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型产品标准汇编(第2版)

节水型产品标准汇编(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节水
  • 节水产品
  • 标准
  • 汇编
  • 第二版
  • 环保
  • 水资源
  • 建筑
  • 工程
  • 行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9108
版次:2
商品编码:111251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9
字数:15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节水型产品标准汇编(第2版)》主要内容包括:通用节水标准;农业用节水标准;城镇生活用节水标准;工业用节水标准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一、通用节水标准
GB/T 778.1-2007 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 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 第1部分:规范
GB/T 778.2-2007 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 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 第2部分:安装要求
GB/T 778.3-2007 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 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 第3部分: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
GB/T 10002.1-2006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GB/T 10002.2-2003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件
GB/T 10002.3-2011 给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阀门
GB/T 12716-2011 60°密封管螺纹
GB/T 13663-2000 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
GB/T 13663.2-2005 给水用聚乙烯(PE)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件
GB/T 18742.1-2002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1部分:总则
GB/T 18742.2-2002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2部分:管材
GB/T 18742.3-2002 冷热水用聚丙烯管道系统第3部分:管件
GB/T 18870-2011 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CJ/T 120-2008 给水涂塑复合钢管
CJ/T 123-2004 给水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
CJ/T 124-2004 给水用钢骨架聚乙烯塑料复合管件
CJ/T 133-2007 IC卡冷水水表

二、农业用节水标准
GB/T 13664-2006 低压输水灌溉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GB/T 17187-2009 农业灌溉设备 滴头和滴灌管 技术规范和试验方法
GB/T 18687-2002 农业灌溉设备 非旋转式喷头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8688-2002 农业灌溉设备 灌溉阀的压力损失试验方法
GB/T 18689-2009 农业灌溉设备 小型手动塑料阀
GB/T 18690.1-2009 农业灌溉设备 微灌用过滤器 第1部分:术语、定义和分类
GB/T 18690.2-2002 农业灌溉设备 过滤器 网式过滤器
GB/T 18690.3-2002 农业灌溉设备 过滤器 自动清洗网式过滤器
GB/T 18691.1-2011 农业灌溉设备 灌溉阀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18691.2-2011 农业灌溉设备 灌溉阀 第2部分:隔离阀
GB/T 18691.3-2011 农业灌溉设备 灌溉阀 第3部分:止回阀
GB/T 18691.4-2011 农业灌溉设备 灌溉阀 第4部分:进排气阀
GB/T 18691.5-2011 农业灌溉设备 灌溉阀 第5部分:控制阀
GB/T 18692-2002 农业灌溉设备 直动式压力调节器
GB/T 19795.1-2005 农业灌溉设备 旋转式喷头 第1部分:结构和运行要求
GB/T 22999-2008 旋转式喷头
GB/T 27612.3-2011 农业灌溉设备 喷头 第3部分:水量分布特性和试验方法

三、城镇生活用节水标准
GB/T 4288-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动洗衣机
GB 4706.50-2008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商用电动洗碗机的特殊要求
GB/T 5000-1985 日用陶瓷名词术语
GB/T 5001-1985 日用陶瓷分类
GB/T 8375-1987 水嘴分类、型号命名方法
GB/T 12956-2008 卫生间配套设备
GB/T 18092-2008 免水冲卫生厕所
GB/T 18713-2002 太阳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
GB/T 19249-2003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
GB/T 23447-2009 卫生洁具 淋浴用花洒
CJ 164-2002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CJ/T 194-2004 非接触式给水器具
JG/T 3040.1-1997 大便器冲洗装置——液压式水箱配件
JG/T 3040.2-1997 大便器冲洗装置——液压缓闭式冲洗阀

四、工业用节水标准
GB/T 7119-2006 节水型企业评价导则
GB/T 7190.1-200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第1部分:中小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GB/T 7190.2-2008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第2部分:大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冷却塔
GB/T 17367-1998 取水许可技术考核与管理通则

