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六零学人文集:穿越理论与历史》三个部分中的文字大致可以归入“美术史研究”、“文学与美术批评”和“美学与文化理论”的领域。乍一看,各辑文字因为分属不同的学科,涉及广泛的中外语境,它们之间的共性,似乎仅在于其作者的同一。当然,从另外一种意义上,亦可谓这是作者的分裂乃至失败。因为,当作者毫无顾忌地穿越学科的边界,犹如游牧民信马由缰地驰骋于知识的草原,以为天下之美尽归于己之际,殊不知,恰如历史上建立的所有游牧帝国,都避免不了迅即土崩瓦解的命运,这一行径恰好证明了,骑手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曾为他所有;骑手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迅速地离他而去。在这片广袤土地上,他的骄傲所留下的,除了众多漫漶而杂乱的足迹之外,似乎只有天地之间的寂寞。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忧心忡忡的蚂蚁
美术史研究
历史与空间——瓦萨里艺术史模式之来源与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教堂的一种
空间布局
引言“可见的艺术史”
一、瓦萨里艺术史模式:一个想象中的殿堂
二、《最后审判》图像与西斯廷礼拜堂的图像程序
三、另一类图像传统:《方济各生平》祭坛画
四、原型:阿西西圣方济各教堂上堂图像与布局
五、几个相关图像与历史问题
尾声空间的历史叙事
起源与终结——从瓦萨里到丹托的现代艺术史体制研究
引言 黑格尔与艺术史叙事
一、谁是真正的现代艺术史之“父”?
1.冈布里奇基本观点陈述
2.艺术史的“遗传”
3.瓦萨里的“艺术世界”:艺术、历史与空间三位一体
4.乌菲奇的综合
5.从瓦萨里回看温克尔曼与黑格尔
6.父一子关系与现代艺术史建构的逻辑
二、现代艺术史的终结
1.“艺术的终结”
2.“艺术史的终结”
3.“博物馆的终结”
结论 现代艺术史体制之完成
弗莱彻尔“建筑之树”图像渊源考
一、弗莱彻尔“建筑之树”考
1.《比较法建筑史》的特征
2.“建筑之树”的两种图像
3.“历史风格”与“非历史风格”辨
4.图式A与图式B
二、“树形图”图像渊源考
1.“谱系树”
2.“知识树”
3.“耶西树”
4.“历史之树”
5.“血亲树”
6.另一种“生命树”
三、简短的总结与预期
古典主义、结构理性主义与诗性的逻辑——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筑设计与思想的再检讨
问题之提出
一、梁、林早期建筑设计风格辨析
二、“现代古典主义”与“适应性建筑”辨
三、1932年:断裂与延续
四、“结构理性主义”辨
五、林徽因的天性与艺术趣味
六、专业语境:艺术史的作用
七、接受的历史契机
文学与美术批评
美学与文化理论
后记 依然睽异的古道
精彩书摘
(1)“境界”首先不是艺术的境界,而是生活与人生的境界。它们是诗心为天地立心活动所能达到的一种客观的程度,以及所开出的一种生命的空间。
(2)“境界”以我们的“胸襟”以及“怀抱”的能力为前提。每一种境界都在我们的胸襟之中,而且是我们“怀抱”的能力的体现,而一种终极的境界则为“胸怀”的一种完满实现,它即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境界。
(3)“境界”的呈现必然地要求着一种真切地感受它的情感。情感是“胸襟”或“怀抱”的能力之承受者。境界作为世界的深度对应着我们的“胸襟”即情感的深度。怎样的情感深度能开出怎样的世界的深度。在根源上,一种情感所能达到的极境同时对应着一种世界所能达到的极境。
(4)在艺术创造(“重生”意味)的过程中,只有当属于我们生活的人生境界通过艺术家对种种“意象”的前反思的构造而完全客观地呈示意味,并构成一种意味的整体(一种Gestalt,而不是拼加)、一个完满独立的、意味客观地自我呈示的“世界”时,在艺术中“重生”的这种人生境界才是一种“境界”。
“意境”与“境界”的不同在于:“意境”是一种特殊的“境界”,“境界”既可用于评价艺术,又可用于评价人生;但“意境”只可用于评价艺术。在中国山水画论或诗论中,经常可见“境”、“境界”、“诗境”的说法,它们其实指的均为“意境”,即表现在艺术中的“境界”。“意境”的产生本身即是中国艺术的实践,特别是山水画和山水诗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次,“境界”尚有层次差别,但“意境”自身构成一个完满独立的“世界”,它是在层次上无差别的一种超绝,它通过“象”而蕴含“象外之象”,它通过“有”而蕴含“无”。对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而言,一枝疏竹、几片顽石、一角风景,与大漠孤烟、星垂江流、万壑松风一般,都在自身之内达到了它们的极致,因而彼此之间无法比较。“俱似大道,妙契同尘”(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具体而言,“意境”的成立必须满足以下几项条件:
第一,诗心必须在先地感受到一种真实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的“意味”来自于天地造化自然,“意境”作为“意味的世界”,其“意味”根源于我们在先感受的境界具有的“意味”,但却是后者的一种升华和完满实现。
第二,艺术创造必须让境界的意味完全感性地自我呈示,而不诉诸反思性语言对意味的表述。
……
前言/序言
《六零学人文集:穿越理论与历史》 第一章:历史的碎屑与理论的迷宫 六零年代,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一个充满理想与幻灭的年代,一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年代。本书并非要全盘梳理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也不是试图构建一套普适性的理论框架,而是试图从学者们的个人视角出发,捕捉那个时代思想激荡的细微之处,探讨理论与历史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塑造,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体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本卷的开篇,将带领读者一同潜入历史的“碎屑”之中。