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0-2011):水苏糖 [Stachyose]

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0-2011):水苏糖 [Stachyos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QB/T 4260-2011
  • 水苏糖
  • Stachyose
  • 轻工行业标准
  • 食品标准
  • 糖类
  • 化学试剂
  • 质量控制
  • 检测方法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155019.3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47843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achyos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水苏糖( Staehyose)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一种四糖,广泛分布于豆科及部分唇形科植物中,属于棉子糖属半乳糖苷类非还原性功能性低聚糖。它能显著促进双歧杆菌增殖,成为近年来功能性食品市场上较受欢迎的一种配料。
  水苏糖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保湿性和吸湿性,易溶于水,渗透压接近于蔗糖。水苏糖与其他功能性低聚糖相类似,不为人体肠胃消化液所分解,能被人体肠道内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利用,促进其增殖并形成优势菌,抑制产气产酸梭状芽孢杆菌等腐败菌的生长,调节人体消化道微生态平衡。
  水苏糖被双歧杆菌分解后可产生L-乳酸,可增加钙的溶解度。
  水苏糖作为食品配料主要应用于增殖双歧因子、调节肠胃道、促进钙吸收及排铅等功能性食品中。
  水苏糖功能性成分单一、明确、纯度高,每日服用量仅为0.5g~3g即能产生功能性效果。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图书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标准(QB/T 4260-2011):水苏糖 [Stachyose] 本书导读: 本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行业标准(QB/T 4260-2011)的正式文本,详细规定了水苏糖 [Stachyose] 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等方面的标准规范。该标准由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由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北京工商大学等单位起草和修订,旨在统一水苏糖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其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安全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 第一章 范围与规范性引用文件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苏糖产品的分类、质量指标、检验方法、判定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运输、储存等方面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以天然原料经提取、纯化等工艺制得的水苏糖产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级和食品级水苏糖。水苏糖,化学名称为 $alpha$-D-半乳糖吡喃糖基-(1$ ightarrow$6)-$alpha$-D-葡萄糖吡喃糖基-(1$ ightarrow$6)-$eta$-D-果糖吡喃糖(Stachyose),是一种由一个葡萄糖分子、一个果糖分子和两个半乳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四糖。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的技术内容引用了下列标准中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所有后续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表的内容)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603 食品添加剂 检验方法通则 GB/T 13662 食品添加剂 干燥失重测定法 GB/T 17399 食品添加剂 灰分测定法 GB/T 1886 系列食品添加剂中微生物限量标准 GB 2760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 第二章 术语和定义 2.1 水苏糖 (Stachyose) 指由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以特定结构连接而成的四糖类低聚糖,具有特定的化学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 2.2 技术要求 指水苏糖产品必须满足的各项质量指标和安全性能指标的规定。 --- 第三章 技术要求 本章是标准的核心,详细界定了不同等级水苏糖产品的关键质量参数。水苏糖的等级通常根据其纯度、水苏糖含量、单糖和二糖等杂质的控制水平进行划分。 3.1 感官要求 性状: 应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 气味: 应具有该产品固有的气味,无异味。 溶解性: 在水中应易于溶解。 3.2 理化指标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食品添加剂级要求 | 食品级要求 | | :--- | :--- | :--- | :--- | :--- | | 3.2.1 | 水苏糖含量 | % (w/w) | $ge 98.0$ | $ge 95.0$ | | 3.2.2 | 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棉籽糖 (总和) | % (w/w) | $le 1.0$ | $le 3.0$ | | 3.2.3 | 干燥失重 (105℃,恒重) | % (w/w) | $le 1.5$ | $le 2.0$ | | 3.2.4 | 灰分 | % (w/w) | $le 0.10$ | $le 0.15$ | | 3.2.5 | pH值 (5%水溶液) | - | 4.0~7.0 | 4.0~7.0 | | 3.2.6 | 重金属 (以 Pb 计) | mg/kg | $le 1.0$ | $le 2.0$ | | 3.2.7 | 砷 (以 As 计) | mg/kg | $le 0.5$ | $le 1.0$ | 3.3 微生物限量 微生物指标的控制严格参照国家关于食品添加剂和直接食用产品的相关卫生标准。 