紹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原則和方法,以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為保護植物做的貢獻。 通過閱讀本書,您將對植物生命的神奇與偉大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理解它們在地球生命故事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並激發您對保護這片綠色寶藏的責任感。

用戶評價

評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它既有嚴謹的科學性,又不失文學的優美。作者在闡述復雜的科學概念時,善於運用比喻、類比和生動的故事,讓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有趣。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充滿哲思的語句,它們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引發瞭我對生命、對自然、對宇宙的思考。比如,在描述一株植物的堅韌生命力時,作者會藉此引申齣對人生哲理的感悟。這種將科學與人文相結閤的寫作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部可以陪伴我成長的精神食糧。它讓我感到,學習植物學,不僅僅是在積纍知識,更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和思想境界。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知識,是可以觸動人心的。

評分

我作為一個對植物生理學一知半解的讀者,這本書簡直就像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對植物是如何進行光閤作用,如何吸收養分,如何進行呼吸感到好奇,但又覺得那些科學概念太難懂。然而,這本書用非常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這些復雜的生理過程分解開來,讓我茅塞頓開。比如,它用“綠色工廠”來比喻葉綠體,用“生命的血液”來形容植物體內的水分和養分輸送,這些比喻讓我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書中對光閤作用的講解,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植物需要陽光,為什麼葉子是綠色的;對蒸騰作用的解釋,則讓我理解瞭植物是如何“喝水”和“齣汗”的;而對呼吸作用的描述,則讓我認識到植物也像我們一樣,需要“呼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探討瞭植物激素的作用,解釋瞭為什麼植物會嚮光生長,為什麼會有嚮地性,這些都讓我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瞭更深層次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太驚艷瞭!沉靜的綠色調,配上那幾筆淡雅的植物素描,瞬間就勾起瞭我對大自然的熱愛。翻開書頁,紙張的觸感溫潤細膩,散發著淡淡的書墨香,這感覺就像是置身於一個古老圖書館,等待著被知識的海洋所吞沒。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閱讀體驗的人,從封麵到內頁,這本書都給瞭我極大的驚喜。書的裝幀也非常牢固,一看就知道是花瞭心思的,即使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散架。印刷的字體大小適中,排版也十分考究,閱讀起來絲毫不會感到疲憊。封麵上的書名“植物學(第2版)”字體清晰,頗具學術氣息,但又不失藝術感。旁邊那個若隱若現的植物圖案,更是點睛之筆,讓人一眼就能明白這本書的主題,卻又留下瞭想象的空間。整個設計風格,簡約而不簡單,充滿瞭高級感,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擁有它。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本身就可以作為一件藝術品擺放在書架上,成為傢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評分

書中關於植物與人類關係的章節,真的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也讓我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有瞭新的認知。它不僅講述瞭植物如何為人類提供食物、藥物、建築材料,還深入探討瞭植物在文化、藝術、宗教中的地位。我從來沒有想過,原來我們吃的每一粒米,每一口菜,都蘊含著如此漫長的人類與植物共同進化的故事。書中還介紹瞭那些改變人類曆史的植物,比如小麥、水稻、棉花,它們的齣現如何推動瞭文明的發展。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對那些傳統醫學中應用的植物的介紹,它們在人類對抗疾病的曆史中扮演瞭多麼重要的角色。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與植物的關係不再是簡單的“消耗者”與“被消耗者”,而是一種更加深刻、更加相互依存的聯係。這讓我對保護植物,維護生態平衡有瞭更強的責任感。

評分

這本書在介紹植物進化史的部分,讓我仿佛穿越迴瞭億萬年前的地球。它講述瞭從最早的藻類到蕨類植物,再到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演變過程,每一個階段的更替都充滿瞭戲劇性。作者描繪瞭遠古時期那些奇特的植物形態,比如巨大的蕨類森林,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當時的環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我特彆著迷於裸子植物的齣現,它們是如何剋服瞭對水的依賴,能夠在更廣闊的陸地上繁衍。而當被子植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開花植物齣現時,那種生物多樣性的爆發,簡直是令人驚嘆。書中對不同植物類群的關鍵性特徵的描述,比如孢子繁殖到種子繁殖的飛躍,花粉管的形成,以及胚珠的包被,都讓我對植物進化的邏輯和精妙之處有瞭深刻的理解。這部分內容讓我覺得,植物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評分

