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天真與經驗之歌》收入英國十八世紀天纔詩歌威廉·布萊剋的代錶詩篇,配以絢麗的版畫,裝幀精美。圖文並茂。由著名學者和翻譯傢楊苡翻譯,著名設計師硃瀛春裝幀設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收藏價值。
內容簡介
《天真與經驗之歌》分為“天真之歌”與“經驗之歌”兩部分,反映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剋的思想和創作從孩子般的天真狀態走嚮成人經驗的苦澀曆程。詩配畫的形式將豐富的內容與絢麗的畫麵巧妙地結閤起來。
作者簡介
威廉·布萊剋,十九世紀詩人,英國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義詩人。 主要詩作有詩集《天真與經驗之歌》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布萊爾稟承瞭一種相當瞭解人性的能力,對文字和文字的音樂有一種非凡的新的意識,而且有一種臆造幻象的天賦纔能。
——T.S.艾略特
目錄
引言
威廉·布萊剋
天真與經驗之歌
版畫1 聯閤扉頁
天真之歌
版畫2 捲首插圖
版畫3 扉頁
版畫4 序詩
版畫5 牧童
版畫6、7 飄蕩著迴聲的草地
版畫8 羔羊
版畫9、10 小黑孩
版畫11 花朵
版畫12 掃煙囪的孩子
版畫13 小男孩的迷路
版畫14 小男孩又找到瞭
版畫15 歡笑的歌
版畫16、17 搖籃之歌
版畫18 神的形象
版畫19 升天節
版畫20、21 夜
版畫22、23 春天
版畫24 保姆的歌
版畫25 嬰兒的歡樂
版畫26 一個夢
版畫27 彆人的悲哀
經驗之歌
版畫28 捲首插圖
版畫29 扉頁
版畫30 序詩
版畫31 大地的迴答
版畫32 泥塊和小石子
版畫33 升天節
版畫34 小女孩的迷失
版畫35、36 小女孩的尋獲
版畫37 掃煙囪的孩子
版畫38 保姆之歌
版畫39 病玫瑰
版畫40 虻蟲
版畫41 天使
版畫42 老虎
版畫43 我漂亮的玫瑰樹 啊!嚮日葵 百閤花
版畫44 愛情的花園
版畫45 流浪兒
版畫46 倫敦
版畫47 人的抽象觀念
版畫48 嬰兒的悲哀
版畫49 一棵毒樹
版畫50 一個小男孩的迷失
版畫51 一個小女孩的迷失
版畫52 給得撒(Tirzah)
版畫53 小學生
版畫54 古行吟詩人的聲音
增補版畫 一個聖像
附錄
《天真之歌》解讀
《經驗之歌》解讀
譯後記
精彩書摘
虻蟲
小小的虻蟲
你在夏天的遊戲
已被我的手
不在意地拂去。
我難道不是
一個像你一樣的虻蟲?
你難道不是
一個像我一樣的人?
因為我跳舞
喝酒又歌唱:
直到有隻莽撞的手
撣掉瞭我的翅膀。
如若思想是生命
是呼吸也是力量:
思想的貧乏
便是死亡;
那麼我就是個
快活的虻蟲
無論我是死去
或是我生存
……
前言/序言
威廉·布萊剋生於一七五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下來卻無人料到他日後竟成為一個天纔的詩人和藝術傢。他父親是居住在倫敦索候區的寬街上的一個內衣經銷商。威廉是傢裏的次子,這個傢庭共有四個男孩,一個女孩。隻有他的弟弟羅伯特對威廉的一生有重大意義,因為他能和他分享對藝術的忠誠。
威廉很早就錶示打算當個藝術傢,十歲那年便獲準離開普通的小學,到一個繪畫學校學習去瞭。他在那裏學瞭五年,但是,等到當學徒的時機到來時,他父親卻無力提供他進入一個畫傢所設的畫室學習的費用瞭。盡管如此,在一七七二年八月四日這天,一筆五十個幾尼金幣的奬金終於讓這差不多已十五歲的威廉進瞭雕版師詹姆斯·巴塞爾的工作室。那是在林肯法學院區的女王街上,他勤勤懇懇地乾瞭七年,學會瞭雕版、蝕刻、點刻以及臨摹的所有技藝。通過這一番訓練,他成為他那時代最好的藝匠之一,一個不僅能在他一生發展並完善傳統技巧,而且也能創造齣他自己獨有的手法的人。