总活菌数: 应符合 GB 1886 系列标准中的相关规定。 大肠菌群: 不得检出。 致病性化脓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不得检出。 --- 第四章 试验方法 本章详细描述了测定水苏糖产品各项指标所采用的标准化、可重复的分析技术。 4.1 检验项目的取样 规定了从不同批次、不同包装规格的产品中抽取样品的方法,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应根据 GB/T 603 的通用要求执行。 4.2 检验方法的确定 水苏糖含量及低聚糖组成分析: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利用特定的色谱柱和检测器(如示差折光检测器/RI),分离和定量水苏糖、棉籽糖、蔗糖、葡萄糖、果糖等组分。具体操作需明确流动相配比、流速、柱温和进样量。 干燥失重测定: 参照 GB/T 13662。 灰分测定: 参照 GB/T 17399。 pH 值测定: 配置 5% (m/V) 水溶液,使用经校准的 pH 计进行测量。 重金属和砷的测定: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AAS) 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ICP-OES/MS) 进行测定。 微生物限量检验: 参照 GB/T 1886 系列中的相应方法进行培养和计数。 --- 第五章 检验规则 5.1 组批 以连续 24 小时内生产的、质量合格的同一品种、同一规格的产品为一批。 5.2 出厂检验 生产企业应对每批产品进行感官、理化指标(水苏糖含量、干燥失重、pH值)和微生物指标的检验。只有所有指标合格的产品方可出厂。 5.3 型式检验 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原料、设备、工艺有重大变更时。 停产 3 个月以上恢复生产时。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显著差异时。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要求时。 型式检验应包含本标准规定的全部检验项目。 5.4 判定规则 检验结果应符合本标准第三章规定的技术要求。若任一指标不合格,则该批产品不合格。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合格项目进行返工处理,并重新按规定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 第六章 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 本章规范了水苏糖从生产线到最终用户的流转过程中的质量保持措施。 6.1 包装 水苏糖应采用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内衬塑料袋(食品级聚乙烯或聚丙烯)的复合袋、纸板桶或外用纸箱进行包装。包装材料需具有良好的防潮、防污染性能。食品添加剂级水苏糖的包装净质量应符合国家计量标准。 6.2 标志 包装容器上必须清晰、牢固地标明以下内容: 产品名称:水苏糖 [Stachyose] 执行标准代号:QB/T 4260-2011 产品等级(如:食品添加剂级) 净含量(质量或体积)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生产厂名称和地址 产品类别(如:食品添加剂) 批号 贮存条件要求 6.3 运输 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包装破损、受潮、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物质混装运输。 6.4 储存 产品应储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仓库内。环境温度不宜超过 30℃,相对湿度不宜超过 75%。应远离火源和热源,避免阳光直射。 --- 附录 A 附录 A.1 术语解释 本附录对标准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补充说明,以帮助理解标准的具体应用场景。 A.2 标准所采用的替代产品或方法 (此部分内容通常用于说明在特定条件下,允许使用等效的替代检测方法,但须经过标准管理部门认可。) --- 标准意义: QB/T 4260-2011《水苏糖 [Stachyose]》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为水苏糖这一重要的功能性低聚糖产品提供了国家层面的质量基准。它不仅规范了水苏糖的生产和贸易秩序,更重要的是,通过严格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控制,保障了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中的水苏糖的纯度和安全性,推动了我国功能糖行业的规范化发展。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本标准执行生产和检验,确保每一批出厂的水苏糖都符合国家对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原料的严格要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标题给我一种非常官方、不容置疑的感觉,仿佛是国家级实验室里的案头必备。我设想它会是一本详尽的“如何做”的指南,从实验室级别的小试到工业化生产的大规模操作,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清晰的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点。我尤其想知道,在“轻工行业标准”的框架下,是如何平衡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与产品纯度这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好的标准应该能指导工程师们优化工艺,而不是简单地设定一个终点。如果这本书只是停留在“成品必须达到A/B/C指标”,而对“如何稳定地、经济地实现A/B/C”含糊其辞,那么它对一线工程师的帮助就微乎其微。这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菜单,却找不到后厨的烹饪秘籍,只能对着成品规格徒自猜测制作过程的艰辛与奥妙。

