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1944.6-1945.4:第三帝国B集团军群的覆灭

西线1944.6-1945.4:第三帝国B集团军群的覆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志文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西线战役
  • 第三帝国
  • B集团军群
  • 覆灭
  • 1944-1945
  • 军事史
  • 战争史
  • 历史研究
  • 欧洲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2279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89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以德军的视角展现二战西线战场,重点讲述诺曼底之战、阿纳姆之战、守望莱因和鲁尔口袋等几场战役,既是B集团军群的征战史,亦是二战西线战争史。B集团军群是二战德军19个集团军群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历经三次重组,被称为“西线的砥柱”,几乎参加了西线的每一场重要战役,是撑起德军整个西线重要的一个战略性重兵集团。作者历时数年,反复打磨,查阅了大量史料,成书约22万字,近400张资料图片图片,兼以二十几幅作战形势图,详述了B集团军群在西线的整个作战历程。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总共组建了19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三次重组。1943年,B集团军群第三次组建完成。到1944年,它成为第三帝国军队在“西线的砥柱”,是撑起整个西线较为重要的一个战略性重兵集团,其鼎盛时期兵力曾达到四十万人。B集团军群参与了西线的几乎每一场大战,其中包括盟军诺曼底登陆、阿纳姆之战、守望莱因、鲁尔战役等,在盟军强大的攻势下节节败退,终至覆灭,西线崩溃。

作者简介

彭志文,新浪军事名博主,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民间观察家,现代军事评论员,环球网博客名博主,中国军网、中思网专栏人物,湖南娄底一中历史教员。曾创办国内二战军人角色扮演军事论坛《帝国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喋血法兰西

西线砥柱

喋血滩头

七月流火

煮沸的锅

退守“西墙”

番外篇:管中窥豹:“帝国”师在诺曼底的“地狱之旅”

附录:B集团军群在诺曼底战场上的步兵师


第二章 荷兰的奇迹

“市场花园”

夺桥血战

死亡公路

“荷兰奇迹”

番外篇:“市场花园”行动中的党卫队师


第三章 莱茵河卫兵

撒旦森林

孤注一掷

血色秋雾

雪路穷途

两河之间

番外篇:“德国的最后一道防线”


第四章 落幕在鲁尔

敲响丧钟

两翼合围

徒劳抵抗

军团覆灭

附录:B集团军群的名将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3月24日,在雷马根方向,美军迅猛地向前推进,莫德尔的几个装甲师全部被吸引到这个方向。而新的打击又接踵而来。当时晴空万里,蒙哥马利设计的空中打击从天而降,由美军第18空降军(英军第6空降师、美军第17空降师)在德军的后方韦瑟尔以北和东北地域实施空降,这即美国人所谓的“大学”行动(Operation Varsity,盟军的每一个军级规模的进攻都有自己的代号)。这次行动耗费的资源巨大,有无必要实施此次空降,军史研究界一直持有争议。

美军唱主角的行动中,英军空降师的红色贝雷帽是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空降的场面非常壮观,天空完全被盟国机群所遮蔽。当天,盟军仅支援飞机就出动了8000架次,而德军则只飞出了150~200架次,十分惨淡。

莫德尔预料到盟军会实施空降作战,不过推测的空降地点是埃默里西(Emmerich),在实际地点东北30千米左右。盟军轰炸时,德军的高射炮引而不发,巧妙地躲过了大轰炸。直到盟军的空降机群下降空投高度,隐藏在森林里、集镇上的德军高射炮群才骤然开火。相对而言,美军空降师遇到的抵抗微弱,而英军第6空降师则身陷一场激战之中。猛烈的炮火击落了53架盟国运输机,加上机枪射击等原因,盟军总共损毁了77架飞机,另有440架飞机遭到了重创;1305架滑翔机被击落或在着陆时撞毁,其中绝大部分无法修复。如此多的飞机和滑翔机损毁,让空降的必要性成了战后人们争论的焦点,而且否定的声音一度占据上风。

