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白金版)

中国美术史(白金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树良,张玉花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美术史
  • 美术史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绘画
  • 雕塑
  • 书法
  • 建筑
  • 艺术
  • 白金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4656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795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17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史(白金版)》是一套专为艺术考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专业理论课考试获取高分而编写的考试备考用书。在编写思路上,我们本着“一切为方便考生考取高分”的宗旨进行:梳理重点必考知识点:摒除一般艺术类基础史论参考书目或指定教材复杂冗长的叙述,综合汇编所有考试教材重点的、必考的知识点。

目录

一 史前及先秦美术
名词解释
1.彩陶
2.黑陶
3.原始瓷器
4.新石器时代彩陶主要类型及特征
5.舞蹈纹彩陶盆
6.人面鱼纹彩陶盆
7.庙底沟型彩陶
8.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9.金有六齐
10.青铜礼器
11.失蜡法
12.司母戊大方鼎
13.四羊方尊
14.毛公鼎
15.莲鹤方壶
16.战国帛画
17.甲骨文
18.岩画
19.红山玉雕龙
20.比德说

简答辑要
1.简述中国史前美术的发展概况
2.简述旧石器时代的美术
3.请简述中国原始美术中的岩画代表及艺术特点
4.简述原始彩陶的代表类型
5.简要介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特点
6.简要介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特点
7.筒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特点
8.简述商代后期青铜器的基本特征
9.简述夏商周时期建筑发展情况

论述专项
1.原始人的石器制造与发展过程,对你理解美术起源有哪些启示?
2.列举你喜欢的两件新石器时代的雕塑作品,并说明理由
3.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高峰期?每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二 秦汉美术
名词解释
1.秦代陶塑兵马俑
2.击鼓说唱俑
3.霍去病墓石刻
4.循石造型
5.画像石
6.秦汉画像砖
7.汉代瓦当
8.釉陶
9.马踏飞燕
10.汉代铜灯
11.长信宫灯
12.汉代铜镜
13.汉代帛画
14.高颐阙

简答辑要
1.简述秦汉美术发展的概况
2.请筒述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3.简述秦汉建筑的发展成就
4.简要论述汉代墓室壁画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作是什么?
5.请简述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主题思想及艺术风格

论述专项
试论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色

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
名词解释
1.昙曜五窟
2.孝子画像石棺
3.昭陵六骏
4.娄叡墓壁画
5.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6.本生故事画
7.《鹿王本生故事图》
8.《女史箴图》
9.《洛神赋图》
10.《列女仁智图》
11.《游春图》
12.《历代帝王图》
13.《虢国夫人游春图》
14.《挥扇仕女图》
15.《捣练图》
16.《五牛图》
17.《江帆楼阁图》
18.顾恺之
19.戴逵
20.张僧繇
21.曹衣出水
22.吴带当风
23.吴带曹衣
24.周家样
25.迁想妙得
26.以形写神
27.传神论
28.书画同源
29.谢赫与《画品》(又名《古画品录》)
30.《画山水序》
31.谢赫“六****
3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33.《历代名画记》
34.“二王
35.癫张狂素
36.莲花尊
37.唐三彩

