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战后欧洲史(套装共4册) 中信出版社

包邮 战后欧洲史(套装共4册)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托尼·朱特(Tony Judt) 著
图书标签:
  • 欧洲史
  • 战后欧洲
  • 历史
  • 中信出版社
  • 套装
  • 历史书籍
  • 二战后
  • 欧洲政治
  • 社会历史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6916
商品编码:1273215811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套装包括:   
ISBN 书名 定价
9787508646138 《战后欧洲史(第一卷):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45.00
9787508646145 《战后欧洲史(第二卷):繁荣与革命1953~1971》 39.00
9787508646060 《战后欧洲史(第三卷):大衰退1971~1989》 36.00
9787508646084 《战后欧洲史(第四卷):旧欧洲 新欧洲1989~2005》 48.00
    

编辑推荐

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出版商周刊》 精彩绝伦……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纽约时报书评》 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卫报》 欧洲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普利策奖决选名单,萨缪尔?琼森奖决选名单; ◎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 ◎《卫报》《独立报》《纽约客》《观察家》《旁观者》《新政治家》《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近20家世界顶级媒体“年度最佳图书”;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尼尔?弗格森、弗朗西斯?福山、诺曼?戴维斯、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一阿迈斯托等欧美著名学者高度赞誉; ◎《纽约客》《旁观者》《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外交事务》《伦敦书评》《美国历史评论》《出版商周刊》全球百家权威媒体一致推荐; ◎中文版获托尼?朱特基金会全球独家授权,历时两年精心译校、审校和修订,由中信出版社重磅推出,使得这部史学巨著以全新面貌震撼面世。      

