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二百多幅彩图的精美呈现,十九个个案的细密讨论,四大文化领域的纵横交错,一次引人入胜的图像阅读。
内容简介
什么是博物馆?什么是艺术史?什么是可视的艺术史?
什么是图像和图像的自主性?图像在表现内容的同时,又如何表现自己?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以作者在欧洲研究和工作期间实地考察、采集的大量一手资料为基础,尝试以跨媒介艺术史的视野、细腻的图像分析和充分的个案讨论,穿越历史迷雾,在现代博物馆体制、现代艺术史叙事与前现代的教堂体制和空间布局之间,建构起鲜为人知的因果联系。
作者简介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6—1997、2002—2004年、2011—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一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代表作品:专著《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 《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译著《宗教艺术论》 《拉斐尔的异象灵见》;主编“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导论 从"可视的艺术史"谈起 /1
第一编 收藏与展览的考古学
第一章 "收藏"的观念 /25
一 什么是"收藏"? /26
二 收藏什么? /31
三 为什么收藏? /42
第二章 从mouseion 到奇珍室:博物馆收藏的起源 /51
一 亚历山大里亚缪斯神庙的真相 /52
二 "奇珍室":藏品的博物馆 /58
第三章 佛罗伦萨乌菲奇画廊与艺术博物馆的生成 /69
一 乌菲奇之前的古代艺术品收藏 /72
二 乌菲奇之前的当代艺术品收藏 /77
三 乌菲奇之前的美第奇家族收藏 /79
四 瓦萨里:历史、艺术与机构 /86
五 乌菲奇的综合 /98
第四章 美术学院陈列馆与沙龙:博物馆的展览制度 /103
一 佛罗伦萨设计学院开启先河 /104
二 法国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收藏制度 /106
三 法国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展览制度 /110
四 沙龙的"制度创新" /115
五 公众问题 /119
第五章 卢浮宫:公共艺术博物馆之诞生 /123
一 "对所有人开放":公众普世性的生成 /124
二 "艺术的万神殿":藏品普世性的生成 /129
三 博物馆体系:"普遍的艺术史"之空间化 /135
四 向心力与离心力 /139
第二编 现代艺术史体制
第六章 谁是真正的"艺术史之父" /143
一 黑格尔与艺术史叙事 /144
二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之父"假说 /149
三 艺术史的"遗传":黑格尔、温克尔曼抑或瓦萨里? /155
第七章 瓦萨里与现代艺术史体制 /157
一 瓦萨里的"世界" /158
二 从瓦萨里回看温克尔曼与黑格尔 /162
三 父-子关系与现代艺术史建构的逻辑 /171
第八章 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175
一 从哲学看丹托 /176
二 丹托的"艺术世界" /178
三 "风格矩阵"与丹托学说的内在矛盾 /180
四 1984年的突破 /183
五 丹托的罹罪 /185
第九章 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论" /187
一 从"艺术史结束"到"艺术史终结" /188
二 三部著作的叙事 /189
三 "艺术史终结之后"的艺术史叙事 /193
四 对贝尔廷的批评 /194
第十章 从"博物馆终结论"到现代艺术史体制之完成 /197
一 "博物馆终结论" /198
二 格罗伊斯与"博物馆非终结论" /199
三 "现成物"与"圣体":艺术作为宗教 /201
四 现代艺术史体制之完成 /208
第三编 历史与空间
第十一章 瓦萨里艺术史模式的起源 /213
一 几个关键词 /214
二 瓦萨里艺术史模式的基本性质 /215
三 1550年版的《大艺术家传》的空间结构 /217
第十二章 《最后审判》图像与西斯廷礼拜堂的图像程序 /221
一 瓦萨里的《最后审判》图像 /222
二 米开朗琪罗与西纽雷利的《最后审判》图像 /226
三 晚期中世纪的《最后审判》图像 /230
四 西斯廷礼拜堂的图像程序 /234
第十三章 另一类图像传统:《方济各生平》祭坛画 /241
一 圣方济各与祭坛画 /242
二 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圣方济各生平》祭坛画 /244
三 瓦萨里与圣十字教堂 /246
第十四章 原型: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图像与布局 /249
一 图像制作第一阶段:1253-1281 /251
二 约阿希姆主义与中世纪晚期历史神学的变革 /255
三 图像制作第二阶段:1288-1305 /259
四 从神学文本到视觉图像 /265
五 东墙图像的秘密 /275
第十五章 从约阿希姆到瓦萨里:空间的历史叙事 /281
一 图像与历史 /282
二 空间优先:大教堂的"宇宙形象" /288
三 空间的历史叙事 /292
第四编 图像的物性
第十六章 弗莱切尔"建筑之树"辨正 /297
一 《比较法建筑史》的特征 /299