简答辑要
1.简述宁懋石室画像的艺术特征
2.简述魏晋南北朝美术发展的概况
3.简述北魏都城洛阳的建筑特点
4.简述甘肃嘉峪关墓室砖画的艺术特征
5.简述隋唐美术发展的概况
6.简述隋唐五代山水画的风格演变
7.简述吴道子的绘画特点
8.简述《历代名画记》的具体内容
9.筒述王维对山水画的贡献。
四 五代宋元美术
五 明清美术
六 近代美术
七 中国综合知识
丝路拾遗: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 图书简介 《丝路拾遗: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并非一部单纯的历史叙事,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探险,深入挖掘了古代丝绸之路上,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却又至关重要的艺术与文明交汇的瞬间。本书聚焦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4世纪,这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生命线如何孕育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以及不同民族间的思想碰撞如何塑造了人类共同的艺术记忆。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结构严谨,论证详实,旨在通过具体的文物、艺术风格的演变和关键历史事件的串联,展现丝绸之路作为世界艺术史核心驱动力的面貌。 --- 第一部:文明的初遇——玉石与青铜的对话 本部分追溯丝绸之路形成初期的艺术互动。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中原王朝的宫廷艺术,而是将视角投向了广袤的西域、中亚草原乃至更远的波斯和地中海世界。 核心议题: 早期贸易路线上的物质交换如何催生了艺术语言的初步融合。 草原的马镫与装饰艺术: 深入分析斯基泰、萨卡等游牧民族的“动物纹”艺术,探讨其如何通过与农耕文明的接触,影响了汉代早期金银器的制作风格,例如吸收了希腊化艺术中的写实主义元素,并将其融入本民族的动态造型中。 玉石之路的哲学意涵: 考察和田玉经由河西走廊向东传播的路径,不仅仅是商业活动,更是对“永恒”与“德行”观念的文化移植。对比中原的礼器文化与受其影响下,西域地区玉器制作工艺的精细化。 青铜冶炼技术的东传与西渐: 重点分析大月氏、贵霜等政权时期,青铜冶铸技术吸收了波斯萨珊王朝的某些失蜡法精髓,并反过来影响了中国北方地区早期佛教造像的金属工艺基础。 --- 第二部:犍陀罗的辉煌与佛法的东行 这是丝绸之路艺术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章。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将犍陀罗艺术视为希腊化“移植品”的简单定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度成熟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文化综合体。 核心议题: 佛教在印度本土化与希腊化影响下,如何在犍陀罗地区找到了全新的视觉表达形式,并以这种形式成功“登陆”中国。 人身佛像的诞生与视觉叙事: 详细解析犍陀罗佛像的“希腊式”面部特征(如高鼻深目、卷发、飘逸的衣褶),并结合当时的哲学思潮,论证这种具象化如何服务于大乘佛教的普及。重点剖析了“犍陀罗式”的“本生故事”浮雕,其叙事节奏与西方古典雕塑的叙事手法有何异趣。 色彩与彩绘的失落之谜: 探讨健陀罗时期石雕上曾有丰富的彩绘,通过对残存痕迹的分析,重建其视觉冲击力,并将其与同期敦煌壁画早期色彩体系的建立进行对比研究。 贵霜帝国的艺术赞助: 分析贵霜王室对佛教艺术的推崇如何促成了艺术风格的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为艺术品沿着丝路流通奠定了基础。 --- 第三部:沙漠中的绿洲:艺术的熔炉与变异 本部分将焦点投向敦煌、高昌、克孜尔等核心绿洲城市,探讨艺术在极端地理环境下如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核心议题: 绿洲文化如何成为不同艺术风格的“翻译站”和“再创作中心”。 壁画中的“丝路时差”: 细致比对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中佛本生故事的绘制风格。例如,早期克孜尔的壁画中带有明显的中亚湿壁画技法痕迹,而唐代敦煌的“曹衣出水”风格,如何反过来影响了西域的部分艺术表达。 装饰母题的流变: 追踪“联珠纹”、“忍冬纹”、“宝相花”等图案的传播路径。这些图案不再是单一宗教的符号,而是成为跨地域的通用“视觉词汇”。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些母题在世俗器物(如陶器、漆器)上的应用,展示了艺术世俗化的一面。 中原风格的“西化”与“再中化”: 探讨隋唐时期,大量来自西域的工匠和使者对长安、洛阳艺术中心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唐三彩、金银器和胡旋舞的图像记录中。 --- 第四部:技术与贸易:艺术品背后的商业网络 本书将艺术史研究从审美层面拓宽至物质文化史,探究艺术品流通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技术标准。 核心议题: 艺术品是如何作为高价值商品在古代世界中流动的? 颜料的地理标记: 追踪群青(Lapis Lazuli)从阿富汗巴达赫尚矿区,经由陆路进入中国,成为唐宋以来顶尖绘画中不可或缺的蓝色颜料。分析了这种昂贵原料的使用,如何成为衡量一件作品地位的标尺。 玻璃器的东传与本土化: 研究罗马、叙利亚晚期玻璃器的制作工艺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中国工匠如何掌握并发展出自己的玻璃制造技术,尤其是在唐代的成熟应用。玻璃珠作为重要的贸易媒介,其纹饰变化体现了市场的审美取向。 丝绸:流动的画布: 探讨丝织品本身作为艺术载体,其纹样设计(如罽、罗)如何吸收了中亚的几何抽象风格,并成为向西方输出的顶级奢侈品。 --- 第五部:文明的交响与余韵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延伸至丝路艺术在更广阔的世界史中的定位,并探讨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核心议题: 丝路艺术交流如何塑造了后世的文化想象?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艺术回应: 分析在波斯萨珊和阿拉伯倭马亚/阿拔斯王朝统治下,丝路艺术元素(如特定的花卉和动物题材)如何被吸纳进伊斯兰装饰艺术(如陶瓷、建筑镶嵌)中,并以新的、更具抽象性的方式向东和向西扩散。 地图学与艺术的交织: 考察丝路沿线留下的旅行家手记和地图对艺术地理学的贡献,这些记录如何帮助我们重新定位已消逝的艺术遗址。 现代视野下的遗产重构: 探讨当代艺术家和学者如何重新审视和解读这段跨文化交流史,以及“丝路精神”在当代艺术中的回响。 《丝路拾遗》以扎实的考古发现和细致的风格比较为支撑,旨在构建一个动态、多中心的古代世界艺术图景,揭示人类文明交流的深刻性和持久性。它是一部献给所有对跨文化艺术史和宏大历史叙事感兴趣的读者的深刻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与内页印刷质量,可以说达到了博物馆级的水准。对于艺术类书籍而言,图版的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是检验其价值的关键指标,而此书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当我翻阅那些唐代壁画的高清复制品时,那种斑驳的笔触、厚重的矿物质颜料质感,几乎能穿透纸面扑面而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错觉。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收录的许多珍贵摹本和拓片,其细节之丰富,远超我以往在其他资料中见到的版本。特别是对一些争议性画作的细节放大对比,辅助以专业的图说,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艺术史悬案,似乎都有了新的解读空间。这种对视觉呈现的极致追求,不仅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更重要的是,它确保了读者所接收到的艺术信息是尽可能准确和鲜活的。可以说,这本书的物化形态本身,就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致敬。