这些碎屑,或许是泛黄的信件,或许是尘封的日记,或许是当年激烈的辩论记录,又或许是一些被时代洪流淹没的微小声音。我们试图通过这些碎片化的叙事,来还原那个时代更为真实、更为复杂的面貌,而非仅仅停留在官方定论或主流解读之上。 理论,则是六零年代知识分子们探索世界、理解自身的有力工具。本书中汇集的文章,将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出发,审视那些在当时被广泛讨论、甚至被奉为圭臬的理论。这些理论,无论是来自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变体,还是本土的文化反思,都曾试图解释社会变迁的逻辑,指引未来的方向。学者们将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剖析这些理论的内在逻辑、历史语境,以及它们在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和引发的争议。 “穿越”一词,在此并非指向奇幻的科幻设定,而是象征着一种思想上的回溯与重审。学者们将运用当下的学术视角,回望六零年代的理论思潮和历史事件,进行一次深刻的“穿越”。他们试图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某些思想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这些思想又如何塑造了参与其中的个体的命运?历史的走向,是否与当时的理论探讨有着必然的联系? 本章的写作,旨在揭示理论的非纯粹性。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根植于历史土壤之中。反之,历史的进程也常常受到理论的引导、修正,甚至颠覆。学者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例如,对于某些经济理论的讨论,如何影响了当年的政策制定?对于某些哲学思潮的追随,又如何改变了个体的人生轨迹? 我们不会提供一个清晰的“穿越”地图,因为历史的河流曲折蜿蜒,理论的迷宫错综复杂。相反,我们鼓励读者跟随学者们的脚步,一同在迷宫中探索,在河流中辨析。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第二章:思想的酵母与时代的脉动 六零年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旧有的思想体系正在经历深刻的重塑,新的思想萌芽也在艰难地生长。本书的第二章,将聚焦于这个时代“思想的酵母”——那些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广泛传播、讨论、激辩的观念和议题。 这些“酵母”,包括但不限于: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再解读、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再思考、以及一些新兴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引进与本土化尝试。学者们将深入探究这些思想的来源、流变,以及它们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演变。他们会关注,当某些西方哲学理论被翻译、传播,在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了怎样的共鸣或抵触?当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达到一定程度,又在社会层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时代的脉动”,则是指六零年代社会发展的宏观节奏和微观震荡。经济的波动、政治的变革、文化的变迁,都如同强烈的脉搏,牵引着思想的走向。学者们将尝试勾勒出理论探讨与时代脉动之间的微妙联系。例如,在经济困难时期,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关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理论探讨又会如何展开? 本章的写作,将避免对任何一种思想进行绝对的褒贬,而是力求以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承认,在那个时代,许多思想的讨论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然而,正是在这种意识形态的碰撞与交锋中,才孕育出许多重要的思想火花。学者们将试图剥离掉一些表面的口号,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真实思考和情感。 “穿越理论与历史”,在这里得到了更为具体的体现。学者们将运用当代的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理论工具,来分析六零年代的思潮。他们会思考,当年的某些理论探讨,在今天看来是否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当年被视为禁忌的话题,在今天是否有了新的讨论空间?这些“穿越”的行为,并非为了评判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并为未来提供某种借鉴。 本章的重点在于展现思想的生命力。即便是在严峻的历史条件下,思想的火花也从未熄灭。知识分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试图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并探索前进的道路。他们的思考,即使有些稚嫩,有些偏颇,也为后来的思想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鼓励读者在阅读本章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历史的复杂性在于,同一事件、同一思潮,可能存在多种解读。学者们将提供他们各自的视角和分析,但最终的理解,还需要读者自行构建。 第三章:个体的回响与历史的印记 历史并非仅仅是宏大的事件和抽象的理论,它更是由无数个体的生命体验汇聚而成。