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军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西方艺术
  • 艺术欣赏
  • 博物馆
  • 教堂艺术
  • 绘画
  • 雕塑
  • 建筑
  • 艺术流派
  • 艺术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38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600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艺术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416
字数:495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二百多幅彩图的精美呈现,十九个个案的细密讨论,四大文化领域的纵横交错,一次引人入胜的图像阅读。

内容简介

  什么是博物馆?什么是艺术史?什么是可视的艺术史?
  什么是图像和图像的自主性?图像在表现内容的同时,又如何表现自己?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以作者在欧洲研究和工作期间实地考察、采集的大量一手资料为基础,尝试以跨媒介艺术史的视野、细腻的图像分析和充分的个案讨论,穿越历史迷雾,在现代博物馆体制、现代艺术史叙事与前现代的教堂体制和空间布局之间,建构起鲜为人知的因果联系。

作者简介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6—1997、2002—2004年、2011—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一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代表作品:专著《希腊艺术与希腊精神》 《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译著《宗教艺术论》 《拉斐尔的异象灵见》;主编“眼睛与心灵:艺术史新视野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导论 从"可视的艺术史"谈起 /1

第一编 收藏与展览的考古学

第一章 "收藏"的观念 /25
一 什么是"收藏"? /26
二 收藏什么? /31
三 为什么收藏? /42

第二章 从mouseion 到奇珍室:博物馆收藏的起源 /51
一 亚历山大里亚缪斯神庙的真相 /52
二 "奇珍室":藏品的博物馆 /58

第三章 佛罗伦萨乌菲奇画廊与艺术博物馆的生成 /69
一 乌菲奇之前的古代艺术品收藏 /72
二 乌菲奇之前的当代艺术品收藏 /77
三 乌菲奇之前的美第奇家族收藏 /79
四 瓦萨里:历史、艺术与机构 /86
五 乌菲奇的综合 /98

第四章 美术学院陈列馆与沙龙:博物馆的展览制度 /103
一 佛罗伦萨设计学院开启先河 /104
二 法国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收藏制度 /106
三 法国王家绘画与雕塑学院的展览制度 /110
四 沙龙的"制度创新" /115
五 公众问题 /119

第五章 卢浮宫:公共艺术博物馆之诞生 /123
一 "对所有人开放":公众普世性的生成 /124
二 "艺术的万神殿":藏品普世性的生成 /129
三 博物馆体系:"普遍的艺术史"之空间化 /135
四 向心力与离心力 /139

第二编 现代艺术史体制

第六章 谁是真正的"艺术史之父" /143
一 黑格尔与艺术史叙事 /144
二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之父"假说 /149
三 艺术史的"遗传":黑格尔、温克尔曼抑或瓦萨里? /155

第七章 瓦萨里与现代艺术史体制 /157
一 瓦萨里的"世界" /158
二 从瓦萨里回看温克尔曼与黑格尔 /162
三 父-子关系与现代艺术史建构的逻辑 /171

第八章 丹托的"艺术终结论" /175
一 从哲学看丹托 /176
二 丹托的"艺术世界" /178
三 "风格矩阵"与丹托学说的内在矛盾 /180
四 1984年的突破 /183
五 丹托的罹罪 /185

第九章 贝尔廷的"艺术史终结论" /187
一 从"艺术史结束"到"艺术史终结" /188
二 三部著作的叙事 /189
三 "艺术史终结之后"的艺术史叙事 /193
四 对贝尔廷的批评 /194

第十章 从"博物馆终结论"到现代艺术史体制之完成 /197
一 "博物馆终结论" /198
二 格罗伊斯与"博物馆非终结论" /199
三 "现成物"与"圣体":艺术作为宗教 /201
四 现代艺术史体制之完成 /208


第三编 历史与空间

第十一章 瓦萨里艺术史模式的起源 /213
一 几个关键词 /214
二 瓦萨里艺术史模式的基本性质 /215
三 1550年版的《大艺术家传》的空间结构 /217

第十二章 《最后审判》图像与西斯廷礼拜堂的图像程序 /221
一 瓦萨里的《最后审判》图像 /222
二 米开朗琪罗与西纽雷利的《最后审判》图像 /226
三 晚期中世纪的《最后审判》图像 /230
四 西斯廷礼拜堂的图像程序 /234