评分

从文献检索的角度来看,一本权威的标准书理应提供一个关于“水苏糖”在过去几十年里研究脉络的清晰路径。我希望能看到,这个QB/T 4260-2011标准是如何在历史背景下逐步演进的,它吸收了哪些国际研究成果,又基于中国特定的原料资源和应用环境做了哪些本土化的修改。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或者对标准修订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争议进行简要阐述,那将是极具学术价值的。但如果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拍板定案”的版本,而缺乏对制定过程的透明度描述,那么对于希望进行学术研究或深入理论探讨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是远远不够的。它成了知识的终点,而不是探索的起点,这对于一本标榜为“标准”的作品来说,未免显得有些封闭和教条。

评分

我带着一种对地方特产和传统物产的文化探究心理来审视这本书,毕竟“水苏糖”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有某种地域色彩,可能与某些特定的植物资源或传统制糖工艺相关联。我期待书中能挖掘出水苏糖的历史渊源,比如它是否在古代药典或地方志中有过记载,或者它是否与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历史紧密相连。如果这本书仅仅是枯燥地罗列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技术参数,而完全割裂了它与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联系,那么它就错失了将一个化学物质提升到文化符号的机会。对于很多追求“天然”、“道地”概念的消费者和研究者来说,这种背景信息的缺失,使得这本书的整体价值大打折扣,显得过于功利和单薄,像是一份纯粹的工业清单,而非一本立体的、有生命力的行业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像是一本严谨的技术手册或者行业规范。我原本以为里面会详细介绍“水苏糖”这种物质的化学结构、提取工艺、质量控制标准,也许还会有一些应用领域的案例分析,比如在食品工业中作为功能性低聚糖的实际效果,或者在医药领域的潜在价值。我对于标准制定背后的逻辑和技术难点特别感兴趣,比如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检测方法,以及不同等级水苏糖的差异。翻开书页,我期待看到的是大量图表、复杂的公式和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参数。然而,这本书似乎完全没有满足我这种“硬核”读者的期望。它可能更侧重于流程的合规性而非科学的深度,或者它可能仅仅是列举了一堆执行层面的条文,对于“水苏糖”本身——这种有趣的天然产物——缺乏深入的探讨。如果内容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文,那它对于一个想了解水苏糖背后故事和科学原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令人失望的,感觉像是在阅读一份枯燥的行政文件,而不是一本能激发思考的专业书籍。

评分

作为一名对天然甜味剂和功能性配料市场动态十分关注的行业观察者,我本来非常期待通过这本所谓的“标准”书籍,能一窥中国轻工行业对水苏糖的官方定位和市场准入要求。我希望书中能体现出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水苏糖作为一种益生元和低热量甜味剂,在高端饮品和特殊膳食市场上的价值是如何被量化的。我想知道,标准中是否反映了原料来源的差异性(比如不同的植物来源),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判定。如果这本书只是简单地重复了已知的化学指标,而没有包含任何关于市场趋势预测、国际标准对标,或者新兴应用技术的讨论,那么它对我的价值就非常有限了。我更需要的是指导我未来产品开发方向的洞察力,而不是一个静止的、可能已经滞后于市场发展的技术快照。这种“标准”如果缺乏前瞻性,很快就会变成案头的灰尘,无法支撑实际的商业决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