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战后欧洲史》是当代最顶尖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历时十余载而成的心血巨著。从“二战”结束直至21世纪初,这本书展现整个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面貌,全面而简练地再现了欧洲在战争废墟上重建的现实与精神历程,并揭示出欧洲走向联合自强的未来之路。托尼?朱特以敏锐的观察、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高超的叙述能力,将1945年至2005年的欧洲六十年历史,淬炼成了一部引人入胜、意义非凡且极具个人见解的伟大著作。 《战后欧洲史》出版后赞誉如潮,获奖无数,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并已成为社会大众“理解现代世界不可不读的经典巨著”。 分卷内容简介: 《战后欧洲史》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内容简介: 1945年至1953年,美苏对峙,冷战来临。铁幕落下,东西方阵营的对立,成为之后数十年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主要格局。 战争改变了一切,欧洲靠外人获得解放,不再能完全左右自己的命运。欧洲从政治和地理上分裂了。 在西欧,过渡政府举行了新的大选。民众内心渴望正常化,远离过分自信的政治教条。强调社会和道德改良的基督教民主党,在美国的帮助下掌控了政治权力。实施马歇尔计划加速了欧洲的重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提升了经济一体化,成立“北约”则将美国拉入欧洲防御体系……各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盟与合作奠定了欧洲复兴的基础,也使得欧洲成为美苏交锋的前沿。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东欧广泛建立起苏联可以信赖且不会威胁其安全的政府。东欧诸国纷纷卷入逮捕、清洗和审判的旋涡,都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都进行“经济改革”并实施“五年计划”,成为“地理上相邻的复制品国家”。 美苏两国掀起文化战争的波澜,欧洲的文化也分裂了。是否支持苏联,或者是否反共,成为划分东方和西方、左翼和右翼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深深地刻入欧洲的文化知识生活。 《战后欧洲史》卷二《繁荣与革命1953—1971》内容简介: 随着斯大林的逝世、朝鲜战争的结束和柏林墙的出现,欧洲逐步进入政治稳定状态,迎来经济的繁华时代。 20世纪50年代后,让西欧各国头疼的大事,不是防范野心勃勃的莫斯科,而是各国风起云涌的民族独立运动。欧洲帝国撤离原有的殖民地,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却也促使它们专注于本土事务。大多数的欧洲人远离了全面运动型的政治,关注的不再是革命的希望和经济的绝望,而是政府能否提供完善的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主流政党则强调政治改良和责任分工,尽力避免导致国家分裂的意识形态争论。政治稳定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欧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60年代,战后的人口爆炸成为引发社会、文化动乱的导火索。青少年仿效美国的消费方式,将几乎一无所知的美国看作自己的未来。时装、大众文化、性,甚至被浪漫化的“毛主义”,成为新一代与其祖父母时代一刀两断的方式。终于,法国爆发“五月风暴”,“1968年革命”席卷欧洲大陆。 在斯大林逝后,东欧诸国以微妙的方式试图摆脱苏联的掌控。新上台的赫鲁晓夫小心翼翼地进行“有控制”的改革,尝试在不损害体制的前提下,和斯大林时代划清界线。但这场非斯大林化运动,在东欧激起要求变革的呼声。