第十三章 另一类图像传统:《方济各生平》祭坛画 /241
一 圣方济各与祭坛画 /242
二 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圣方济各生平》祭坛画 /244
三 瓦萨里与圣十字教堂 /246

第十四章 原型: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的图像与布局 /249
一 图像制作第一阶段:1253-1281 /251
二 约阿希姆主义与中世纪晚期历史神学的变革 /255
三 图像制作第二阶段:1288-1305 /259
四 从神学文本到视觉图像 /265
五 东墙图像的秘密 /275

第十五章 从约阿希姆到瓦萨里:空间的历史叙事 /281
一 图像与历史 /282
二 空间优先:大教堂的"宇宙形象" /288
三 空间的历史叙事 /292


第四编 图像的物性

第十六章 弗莱切尔"建筑之树"辨正 /297
一 《比较法建筑史》的特征 /299
二 "建筑之树"的两种图像 /303
三 "历史风格"与"非历史风格" /308
四 图式A与图式B /310

第十七章 "树形图"的图像志:"谱系树" "知识树""耶西树" /313
一 家族的生命:"谱系树" /314
二 知识的体系:"知识树" /316
三 神圣的图谱:"耶西树" /322

第十八章 "树形图"的图像志:"历史之树"与约阿希姆 /335
一 历史神学:从奥古斯丁到约阿希姆 /336
二 《图像书》:约阿希姆的图像实践 /339
三 图像的逻辑:从刻意隐瞒到普遍误读 /343

第十九章 "树形图"的图像志:追寻"生命树" /349
一 从"法律树"到"血亲树" /350
二 十字架:独占的"生命树" /354
三 伊甸园:另一种"生命树" /358
四 面向东方 /362

代结论:交错的共时 /365
后记 /379
图版来源 /383
参考书目 /391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的内容: --- 《时间的囚徒:量子纠缠与时空错位的边界》 内容提要 《时间的囚徒:量子纠缠与时空错位的边界》是一部深入探讨前沿物理学、宇宙学和哲学交叉领域的深度非虚构作品。本书摒弃了宏大叙事和对历史艺术的描摹,而是将读者的心智引向了微观粒子的奇异行为,以及宇宙结构背后那些令人困惑的法则。作者通过严谨的科学推导和富有洞察力的哲学思辨,揭示了我们对于“时间”和“实在性”的固有认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是如何被彻底颠覆的。 本书的基石是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这一被爱因斯坦称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的现象。作者从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出发,详细剖析了量子信息的不可克隆性,以及两个粒子在空间分离后瞬间共享状态的奥秘。这并非简单的物理现象描述,而是对信息本质、定域性(Locality)原则的深刻挑战。读者将跟随作者的叙述,理解为何测量一个粒子的属性会立刻影响到另一个遥远粒子的状态,以及这是否意味着宇宙中存在超越光速的连接通道。 核心章节聚焦于量子引力(Quantum Gravity)的前沿探索。在传统物理学中,广义相对论描述了宏观的引力场,而量子力学统治着微观世界,两者在描述黑洞奇点或宇宙大爆炸的极端条件下显得水火不容。本书细致梳理了弦理论(String Theory)和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这两种主要尝试统一这两大理论的路径。作者并未将这些复杂的理论简化为比喻,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维度增加、背景独立性(Background Independence)以及时间箭头(Arrow of Time)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和数学基础。读者将了解到,我们日常感知到的平滑、连续的时间流,可能只是更高维度结构在低维投影下的“涌现”现象。 本书的另一重要维度在于对时间本质的解构。如果物理定律在时间反演下大多是对称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宇宙中存在不可逆转的熵增定律?作者审视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与信息论之间的深刻关联,并探讨了“块状宇宙”(Block Universe)的概念——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四维时空中是同等“真实”存在的。在这种图景下,“现在”仅仅是一种主观的、生物学上的建构。书中的章节甚至触及了“时间晶体”(Time Crystals)的设想——物质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周期性排列的奇特相态,这挑战了对最低能量状态(基态)的传统定义。 此外,作者并未回避哲学思辨与科学发现的交汇点。当我们接受“多世界诠释”(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时,每一次量子测量都意味着宇宙分裂成无数个平行的现实。那么,“我”在这些无数个分支中的哪一个?哪个分支才是“真实的”?本书以严谨的逻辑推演,探讨了这些问题对自由意志、身份认同(Identity)以及实在性(Reality)定义的冲击。 《时间的囚徒》的写作风格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清晰的逻辑链条和精确的术语定义,使复杂的概念得以阐释。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引导读者跳出日常经验的束缚,直面宇宙最深层的悖论。它不是一本为大众提供轻松阅读体验的科普读物,而是一次对人类认知边界的严肃探险,一次关于我们所处时空本质的深刻反思。 适合读者: 本书面向对理论物理学、量子信息、宇宙学以及科学哲学有浓厚兴趣的研究人员、学生和高级爱好者。适合那些不满足于“是什么”而渴望理解“为什么”的求知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怀有浓厚兴趣但又常常被晦涩理论劝退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流畅且富有亲和力。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学院派术语,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循循善诱地带领我们进入不同的历史场景。那种讲述的口吻,让人感觉作者是坐在你身边,用最生动的故事和最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艺术流派。比如,他描述巴洛克时期的那种戏剧张力,完全摒弃了生硬的年代划分,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情绪和权力斗争的背景之下,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精髓。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极大地降低了艺术史的门槛,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学术殿堂中的知识,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压力,更像是在听一场高质量的文化讲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它对于“空间”和“功能”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作品风格的描述上。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从宗教祭坛到世俗展览空间的演变脉络,这种宏观的结构视角,帮助我清晰地理解了艺术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担的不同社会角色。例如,它细致地比较了哥特式大教堂内部光线与中世纪信徒精神状态的关系,与后来沙龙体系中画布如何被放置以影响观众目光的机制之间的微妙关联。这种对“场域”的考察,使得艺术品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深深嵌入了特定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之中的产物。这种跨越了纯粹美学批评的深度,让人对艺术史的理解上升到了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层面,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

