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六零學人文集:穿越理論與曆史》三個部分中的文字大緻可以歸入“美術史研究”、“文學與美術批評”和“美學與文化理論”的領域。乍一看,各輯文字因為分屬不同的學科,涉及廣泛的中外語境,它們之間的共性,似乎僅在於其作者的同一。當然,從另外一種意義上,亦可謂這是作者的分裂乃至失敗。因為,當作者毫無顧忌地穿越學科的邊界,猶如遊牧民信馬由繮地馳騁於知識的草原,以為天下之美盡歸於己之際,殊不知,恰如曆史上建立的所有遊牧帝國,都避免不瞭迅即土崩瓦解的命運,這一行徑恰好證明瞭,騎手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不曾為他所有;騎手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迅速地離他而去。在這片廣袤土地上,他的驕傲所留下的,除瞭眾多漫漶而雜亂的足跡之外,似乎隻有天地之間的寂寞。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憂心忡忡的螞蟻
美術史研究
曆史與空間——瓦薩裏藝術史模式之來源與中世紀晚期至文藝復興教堂的一種
空間布局
引言“可見的藝術史”
一、瓦薩裏藝術史模式:一個想象中的殿堂
二、《最後審判》圖像與西斯廷禮拜堂的圖像程序
三、另一類圖像傳統:《方濟各生平》祭壇畫
四、原型:阿西西聖方濟各教堂上堂圖像與布局
五、幾個相關圖像與曆史問題
尾聲空間的曆史敘事
起源與終結——從瓦薩裏到丹托的現代藝術史體製研究
引言 黑格爾與藝術史敘事
一、誰是真正的現代藝術史之“父”?
1.岡布裏奇基本觀點陳述
2.藝術史的“遺傳”
3.瓦薩裏的“藝術世界”:藝術、曆史與空間三位一體
4.烏菲奇的綜閤
5.從瓦薩裏迴看溫剋爾曼與黑格爾
6.父一子關係與現代藝術史建構的邏輯
二、現代藝術史的終結
1.“藝術的終結”
2.“藝術史的終結”
3.“博物館的終結”
結論 現代藝術史體製之完成
弗萊徹爾“建築之樹”圖像淵源考
一、弗萊徹爾“建築之樹”考
1.《比較法建築史》的特徵
2.“建築之樹”的兩種圖像
3.“曆史風格”與“非曆史風格”辨
4.圖式A與圖式B
二、“樹形圖”圖像淵源考
1.“譜係樹”
2.“知識樹”
3.“耶西樹”
4.“曆史之樹”
5.“血親樹”
6.另一種“生命樹”
三、簡短的總結與預期
古典主義、結構理性主義與詩性的邏輯——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築設計與思想的再檢討
問題之提齣
一、梁、林早期建築設計風格辨析
二、“現代古典主義”與“適應性建築”辨
三、1932年:斷裂與延續
四、“結構理性主義”辨
五、林徽因的天性與藝術趣味
六、專業語境:藝術史的作用
七、接受的曆史契機
文學與美術批評
美學與文化理論
後記 依然睽異的古道
精彩書摘
(1)“境界”首先不是藝術的境界,而是生活與人生的境界。它們是詩心為天地立心活動所能達到的一種客觀的程度,以及所開齣的一種生命的空間。
(2)“境界”以我們的“胸襟”以及“懷抱”的能力為前提。每一種境界都在我們的胸襟之中,而且是我們“懷抱”的能力的體現,而一種終極的境界則為“胸懷”的一種完滿實現,它即是“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宇宙境界。
(3)“境界”的呈現必然地要求著一種真切地感受它的情感。情感是“胸襟”或“懷抱”的能力之承受者。境界作為世界的深度對應著我們的“胸襟”即情感的深度。怎樣的情感深度能開齣怎樣的世界的深度。在根源上,一種情感所能達到的極境同時對應著一種世界所能達到的極境。
(4)在藝術創造(“重生”意味)的過程中,隻有當屬於我們生活的人生境界通過藝術傢對種種“意象”的前反思的構造而完全客觀地呈示意味,並構成一種意味的整體(一種Gestalt,而不是拼加)、一個完滿獨立的、意味客觀地自我呈示的“世界”時,在藝術中“重生”的這種人生境界纔是一種“境界”。
“意境”與“境界”的不同在於:“意境”是一種特殊的“境界”,“境界”既可用於評價藝術,又可用於評價人生;但“意境”隻可用於評價藝術。在中國山水畫論或詩論中,經常可見“境”、“境界”、“詩境”的說法,它們其實指的均為“意境”,即錶現在藝術中的“境界”。“意境”的産生本身即是中國藝術的實踐,特彆是山水畫和山水詩發展的必然結果。其次,“境界”尚有層次差彆,但“意境”自身構成一個完滿獨立的“世界”,它是在層次上無差彆的一種超絕,它通過“象”而蘊含“象外之象”,它通過“有”而蘊含“無”。對有“意境”的藝術作品而言,一枝疏竹、幾片頑石、一角風景,與大漠孤煙、星垂江流、萬壑鬆風一般,都在自身之內達到瞭它們的極緻,因而彼此之間無法比較。“俱似大道,妙契同塵”(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形容》)。具體而言,“意境”的成立必須滿足以下幾項條件:
第一,詩心必須在先地感受到一種真實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的“意味”來自於天地造化自然,“意境”作為“意味的世界”,其“意味”根源於我們在先感受的境界具有的“意味”,但卻是後者的一種升華和完滿實現。
第二,藝術創造必須讓境界的意味完全感性地自我呈示,而不訴諸反思性語言對意味的錶述。
……
前言/序言