对大多数东欧人来说,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失去了它曾经有过的激进向前的、乌托邦式的理想,而成为必须忍受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1956年匈牙利革命、1968年布拉格之春、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的转向以及诸国内政的改革,成为东欧未来变局的远方鼓声。 60年代在世界各地悲惨谢幕。 《战后欧洲史》卷三《大衰退1971—1989》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战后欧洲的经济繁荣热潮退却了。美国单方面废除布雷顿森林协定,稳定世界金融秩序的美元固定汇率制度被埋葬,欧洲货币汇率随之浮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经济增长率下降接踵而至,同时还伴随着大范围的工人失业和社会不满。 西欧的政治图景开始分裂,左翼和右翼主导的整体格局,被“单一议题”政党和运动打破。一些社会议题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女权运动、环境保护主义组织与和平运动等新政治团体,利用舆论将社会情绪转化为政治行动。 到70年代末期,欧洲社会开始觉察到其福利国家体制成功的背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撒切尔夫人倡导的私有化浪潮,在80年代冲破西欧海岸,并在接下来的10年里席卷了整个大陆。欧洲战后数十年以来的社会民主共识被彻底改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蹒跚而行,经济衰退,民生困顿。新的反对运动在布拉格和华沙蓬勃发展,持不同政见人士选择从个人权利、公民自由等议题切入,终结了苏维埃政权对话语权的垄断。通过环境污染等切身议题,知识分子消除了社会公众的冷漠和恐惧,逐渐建立起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 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苏联为了拯救自己的共产主义,逐渐摆脱了对东欧诸国的监督。像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欧洲共产主义政权在1989年轰然倒台。 旧秩序迅速、平静且和平地终结了,留下四分五裂的大陆。 《战后欧洲史》卷四《旧欧洲新欧洲1989—2005》内容简介: 1991年,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的东欧举步维艰,面临着艰难的经济转型和民主过渡。经济上,这些自由市场的新信徒推行私有化政策,原本想要使公民人人成为资本家,将国家带出经济的泥潭。结果却是,公共机构分崩离析,公有资产被权力者据为己有。政治上,循环再生的“共产党员们”到处与真正的民族主义者结盟,痛苦的大众被抛向社会边缘。 东欧,在欧洲的大门外张望,极力想重返“欧洲”——为了获得援助,实现经济现代化,或者是为了防止退回“民族共产主义”,稳定国内政局,都必须同“欧洲”捆绑起来。繁荣的西欧又一次面对它的孪生兄弟东欧。“欧洲”不得不重新思考:谁是欧洲人?什么是欧洲?欧洲人想让欧洲成为什么样? 繁忙的公路网络、便捷的铁路系统、流行的英语,促进了欧洲内部更密集的交流。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之后,欧元和欧盟正式将欧洲凝聚为一体,一个真正完整的欧洲正在形成。欧洲不再只是地理的概念,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把欧洲人凝聚在一起的,正是这种与“美国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的欧洲模式。 欧盟没有取代传统的边界意义上的国家。随着时日渐长,繁复的议程、民主的缺失、大国的操控,使这个超国家组织越来越难激起欧洲民众的热情。外来移民的增加,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使新右翼党派如虎添翼,整个欧洲可能陷入越来越严重的紧张气氛中。 如果欧洲的爱国之心能够突破自我的局限,像海涅所说的理想的法国式爱国主义那样,展开双臂去拥抱整个文明世界,也许欧洲能成就另一番新局面,21世纪将可能是属于欧洲的世纪。 这是欧洲的机会,也是欧洲的挑战。