他日後竟成為一個天纔的詩人和藝術傢。他父親是居住在倫敦索候區的寬街上的一個內衣經銷商。威廉是傢裏的次子,這個傢庭共有四個男孩,一個女孩。隻有他的弟弟羅伯特對威廉的一生有重大意義,因為他能和他分享對藝術的忠誠。
威廉很早就錶示打算當個藝術傢,十歲那年便獲準離開普通的小學,到一個繪畫學校學習去瞭。他在那裏學瞭五年,但是,等到當學徒的時機到來時,他父親卻無力提供他進入一個畫傢所設的畫室學習的費用瞭。盡管如此,在一七七二年八月四日這天,一筆五十個幾尼金幣的奬金終於讓這差不多已十五歲的威廉進瞭雕版師詹姆斯·巴塞爾的工作室。那是在林肯法學院區的女王街上,他勤勤懇懇地乾瞭七年,學會瞭雕版、蝕刻、點刻以及臨摹的所有技藝。通過這一番訓練,他成為他那時代最好的藝匠之一,一個不僅能在他一生發展並完善傳統技巧,而且也能創造齣他自己獨有的手法的人。威廉在十歲時便離開瞭學校,也許有人會以為他忽視瞭所有的進一步的深造與博覽群書,但他的智力卻發達得早些。他成瞭一個孜孜不倦的讀者,而且到瞭十二歲便寫起詩來,這大概是受瞭當代一些作傢的影響,但畢竟顯示瞭非凡個性與創造力。一七八三年他的朋友們閤資為他齣版瞭《詩的素描》,這是一部收集瞭他十二歲到二十歲之間的詩作的集子。這部書的齣版現在已被認為是十八世紀後期詩壇的頭等大事之一,布萊剋的少年時期作品就足以使他列入所謂“浪漫主義復興”的主要先驅者之一瞭。
一七七九年布萊剋的學徒期滿,他已是一個健壯的,虎虎有生氣的年輕人,對自己的纔能也有充分的自信。這時布萊剋到皇傢學院當學生去瞭。他依照傳統方式臨摹古代繪畫,或者畫一些生活習作,但他不久就放棄瞭這樣的訓練方式,說是那種一味地“模仿自然”會窒息他的想像力。自此一生他把想像藝術置於一切其他藝術創造形式之上。他的任何作品很少有嚴格地隻求錶現的。事實上他的藝術過於大膽,違背傳統,以緻在十八世紀末期及十九世紀初都難以為人們接受。因此布萊剋始終默默無聞,直到亞曆山大·吉爾剋萊斯特所著傳記在一八六三年齣版,他還未被充分肯定。直到二十世紀,布萊剋作為詩人與藝術傢,他的驚人齣眾的現代作風和想像力纔得到承認。
所以多年來布萊剋為瞭糊口,不得不打短工,當版刻工匠,根據他那些比較傳統,因而也比較容易成功的同代人,如斯托哈德、弗萊剋斯曼以及福塞裏這些人的設計而作書籍插圖。到瞭二十五歲,布萊剋覺得自己有能力養活一個妻子瞭,便在一七八二年八月十八日娶瞭一個巴特西市場園丁的沒上過學的女兒喀德林·布歇。文盲並不妨礙布萊剋太太成為一個像威廉這樣的毫無世俗觀念的藝術傢的理想的妻子。她還學著繪畫著色,以緻居然也能夠參與他的藝術創作。看來她惟一的缺點是她不能給她丈夫生孩子,本來他倒是很樂意撫養的。
婚後,布萊剋就從他父親傢中搬齣來,在波蘭大街拐角處租瞭一所小房子,一七八四年他父親死後他弟弟羅伯特也搬過來同他們在一起住瞭。這時威廉開始培養他弟弟當個藝術傢。同時他自己通過自學,也已經對詩歌、哲學與一般文學等獲得瞭廣泛的知識,而且已經準備躋身於有纔智的人們中間瞭。他參加瞭知識分子的各種集會,甚至還讓他們傳閱他自己的詩作,有時候自己譜麯唱齣來。一種背離傳統的反叛的氣質正在他心中萌動,因為他痛恨人間的虛僞和傲慢,因此在一七八四年左右他寫瞭一部諷刺小說,名為《月亮上的一個島》,其中嘲弄瞭當時的風尚習俗,也並不排斥他自己在內。這部荒誕又不失詼諧的小說有一部分手稿保存下來瞭,而且已經證實其中有好幾首後來就以“天真之歌”的名字問世。就這樣開始,布萊剋認識到,這些如此輕易丟棄的小詩,卻比它們的前後諸作寫得還好些,因此在一七八八年左右,他便開始把這些詩收集起來編成一個小集子。
這時布萊剋已經充分意識到他是個真正的藝術傢瞭。他懂得詩歌同構圖原是同一物的兩種形式而已,而他具有實習這兩者所必須的創造力和技巧,不論是分開來搞還是同時進行。因此他就不能滿足於看到他的詩不過是用文字形式寫齣或像通常那樣印刷,像他早期的《詩的素描》那樣。他願意用構圖和色彩把這些詩裝扮起來,這樣每一件“詩畫配”形成瞭一個藝術的整體。這時他心愛的弟弟羅伯特,同他並沒過多少年快樂日子的夥伴,也是正在萌芽的藝術同行,不幸已經病重,一七八七年初便去世瞭。威廉曾經不知疲倦地看護著他,據說有半個月沒好好睡一下,在他弟弟死後,他筋疲力盡,竟連睡瞭三天沒醒。就在羅伯特咽氣時,布萊剋的幻想纔能竟使他看見“解脫瞭的靈魂嚮天空升去,歡快地拍著它的雙手。”從此以後,威廉聲稱他能同他弟弟的靈魂交往,並從弟弟的勸告中獲得力量。
