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邵氏闻见录》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置身于宋代的市井与宫廷之间,与那些历史的亲历者面对面交谈。邵伯温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些在正史中一笔带过的轶事、传闻,甚至是寻常百姓的口谈,都生动地描摹了出来。我尤其欣赏它那种“信手拈来皆是史料”的风格,既有对朝堂政见的侧记,也有对士人清谈、风雅趣事的记录。比如,书中对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细节,那种饮茶、赏石、咏诗的雅致,写得让人心驰神往。读起来,丝毫没有枯燥的史书味,反而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明上河图。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现场感,着实令人沉醉,它填补了我们对那个时代“人”的了解,远比冰冷的帝王年表要鲜活得多。每一次翻阅,都有新的发现,仿佛每一次都能听到宋人特有的那种温润的语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处理,对于繁体竖排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习惯了传统阅读的节奏感,竖排的文字布局,配合着精到的注释和清晰的字体,阅读起来行云流水,毫无滞碍。在沉浸于邵伯温的文字世界时,物理上的舒适感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那些需要反复查阅的典故和人物,清晰的注释系统极大地减轻了阅读负担。很多时候,读古籍最大的障碍就是卡在某个生僻词汇或典故上,但这里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不过分打扰主体阅读的流畅性,又在需要时提供了可靠的帮助。这种对传统阅读习惯的尊重,让这段阅读旅程充满了愉悦和敬意。
评分说实话,初看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是否会过于偏向某一派的观点,毕竟是个人笔记,难免有主观色彩。但越往后读,越觉得邵氏的记录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衡与冷静。他似乎更像一个忠实的观察者,而非激进的评论家。比如,对于一些敏感的政治事件,他提供的往往是多方的侧面观察,而非一锤定音的定论。这种做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维度。我特别喜欢那种“听闻如此”的叙事方式,它保持了史料的原始性和探究的开放性。你不会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而是需要自己去梳理和判断这些传闻的真伪,这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思维训练。它就像一个宝藏箱,里面装满了等待你去挖掘和考证的碎片,激发了我对宋史更深层次的兴趣。
评分读完这套书,我感受到一种奇妙的时空交错感。邵伯温记录的许多琐碎之事,比如某一年的物价波动,某位官员的怪癖,某次宴会的细节,在当时看来或许微不足道,但经过数百年后,这些“微不足道”恰恰构成了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血肉。它让我体会到历史的厚重感并非只存在于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更渗透在柴米油盐、日常交际的每一个角落。这本书没有给我标准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充满魅力的问号,促使我不断地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 这种激发求知欲的能力,才是真正优秀的历史读物所具备的品质。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对弈,他每走一步棋,都在告诉我如何更好地品味历史的滋味。
评分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稗官野史。它所收录的许多记录,是研究宋代政治制度、社会风俗乃至学术流变的重要旁证。我尤其关注它对某些“幕后”人物的描述,那些往往被主流史学所忽略的幕僚、幕后的影响者,在邵伯温的笔下拥有了生动的形象。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许多重大历史转折点,背后的推手究竟是哪些力量。它提供了一种从“精英视角”向“全景视角”过渡的可能。对于想深入了解宋代士大夫阶层心态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集,它揭示了权力与文人之间微妙的张力与共存之道。
评分《梦溪笔谈(唐宋史料笔记)》为金良年先生对 其2003年点校本的修订,在底本选择、校记写法、体 例设计上都有新的开拓。《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 ~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 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 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 的里程碑。
评分卷三
评分李光廷跋
评分宋史程俱傅
评分毕竟将书作为纯消遣娱乐似乎是年轻人不太被允许做的事,又或者当下社会就是个功利社会,我们潜意识里总是贪婪地希望但凡花了时间去看的东西都有回报。”
评分京东活动力度大,物流也很快,中华书局这套笔记丛刊经典。
评分卷二
评分进麟台故事申省原状
评分政道关涉到一个政治体的根本的性质、权力的来源;而治道是在这个根本性质、权力来源之下来具体地谈论权力的安排、近乎技术性问题的意义。在进行了这种概念区分之后,他的一个论点是,中国政治传统一向是治道发达,而政道稀缺,或政道缺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