作者简介

托尼?朱特(Tony Judt) ◎全球百大思想家 ◎奥威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1世纪初最顶尖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著名历史学家,以其对欧洲问题和欧洲思想的深入研究而闻名于世。194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纽约大学。 1995年,创办雷马克研究所,专事欧洲问题研究; 1996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2007年,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 2008年,入选美国《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 2009年,以其卓越的“智慧、洞察力和非凡的勇气”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 托尼?朱特长期为《新共和》《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欧美主流媒体撰稿,并以尖锐的自由主义批评文风成为备受尊重的知识分子,拥有“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之美誉。 其主要著作有《战后欧洲史》《沉疴遍地》《重估价值:反思被遗忘的20世纪》《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思虑二十世纪》等。其中,《战后欧洲史》被誉为“关于战后欧洲历史的最佳著作”“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伟大著作”。  

目录

总目录: 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卷二《繁荣与革命1953—1971》 卷三《大衰退1971—1989》 卷四《旧欧洲 新欧洲1989—2005》 分卷目录: 卷一《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 前言与鸣谢 导言 第1章 战争遗留的问题 第2章 惩罚 第3章 欧洲的复兴 第4章 难以安定 第5章 冷战来临 第6章 卷入旋涡 第7章 文化战争 尾 声 旧欧洲的终结 卷二《繁荣与革命1953—1971》 第1章 政治稳定 第2章 幻想破灭 第3章 繁华年代 附记:两种经济的故事 第4章 社会民主时期 第5章 革命的幽灵 第6章 尘埃落定 卷三《大衰退1971—1989》 第1章 降低期望 第2章 新基调中的政治 第3章 过渡时期 第4章 新现实主义 第5章 降低期望 第6章 新基调中的政治 卷四《旧欧洲 新欧洲1989—2005》 第1章 四分五裂的大陆 第2章 清算 第3章 旧欧洲—新欧洲 第4章 欧洲的多样性 第5章 代表一种生活方式的欧洲 跋:来自死者之屋——论现代欧洲的记忆 索引

媒体评论

精湛地剖析了今日的欧洲如何从1945年的灰烬和疲惫中站立起来。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精彩绝伦,这部著作有着惊悚小说的节奏和百科全书的广度……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描述1945年后的欧洲史——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一部精彩且引人入胜之作。 ——《卫报》(The Guardian)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综合型的、分析型的、反思型的优秀著作。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值得高度赞赏的著作……任何评论都无法恰如其分地褒扬它。 ——《旁观者》(The Spectato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卓越之作……文笔生动;朱特的叙述超人般地几乎覆盖到了欧洲大小国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一部精彩巨著,文笔有力,阐述清晰,具有许多来自个人在政治、社会领域敏锐观察的深刻洞见。全书涵盖的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展现出对已发生、正发生且需要予以面对和了解的改变的深刻理解。 ——《观察家》(The Observer)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托尼?朱特以其勤奋精神和渊博学识,走过1945年后欧洲的通衢大道和偏僻小径……他不只探索了这个现代大陆的what和when,最重要的是探索了why。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年度最佳图书评语
这部书不只百分之百值得推荐,还应作为全欧陆学校的必备教材……一部旷世巨著。 ——《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一旦了解这本书的卓绝出众,你会大吃一惊……书中几乎每一页都使40岁以上的读者想起他们所曾感受、盼望、参与或逃离的东西。 ——《伦敦书评》(London Review of Books)
随着朱特笔下动人的描绘,“二战”结束后的欧洲,几乎展开了一幅令人难以承受的悲惨画卷。 ——《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1945年后的欧洲复兴史和那过程所受到的限制,已被人讲述过许多次,但少有人讲得像朱特那么清楚,那么从容自信……对朱特来说,以如此易读、公允的方式叙述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乃是一大成就,而他的著作……在未来多年里仍将是标杆之作。 ——《BBC历史杂志》(BBC History Magazine)
在《战后欧洲史》通俗易懂的各章标题背后,涵盖的是近千页对于“二战”后欧洲历史的深入研究。然而,本书不只是在摆放于书架时让人印象深刻;朱特是一位明敏的思想家,以及一位能够将丰富的文化知识——电影、音乐和文学——载入他艰难课题的作家:大屠杀,斯大林治下的东欧,20世纪60年代思潮变化,铁幕的崩溃, 欧盟的政策,新的欧洲生活方式……一些评论家将朱特充满洞见的研究方法归因于他在美国将近几十年的经历。在那里,他成立了纽约大学雷马克研究所,以“支持和推进有关欧洲的研究和讨论”。 ——《书签》(BookmarksMagazine)
名人推荐:
我非常赞同当代卓越的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关于欧洲的论述。 ——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欧盟委员会主席)
托尼?朱特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人。 ——马丁?舒尔茨(Martin Schulz,欧洲议会议长)
任何人如果想了解“二战”后的欧洲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不可不读。 ——哈维尔?索拉纳(Javier Solana de Madariaga,欧盟外长)