從一七八八年到一七八九年他這個幻覺功能特彆對他有幫助,那時布萊剋正在為如何以一種能使他滿意的形式齣版他的詩歌而不知該怎樣是好。他少年時的一個朋友後來記載說布萊剋在睏惑中忽然看到在他麵前的幻象之中他弟弟齣現瞭。羅伯特的亡靈這時指示他該怎麼進行,結果他就很快地開始瞭他特殊的方法——在一塊銅版上蝕刻瞭詩與插圖。完成這些方法花費瞭他無盡的勞動,然而卻保持瞭作為一個藝術傢的完善。
布萊剋的這種方法要求把一個寫好的文字本很吃力地再刻在一塊銅版上,這樣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著色製成一種版本,在銅版上刻下文字,配以圖畫或簡單的裝潢與文字稿協調,然後整個版麵用翎羽筆或繪畫毛筆著色,隨心所欲地在製版上創作。布萊剋已經尋找到將寫成的文字作為一幅畫的部分來呈獻給他的讀者的方法,而在他決心采用這條原則的時候,卻絲毫沒想到若是大量生産,他的方法可是太緩慢瞭。
一七八八年布萊剋在完成瞭一些試驗性的小幅版麵之後,就刻瞭二十七幅《天真之歌》的版麵,在印著書名的那一頁上標明日期是一七八九年,這樣就開始瞭他的一係列如今負有盛名的“裝飾詩集”。用這種形式印齣他的詩歌的那種衝動一部分是由於他本身的氣質,在他的心境中所想像的人生對於他來說卻比物質世界更為真實。這種哲學要求意念與文字符號融為一體,轉換成看得到的形象,文字與符號相互加強。布萊剋的抒情詩足以令人滿足,即使不加上繪畫等裝飾也可以為人接受,然而他不願將這些詩印成一般模樣交給讀者,因此他的詩集齣版的數量總是很有限的。
布萊剋以非常簡單的著色完成瞭他最早的《天真之歌》的版本之後,不久便在主題和方法上開始精心製作瞭。他迅速地發展以更為復雜的象徵符號來錶達一種哲學體係,同時他又創造瞭一種著色版刻方法,使用一種不知是什麼閤成的顔料。完成瞭他的《天真之歌》以後,他用不規則格律寫成一首寓言詩,叫《泰爾集》,和以前一樣地用水彩印方法製版著色。下一個作品,即《天堂與地獄的聯姻》,大部分是用散文體寫的,開始是彩印方法製版的。約在一七八九年,布萊剋同他的妻子搬到泰晤士河南岸的一所小房子裏,這是在赫剋裏斯公寓,位於蘭伯士地區的一個坡上。他在這裏寫瞭不少錶達自己哲學思想體係的作品,但文字寫得卻越來越晦澀瞭。這些作品後來就以他的《先知書》得名。同時布萊剋還畫瞭不少畫,製造瞭大幅的彩色版刻,以用於壁畫的顔料代替一般的油畫材料。我們現在並不擔心人傢說這些畫同他的詩沒有直接關係;然而他構思寫下一係列抒情詩卻是由於他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當時社會的種種不閤理現象的緣故,這些詩組成瞭續集,稱為《經驗之歌》。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在他寫作《天真之歌》時就已經想齣一個第二組錶現“經驗”的對比的詩歌。“天真”詩歌是一個處於天真心境的産物,也是齣於一種未被世俗所玷汙的想像中的産物。外界的種種事件和個人的情感不久便從“天真”轉嚮“經驗”,導緻瞭布萊剋全神貫注地執迷於“善”與“惡”的問題。他在倫敦的大街上看到人類的苦難,引起瞭他的憤慨與憐憫的情感,促使他創作瞭第二組詩歌。
布萊剋用他的彩印方法完成瞭《經驗》的幾幅之後,他又轉過來改用水彩印法,像用於第一集那樣瞭。《經驗之歌》印有書名的那一頁上注明是一七九四年,現在人們認為他並沒有把這些詩另編一集,而一直是把這些同《天真之歌》輯成一冊,正如他在印有總書名的那一頁上宣稱的,“錶現齣人類靈魂的兩個對立狀態”。《經驗》中的繪圖設計的特色顯然比《天真》中的更嚴格些,後者的輪廓有時被加刻上去的綫條搞得比較柔和,而且畫麵的裝飾也被賦予一種更為精緻的美。
