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室名大辞典
定价:348.00元
作者:孙书安 ,孙正磊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11015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与同类辞书相比,本稿具有以下特点:
1.本书稿是相关主题工具书的集大成者。室名收录以8000余篇历代题记和古今相关工具书作为直接来源,搜罗丰富;有异代多人室名相同的、多个室名同为一主人所有的情况,不烦费力,悉皆收掌,读者可通过索引协助遍览。释文内容包揽丰富,同类工具书,几乎与室名相关的信息均有提供。释文解释室名命意的同时援引文献出处,遍布经史子集,解析清晰透彻,展示了室名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室名题记一般为全文引用,内容较长的,则节录与室名直接相关的部分,题记后皆括注书名卷次,直接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与查找。
2.附录“房屋泛称名词”80条,主要介绍室名命意词语之后的表示房屋、居处之地的名词,如“厂、乡、庑、宧”等的意义,且引文献资料以为参证,有助于读者全面清晰地理解室名。
室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内容,本书通过立目、释文充分展示了室名文化的特点、流传及与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民俗等综合领域的密切关系,具有查考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读者了解认识中国室名文化的必备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文化价值。
内容提要
《中国室名大辞典》是一部收录我国文人室名,并对其含义、源流、相关题记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集结而成的大型工具书。全书200余万字,共收录室名11127条,时代下限截止到清末民初。释文分主释文和附目两部分。主释文主要介绍室主人的朝代姓名、著作文集,室名命意及其语源,文献题记等内容。与主释文相关的其他室主室名、题记、诗赋、书画等以“附目”的形式简要列于其后。全书按笔画排列,附词目音序索引及室主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询。
目录
前言
凡例
室名首字笔画索引
室名汉语拼音音序索引
正文
附录
房屋泛称名词
四库七阁
室主名音序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孙书安,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员,长期从事图书文献工作,曾参与《辞海》语词分册和《汉语大词典》阶段的编写工作。已出版《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江苏艺文志》(盐城卷)等多部专著,发表《论古代类书的内在成因》等多篇论文。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本“大辞典”会收录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充满诗情画意的雅号,特别是那些关于闺房或者隐居之所的别致命名。毕竟,古代文人墨客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每条释义后的出处考证都非常详尽,体现了编纂者极高的专业素养。然而,或许是定位的原因,它似乎更侧重于对“官方”或“常见”称谓的界定和溯源,对于那些流传不广、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室名挖掘得不够深入。我试图在里面寻找一些能让我眼前一亮的,足以作为我新家装修命名灵感的词汇,但翻阅下来,发现大多都是一些功能性或礼仪性的称谓,缺乏那种能触动人心的美学张力。感觉它更像是一部服务于古籍研究者的参考手册,而不是面向大众的文化普及读物。
评分拿到《中国室名大辞典》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部可以放在书架上镇住场面的书。它的装帧设计很有格调,虽然谈不上奢华,但那种内敛的、古典的韵味,让人觉得这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工具书。我最近在尝试写一些民国背景的小说,希望能够准确描摹出那个时代上层社会家庭的起居环境和社交礼仪。在构思主人翁的书房场景时,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带有特定文化寓意的“室名”来烘托人物性格。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一部字典的编排,首尾连贯性不强,更适合做快速查询而非系统阅读。我花了不少时间试图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室名演变脉络”,但由于内容是按字头或韵母排列的缘故,这种宏观的梳理变得异常困难。内容本身无疑是扎实的,但对于需要背景构建和氛围营造的文学创作者来说,如何高效地从这些浩瀚的条目中提取“故事感”,是一个挑战。
评分这本厚重的典籍,初翻时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那种沉甸甸的、经过岁月洗礼的古籍味道,让人肃然起敬。我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古代建筑装饰细节的资料,尤其关注那些古典园林中的匾额题字和室内陈设的讲究。然而,这本书的侧重点显然更偏向于对“室名”本身的考据和分类,而非实际的图文展示。我翻阅了关于“轩”、“斋”、“堂”等常见称谓的章节,虽然文字考证详实,引经据典令人信服,但对于一个视觉学习者来说,确实有些枯燥。如果能辅以一些清晰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风格的实例插图,哪怕是线描图,想必能大大提升阅读体验。目前的内容,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词典或考据集,对于业余爱好者,或者希望快速获得直观感受的读者,可能需要耐心去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我期待它能更贴近应用层面,比如,如何根据特定功能或主人的身份来命名房间,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献的梳理上。
评分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言,解读古代建筑不仅仅是看砖瓦,更是要理解空间背后的哲学和等级制度。《中国室名大辞典》在这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特别关注了关于“厅堂”和“会客室”的定义部分,它清晰地界定了不同等级的建筑在命名上的避讳和讲究。但是,当我试图将这些知识点与实地考察的经验进行对接时,发现书中的描述往往是高度抽象化的。比如,某个朝代对“正房”的命名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潜规则,书里讲得很清楚,但如果能配上几幅那个时期典型府邸的平面图,指出这些“室名”在空间布局中的确切位置,那学习效果会提升百倍。目前的呈现方式,就像是拿到了一份详尽的菜单,却没有看到任何菜肴的图片,你只能靠想象去拼凑出那顿盛宴的全貌,实在有些意犹未尽。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作为一部“索引”的地位上,对于检索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称谓,它确实是独一无二的宝库。我最近在整理一份关于明代士大夫阶层生活习惯的报告,需要核对一些关于书房命名中“斋”和“轩”的使用频率差异。这本书在这类细微的语境差异辨析上做得非常到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不过,作为一本“辞典”,它的阅读体验更多是工具性的,而不是叙事性的。它没有“讲故事”,只是罗列“事实”。如果你指望通过阅读它来感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变迁史,可能会感到有些隔靴搔痒。它提供的更多是知识的锚点,需要读者自己去构建知识网络。我希望下一版能增加一些“室名与相关文化活动”的关联性探讨,比如某个名字的厅堂经常举行什么样的雅集或仪式,这样能让冰冷的词条鲜活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