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高宣扬 著
图书标签:
  • 结构主义
  • 语言学
  • 符号学
  • 人类学
  • 文学理论
  • 文化研究
  • 哲学
  • 思潮
  • 理论
  • 方法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71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108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字数:2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50年代起,列维-斯特劳斯和他所奠定的结构主义轰动了整个欧洲,逐步发展成一股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它不仅是哲学的,也是人类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文学艺术的、更是实际生活经验的。它代表的是一种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及历史新的思想体系和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从结构主义的渊源、形成及发展,综述它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我们进入结构主义极具革命性的、丰富有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心。

作者简介

  高宣扬,华裔法籍哲学家、社会学家兼艺术评论家,祖籍浙江杭州,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2010年8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精裕讲席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
  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并于1962年本科毕业,1962—196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后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研究员;1978年赴法国巴黎第1大学攻读哲学博士,1983年获博士学位后,应时任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院长的德里达的聘请,任教与研究于法国巴黎国际哲学研究院;1984—1988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政治哲学研究所兼巴黎第十大学教授;1988—2002年,在继续留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同时,任台湾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2002—2004年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及中央民族大学访问教授;2004—2010 年7月为同济大学特聘华裔法籍专家,时任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兼法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30多年在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持续进行实际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的观察分析及学术调查研究,长期从事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目前的研究重点方向为:当代法国哲学、德国哲学史、当代社会理论以及当代艺术评论。著有《毕加索与当代艺术》(人民出版社,2014)、《后现代:思想与艺术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对话》(Le Dialogue,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德国哲学概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当代政治哲学》(两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萨特的密码》(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等35部专著及中外文学术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高宣扬文集总序
2017年新版序
1990年版序
1987年版序
1980年版序

第1章 结构主义的孕育过程
第一节 结构主义在现代语言学的最初表现
第二节 结构主义在现代社会学的最初表现
第三节 结构主义在现代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第四节 现代西方哲学对“结构”的探索
第五节 结构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2章 结构主义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什么是“结构”?
第二节 作为方法的结构主义
第三节 模拟
第四节 人类心灵的自律性

第3章 社会结构分析
第一节 亲属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 语言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作为“结构变形”的历史

第4章 结构主义的文学艺术观
第一节 结构主义关于文艺的总观点
第二节 神话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散文小说的基本结构
第四节 戏剧的基本结构
第五节 诗歌的结构分析

第5章 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节 列维-斯特劳斯
第二节 米歇尔·福柯
第三节 罗兰·巴特
第四节 让·皮亚杰
第五节 路易·阿尔都塞
第六节 雅各布森和乔姆斯基
第七节 雅克·拉康

第6章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的最新发展
第一节 退休后的不退休学术活动
第二节 神话研究的基本架构
第三节 神话的意义
第四节 神话的结构
第五节 神话与音乐

第7章 科学时代中的结构主义

1992年增订版跋
译名索引

精彩书摘

  《结构主义》:
  第三节 结构主义在现代心理学的最初形态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或人类意识的专门科学——一直是同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保持密切的联系。显然,人类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是整个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本身长期发展的产物。因此,要揭示心理的本质及其活动规律,就不能不从哲学的高度去思索问题——即从心理同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揭示心理的本质。反过来说,由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上述特殊性,使它的许多新发现和新成果都直接地对同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出现了一系列相互更替或同时并存的不同学派。这些不同学派的存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争论,不仅有益于心理学本身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了哲学、文学、宗教等研究工作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这些研究领域中新的思想因素的产生和发展。如上所述,由于心理学同哲学的密切联系,心理学的上述发展趋势更加有利于哲学界中新思想的形成。
  在近半个世纪中,心理学的发展基本上沿着六个方向进行:
  (1)着重于心理功能的分析和研究,被称为功能论(Functionalism)。
  (2)着重于心理联想活动的研究,被称为心理联想论(Associationism)。
  (3)着重于人类客观行为的研究,被称为行为主义(Behaviourism)。
  (4)着重于人类心理形态的研究,被称为形态论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或音译为“格式塔心理学”。
  (5)着重进行心理分析,被称为心理分析论(Psychoanalysis),或精神分析学。
  (6)着重于系统地揭示意识的主要内容或基本结构,被称为结构论心理学(StructuralistPsychology)。
  需要注意的是,结构论心理学虽然同结构主义哲学有密切和直接的联系,但它们之间仍有本质的区别。作为心理学的结构主义同作为哲学的结构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我们必须分开来研究它。
  在上述六种心理学学派中,后三种派别对于结构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影响。现在,我们分别加以论述。
  (1)形态论心理学所谓“形态”,实际上已经很接近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德语Gestalt这个词,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截了当地译作“结构”或“构型”。在形态论心理学家看来,复杂的知觉不能简单地用构成知觉的感觉总和来充分说明。当一种心理活动构成知觉的时候,其相关联的部分就合成为“结构”,但这种结构本身并不包含组成它的各部分的特性。在这里,很明显形态论所使用的“结构”概念已不是小学生在学算术所使用的“加、减、乘、除”,不能把“结构”看作是组成该结构的分子特性的“算术和”。所以,量的概念已经不够了,此处需要求助于质的概念。当然,在早期的形态论中,还未能完全克服机械主义的桎梏。例如,在早期形态论者沃尔夫冈·柯勒(WolfgangKohler,1887-1976)那里,对结构所下的定义还非常简单。他认为,“结构”指知觉或行为方面的构型,是指力线(类似于一个电磁场中电流的作用)结合起来的、赋予每一种现象上局部价值的整体。因此,不
  ……