當布萊剋決定把這些詩閤並成一集時,他就重新做瞭編排,把《天真》中的幾首詩轉到《經驗》中,並且在這一集的後來的幾個版本中更換瞭插圖的次序。他甚至又創作瞭一首詩,《一個聖像》,也作瞭一個蝕刻,但在這部書的任何版本中卻從來沒用過它。這隻是一個未著色的版刻,在本書最後已重現瞭。他受買主的委托繼續印瞭幾套彩色版,直到一八二七年將近他逝世的時候。後來的版本更為鮮艷,從一八一五年以後編排也固定下來瞭。目前這個版本便是根據後期的一個版本重印的,這個版本現在存於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中的萊辛·J.羅森瓦爾德藏書中。的解釋便放在每張插圖的背麵,可以翻過去不看。①然而也可能會有不少讀者發現這些嘗試性的解釋還是有點用處的。這些解釋有意寫得簡短,甚至很膚淺,並不裝成是對布萊剋的思想與內涵的完整的說明。這些隻是想對詩與插圖的理解提供一些綫索,以便讀者可以根據這些去自己思考,或者拋開這些,讓自己做齣更好的解釋。
很多評論傢都精心研究過布萊剋詩歌中的哲學和象徵。第一本係統的研究著作是約瑟夫·威剋斯蒂德的《布萊剋的天真與經驗》,齣版於一九二八年。需要更多啓發的讀者可參考吉爾剋利斯特的《傳記》(一八六三年齣版,多次再版)以及大衛·艾德曼的《對抗帝國的告知》(一九五四年齣版),再研究經S.福斯特·戴濛補充瞭威剋斯蒂德的著作而寫的《布萊剋的哲學和象徵》(一九二四年齣版),同一作者的《布萊剋辭典》(一九六五年齣版),以及E.D.荷西的《布萊剋入門》(一九六四年齣版)。每本研究布萊剋的著作,不論是傳記,評論或是作品的注釋,都必然涉及《天真與經驗之歌》,因為這些詩歌是瞭解布萊剋心靈的基礎。
①本書根據牛津大學齣版社的版本,將這些解釋性文字安排在附錄中。
——編注
《天真與經驗之歌》並非一本虛構的書籍,而是一部由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剋(William Blake)創作於1789年至1794年間的詩集。這部詩集以其深刻的哲學思考、獨特的象徵意義以及革命性的藝術風格聞名於世。它並非一本敘事性的長篇小說,而是一組關於人類心智、靈性成長以及社會現實的精妙詩篇,由兩大部分組成:《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和《經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天真之歌》描繪瞭一個純潔、和諧、充滿愛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孩子們是受神聖光輝照耀的存在,他們的眼光澄澈,心靈未被塵世的汙穢所染。布萊剋通過對牧羊人、羔羊、田野、歌唱等意象的描繪,營造齣一種田園詩般的寜靜與美好。詩中的兒童形象是純真的化身,他們與自然和諧共處,他們的笑聲如同天籟,他們的遊戲充滿瞭神聖的意味。即使是死亡,也以一種安詳、溫和的方式呈現,如同進入一個更美好的永恒。例如,在《牧羊人》一詩中,牧羊人與羊群在陽光下自由嬉戲,他們的歌聲充滿瞭喜悅,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一片溫情之中。《聖母頌》則描繪瞭聖母瑪麗亞慈祥地照料聖嬰的場景,充滿瞭寜靜與神聖感。 然而,《天真之歌》的明亮背後,也暗藏著布萊剋對現實世界潛在的擔憂。這種天真並非完全無知,而是一種在愛的守護下,對世界美好一麵的信念。即使在《天真之歌》的篇章中,我們也偶爾能瞥見一絲陰影,預示著更深層次的現實即將顯現。 《經驗之歌》則像是對《天真之歌》描繪的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與顛覆。它揭示瞭現實世界的黑暗、壓迫、不公與苦難。《經驗之歌》中的世界,不再是充滿陽光的樂園,而是被工業革命的陰影、教會的虛僞、社會的等級製度以及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所籠罩。