《六零學人文集:穿越理論與曆史》 第一章:曆史的碎屑與理論的迷宮 六零年代,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一個充滿理想與幻滅的年代,一個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深刻印記的年代。本書並非要全盤梳理那個時代的宏大敘事,也不是試圖構建一套普適性的理論框架,而是試圖從學者們的個人視角齣發,捕捉那個時代思想激蕩的細微之處,探討理論與曆史如何相互滲透、相互塑造,以及它們如何在個體生命中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 本捲的開篇,將帶領讀者一同潛入曆史的“碎屑”之中。這些碎屑,或許是泛黃的信件,或許是塵封的日記,或許是當年激烈的辯論記錄,又或許是一些被時代洪流淹沒的微小聲音。我們試圖通過這些碎片化的敘事,來還原那個時代更為真實、更為復雜的麵貌,而非僅僅停留在官方定論或主流解讀之上。 理論,則是六零年代知識分子們探索世界、理解自身的有力工具。本書中匯集的文章,將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齣發,審視那些在當時被廣泛討論、甚至被奉為圭臬的理論。這些理論,無論是來自西方哲學、馬剋思主義的變體,還是本土的文化反思,都曾試圖解釋社會變遷的邏輯,指引未來的方嚮。學者們將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剖析這些理論的內在邏輯、曆史語境,以及它們在實踐中遇到的睏境和引發的爭議。 “穿越”一詞,在此並非指嚮奇幻的科幻設定,而是象徵著一種思想上的迴溯與重審。學者們將運用當下的學術視角,迴望六零年代的理論思潮和曆史事件,進行一次深刻的“穿越”。他們試圖理解,為什麼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某些思想會産生巨大的影響力?這些思想又如何塑造瞭參與其中的個體的命運?曆史的走嚮,是否與當時的理論探討有著必然的聯係? 本章的寫作,旨在揭示理論的非純粹性。理論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深根植於曆史土壤之中。反之,曆史的進程也常常受到理論的引導、修正,甚至顛覆。學者們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現這種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例如,對於某些經濟理論的討論,如何影響瞭當年的政策製定?對於某些哲學思潮的追隨,又如何改變瞭個體的人生軌跡? 我們不會提供一個清晰的“穿越”地圖,因為曆史的河流麯摺蜿蜒,理論的迷宮錯綜復雜。相反,我們鼓勵讀者跟隨學者們的腳步,一同在迷宮中探索,在河流中辨析。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引導讀者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斷,而不是被動接受既定的結論。 第二章:思想的酵母與時代的脈動 六零年代,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極為特殊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舊有的思想體係正在經曆深刻的重塑,新的思想萌芽也在艱難地生長。本書的第二章,將聚焦於這個時代“思想的酵母”——那些在知識分子群體中廣泛傳播、討論、激辯的觀念和議題。 這些“酵母”,包括但不限於:對西方啓濛思想的再解讀、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批判、對社會主義理想的再思考、以及一些新興的社會科學理論的引進與本土化嘗試。學者們將深入探究這些思想的來源、流變,以及它們在中國語境下的特殊演變。他們會關注,當某些西方哲學理論被翻譯、傳播,在中國的知識分子群體中引發瞭怎樣的共鳴或抵觸?當對傳統文化的批判達到一定程度,又在社會層麵産生瞭怎樣的影響? “時代的脈動”,則是指六零年代社會發展的宏觀節奏和微觀震蕩。經濟的波動、政治的變革、文化的變遷,都如同強烈的脈搏,牽引著思想的走嚮。學者們將嘗試勾勒齣理論探討與時代脈動之間的微妙聯係。例如,在經濟睏難時期,關於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會呈現齣怎樣的特點?在社會結構發生變化時,關於社會公平與正義的理論探討又會如何展開? 本章的寫作,將避免對任何一種思想進行絕對的褒貶,而是力求以一種曆史的、辯證的眼光來審視。我們承認,在那個時代,許多思想的討論都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然而,正是在這種意識形態的碰撞與交鋒中,纔孕育齣許多重要的思想火花。學者們將試圖剝離掉一些錶麵的口號,去挖掘那些隱藏在話語背後的真實思考和情感。 “穿越理論與曆史”,在這裏得到瞭更為具體的體現。學者們將運用當代的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等理論工具,來分析六零年代的思潮。他們會思考,當年的某些理論探討,在今天看來是否依然具有啓發意義?當年被視為禁忌的話題,在今天是否有瞭新的討論空間?這些“穿越”的行為,並非為瞭評判過去,而是為瞭更好地理解當下,並為未來提供某種藉鑒。 本章的重點在於展現思想的生命力。即便是在嚴峻的曆史條件下,思想的火花也從未熄滅。知識分子們通過各種方式,試圖理解世界、認識自我、並探索前進的道路。他們的思考,即使有些稚嫩,有些偏頗,也為後來的思想發展積纍瞭寶貴的財富。 我們鼓勵讀者在閱讀本章時,保持開放的心態。曆史的復雜性在於,同一事件、同一思潮,可能存在多種解讀。學者們將提供他們各自的視角和分析,但最終的理解,還需要讀者自行構建。 第三章:個體的迴響與曆史的印記 曆史並非僅僅是宏大的事件和抽象的理論,它更是由無數個體的生命體驗匯聚而成。本書的第三章,將視角轉嚮“個體的迴響”,探討六零年代的理論與曆史,如何在具體的生命軌跡中留下印記。 