精彩书摘

  1 范围
  GB/T 778的本部分规定了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特性、计量特性和压力损失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最高允许工作压力(MAP)大于等于1MPa1)(管道公称通径DN≥500mm的水表为0.6MPa)、最高允许工作温度(MAT)饮用冷水水表为30℃、热水水表按等级最高可达到180℃的各种水表。
  GB/T 778的本部分也适用于基于电或电子原理以及基于机械原理带电子装置、用于计量饮用冷水和热水实际体积流量的水表。本部分同样适用于通常作为选装件的电子辅助装置。
  GB/T 778的本部分的技术条件适用于被定义为积算计量仪表、采用任何技术连续测定流过的水体积的水表。
  注:若涉及国家法规,则国家法规高于GB/T 778的本部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321-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IS0 3:1973,IDT)
  GB/T 778.3-2007 封闭满管道中水流量的测量 饮用冷水水表和热水水表 第3部分: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IS0 4064-3:2005,IDT)
  GB/T 18660 封闭管道中导电液体流量的测量 电磁流量计的使用方法(GB/T 18660-2002,idt IS0 6817:1992)
  IS0 228-1 非密封管螺纹 第1部分:尺寸、公差和标志
  IS0 7005-2 金属法兰 第2部分:铸铁法兰
  IS0 7005-3 金属法兰 第3部分:铜合金法兰和复合材料法兰
  OIML D 11:1994 电子测量仪表的一般要求
  OIMI V 1:2000 国际法制计量词汇(VIML)
  OIMI V 2:1993 国际计量学基本和通用术语(VIM)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节水型产品标准汇编(第2版)》的书籍所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现代都市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与未来趋势》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现代都市交通系统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并聚焦于如何通过创新的规划理念、前沿的技术应用以及精细化的管理策略,实现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规范或标准条文,而是以宏观的战略视角和微观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政策制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可操作的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城市交通系统的演变与挑战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二十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历史轨迹。我们分析了“以私家车为中心”的规划范式如何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加剧以及公共空间被过度侵占等结构性问题。 核心议题包括: 1. 交通与土地利用的耦合关系: 探讨了郊区蔓延(Urban Sprawl)如何加剧通勤长度,以及混合土地利用(Mixed-Use Development)在重塑城市形态和缩短出行需求方面的潜力。 2. 环境负荷的量化评估: 详细介绍了评估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噪音污染及能源消耗的最新模型,强调了超越传统“通行效率”指标的重要性。 3. 社会公平性考量: 分析了交通不平等问题,关注弱势群体(如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及残疾人士)的出行可达性障碍,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网络来提升城市包容度。 第二部分:可持续交通规划的核心策略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基石,系统阐述了面向未来城市发展的可持续交通规划“四大支柱”: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主动交通的复兴、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以及面向未来的出行服务。 2.1 公共交通导向型发展(TOD)的深度解析 我们超越了对传统地铁和公交线路的描述,转而关注TOD的深层内涵——如何通过高密度、多功能的开发模式,在交通走廊上创造充满活力的城市节点。书中详细分析了亚洲、欧洲的多个成功TOD案例,重点剖析了在不同地质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如何平衡开发强度与基础设施承载力。内容涉及: 站点周边社区的步行友好性设计规范。 “最后一公里”接驳的创新模式(如微循环公交、共享单车停放区的策略性布局)。 公共交通票务系统的集成化与无缝化设计,包括移动支付和基于区域的联程票制。 2.2 慢行交通(Active Mobility)的复兴 本书强调自行车和步行作为健康、高效、低碳出行方式的战略价值。我们摒弃了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视为“附属设施”的旧观念,转而将其视为城市路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涵盖: 安全设计标准: 针对高流量路口和混合交通环境下的冲突点分析与缓解措施。 基础设施的连续性与可识别性: 如何通过统一的导视系统和路面材质,增强慢行网络的整体体验。 政策激励机制: 分析了如“自行车高速公路”(Cycle Superhighways)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对市民出行习惯转变的长期影响。 第三部分:智能交通系统(ITS)与数据驱动的决策 进入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优化交通流动的关键资产。本部分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现有交通系统的运营效率和响应速度。 3.1 实时交通信息与需求管理 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传感器网络、浮动车数据(Probe Data)和移动通信数据,建立高精度的城市交通数字孪生模型。重点分析了: 动态定价机制的应用: 拥堵费、路边停车实时动态收费在缓解核心区域压力方面的实证效果。 交通信号的自适应优化: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信号控制系统如何实时调整周期和相位,以应对突发事件或潮汐流变化。 3.2 自动驾驶汽车(CAV)的城市接入路径 本书前瞻性地分析了自动驾驶技术对未来城市交通格局的颠覆性影响。我们着重探讨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城市管理者应如何为这一变革做好准备: 车路协同(V2X)基础设施的部署优先级。 共享自动驾驶车队(Shared Autonomous Fleets)对停车空间需求和私家车拥有率的潜在影响预测模型。 伦理和监管框架的构建。 第四部分:跨部门协作与面向未来的治理模式 可持续交通的实现需要超越传统的交通管理部门。本部分关注跨部门协作的必要性及创新的治理框架。 融资机制创新: 探讨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在大型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应用挑战与对策,以及如何利用价值捕获(Value Capture)机制反哺基础设施建设。 政策连贯性: 强调交通规划必须与气候目标、公共卫生战略和经济发展蓝图保持高度一致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前瞻性的分析视角,指导城市在面临快速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双重压力下,构建一个高效、公平、环境友好的现代都市交通体系。它要求决策者从“移动服务”的角度重新定义交通,而不是仅仅关注“道路容量”。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毋庸置疑,纸张厚实,排版清晰,能看出出版社在保证权威性上下的功夫。但是,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读者,我总觉得在“用户教育”和“普及推广”方面有所欠缺。标准本身是冰冷的,它们只有被广泛理解和执行,才能发挥最大效用。我翻遍全书,没有找到任何章节是以图表或流程图的形式,直观地向终端用户或中小企业展示如何根据这些标准来评估和采购产品。例如,如何快速识别一个产品是否真的符合最高节水标准?有没有一个通用的快速核对清单?这种将复杂技术转化为简洁操作指南的内容缺失,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被有效地限制在了已经非常专业的工程师和质检人员的圈子里,对于更广阔的市场渗透和公众节水意识的提升,帮助有限。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专业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收录的规范之全,几乎可以作为国家级技术评审的依据。我注意到其中对一些特定设备的能耗计算模型进行了非常精密的数学推导,这对于需要进行严谨技术论证的场合是至关重要的。但作为一个习惯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方式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交互性几乎为零。它更像是一套静态的、不可更改的文本档案。比如,如果某个标准在本书出版后不久进行了小幅修订,读者将无法从书中得知最新的版本信息,这在技术更新如此迅速的领域是一个潜在的风险。我衷心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够附带一个在线资源链接,或者至少提供一个版本更新的查询入口,这样才能保证汇编的实时性和参考价值,避免读者因依赖旧数据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评分