评分

此书在学术上的贡献,我认为体现在它对艺术史观的重构上。它并未完全遵循传统上以朝代为经、以画种为纬的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多个跨越时空的主题式论述。例如,关于“士人趣味”在宋元时期的迭代演变,作者将其视为贯穿数个世纪的文化脉络进行追踪,这种非线性的梳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内在逻辑性和思想的连贯性。书中对元四家风格差异的细致辨析,不仅停留在技法层面,更深入挖掘了他们对元末社会变迁的个体回应,这种将艺术史与社会史、思想史紧密结合的宏观视野,使得整个艺术图景变得饱满而富有张力。对于希望了解艺术如何作为特定时代精神载体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大量坚实的论据和全新的观察角度,促使人跳出传统的美学框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绘画艺术的著作,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严谨的史料梳理,着实令人赞叹。作者似乎拥有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将数千年的艺术演变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早期的岩画遗迹,到汉代的画像石,再到魏晋风度的清雅脱俗,直至宋代的院体精微与文人写意,每一个阶段的风格嬗变、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都被细致入微地剖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洪流之中,亲眼见证了不同朝代社会思潮如何深刻地塑造了艺术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关于“气韵生动”这一核心美学理念的探讨,作者并未停留在概念的表述上,而是通过大量经典作品的对比分析,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意境与审美追求,这种由表及里、由物及神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深度。书中对不同画科——山水、花鸟、人物——的专门章节,更显出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清晰而立体的知识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考验精力的,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翻阅的“画册”,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逐字研读的“百科全书”。作者的行文风格古朴而精炼,大量运用了古典术语,这对非专业读者构成了不小的门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知识的“考古挖掘”,需要反复查阅注释和参考资料才能完全理解某个典故或某个画论的细微差别。然而,正是这种对知识密度近乎偏执的坚持,才铸就了其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它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敬意和时间去对待每一页内容,因为它所呈现的知识结构是如此的扎实和层层递进,稍有疏忽便可能错过关键的逻辑连接点。读完此书,绝非仅仅是“了解”了中国美术史,更像是获得了一套解读东方视觉文化密码的系统工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当代艺术实践的爱好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全书后半部分对近现代中国画转型的论述。这一部分的叙事,往往是许多传统美术史论著的薄弱环节,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却以一种近乎史家记录的冷静与深刻,描绘了“中西融合”语境下中国画所经历的阵痛与新生。从清末的“四王”僵化,到吴昌硕的开创性突破,再到齐白石、张大千等巨匠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并重塑民族艺术的身份,都有着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评述。作者对这一时期的复杂性持有一种包容的态度,既肯定了引入西方写实训练对提高造型能力的作用,也旗帜鲜明地捍卫了中国画笔墨本体的价值。这种既不泥古亦不盲从的批判性思维,让这份厚重的史学著作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评分

8.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评分

由起点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一切问题的答案都很简单。所以管春点点头。

评分

考试用很方便 赞

评分

专门为考试准备的,挺好的~

评分

昨晚喝大了,离开ktv的时候最后吼了首《北京北京》,上了出租车时嘴里还哼着哼着《北京 北京》就TMD睡着了。

评分

不错的产品 很好下次继续光顾

评分

这本书里面全是重点精粹,所以如果你考研时间很紧迫,买这本书看没错!

评分

正版书,66666

评分

毛毛气得笑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