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从“生活”入手,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
用抽象的哲学道理指导现实的生活
大量摘录并推崇的哲学经典
艾思奇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它具有深厚的学养和知识积淀,将哲学思想融会贯通,其作品深入浅出,《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代表性的通俗哲学著作,这部作品是艾思奇在上海《读书生活》杂志担任编辑时,收录了这一时期他为回答读者提问而撰写的文章,旨在用通俗语言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些文章中他从“ 生活”入手,力图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又用这些道理来指导现实的生活,从而让人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曾对此书加以盛赞:“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人。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1933年,他在上海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奉调到延安,先后担任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马列学院教员,中央文委秘书长,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兼任中国哲学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毛泽东同志给艾思奇同志的一封信
毛泽东同志摘录艾著《哲学与生活》
哲学与生活
相对和绝对—答半呆君
世界观的确立—答青年平君
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答张友仁、瞿鸣皋君等
关于内因论与外因论—答韦尚白君
真理的问题—答朱庸君
认识论上的问题—答黄绍祖君
《哲学讲话》批评的反批评—答何礼容、孙伯成、吴珊诸君
哲学问题四则—答陈文纨、张凄咽等
动物有没有本能—答汪德明君
恋爱的本质是性行为吗—答徐晓云君
非常时的观念形态—答夏士融君
非常时对宗教的态度—答熊宝君
附录
关于研究哲学应注意的问题
哲学要为实际工作服务
从新哲学所见的人生观
关于哲学教科书的一些问题
论爱国主义
形式与内容—答廖明君
意志自由问题—答许北辰君
中庸观念的分析
《说文解字》第一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甚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的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哪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就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二千二百字,是通俗的字书。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时有了好些金石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现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西元前一三○○)以后的商代文字。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
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二”(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二”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
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不同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等,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虚助字“于”“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串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了。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
……
这本书,说实话,刚拿到手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朴素,没什么花哨的东西,一下子让人觉得这可能又是一本“高深莫测”的理论堆砌。但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感觉立刻就变了。作者的叙述方式简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促膝长谈,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腔调。他引用的例子,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困惑,还是那些我们偶尔会思考却抓不住头绪的大问题,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比如,他讲到“选择的悖论”,不是直接抛出康德的命题,而是从我们每天早晨打开购物网站时那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切入,让你在会心一笑中,不知不觉地就接受了背后复杂的哲学思考。文字的流动性非常强,像一条清澈的溪流,带着你从一个思考的岔路口流向另一个更开阔的视野。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深入挖掘,什么时候该轻轻带过,确保读者不会因为信息过载而感到疲惫。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好像在迷雾中走失了很久,突然找到了一个清晰的指南针,不再是盲目地生活,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审视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决定背后的逻辑基础。这是一种久违的、被启迪的感觉。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对某些流派的理论总是敬而远之,总觉得那需要某种先天的“哲学基因”才能理解。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偏见。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一种惊人的“翻译”能力,他仿佛是一位精通多国语言的外交官,能将那些原本只在象牙塔内流传的术语,转化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和比喻。举例来说,他对“主体性”的阐述,不是从笛卡尔的“我思”开始,而是从一个孩子第一次意识到“我”和“你”的区别这个生动的瞬间切入。这种由小及大、由具体到抽象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哲学的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其思想的锐度。相反,通过这种方式,原本抽象的概念反而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变得无比真实可感。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被授予了一套全新的“感官工具”,去看待这个世界和自己。这套工具让我看到,原来那些困扰我已久的人生选择题,背后都有着清晰的逻辑框架可以依循。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迷宫探险,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但又总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处于哪个区域。我最震撼的是其中关于“时间本质”的探讨部分。作者没有满足于牛顿式的绝对时间观,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他不是在解释物理学,而是在剖析我们“体验”时间的感受。那种感觉,当你等待重要消息时,时间仿佛凝固成了琥悦的琥珀;而当你沉浸在热爱的事物中时,时间又如同沙漏里的细沙,悄无声息地溜走。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文学引用和个人化的反思,构建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论证链条,让我们不得不去质疑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在”究竟是什么。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内在的对话,我常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度过过去几小时的。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但绝不是晦涩难懂,反而是那种需要慢下来细嚼慢咽的美味佳肴。它强迫你放慢现代生活的高速运转节奏,去感受思想本身的重量和深度。
评分在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深度的沉浸和宁静的充实。它不是那种读完后会让你立刻变得雄辩滔滔的书,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内化的。作者在探讨人类的局限性与可能性时,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悲悯情怀,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虽然理性,却绝不冰冷。他似乎在告诉我,我们都是在不确定性中摸索的旅人,但正是因为理解了我们认知的边界,我们才能更勇敢、更真诚地去拥抱那些尚未解决的谜题。我特别欣赏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美学体验”的思考,它将原本被认为与“逻辑”对立的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指出审美判断本身也是一种深刻的认识活动。这种跨领域的连接,让我的阅读体验变得异常丰富和立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光是知识有所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心获得了一种坚实的安顿感,好像找到了一个可以依靠的精神锚点,去抵御外界纷繁复杂的干扰。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奇异的、近乎催眠般的稳定感。它不会为了吸引眼球而使用夸张的修辞或突兀的转折,它的力量来自于一种持续的、稳定的、如同潮汐般涌来的理性光芒。我喜欢它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批判精神。它不盲目崇拜任何既有的思想体系,敢于对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理论提出尖锐而有力的质疑,但这种质疑绝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作者的论证过程极其严谨,每一步的推导都如同精密机械的咬合,环环相扣,让你无法找到反驳的漏洞。这种对逻辑纯粹性的追求,读起来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知道如何有效地、系统地去质疑和拆解问题。这本书对于提升一个人的思维清晰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了“思考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思考”的典范。
评分还没有开始看,但是书的装帧和质量真心不错
评分快递快,服务好,书角被压稍变形
评分躺收藏夹很久了,终于等到活动
评分印刷包装不错,留着慢慢看。
评分不太厚,字大内容不多
评分还没有开始看,但是书的装帧和质量真心不错
评分很好 物流很快!正版 售后也好!
评分送货小哥服务态度特好,必须表扬、点赞!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