《包邮 战后欧洲史(套装共4册) 中信出版社》图书简介 内容提要 本书系中信出版社精心推出的一部鸿篇巨制,全景式、深层次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21世纪初欧洲大陆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四册书卷层层递进,从战后的废墟重建,到冷战的铁幕落下与对峙,再到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浪潮,直至欧盟的持续演进与欧洲面临的全新挑战,构建了一部立体而鲜活的现代欧洲史画卷。它不仅仅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的罗列,更是对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复苏与发展、文化思潮演变以及欧洲国家间复杂关系的深度剖析。本书汇集了多位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力求在宏大叙事与微观个案之间取得平衡,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洞察力的战后欧洲历史读本。 第一册:废墟上的重生与冷战的开端(约1945-1955年) 第一册聚焦于二战硝烟散尽后,欧洲大陆如何从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废墟中艰难爬起的过程。这一时期是基础重建与意识形态冲突日益尖锐的阶段。 一、 战后重建的艰难起步: 详述欧洲各国在物资极度匮乏、基础设施损毁的背景下,政府如何着手恢复生产、安置难民和处理战争遗留问题。重点分析了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在西欧经济复苏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东欧国家在苏联影响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期特征。 二、 意识形态的裂痕加深: 详细阐述了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和“铁幕”(Iron Curtain)的形成过程。从杜鲁门主义到北约(NATO)的建立,再到苏联对东欧的巩固控制,描绘了冷战初期两大阵营对峙格局的最终定型。苏德关系的变化、东德与西德的分裂进程,以及欧洲成为美苏角力的主要舞台,构成了本册的核心冲突线索。 三、 政治秩序的重塑: 关注西欧民主制度的巩固与调整,例如西德的“莱茵河畔的经济奇迹”的开端,以及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面临的政治困境。同时,探讨了非殖民化浪潮对欧洲老牌帝国(英、法)的冲击,以及欧洲国家在新的国际秩序中定位的挣扎。 第二册:欧洲一体化的萌芽与冷战的稳定对峙(约1956-1973年) 第二册进入了欧洲大陆相对稳定但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一体化”的初步尝试和冷战两大阵营的“共存”状态。 一、 欧洲共同体的诞生与发展: 深入解析推动欧洲走向联合的内在动力——对经济安全的追求和对未来战争的警惕。重点梳理了《巴黎条约》与《罗马条约》的签订过程,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和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的建立,及其初期面临的挑战,如戴高乐对英国加入的阻挠以及法国“空椅子危机”。 二、 转型期的社会与文化: 探讨战后“婴儿潮”一代步入社会后对欧洲社会结构带来的冲击。西欧社会福利国家的成熟与优化,中产阶级的壮大,以及文化领域中对传统的反思与反叛(如1968年的学生运动),为我们理解当代欧洲的社会心态提供了背景。 三、 冷战格局下的局部冲突与缓和: 分析了苏伊士运河危机对英法老牌强国地位的打击。同时,详细描述了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事件及其被镇压的经过,这标志着苏联对东欧控制的加强与“布列日涅夫主义”的形成。美苏关系在古巴导弹危机后的“有限缓和”趋势,也影响了欧洲的安全环境。 第三册:滞胀时代的挑战与欧洲的战略调整(约1974-1989年) 第三册聚焦于西方世界遭遇经济结构性困境的“滞胀”时期,以及欧洲在面对全球化和新安全威胁时的战略应对。 一、 石油危机与经济的动荡: 全面分析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对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欧洲经济造成的重创。探讨了欧洲各国政府为应对“滞胀”局面所采取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工会运动和政治光谱的变化。 二、 欧洲政治的深化: 阐述了欧洲共同体向“欧洲共同体”(EC)的过渡,重点分析了欧洲议会的直选、欧洲货币体系(EMS)的建立,以及对共同农业政策(CAP)的改革尝试。这标志着共同体在政治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三、 冷战后期的博弈与东欧的松动: 记录了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新思维”,及其对东欧国家施加的影响。欧洲各国(尤其是西德)在东西德关系、军备控制和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上所采取的微妙外交策略,为后续的剧变埋下了伏笔。恐怖主义和恐怖活动的增加,也成为欧洲内部安全的新焦点。 第四册:铁幕的崩塌、统一与迈向新千年(约1990-2001年) 第四册是战后欧洲历史的里程碑,记录了冷战的戏剧性终结及其带来的历史机遇与随之而来的新问题。 一、 统一的浪潮: 核心内容是对柏林墙倒塌(1989年)及两德统一(1990年)的全景描述。深入探讨了统一过程中的经济代价、社会融合挑战以及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同时,分析了东欧各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痛苦历程,以及波兰、捷克等国积极寻求加入西欧体系的努力。 二、 欧盟的诞生与扩张: 重点解析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的签署,标志着欧洲联盟(EU)的正式成立,以及向单一货币——欧元的迈进。分析了欧洲在巴尔干半岛冲突(如南斯拉夫解体战争)中的调停努力与作用的局限性。 三、 欧洲在世界新秩序中的定位: 记录了冷战结束后,欧洲如何在新全球化和美国单极霸权的背景下,寻求“欧洲的防务自主权”和共同外交政策。最后,本书以2001年“9·11”事件对欧洲安全观和跨大西洋关系带来的冲击作为阶段性总结,展望了欧洲在21世纪初面临的反恐、移民及经济一体化深化等复杂议题。 整体特色 本套装《战后欧洲史》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研究视角,融合了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分析。作者群避免了简单的胜利者或失败者的叙事框架,而是致力于还原一个充满矛盾、多元且不断自我塑造的欧洲大陆形象。它不仅是历史研究的严谨学术成果,也是普通读者理解当代欧洲政治、社会与文化根源的权威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四卷本的篇幅,使得作者能够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进行“深度挖掘”,而不是走马观花。我尤其欣赏其对细节的处理和史料的运用,那份扎实感是浮光掠影的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比如,书中对东欧剧变前夕,各成员国领导层内部的矛盾和政策摇摆的描述,简直就像是一部高智商的政治惊悚片。你能够清晰地看到,在看似铁板一块的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思想的裂痕是如何一点点扩大,最终导致体系的崩塌。这种对复杂权力运作机制的细腻刻画,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决策和人性弱点共同推动的。读完这套书,我感到自己对现代欧洲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新闻报道和刻板印象的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逻辑清晰的认知体系。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并且每次重读都会有新收获的鸿篇巨制。