但是B集团军群北面坚守着鲁尔河,西面坚守着莱茵河,南面坚守着扼制雷马根登陆场的锡格河,莫德尔元帅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来应对韦塞尔登陆场的盟军。降落后的盟军伞兵从容而迅速地集中,2个小时内,空投了17000多人、286门火炮、614辆装甲汽车以及其他物资。德军很快被打垮了,其中第7伞兵师、第84步兵师被歼灭掉,有8000多人被俘虏,26辆坦克与120门火炮同时被缴获,其他的德军单位纷纷溃散。盟军方面仅死亡不到500人,另有2000人负伤。第21集团军群占领了莱茵河右岸几个纵深10~12千米的登陆场,后来拓展到40千米,并架设了不少于26座的浮桥。

莫德尔在写给妻子赫芮塔的最后一封信的内容显示,他是在强行压制着自己心中的忧虑,希望自己能带给家人一些希望。莫德尔在信中留下了几个良好的祝愿。当然,这些希望和祝愿随着战事的恶化,让人越来越迷惘惆怅。莫德尔在信中写道:“一切的恐惧皆源于内心的魔鬼。但上帝赐予了我们光明、欢乐和勇气……”不过他最后又加上了一句:“我们迟早都要归于尘土。”这句不祥之言一个月之后便会在莫德尔自己身上应验,但他的妻子收到这封诀别信还需要一些时日。

美军第99和第9步兵师对费德的攻击遭遇了第15集团军第47军第277国民掷弹兵师第990掷弹兵团残余的拼死阻击,这个团的团长约瑟夫·布里曼(Josef Bremm)中校被认为是“极端英勇”的,他曾多次负伤,后来成了德国最后一个(第159位)获得双剑银橡树叶骑士勋章的人,时间是1945年5月9日,24小时之后欧战就结束了。当时的战事过于繁忙,在1926年—1944年之间,甚至没有关于这个国民师太多的记载,但从1945年1月起,沃尔特·劳尔(Walter Lauer)少将的第277国民掷弹兵师即屡屡被拆解,派往各个危险的地域作战,俨然成了“战场消防队”(Diese Einheit wurde als Feuerwehr der Division betrachtet),四处救火。

3月25日,盟军在霍内夫方向的进攻愈发猛烈了,德军第15集团军放弃了一些村镇,莫德尔则擅自命令第12国民掷弹兵师和第176步兵师撤过莱茵河,此事没有通知最高统帅部。也是在这一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蒙哥马利元帅和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还有几个美国将军与半打的美军士兵乘坐一艘步兵登陆艇在韦塞尔附近渡过了莱茵河。

莫德尔已顾不上那么多了,第二天,他把哈尔佩一级上将指挥的整个第5装甲集团军也撤了下来,又一次违背了希特勒的意愿。希特勒得知莫德尔擅自撤军之后,大发雷霆,但也无可奈何。到27日时,盟军的“战利品”行动实际上已经基本上达成了它的战役目的。

友邻的H集团军群施勒姆上将指挥的德军第1伞兵集团军对美军实施了反击。曼德尔的第2伞兵军虽然是当时鲁尔区内最强有力的德国军队,但在芮斯华森林之战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所以它抵挡不住盟军强大的进攻,最终只得向东北方向的汉堡、不莱梅撤退,这样,它与鲁尔区内粲根将军的第15集团军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致命的缺口。

3月28日,盟军已开始收紧“鲁尔口袋”了。第二天,希特勒还在发表公告,称绝对禁止B集团军群撤过莱茵河。希特勒在公文里着重指出:“每个村庄都不能轻易弃守,任何投降者都将被无情地处死。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我将指派一位负责人亲自执行这项命令。”对于围困在鲁尔地区的B集团军群来说,希特勒口中的“负责人”无疑就是新上任的凯塞林元帅。“禁止撤退—被包围—死守”这条公式已毁了不知多少的将军、军官和士兵,科利韦、维捷布斯克、亚琛……现在终于轮到鲁尔包围圈,轮到莫德尔了。

这种严格的限制,在美军的巨大优势面前,B集团军群参谋长瓦格纳将军认为不仅削弱了战斗力,还打击了士气。在回忆录里,瓦格纳将军这样写道:“德军表现出没有任何的战斗意志,……尤其对手的装备:自动武器、全机械化和炮兵优势。几乎每天的攻击都是在这种悬殊的空中、装甲劣势下进行,德国士兵会有一种自卑感。对峙时,德军发现对手仅参战两年,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心态却比自己好,因为他们始终是胜利的一方,是在巨大的优势下安全地进攻。美军指挥官也并非平庸之辈,能全面部署,出色组织,快速出击,并能科学地决策……”

整个西线的德军防线都濒临土崩瓦解:南面的G集团军群被布雷德莱部切断,北面的H集团军群被蒙哥马利元帅的英军肢解,中路的B集团军群将被巴顿、霍奇斯、辛普森三个集团军碾碎。左右两翼已然崩溃,B集团军群若再不及时撤出,将被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和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合围,而这两个如巨大钳子般的围剿力量根本不是虚弱的B集团军群可以搬得开的!