學者們將通過自身的親身經曆、或對身邊人的觀察與研究,來展現理論與曆史對個體命運的影響。這些“迴響”,可能是對某種理想的堅定追求,可能是對現實的深刻反思,也可能是對個人價值的重新定位。我們關注的,是理論的“生命化”——當抽象的理論觸碰到真實的生活,會發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例如,某些關於“集體主義”的理論,是如何影響瞭一個年輕人的社會參與熱情?某些關於“階級鬥爭”的討論,又如何在他的人生選擇中投下瞭陰影?又或者,當某個關於“人性解放”的哲學觀點傳入,是否會引發個體對自我情感和欲望的探索? “曆史的印記”,是這些個體經曆在時間長河中留下的痕跡。這些印記,或許微不足道,或許驚心動魄,但它們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豐富而多元的麵貌。學者們將試圖通過這些個體敘事,來“觸摸”曆史的溫度。他們會關注,在宏觀的曆史敘事之下,有哪些被忽視的角落?有哪些被壓抑的情感? 本章的寫作,將注重細節與情感的呈現。我們力求用真摯的語言,描繪齣那個時代個體的情感波動、思想掙紮和人生選擇。學者們不會迴避那個時代所帶來的苦難與睏惑,但同時也會展現齣個體在逆境中迸發齣的堅韌與智慧。 “穿越理論與曆史”,在這裏轉化為一種對個體生命的深度關懷。學者們並非簡單地羅列個體經曆,而是試圖將這些經曆與當年的理論探討和曆史事件聯係起來。他們會反思,當年的理論,是否能夠解釋個體所遭遇的睏境?當年的曆史事件,又如何促使個體對理論産生新的理解? 本章的重點在於展現曆史的“人性化”維度。理論和曆史,最終都要落實到人身上。個體如何理解和迴應時代的變化,如何在這種迴應中構建自己的價值體係,這正是曆史最引人深思的部分。 我們希望通過本章的閱讀,能夠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厚重與人性的復雜。每一個在那個時代生活過的人,都是曆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們的故事,都值得被傾聽和被銘記。 第四章:反思的維度與未來的張望 在對六零年代的理論與曆史進行瞭一番深入的“穿越”之後,本書的第四章將聚焦於“反思的維度”和“未來的張望”。這並非簡單的總結,而是嘗試從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曆史的意義,並從中汲取對當下的啓示。 “反思的維度”,意味著對過去的一切進行更為審慎和批判性的迴顧。學者們將探討,當年那些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是否存在其局限性?當年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曆史敘事,是否還有待修正?他們將運用後現代的解構主義、批判理論等視角,來審視過去的思想遺産和曆史遺産。 本章的寫作,將避免簡單的“鞦後算賬”,而是力求呈現一種成熟的學術反思。學者們會承認,任何時代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到其曆史條件的限製。然而,正是通過反思,我們纔能夠避免重蹈覆轍,並為未來的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未來的張望”,則是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對未來進行更為審慎的預判與構想。學者們將探討,六零年代的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理解社會發展、思想演變,乃至處理國際關係,有何藉鑒意義?當年的某些思想萌芽,在今天是否有瞭新的生命力?當年的某些社會問題,是否依然睏擾著我們? “穿越理論與曆史”,在這裏升華到一種更為智慧的境界。學者們並非簡單地將過去的理論“搬運”到今天,而是嘗試理解那些理論背後蘊含的普適性價值,以及它們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可能産生的新的意義。他們會思考,當年對“現代化”的追求,與今天我們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是否存在某種思想上的傳承與演變?當年對“理想社會”的構想,與今天我們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又存在怎樣的聯係與區彆? 本章的重點在於展現思想的超越性與曆史的演進性。思想並非靜止不變,它在與曆史的互動中不斷發展。而曆史的進程,也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它充滿瞭麯摺與反復。通過對六零年代的“穿越”與反思,我們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種更具曆史深度和思想廣度的視角,來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並以更為成熟的心態,去擁抱未來。 本書並非要提供一套完整的答案,而是希望能夠激發讀者更多的思考。六零年代,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它所留下的思想遺産和曆史經驗,依然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和反復咀嚼。通過這趟“穿越理論與曆史”的旅程,我們希望能夠共同搭建起一座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