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强调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安全生产状况与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密切相关,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需要,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需要,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需要,是制裁安全生产违法犯罪的需要。
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和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对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为、保障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生产标准是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技术法规的重要技术依据,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汇编已经编辑出版了许多版本。但有关安全生产标准汇编却一直没有出版过,这就为安全生产工作者使用、查阅标准带来诸多不便。
全套丛书分为综合卷、危险化学品卷、煤矿卷、金属非金属矿山卷、建筑施工卷、烟花爆竹与民用爆破器材卷等若干卷。
《安全生产标准选编(综合卷2)》按照安全设计、安全标志、安全防护、消防设施、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分类编辑整理,分为综合卷1和综合卷2,收录标准105个。
《安全生产标准选编(综合卷2)》是一套全面、系统的安全生产标准工具书,可供从事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安全检验检测、安全咨询、安全认证、安全评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大专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师生等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安全标志
GB 2893-2001 安全色
GB 6527.1-1986 安全色卡
GB 2894-1996 安全标志
GB 16179-1996 安全标志使用导则
GB/T 2893.1-2004 图形符号安全色和安全标志 第1部分:工作场所和公共区域中安全标志的设计原则
GB 7231-2003 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
GB 13495-1992 消防安全标志
GB 15630-1995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 18209.1-2000 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 第1部分:关于视觉、听觉和触觉信号的要求
GB 18209.2-2000 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 第2部分:标志要求
GB 18209.3-2002 机械安全指示、标志和操作 第3部分:操作件的位置和操作的要求
安全防护
GB 4053.1-1993 固定式钢直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2-1993 固定式钢斜梯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3-1993 固定式工业防护栏杆安全技术条件
GB 4053.4-1983 固定式工业钢平台
GB/T 8196-2003 机械安全防护装置固定式和活动式防护装置设计与制造一般要求
GB 12265.1-1997 机械安全防止上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 12265.2-2000 机械安全防止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 12265.3-1997 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GB 17888.1-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 第1部分:进入两级平面之间的固定设施的选择
GB 17888.2-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 第2部分:工作平台和通道
GB 17888.3-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 第3部分:楼梯、阶梯和护栏
GB 17888.4-1999 机械安全进入机器和工业设备的固定设施 第4部分:固定式直梯
GB 57251997 安全网
GB 16909-1997 密目式安全立网
消防设施
GB 17945-2000 消防应急灯具
GB J140-1990 (1997年版)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16-1998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51-1992 (2000年版)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93-1993 (1999年版)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196-1993 (2002年版)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47-2004 干粉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职业卫生
GB 3869-1997 体力劳动强度分级
GB/T 3608-1993 高处作业分级
GB/T 4200-1997 高温作业分级
GB/T 14440-1993 低温作业分级
GB/T 14439-1993 冷水作业分级
……
安全管理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建筑施工安全技术与实践前沿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建筑行业面临的安全挑战,并系统梳理和推广最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先进技术应用以及可靠的风险防控策略。它并非对既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简单汇编,而是立足于工程实践,聚焦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高效、可执行的安全操作规程。 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迭代,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已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本著作深刻认识到,要实现本质安全,必须从源头设计、过程控制到应急响应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性革新。本书内容紧密结合新时期国家对高质量发展和安全生产的更高要求,特别是针对高大难工程、复杂结构施工以及新兴材料应用所带来的新型风险点,提供了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安全管理体系的升级与重构 本部分着重探讨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与落地执行。我们摒弃了传统的“重检查、轻预防”的模式,转而推崇基于风险分级管控(RACM)和隐患排查治理(H&S)的双重预防机制的深度融合。 风险的动态评估与量化: 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量化风险评估工具(如FMEA、HAZOP在建筑领域的衍生应用),对施工现场的固有风险进行实时、动态的分析。重点剖析了季节性、天气变化、人员流动等非固定因素对风险等级的瞬时影响,并提供了相应的预警阈值设定方法。 组织文化与人员能力: 深入分析了“安全文化”在不同层级员工中的渗透路径。探讨了如何通过定制化的、基于场景的沉浸式培训(如VR/AR模拟训练),有效提升一线操作人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同时,对项目管理层在安全决策中的伦理责任和技术素养提出了具体要求。 承包商管理与供应链协同: 鉴于当前建筑项目分包现象普遍,本书详细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可追溯的承包商安全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了业主方和总承包单位在安全责任链条上的协同作用,确保安全标准在整个供应链中保持一致性和穿透力。 第二部分:关键工序的本质安全技术攻关 本部分聚焦于建筑施工中最易发生事故、技术难度最高的几个核心环节,介绍突破性的技术应用,旨在实现“零伤害”的工程目标。 高处作业与坠落防护的革命: 超越了传统的安全网和安全带使用规范,本书详细介绍了集成式防护系统的设计、安装与验收标准。重点分析了新型模块化围护结构(如一体化防护栏)的力学性能验证,以及在超高层建筑外立面施工中,如何应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反馈风荷载和结构位移,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空间。 起重吊装与大型设备的安全控制: 针对塔吊、履带吊等大型起重设备的运行,提出了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和物联网(IoT)技术的全过程监控方案。内容涵盖了吊装方案的“数字孪生”模拟、吊钩载荷的实时超限报警机制,以及在复杂城市环境下的附着点结构安全验算方法。 深基坑与地下工程的稳定性保障: 针对城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深基坑工程,本书详细对比了SMW工法、地下连续墙等支护技术的适用性与安全冗余设计。特别关注了地下水文变化、邻近结构沉降对基坑安全的影响评估,并提供了先进的渗流监测与压力平衡技术。 模板脚手架的结构安全优化: 重点在于结构设计的精确性与施工过程的精准性。介绍了新型高强承载材料在脚手架体系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如何利用振动监测技术,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动态刚度评估,以预防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失稳风险。 第三部分:数字化赋能与新兴风险应对 随着工业4.0在建筑业的渗透,如何利用前沿科技来管理和消除风险成为新的焦点。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安全管理中的深度应用: 本章不局限于BIM在碰撞检测中的应用,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安全“属性”嵌入到BIM模型中,实现从设计阶段的安全预评估(Design for Safety, DfS)到施工阶段的资源调度优化(如安全通道规划、材料堆放模拟)。 无人机与机器人技术在危险区域的替代作业: 介绍了使用无人机对高耸结构(如烟囱、风力发电机叶片)进行无损检测和隐患巡检的技术流程。同时,探讨了地面巡检机器人如何替代工人进入有毒有害或密闭空间进行初步环境评估,从而降低人员暴露风险。 应急响应的快速化与信息化: 阐述了如何建立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事故发生时,系统能自动推送最近的救援资源、最佳疏散路径,并实时共享现场环境数据(如火情蔓延模型、有毒气体扩散模拟),极大缩短了黄金救援时间。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面向未来的、可操作的、跨学科的安全生产实践框架。它不仅是安全工程师、项目经理案头的工具书,更是施工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