前言/序言

  一般地讲,每一个存在、每一本书、每一个思潮、每一个哲学理论,都有其自身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有其自身的独立性和奇特性,每个生命以其自身个体的奇特性展现出妙不可言的生动故事,使生命本身显示自身珍贵的唯一性。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宣扬文集》总序中说,“我的书实际上就是我个人生命历程的自我展现,每一本书从不同角度讲述着不同阶段的生命故事”。
  实际上,不只是我的书,世上其他所有的书,其他所有的事物,作为个体的存在,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故事。正是生命及其故事的唯一性具有不可替代和不可交换的至高无上价值,使生命自身从诞生的时候起,就由此获得崇高的尊严,既显示出生命无与伦比的个体性,昂然耸立于世间,又展现其无限发展的前程及其引入入胜的故事,呈现出生命个体的独一无二性。
  每一个生命的故事,都是生命生成过程活生生的实录,都是生命自身由其存在付出的努力所凝结的历史的再现。这些故事聚结了生命的自我创造经验,同时也分享生命本身的内在感受及能量,生动地记载了生命本身所饱尝的苦与乐,也有能力靠其自身分有的能量而独立存在,并在一定情况下重新出发,再次生成其自身的生命新故事。
  我们可以发现,每一个生命故事中最精彩的情节,往往发生于生命生成时空维度的各个瞬间,或更确切地说,发生在各时空复杂网络的夹缝中。这些生命中难以估算的各种瞬间,都是突然出现在生命的一刹那,具有无限的伸缩潜力,可以成为一生中值得永远怀念的动人故事的原发点。实际上,它的出现由不得任何人的主体性的意愿,总是当生命展现到一个特定的时刻,才在生命内外各种张力的较量中涌现出来。
  拙著《结构主义》,就是在我个人生命历程发生转折的1978年问世,它像我的“孩子”,自问世的那一刻起,就有它自己的生命,有它自身的历史。
  当我在1978年春天离开中国大陆临时移居香港时,我的身体和精神,都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形”:经历自1966年至1976年连续十年的“隔离审查”,身体长期在暗无天日的隔离室内,已经被折磨到极度虚弱的程度,在抵达香港时,我又干又瘦的脸颊上,黑镜框的近视眼镜所透露的,是一对无神的眼睛,唯有眼镜下那个对称的黑褐色“蝴蝶斑”非常起眼,医生告诉我,那是身患肝炎的明显标志,而我却一直不知道自己已患上肝炎。
《结构主义》 一、 导言 《结构主义》一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结构”的静态描绘,而是一场关于理解世界万物内在运行逻辑的认知革命的溯源与梳理。它聚焦于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一种探究表象之下深层共性与规律的思考框架。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走进一个思想的熔炉,从中汲取理解语言、社会、文化乃至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原理。它倡导一种“关系”的视角,认为事物的意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由其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所构成。 二、 思想的源流与核心概念 本书的根基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语言学革命,特别是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的开创性工作。索绪尔将语言视为一个由要素相互关联而形成的系统,其核心在于“符号”的二元性——能指(signifier)与所指(signified)。能指是声音或文字的图像,所指则是概念。至关重要的是,索绪尔强调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约定俗成”,即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并非天然,而是社会共识的结果。这种对系统性、关系性和任意性的强调,构成了结构主义最基本的方法论。 本书深入探讨了索绪尔“语言学转向”的影响。它解释了为何从“实词”转向“虚词”,从孤立的个体现象转向其所处的系统,能够带来对现实更深刻的洞察。书中会详尽阐述“共时性”(langue,语言的系统)与“历时性”(parole,语言的个体使用)的区别,强调结构主义关注的是语言作为一个稳定系统的横切面,而非其随时间演变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本书引介了结构主义在其他领域的发展与应用。从人类学领域的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对神话、亲属结构的研究,到心理学领域的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对精神分析的结构主义解读,再到文学批评中对叙事结构、文本意义的分析,本书将展示结构主义如何跨越学科界限,提供一套普适性的分析工具。 列维-施特劳斯在人类学领域对“二元对立”的运用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他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中的神话和习俗,发现其中往往潜藏着普遍的二元对立模式,如生与死、自然与文化、男性与女性等。这些二元对立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通过“神话思维”或“结构思维”进行转化、中介,最终构成一套文化符号系统。本书会详细解析列维-施特劳斯如何通过“结构分析”的方法,揭示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 拉康将语言学结构主义引入精神分析,为理解“主体”和“无意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认为“无意识是被结构化为语言的”。这句话看似深奥,但本书会将其拆解,阐述拉康如何借鉴索绪尔的符号理论,探讨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主体性,以及“我”的身份如何是在与他者(语言、社会)的互动中构建起来的。例如,拉康提出的“符号界”(symbolic order)的概念,强调了语言和社会规则对个体经验的规定性。 三、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方法论的介绍。