本书的第三章,将视角转向“个体的回响”,探讨六零年代的理论与历史,如何在具体的生命轨迹中留下印记。 学者们将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或对身边人的观察与研究,来展现理论与历史对个体命运的影响。这些“回响”,可能是对某种理想的坚定追求,可能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也可能是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位。我们关注的,是理论的“生命化”——当抽象的理论触碰到真实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例如,某些关于“集体主义”的理论,是如何影响了一个年轻人的社会参与热情?某些关于“阶级斗争”的讨论,又如何在他的人生选择中投下了阴影?又或者,当某个关于“人性解放”的哲学观点传入,是否会引发个体对自我情感和欲望的探索? “历史的印记”,是这些个体经历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痕迹。这些印记,或许微不足道,或许惊心动魄,但它们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丰富而多元的面貌。学者们将试图通过这些个体叙事,来“触摸”历史的温度。他们会关注,在宏观的历史叙事之下,有哪些被忽视的角落?有哪些被压抑的情感? 本章的写作,将注重细节与情感的呈现。我们力求用真挚的语言,描绘出那个时代个体的情感波动、思想挣扎和人生选择。学者们不会回避那个时代所带来的苦难与困惑,但同时也会展现出个体在逆境中迸发出的坚韧与智慧。 “穿越理论与历史”,在这里转化为一种对个体生命的深度关怀。学者们并非简单地罗列个体经历,而是试图将这些经历与当年的理论探讨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他们会反思,当年的理论,是否能够解释个体所遭遇的困境?当年的历史事件,又如何促使个体对理论产生新的理解? 本章的重点在于展现历史的“人性化”维度。理论和历史,最终都要落实到人身上。个体如何理解和回应时代的变化,如何在这种回应中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这正是历史最引人深思的部分。 我们希望通过本章的阅读,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复杂。每一个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的故事,都值得被倾听和被铭记。 第四章:反思的维度与未来的张望 在对六零年代的理论与历史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穿越”之后,本书的第四章将聚焦于“反思的维度”和“未来的张望”。这并非简单的总结,而是尝试从更宏观、更具前瞻性的视角,来审视这段历史的意义,并从中汲取对当下的启示。 “反思的维度”,意味着对过去的一切进行更为审慎和批判性的回顾。学者们将探讨,当年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否存在其局限性?当年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历史叙事,是否还有待修正?他们将运用后现代的解构主义、批判理论等视角,来审视过去的思想遗产和历史遗产。 本章的写作,将避免简单的“秋后算账”,而是力求呈现一种成熟的学术反思。学者们会承认,任何时代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其历史条件的限制。然而,正是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避免重蹈覆辙,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张望”,则是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更为审慎的预判与构想。学者们将探讨,六零年代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社会发展、思想演变,乃至处理国际关系,有何借鉴意义?当年的某些思想萌芽,在今天是否有了新的生命力?当年的某些社会问题,是否依然困扰着我们? “穿越理论与历史”,在这里升华到一种更为智慧的境界。学者们并非简单地将过去的理论“搬运”到今天,而是尝试理解那些理论背后蕴含的普适性价值,以及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能产生的新的意义。他们会思考,当年对“现代化”的追求,与今天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否存在某种思想上的传承与演变?当年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今天我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又存在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的重点在于展现思想的超越性与历史的演进性。思想并非静止不变,它在与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发展。而历史的进程,也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它充满了曲折与反复。通过对六零年代的“穿越”与反思,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更具历史深度和思想广度的视角,来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以更为成熟的心态,去拥抱未来。 本书并非要提供一套完整的答案,而是希望能够激发读者更多的思考。六零年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所留下的思想遗产和历史经验,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反复咀嚼。通过这趟“穿越理论与历史”的旅程,我们希望能够共同搭建起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