空中轰炸如影随形,交通线被切断,军队无法调动,难民潮加剧了这种混乱,西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无视鲁尔地区的B集团军群大约只有3个星期左右的粮食和弹药,无法真正地把鲁尔作为一个要塞来长期固守的事实,一味沉浸在希特勒给他灌输的盲目的乐观中,他肯定地说:“只要守住莱茵河,就意味着加强了西线。”

莫德尔则认为拖延撤退只能意味着部队与补充物资的不可避免的损失,他不断地向这位西线总司令申述他的请求,均被凯塞林元帅顽固地拒绝,这位上级与莫德尔之间没有当年克卢格的那种默契。莫德尔预感到末日即将来临,但他却失去了作战的机动权,只能坐视悲剧的降临,因而极度痛苦,从前那种勇猛机智、顽强坚韧的指挥作风早已荡然无存,于是开始拼命地酗酒。

美军的装甲部队毫无阻拦地前进,他们快速前进了90千米,抵达了德军装甲部队的摇篮帕德伯恩(Paderborn)装甲学校。军校的操场变成了战场,军校教官指挥学员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4月1日。


前言/序言

19世纪初,世界军事舞台上出现了一种由陆军各兵种组合而成的战役编成单位,这就是集团军,而在此基础上,若干个集团军根据战争需要编成诸军种、多兵种合成的战略、战役性集群,来承担某一战线,或某一方向的作战任务,构成了集团军群。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三帝国总共组建了19个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在其中举足轻重,它曾经历三次重组,1944年时它拥有2个集团军38 个师,被称为“西线的砥柱”,是撑起德军整个西线最为重要的一个战略性重兵集团。其鼎盛时期兵力一度达到4个集团军共40万人,参与了西线的几乎每一场重大战役。可以说,B集团军群的战史就是一部二战西线的战史。

笔者研究这一课题十多年,阅读学习了海量的相关书籍,查阅考证了众多的中外资料,包括国外战史研究机构的成果,德军部队单位的战史和日记,将军、军官们的传记和回忆录……在充分沉淀积累的基础上,才落笔行文,且一边写作一边学习,历时数年,经过反复修改打磨,才终于写成此书。

本书追溯B集团军群的成败兴衰,从诺曼底登陆到鲁尔战役,详细记载了1944年6月—1945年4月西线的战史(军团级别),涉及军事历史方面的信息、资讯和知识,是一部涵盖较广的战争历史书。另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一些经典但为人所忽略的战役,譬如鲁尔战役。鲁尔战役是美军军史上,也是西线最大的一次包围战,还是B集团军群落幕之战,但在汗牛充栋的二战军事书籍中,对这次战役及参加战役的部队的介绍却很少,所以填补以往军事历史书籍的空白也是笔者创写的初衷之一。

本书秉持揭秘历史、另视角呈现军史知识的宗旨,谨以翔实鲜见的史料,图文并茂,以客观、专业的笔触,批判性地给读者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那些鲜闻战事,揭秘第三帝国B集团军群走向覆灭的全过程。但因作者水平有限,以及认知上的局限,书中定然会有谬误及不足之处,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军迷、史学爱好者批评指正。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长期以来支持我、给我鼓励和帮助的帝国师论坛的朋友、战友们,以及马正腾(Frank)、Kenny. C、胡欢(黑爵士)、王宁(弗里德里希二世)、陈自然(隐士悠悠然)等先生,胡霞辉、熊猫元元(NAKILI)、西海冷月等女士;感谢对我的写作提供帮助、指导的屈光、韩奇、周晨鸣(月影)和董旻杰(本垒打)先生;特别鸣谢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了我极大帮助的刚寒锋先生、王晓兰女士。同时,这本书我要献给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鼎力支持,我应该撑不到现在,所以,谢谢了!


