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
作者:李婉薇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04/26 ISBN: 9789620430824 页码:408頁 語言: 繁體中文 裝幀:平16開 内容简介: 粵語是極具寫作潛力的方言,在香港仍然非常活躍的粵語寫作,在晚清時已經有值得注意的成就。 《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以五個生動別致的個案,輔以大量罕見的報刊和歷史文獻,立體地呈現當時粵語寫作的面貌。本書以廣闊的視野和客觀的態度,給予這些作品深入、適當的分析和評價。其中作者如梁啟超、黃世仲,雖為人熟悉,但他們對粵語寫作的貢獻卻鮮為人知;而鄭貫公、廖恩燾、陳子褒等,雖然在粵語寫作或母語教育方面有極重要的地位,卻很少引起研究者的注意,所以本書正好彌補了這個學術遺憾。初读这本大部头,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对于史料的挖掘深度和广度。我以前对那个时期的语言变迁只是有零星的了解,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框架。作者似乎将清末民初那几十年间的官方档案、民间信函、地方志甚至是私人日记都翻了个底朝天,然后将那些原本散落在各处的语言碎片,用极其严谨的笔触重新拼凑起来。这种“史家之眼”的运用,让原本枯燥的语言学讨论变得鲜活而富有张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将语言置于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去考察,这种扎实的考据功底,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论断都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社会肌理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钥匙。
评分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填补了该领域一个重要的空白。它清晰地梳理了清末民初社会剧变时期,粤语作为一种区域性强势语言,如何在受到标准化普通话和西方文化冲击的双重挤压下,完成其书面语和口语形态的艰难重塑。书中对某些特定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差异的分析,更是入木三分,揭示了阶层、地域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复杂纠葛。它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基石,同时也为关注岭南文化身份认同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部权威而又引人入胜的指南。这本书的价值,恐怕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被更广泛的学界和文化界所充分认识。
评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描述”历史,更是在“对话”历史。作者在梳理粤语书写变迁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当下的语言现状进行反思和叩问,这使得全书的主题具有了强烈的时代回响。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习惯,思考哪些是历史的偶然,哪些是文化的必然。这种对“当下”的关照,让原本聚焦于过去的研究,获得了面向未来的穿透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似乎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文化传承中的流变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是一种超越了知识传递的、具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并非传统学术著作那种平铺直叙的风格,而是充满了张力。有时候它会像侦探小说一样,带领读者追踪一个特定的词语或语法现象的演变轨迹,中间会穿插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语言轶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官府公文用语突然转向的分析,简直像在揭示一场幕后的权力博弈。这种将学术深度与故事性叙述熔于一炉的写作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即便是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并从中获得巨大的智力愉悦。这种平衡感是极难拿捏的,但作者显然做到了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封面那古朴的字体和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拿到手里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和书页间散发出的油墨香气,都让人感到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我最欣赏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内页排版疏密有致,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文献考证,也能保持清晰的逻辑脉络。装帧设计不仅仅是外壳,更是对内容的尊重,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在翻阅的瞬间,就准备好进入一个严肃而又迷人的学术世界。这种对实体书的坚持和打磨,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品质的追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