评分

我必须强调,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丝毫没有因为其易读性而打折扣。尽管语言平易近人,但每一次关键论点的提出,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考证之上。当我查阅一些特定的艺术家生平和作品背景时,发现作者引用的文献资料都是非常权威和前沿的。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关键节点上引入了不同学者的观点进行辩证性的讨论,而不是简单地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这种展现出多角度思考的过程,培养了读者独立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它教会我,看待一件艺术品,绝不应该只有单一的解读路径,而是要学会站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立场上去审视,这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艺术史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层次的启发,是关于“观看方式的变迁”这一核心主题。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方式,探讨了人类“如何看”的历史。从早期信徒对神圣图像的虔诚凝视,到启蒙运动时期观众对“品味”的建立,再到现代艺术中观众与作品之间紧张的互动关系。这种对“观看行为”本身的历史化处理,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艺术史的认知——艺术史不只是关于画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如何被训练去看的”。这种对感知机制的探究,不仅解释了艺术风格的演变,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类认知工具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轨迹,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会不自觉地用一种全新的、带着历史维度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上乘,印刷色彩饱满且精准,那些古典绘画和建筑图像的细节都被忠实地呈现了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版式编排上的匠心独运,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排版,而是充满了灵动的呼吸感。每当翻阅到某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比如文艺复兴的某个关键作品,文字描述和配图的黄金分割点总是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仿佛被一种沉浸式的视觉体验所包裹。这种对“观看”本身的重视,让学习艺术史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香气,都让我联想起图书馆里那些古老书籍的气息,每一次翻开,都像是一次与历史的私密对话。作者显然深知,对于艺术史而言,形式和内容是同等重要的,这本书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它本身就是一件设计精良的艺术品。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东西,正品无疑,非常合适,下次还在京东买

评分

经常购买。经常购买。

评分

书不是特别新

评分

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

评分

作者的核心观点是“博物馆是一部可视的艺术史”,这里的“可视”就是可以看见的意思,没有视觉研究中强调的深意。重点侧重在中世纪教堂、古代博物馆上;有一些很扎实、很专业的美术研究,结构写法很西化;特别推崇瓦萨里,注重教堂的空间叙事。在“现代艺术史体制”这一部分,对丹托、贝尔廷的解读有新意。

评分

评分

期待已久的书,非常好。希望以后优惠力度更大一些。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到任何可说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