彭志文于菊兰庑书斋

2015年10月



硝烟中的抉择:盟军在西欧的突进与纳粹的挣扎(1944-1945) 本书聚焦于二战后期,盟军在西欧战场上发起决定性攻势,直至纳粹德国彻底崩溃的最后阶段。内容不涉及德军B集团军群在东线或特定时间段内的遭遇,而是以盟军(美、英、加、法等)的视角,细致描绘其如何突破德军的防御,解放法国、比利时、荷兰,并最终攻入德意志腹地,直至战争的终结。 第一部分:霸王行动的余波与突破(1944年夏末秋初) 1. 诺曼底的后续:法莱斯包围圈的合围与解放巴黎 本书首先回顾了“霸王行动”(D-Day)登陆后,盟军在诺曼底地区所经历的残酷拉锯战。重点描绘了“眼镜蛇行动”的成功如何撕开德军防线,以及随后法莱斯包围圈的形成与瓦解。详细分析了盟军在运用空地协同作战方面所取得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包围圈内德军的绝望抵抗。随后的章节转向巴黎的解放,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胜利,更是一场复杂的政治与民众情绪的爆发。我们将探讨盟军指挥层在“绕过巴黎”与“直接解放”之间的艰难权衡,以及戴高乐将军及其自由法国部队在其中的关键作用。 2. 莱茵河的召唤:盟军的战略困境与补给线的拉伸 随着盟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东推进,补给问题开始成为制约其战略速度的最主要瓶颈。本部分深入分析了盟军对安特卫普港口的争夺战。安特卫普作为“救命稻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将详述盟军如何付出巨大代价夺取该港口,以及随后为清除斯凯尔德河口的德军残余力量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斯凯尔德河战役”。这不仅是一场军事部署,更是一场后勤部门的极限挑战。盟军的战略决策——是集中兵力打一场决定性的赌博(如市场花园行动),还是采取更稳健的逐步推进策略——在此阶段达到了白热化。 第二部分:高潮与低谷:冬季的严峻考验(1944年末至1945年初) 3. 市场花园的失算:荷兰的泥泞与战略性挫折 详细解析了“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的计划、执行过程及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目标的复杂原因。这部分将重点放在空降兵在阿纳姆的英勇事迹与战略指挥层对德军反应的低估之间的巨大鸿沟。分析了该行动对盟军士气和后续战略规划产生的心理和物质影响,以及盟军在占领“走廊”地带后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如何巩固一个狭长、易受攻击的推进轴线。 4. 隆美尔的最后回光返照:阿登反击战的爆发与盟军的韧性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章节之一,将全面覆盖“突出部战役”(Battle of the Bulge)。我们不从德军的视角切入,而是完全置身于盟军士兵的视角,描绘他们在突袭面前的最初混乱、崩溃的边缘,以及随后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和适应能力。重点分析了巴顿将军第三集团军群的快速转向部署,以及在巴斯托涅等地进行的标志性防御战。通过对通信记录、士兵日记的深入挖掘,展现了盟军在极端寒冷、补给短缺和信息不畅下的决策过程,以及最终成功将德军的最后一次重大攻势粉碎的过程。 第三部分:迈向终点:跨越莱茵河与帝国的陷落(1945年春季) 5. 莱茵河的屏障与盟军的工程奇迹 在成功击退德军的反扑后,盟军面临最后的地理障碍——莱茵河。本部分详细描述了盟军如何协同作战,为强渡莱茵河做准备。着重探讨了鲁登道夫桥(Remagen Bridge)的意外捕获,分析了这座桥梁对盟军跨河速度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德军未能及时摧毁它的战略失误。随后,本书将分析盟军大规模架设浮桥和进行战术机动的宏大场面,为深入德国腹地铺平道路。 6. 闪击鲁尔区与“钳形攻势”的完成 本书的后半部分侧重于鲁尔区的包围与歼灭战。盟军采取了协同的钳形攻势,将德军的精锐部队(不含特定集团军群的命运)困在了工业心脏地带。细致描绘了盟军空军对铁路枢纽和工厂的持续轰炸,以及地面部队如何逐步蚕食德军的抵抗意志。分析了盟军在占领区内的人道主义干预和战俘处理问题,以及与苏联军队在易北河会师前的战略部署。 7. 战争的尾声:攻占柏林之外的胜利(侧重西线) 虽然柏林是象征性的终点,但西线盟军的推进同样重要。本书结尾聚焦于德军在西南部的持续抵抗,以及盟军如何迅速占领慕尼黑、纽伦堡等战略城市,并抵达阿尔卑斯山脉。探讨了盟军在接管纳粹政权机构、处理大量投降德军、以及开始接触集中营后的震撼与后续工作。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的西方战场的结束画卷,突出盟军在后勤、协同、适应性和决心方面取得的最终胜利。 本书特色: 摒弃宏观的政治叙事,聚焦于战术执行、后勤挑战、不同兵种间的协同配合,以及战场上普通士兵与指挥官所做的关键性抉择,从而描绘出1944年6月至1945年5月间,盟军在西欧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真实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战争史著作典范。那种厚重、深沉的色彩搭配,仿佛直接将读者拉回了那个硝烟弥漫、命运多舛的年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处理上的细腻,即使是对军事术语的运用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历史的严谨性,又避免了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沼。