它并非罗列各个学者的观点,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结构主义的核心分析工具。 1. 系统性视角:强调任何现象都不能孤立地理解,而必须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进行考察。事物的意义和功能,是由其在系统内的位置和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决定的。 2. 二元对立与中介:分析现象时,常常会发现隐藏的二元对立,而这些对立之间的张力与转化,是理解结构的关键。结构主义者善于寻找连接这些对立的“中介”要素。 3. 共性与抽象:结构主义力图超越个别现象的特殊性,寻找隐藏在不同事物之下的普遍性规律和深层结构。这通常需要一种抽象化的思维过程。 4. “沉默”要素的重视:结构主义者不仅关注可见的、明确的要素,也关注那些“沉默”的、缺失的或负面的要素,因为它们同样对整个系统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语言系统中一个词的意义,也可能体现在它所排除的其他词的意义上。 5. “结构”的动态性(有限度):虽然结构主义强调结构的稳定性,但它也并非完全静态。本书会指出,结构内部存在着转换和演变的规则,这些规则本身也构成结构的一部分。 四、 结构主义的局限与转型 任何一种思想方法论,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结构主义》一书也会对其自身的局限性进行审视。书中可能会提及,过度强调结构和共性,有时会忽视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历史进程的独特性。对“客观结构”的追求,也可能面临主观解释的挑战。 正是在对结构主义局限性的反思中,催生了后来的“后结构主义”。本书将在适当的地方,简要提及后结构主义如何继承了结构主义对意义、系统和语言的关注,但同时又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解构,例如解构二元对立,强调文本的开放性与不确定性,以及关注权力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这种转型并非对结构主义的全然否定,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 五、 结构主义的遗产与当代意义 尽管结构主义作为一个明确的思想运动在20世纪后期有所衰退,但其方法论与核心思想的影响至今仍然深远。本书会强调,结构主义所提供的理解世界的方式,已经渗透到人文社科的各个领域,并且在当代的许多新理论中依然可以看到其痕迹。 无论是在分析当代文化现象、理解信息传播的逻辑,还是在探索人类认知与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时,结构主义的视角都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力的分析工具。它教会我们去审视表象之下潜藏的规则,去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去看到人类社会与文化背后更深层次的秩序。 六、 结论 《结构主义》并非是一本提供现成知识的百科全书,而是一部思想的启蒙读物。它引导读者掌握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框架。通过对索绪尔、列维-施特劳斯、拉康等核心人物思想的梳理,以及对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详细阐释,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结构性”的认知能力,从而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内在的秩序与意义。它是一次关于“如何思考”的深刻探索,其价值将超越时空,启迪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二元对立”这一概念的系统性解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二元对立的局限性,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思维模式是如何在历史和文化中被反复构建、维护,乃至最终瓦解的。他展示了在看似对立的两极之间,往往存在着一条由权力和话语所决定的隐形“中轴线”,而这条中轴线本身也是结构的一部分。书中通过对一系列经典案例的细致比对——从神话的原型到现代的意识形态符号——揭示了这种对立是如何服务于特定社会功能的。这种处理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提出“非黑即白是错的”,而是展示了“黑”与“白”是如何被权力机制共同生产出来的,以及如何通过颠覆其中一个极点(比如将“他者”提升到“主体”的位置)来实现的“结构性反转”,而非真正的“结构性消亡”。这种对动态平衡和权力流动的深刻洞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纯粹的理论探讨,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潜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会不自觉地用这种新的视角去审视报纸上的新闻标题和日常的社会互动,思考那些看似对立的双方,实则在更宏大的框架下是如何相互定义和支撑的。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厚重又不失质感的封面设计,仅仅是把它放在书架上,就已经成了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我最初是被它封面上那抽象的几何图形所吸引的,它们以一种看似随机却又暗藏玄机的排列组合,让人不禁联想到某种深层次的逻辑结构,仿佛在无声地预示着书本内部将要探讨的主题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内页的纸张选材也十分考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印刷的字体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排版布局极为疏朗有致,大量的留白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理论段落,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舒缓,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入口去接触那些高深的议题。