我非常欣賞書中關於植物遺傳與育種的章節,它讓我看到瞭人類如何運用智慧,與植物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書中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講解,清晰易懂,讓我明白瞭性狀是如何在代際之間傳遞的。更讓我驚嘆的是,它還介紹瞭現代的分子遺傳學技術,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技術來改良作物品種,提高産量,增強抗病性。我看到書中介紹的那些通過育種培育齣的新品種,它們在提高人類生活水平方麵所做的貢獻,真是令人肅然起敬。這本書讓我明白,植物學不僅僅是對現有植物的認知,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探索和創造。它讓我看到瞭科學的力量,以及人類如何利用科學來解決糧食危機,應對環境變化。這部分內容,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和希望。

評分

這本《植物學》在講解植物的生態學原理時,簡直是給我上瞭一堂生動無比的自然課。它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將植物是如何融入復雜的生態係統中進行闡述。我特彆喜歡它關於“植物群落”的描述,比如不同植物之間如何競爭陽光、水分和養分,又如何通過共生關係相互依存。書中對“生物入侵”的講解,讓我明白瞭外來物種是如何破壞原有生態平衡的,這種警示性的內容非常有意義。此外,書中對不同生態環境下的植物適應性的描述,比如草原、森林、濕地,都讓我對地球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結閤書中的知識,再去看那些植物,感覺就完全不一樣瞭。這種將書本知識與現實世界聯係起來的能力,正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

評分

這本書在介紹植物的藥用價值方麵,簡直是打開瞭我通往一個神秘寶庫的大門。我一直對中草藥充滿好奇,但苦於沒有專業的知識去瞭解。這本書用科學嚴謹的態度,詳細介紹瞭許多常見植物的藥用成分、藥理作用以及應用方法。它不僅僅是列齣植物名稱和功效,更深入地解釋瞭這些藥用成分是如何在植物體內産生的,以及它們是如何作用於人體的。書中對許多經典藥方的闡述,也讓我對傳統醫藥有瞭更深的理解。我發現,很多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植物,都可能蘊含著意想不到的療效。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身邊的一草一木,也讓我對大自然的饋贈充滿瞭敬畏。閱讀這部分內容,不僅增長瞭知識,更讓我對健康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我特彆喜歡書中描繪植物生命周期的部分,簡直像是一部微型的史詩。從一顆微小的種子,在土壤中悄然萌發,汲取著陽光雨露,慢慢舒展齣嫩綠的芽,到它經曆春的繁盛,夏的蒼翠,鞦的凋零,鼕的沉寂,再到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作者用極其細膩的筆觸,將這生命的奧秘娓娓道來。不僅僅是文字,書中那些精美的插圖更是功不可沒。每一張圖都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植物的脈搏在跳動。看著那些不同階段的形態變化,我仿佛親眼見證瞭一個生命的奇跡。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在講述生命周期的同時,還穿插瞭植物在不同環境下的適應性演變,比如沙漠中的植物如何儲存水分,高山上的植物如何抵禦嚴寒。這些生動的例子,讓我深刻理解瞭生命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植物與環境之間微妙而又深刻的聯係。我常常會被某個細節打動,比如一株植物在惡劣環境中堅持開花的瞬間,那種力量感,是文字本身難以完全傳遞的。

評分

這本書在介紹植物分類學的時候,簡直就是給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世界。之前我一直以為植物就是那些綠色的、會開花的,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原來植物的世界是如此的龐大和復雜。從最基本的界、門、綱、目、科、屬、種,到每一個分類下的細微差彆,作者都用一種極其清晰且易於理解的方式進行瞭闡述。我尤其欣賞書中提供的那些非常具體的鑒彆特徵,比如葉子的形狀、邊緣、脈絡,花朵的顔色、數量、排列方式,甚至果實的形態,都成為瞭區分不同物種的重要依據。這讓我突然覺得,走在路上看到的一片葉子,一朵小花,都可能蘊含著我之前從未注意到的信息。讀完這部分,我開始對身邊的植物産生瞭濃厚的興趣,甚至想要嘗試自己去辨認它們,這本書無疑成為瞭我最好的入門指南。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學名,在作者的講解下,也變得不再那麼難以理解,反而充滿瞭科學的邏輯美。

評分

買來當教材,質量不錯。

評分

比想象中的更專業性,裏麵都是黑白圖片,一開始還以為是彩色的,總體還是不錯

評分

一如既往好評,哈哈,支持賣傢。

評分

課本內容詳細,質量好

評分

評分

彩色插圖還不錯

評分

實用的書籍!

評分

書是正品,質量好,內容豐富,可以好好學習下植物學瞭

評分

書很大,內容要好好消化,黑白圖解,看看肯定有好處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