阅读过程中,那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感扑面而来,让人不禁为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普通士兵和高级将领的抉择而深思。更不用说那些精心挑选的地图和插图,它们不是简单的点缀,而是真正起到了引导叙事、增强空间理解力的作用。可以说,单从装帧和视觉效果来看,它就已经在众多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第一页,沉浸其中,去感受那种历史的重量感。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绝非简单的二手资料整合,而是融合了大量罕见的档案和一手证词。每一次深入研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解读视角。作者似乎拥有近乎偏执的求证精神,对每一个关键事件的描述,都能看到其背后支撑的坚实文献基础。特别是对于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节点,作者提供的对照分析清晰而有力,有效地澄清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误解。对于真正热爱深度研究的军事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巨大的,它不仅仅是一部供人阅读的史书,更像是一份结构严谨、论据充分的研究报告,值得反复查阅和咀嚼。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客观性,这对于一部严肃的历史作品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优点之一。作者几乎从不进行明显的道德审判或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褒贬,而是将所有史料和证据摊开来,让历史事实自己说话。这种克制使得最终的结论更具说服力和穿透力。在描述战局的惨烈和人性的扭曲时,作者选择了精准的事实陈述而非煽情的辞藻堆砌,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更能震撼人心。它要求读者必须调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理解背后的复杂性,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观点。这种学术上的严谨和对历史的敬畏感,是这本书最值得称道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如同指挥一场精妙的战役部署,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堆砌事实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高潮和低谷。作者显然深谙讲故事的艺术,总能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悬念,使得即便是对军事史了如指掌的读者,也会对接下来盟军的攻势或德军的困境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描写那些决定性瞬间时的笔力,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态势,那种紧迫感和绝望感,隔着纸页都能清晰地传递出来。这种叙事技巧使得阅读过程变得极为流畅和愉悦,仿佛在追一部节奏紧凑、制作精良的战争纪录片,让人根本停不下来,只想一口气读完,探寻历史最终的走向。

评分

与其他侧重于宏观战略分析的同类书籍不同,这部作品在微观层面的描写上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洞察力。作者似乎花了大笔墨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大历史”背后的个人故事和组织内部的微妙张力。我读到了一些关于前线指挥官之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试图在不同的上级指令间寻找平衡点的细节描述。这种对“人”在战争机器中作用的关注,使得原本冰冷的战役推演变得鲜活而有温度。它提醒我们,任何宏大的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由无数个具体的人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选择所构成的。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深度。

评分

6.18的活动很给力,满300-200,便宜的买到自己喜欢的书很开心。

评分

服务态度好,物流速度快。

评分

儿子特别喜欢

评分

内容不错,值得一看,性价比高!

评分

第三帝国B集团军群,莫德尔元帅指挥的,看这本书之前,一直不知道为什么最后奔溃的那么快。其实,德国那时候完全已经没资源了。

评分

像现在地球是圆的是常识

评分

书我很喜欢,还没看多少,希望早点看完吧

评分

像现在地球是圆的是常识

评分

很一般,凑合的瞎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