孩子們不再是純潔的天使,而是被剝削、被壓迫、被剝奪瞭童年與 innocence 的不幸者。布萊剋用尖銳的筆觸,揭露瞭工廠裏的童工、貧民窟裏的絕望、教會的僞善以及戰爭的殘酷。《倫敦》一詩是《經驗之歌》中的代錶作,詩人走在倫敦的街頭,看到的不是《天真之歌》裏的田園風光,而是“每一張麵孔都帶著痕跡,每一張臉都顯得病態”,“兒童的哀哭在石頭的牆上迴響”。 在《經驗之歌》中,布萊剋將宗教、政治、社會製度等一切束縛人性的力量視為“鐵籠”,它們扼殺瞭人的自由意誌和創造力。他用象徵的手法,將“狼”比作貪婪的權貴,“羔羊”則成為瞭無辜的受害者。《老虎》這首著名的詩歌,便是《經驗之歌》中最具代錶性的作品之一。它以磅礴的氣勢和震撼的意象,探討瞭創造的二元性:既有創造美好的力量,也有創造毀滅與恐懼的力量。老虎的“烈焰”與“黑暗”交織,暗示著一種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恐懼的強大力量,它既可以是創造的奇跡,也可以是毀滅的象徵。 《天真之歌》與《經驗之歌》並非孤立的兩個部分,它們之間存在著深刻的聯係和辯證的關係。布萊剋認為,“經驗”並非是“天真”的完全否定,而是“天真”在經曆過世俗的洗禮後的一種升華。真正的“天真”並非是無知的狀態,而是在理解瞭“經驗”的黑暗與復雜之後,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純淨與對愛的信念。這種升華後的“天真”,更加成熟、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抵抗邪惡的力量。 布萊剋在詩集中的一個重要主題是“二元對立”。他認為,世界由許多對立麵組成:愛與恨,善與惡,光與暗,自由與束縛。然而,他並不將這些對立麵視為絕對的、不可調和的,而是認為它們相互依存,相互轉化,並在更高層次上達到統一。他挑戰瞭當時占主導地位的二元論的宗教觀念,認為上帝並非是一個仁慈但同時也審判的嚴厲形象,而是包含瞭所有二元對立的整體。 布萊剋的詩歌語言充滿瞭象徵性,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多層次的解讀空間。他的詩歌並非直白的敘事,而是通過大量的意象、隱喻和象徵來傳達思想。例如,“羔羊”既代錶瞭純潔與天真,也可能代錶受壓迫者;“老虎”既象徵著毀滅性的力量,也可能象徵著生命的活力與激情。理解布萊剋的詩歌,需要深入挖掘這些象徵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天真與經驗之歌》對後世的文學、藝術乃至哲學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打破瞭傳統的詩歌形式,以其獨特的想象力和革命性的思想,成為瞭浪漫主義文學的先驅之一。布萊剋的反叛精神、對社會不公的批判以及對人類心靈的深刻洞察,至今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這部詩集所展現的,是人類心靈成長的軌跡,是從對世界的純粹美好認知,到對現實殘酷與復雜性的深刻體驗,再到最終在理解這一切之後,依然能夠保持內心的純淨與對愛的追求。它鼓勵讀者審視自身的內心,挑戰社會習俗,追求真正的自由與靈性。 《天真與經驗之歌》是一部需要反復品讀的作品。每一次閱讀,都可能發現新的意義,對人生有更深的感悟。它不是一本可以輕鬆讀完的書,而是一次心靈的探索,一次對人類生存境遇的深刻叩問。它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段從純真到經驗,再從經驗迴歸到更高層次天真的旅程,去感受生命中的光明與黑暗,去追尋那不滅的靈魂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