这本厚厚的精装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字体和排版都透着一股官方文件特有的严谨感。我特意翻阅了它的目录,发现内容涵盖了从家电到工业用水设备等方方面面的标准,条理清晰,结构布局严谨得像一份工程手册。不过,让我有些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标准”本身的技术性阐述,对于标准背后的“为什么”以及这些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具体地影响到用户体验和市场格局,着墨不多。比如,它详细列出了某类水龙头出水量的具体技术参数,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更想知道的是,采用这个新标准的设备,相比旧款能省下多少水费,或者在不同水压环境下,实际节水效果的差异对比。我期待能看到一些案例分析,说明这些标准是如何驱动技术革新,以及它们在不同地理区域的适用性和挑战。这本书无疑是行业人士的案头必备,但对于希望快速了解行业趋势或进行市场调研的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门槛稍高,缺乏一些更具启发性和易读性的导读材料。

评分

当我翻开这套汇编时,立刻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息扑面而来。我原以为“汇编”会是那种便于检索的工具书,但它更像是一套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文献集。每一条标准后面都有大量的引用和术语解释,对于我们这些非标准起草者来说,理解起来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查阅背景资料。我特别关注了关于用水效率等级划分的那几章节,里面的判定依据和测试方法描述得极为详尽,这对于实验室进行合规性测试无疑是极大的帮助。然而,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未来趋势”的展望部分。例如,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这些现行标准是否已经开始考虑引入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智能控制算法或者循环用水的模块化设计?如果能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对未来技术路线图的探讨,哪怕是抛砖引玉式的设想,这本书的价值感会大大提升,它将不再仅仅是对现有规则的记录,而会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灯塔。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权威”与“沉重”。它像一座巨大的技术资料库,结构稳定,难以撼动。它精准地界定了行业内的技术红线和可接受的最低要求。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隐约感受到一种对创新性挑战的保守态度。标准往往意味着“当前最优实践”,但它也可能无形中抑制了那些尚未被广泛接受的、颠覆性的新技术的出现。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突破性技术”的讨论空间,哪怕这些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到可以写入正式标准。比如,对于那些应用了全新材料或颠覆性工作原理的节水产品,现有标准体系能否给予一个过渡性的认证通道?这本书详尽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但对于那些试图“做得更好,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的创新者来说,它提供的指引性信息相对较少,显得有些过于聚焦于对既有体系的维护和完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