评分

我购买这套书的初衷,是想搞清楚我们如今所处的全球格局,尤其是欧洲在地缘政治中的地位,是如何在二战的灰烬中被重新雕刻出来的。读完后,可以说是茅塞顿开。尤其对后冷战时期欧洲的整合与扩张这一部分,写得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记录上,而是很敏锐地捕捉到了欧洲内部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所产生的新的分歧和挑战,比如欧元区的危机、难民问题的冲击,以及与美国关系的新定位等。这部分内容让我感觉到,历史并非已经终结,而是仍在持续演进。作者的平衡感做得非常好,既尊重历史的连续性,又不回避现实的复杂性。阅读这套书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过去七十年的欧洲迷宫,每转一个弯,都有新的洞见。对于任何希望理解当代欧洲政治生态的严肃读者来说,这套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框架和深入思考的素材。

评分

终于把这套《战后欧洲史》读完了,简直是一场思想的马拉松!我一直对二战后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重塑、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深感兴趣,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都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特别是关于冷战初期,美苏两大阵营如何在欧洲这片焦土之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描摹,简直细致入微,把我带回了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又孕育着新希望的时代。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经济影响分析得极其透彻,不仅仅停留在宏观数据上,还深入到普通欧洲民众生活的微观变化,那种从废墟中爬起,重拾信心与尊严的过程,读来令人动容。更精彩的是,它并没有将西欧和东欧视为两个完全孤立的板块来叙述,而是清晰地展现了两者之间那种微妙的、相互影响的张力。比如,柏林墙的建立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阻隔,更是对欧洲人共同体梦想的沉重一击,书中对此的铺陈,让我对“铁幕”有了更立体化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结论,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框架,让读者能够自行梳理和思考那个复杂时代的脉络。这本书绝对是想深入了解现代欧洲形成史的读者的必备藏书。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还担心这四册书的内容会过于学术化,难以啃读。没想到,这套《战后欧洲史》在保持其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在文字表达上做到了极大的可读性优化。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政治经济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场景中去。举个例子,书中对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的分析,不仅仅着墨于路德维希·艾哈德的货币改革,还通过描绘普通德国家庭如何从物资短缺走向丰裕生活的细节,让“奇迹”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社会文化层面的关注,比如战后一代的觉醒、六八学运的浪潮对欧洲社会价值观的冲击,这些内容丰富了对“战后欧洲”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冷战的军事对峙。它展现了欧洲在物质重建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厚度,往往藏在这些看似枝节却至关重要的文化变迁之中。

评分

这套书的叙事风格,与其说是一本历史教科书,不如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我最欣赏它的一点是,它成功地避免了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罗列和人名堆砌。作者的笔触非常灵动,尤其是在描述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交织在一起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比如,在讲述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兰西如何重新定位其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时,那种民族自尊心的复苏与现实国际政治的妥协之间的微妙拉扯,写得极其精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位老将军在爱丽舍宫里深思熟虑的每一个瞬间。此外,书中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描绘也极为精妙。从最初的煤钢共同体,到后来的共同市场,直至欧盟的雏形,每一步的艰难推进,背后的政治角力,以及各国利益的博弈,都被梳理得清晰明了。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欧洲共同体”概念,背后凝结了多少代政治家的心血与智慧,绝非一蹴而就的轻松。这不仅仅是历史,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探讨。

评分

经典呀!

评分

还可以,我很喜欢,感觉物有所值。

评分

盯了很久,这次中信出版社搞活动,一齐搞定很多书。《战后欧洲史》(套装全四卷)是当今世界最受尊崇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托尼?朱特最重要的代表著作,历经20年构思10年撰写,广泛运用6种语言文献资料,涉及34个国家,兼顾西欧东欧,囊括整个欧洲,第一部全面展现现代欧洲60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大师级历史杰作,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欧盟外长索拉纳等欧美政治首脑人物隆重推荐。 从残酷的种族灭绝到人权价值的倡议,从法西斯主义席卷全球到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集团解体,从自由资本市场到大政府福利主义国家,从军备竞赛到成立互助合作的欧盟,从关税壁垒到统一货币欧元……欧洲就是人类活动的实验室,它经历了各式各样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秩序、文化思潮的洗礼和试验。无怪乎,托尼?朱特说:“像狐狸一样,欧洲懂得很多。”对于现代公众而言,“不了解欧洲,无以了解世界”。

评分

总体感觉非常好,值得购买。

评分

值得一看 还有地图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还没有读完,视角独特。

评分

这本书不错。一直喜欢在京东买书,上午11点以前下单,晚上回家就能看到了。而且一般都有7折左右的折扣。赶上活动,还有满减。最爽的是满多少直减多少的,力度大,一般趁这种机会屯书。而且还是直送到家,不用像以前在书店买了,还要自己搬回家。选书也方便。自从在京东买书以后,看的书都多了。现在基本买齐了东野圭吾有快40本了!

评分

很不错的历史书,值得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