二 "建筑之树"的两种图像 /303
三 "历史风格"与"非历史风格" /308
四 图式A与图式B /310
第十七章 "树形图"的图像志:"谱系树" "知识树""耶西树" /313
一 家族的生命:"谱系树" /314
二 知识的体系:"知识树" /316
三 神圣的图谱:"耶西树" /322
第十八章 "树形图"的图像志:"历史之树"与约阿希姆 /335
一 历史神学:从奥古斯丁到约阿希姆 /336
二 《图像书》:约阿希姆的图像实践 /339
三 图像的逻辑:从刻意隐瞒到普遍误读 /343
第十九章 "树形图"的图像志:追寻"生命树" /349
一 从"法律树"到"血亲树" /350
二 十字架:独占的"生命树" /354
三 伊甸园:另一种"生命树" /358
四 面向东方 /362
代结论:交错的共时 /365
后记 /379
图版来源 /383
参考书目 /391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的内容: --- 《时间的囚徒:量子纠缠与时空错位的边界》 内容提要 《时间的囚徒:量子纠缠与时空错位的边界》是一部深入探讨前沿物理学、宇宙学和哲学交叉领域的深度非虚构作品。本书摒弃了宏大叙事和对历史艺术的描摹,而是将读者的心智引向了微观粒子的奇异行为,以及宇宙结构背后那些令人困惑的法则。作者通过严谨的科学推导和富有洞察力的哲学思辨,揭示了我们对于“时间”和“实在性”的固有认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是如何被彻底颠覆的。 本书的基石是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这一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的现象。作者从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出发,详细剖析了量子信息的不可克隆性,以及两个粒子在空间分离后瞬间共享状态的奥秘。这并非简单的物理现象描述,而是对信息本质、定域性(Locality)原则的深刻挑战。读者将跟随作者的叙述,理解为何测量一个粒子的属性会立刻影响到另一个遥远粒子的状态,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宇宙中存在超越光速的连接通道。 核心章节聚焦于量子引力(Quantum Gravity)的前沿探索。在传统物理学中,广义相对论描述了宏观的引力场,而量子力学统治着微观世界,两者在描述黑洞奇点或宇宙大爆炸的极端条件下显得水火不容。本书细致梳理了弦理论(String Theory)和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这两种主要尝试统一这两大理论的路径。作者并未将这些复杂的理论简化为比喻,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维度增加、背景独立性(Background Independence)以及时间箭头(Arrow of Time)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数学基础。读者将了解到,我们日常感知到的平滑、连续的时间流,可能只是更高维度结构在低维投影下的“涌现”现象。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对时间本质的解构。如果物理定律在时间反演下大多是对称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中存在不可逆转的熵增定律?作者审视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信息论之间的深刻关联,并探讨了“块状宇宙”(Block Universe)的概念——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四维时空中是同等“真实”存在的。在这种图景下,“现在”仅仅是一种主观的、生物学上的建构。书中的章节甚至触及了“时间晶体”(Time Crystals)的设想——物质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周期性排列的奇特相态,这挑战了对最低能量状态(基态)的传统定义。 此外,作者并未回避哲学思辨与科学发现的交汇点。当我们接受“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时,每一次量子测量都意味着宇宙分裂成无数个平行的现实。那么,“我”在这些无数个分支中的哪一个?哪个分支才是“真实的”?本书以严谨的逻辑推演,探讨了这些问题对自由意志、身份认同(Identity)以及实在性(Reality)定义的冲击。 《时间的囚徒》的写作风格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清晰的逻辑链条和精确的术语定义,使复杂的概念得以阐释。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引导读者跳出日常经验的束缚,直面宇宙最深层的悖论。它不是一本为大众提供轻松阅读体验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严肃探险,一次关于我们所处时空本质的深刻反思。 适合读者: 本书面向对理论物理学、量子信息、宇宙学以及科学哲学有浓厚兴趣的研究人员、学生和高级爱好者。适合那些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渴望理解“为什么”的求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