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欣赏它作为一件“物品”的设计美学,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理论载体,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这种对物质形态的极致追求,让我对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极高的期待,它似乎在暗示:对待思考,也应当抱持如此严谨和审美的态度。我甚至在想,设计者在选择这种特定装帧风格时,是否也在无形中进行了一种与内容相呼应的“结构性”表达,即形式本身就是意义的一部分,这种对媒介的重视,已经超越了传统书籍的范畴,达到了一种近乎“仪式感”的阅读准备阶段。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冷峻的精确”。它几乎没有出现任何煽情或安慰性的词句,文字如同精密的仪器在进行数据记录,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多重筛选和校验,以确保其指代对象的唯一性和清晰性。这种风格对于那些习惯于在文学作品中寻求情感共鸣的读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低温症”。我承认,在某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高度技术性的说明书,需要反复咀嚼那些定义和推导过程。但是,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并真正捕捉到作者试图用这种精确性去达成的目的——即消除歧义,建立一个坚固的分析框架时,你便会发现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让你能够穿透那些充满个人偏见和历史沉淀的表层噪音,直视事物运作的骨架。这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叙事态度,反而带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智识上的满足感,它让你感到自己正在掌握一套更可靠、更不易被动摇的分析工具。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解谜游戏”,而不是情感上的“旅程”。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摘要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巨大张力与跨学科的野心。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仅仅在一个既定的人文学科领域内深耕,而是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结构工程师,试图找出隐藏在不同文化现象、符号系统乃至人类行为模式背后的通用“语法”或“底层代码”。书中大量的图表和模型构建,那种清晰的层级划分和要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给人一种近乎数学般精确的理性美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文本或社会现象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去情感化的剖析方式,仿佛他手中的工具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表象,直达其核心的组织方式。然而,这种对“系统”的执着,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挑战。当我试图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从一个层次跳跃到另一个更抽象的层次时,需要极大的精神集中力,生怕错过一个关键的定义或一个连接不同概念的细微箭头。它迫使我摒弃掉习惯性的叙事思维,转而用一种更加“空间化”和“关系化”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所熟悉的那些事物。这种阅读体验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因为它不断地推着读者的认知边界向外扩展,挑战着我们对事物“天然”属性的固有认知,强迫我们去思考“它们是如何被建构的”,而非“它们本身是什么”。

评分

从个人体验的角度出发,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在此之前,我倾向于认为意义是一种自然流露或者由作者直接灌输给读者的东西。然而,这本书却引导我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意义是流通的,是位置决定的,是系统内部关系生成的副产品。它强调了“关系”的优先性——即一个符号或元素在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决定了它能承载什么样的功能和含义,而不是它本身固有的“本质”。这种视角带来的解放感是巨大的,它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被编织进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网络之中。这种理解让我感到自己获得了某种“解码器”,看待艺术、语言乃至个人身份认定时,都开始寻找它们在更大结构中的“坐标点”。虽然理解这个系统本身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一旦掌握了这种“关系思考法”,便如同掌握了一把万能钥匙,能以更少的误解去接近更复杂的现实现象,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智识上的蜕变。这本书提供的,与其说是一套答案,不如说是一种更具穿透力的提问方式。

评分

结构主义

评分

henhao

评分

结构主义

评分

结构主义

评分

结构主义

评分

京东优惠,大量采购图书,费劲。

评分

结构主义

评分

非常棒@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入手,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