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柏然著的《英汉词典(全新版)(精)》是南京大 学**英语教育专家为读者编写的一部学习型词典, 适合初高中学生、教师及社会学习者使用。本词典收 录英语核心词汇、习语和常用新词新语,从中国人学 英语的特点出发,博采国外英语词典的长处,力求体 例严谨,释义准确,文字简明,例证鲜活;注重收录 日常用语和口语,翻译力求简明扼要,体现地道汉语 风格;针对读者难以把握的词句和语法、用法现象, 在正文中附加诸多语法和用法提示,为读者释疑解惑 。
序
凡例
词典正文
附录一
英语常用不规则动词表
附录二
英语度量衡单位对照表
从一个资深英语学习者的角度审视,一本优秀词典的关键在于其对“语境”和“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我对这本“全新版”的词条解释的深度表示赞赏,它对于一个英文单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变化,提供了细致入微的区分。比如,对于某些动词,它会明确标注出是可数、不可数、还是非谓语动词的特定用法,并用符号或小字进行了标注。这对于准备高级考试或者进行深度写作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细节。然而,这种精细化也带来了一个潜在的问题——信息过载。对于初学者而言,面对一个词条下面密密麻麻的分支解释和无数的符号标记,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知道该抓住重点。我期待的是一种“阶梯式”的呈现:最常用的核心释义放在最显眼的位置,紧随其后才是那些低频、高度专业化或极其口语化的解释,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边框进行区分。此外,新版在收录外来词汇时,对那些已经高度英语化的法语、德语词汇的来源标注稍显含糊,没有明确指出它们在当代英语中的实际使用频率,这让使用者难以判断是否应该在日常交流中贸然使用这些“舶来品”。
评分这本词典的编纂逻辑对我来说,像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探险。我发现它在词条的排列上似乎更倾向于词根或词源的关联性,而不是完全按照字母顺序来组织。这在查阅那些结构复杂、派生词众多的核心词汇时,能提供一种脉络清晰的理解,能看到一个词是如何像树一样生长开来的,对于深入理解英语构词法非常有帮助。然而,对于我这种急需在短时间内定位一个特定短语或习语的“救火队员”来说,这种逻辑有时候反而成了绊脚石。当我急着找一个不熟悉的复合词时,我不得不先猜它的主词根在哪里,而不是直接在字母表中定位,这无疑增加了查找的时间成本。我更希望看到一种混合模式:基础词汇和高频词汇保持清晰的字母排序,而针对性的专业术语或文化词汇可以采用主题分组。另外,关于例句的选择,虽然新版声称与时俱进,但我感觉很多例句的复杂程度明显超出了日常交流所需,更像是学术论文里的摘录。如果能增加更多日常对话、商务邮件、社交媒体等场景的真实语境例句,它的实用价值会大打折扣地提升。
评分我是一个对文化内涵和时代变迁特别敏感的读者,所以我对工具书能否反映社会脉络抱有很高的期待。这本词典在收录当代科技和文化词汇方面确实下了功夫,比如一些新兴的网络热词和扁平化管理中的新概念,都能找到对应的中文解释,这让人感到惊喜,说明编纂团队一直在努力“追赶”时代。但是,这种“追赶”似乎还停留在表面翻译的层面,缺乏深层次的文化解读。例如,当解释一个与美国社会文化紧密相关的习语时,我希望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直译或者意译,而是能有一小段关于这个习语背景、起源或者使用禁忌的文化提示。如果没有这些文化上的“锚点”,仅仅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在实际跨文化交流中,依然容易“说对”但“做错”。更令人遗憾的是,在人名、地名和历史事件的收录上,我认为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很多重要的当代政治人物或近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对应的标准译名和简要介绍不够规范和统一,这使得词典在作为快速参考的历史文献工具时,表现得有些力不从心。我希望未来的增补能更加注重这种“文化广角镜”的作用,让它不只是一本语言的转换器,更是一个理解世界的窗口。
评分这本厚重的家伙刚到手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翻开它,想看看这个“全新版(精)”到底“精”在哪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密密麻麻的版式,说实话,初看之下有点让人望而生畏。字体排得紧凑,页边距窄得让人感觉书商恨不得把每一寸纸都榨干。不过,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种紧凑的排版是为了塞下更多的词条和更详尽的释义。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常用词汇的解释,比如“run”、“get”这类词,看看新版是否增加了更贴近当代语境的用法。惊喜的是,它确实收录了不少近些年才流行起来的俚语和专业术语的英汉对应,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跟进时代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但同时,我也发现一些经典的、老掉牙的例句依然健在,虽然它们语法上无可指摘,但读起来总有点像在看老电影的对白,缺乏点“鲜活感”。整体来说,作为一本工具书,它的信息密度是毋庸置疑的,但设计上如果能在保持信息量的同时,增加一些视觉上的喘息空间,让眼睛不至于那么快疲劳,体验感会提升一个档次。我更期待它在网络化时代,能提供一些更丰富的多媒体辅助,比如发音的链接或者例句的语境视频,毕竟“精”不只是词汇的堆砌,更是学习体验的全面升级。
评分我是一个对词典的“手感”和“质地”有近乎偏执要求的人。拿到这本号称“全新版”的词典,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装帧和纸张。说实话,有点失望。封面采用的某种覆膜工艺,摸上去有一点廉价的塑料感,不像是“精装”该有的沉稳大气。更让我耿耿于怀的是纸张,虽然够白皙,但吸墨性似乎不是太理想,偶尔会看到一些词条的阴影透过纸背,影响了下一页的阅读清晰度。我平时习惯用荧光笔做标记,但这本词典的纸张似乎有点“吃墨”,标记后字迹容易洇开,这对于需要反复翻阅和标记重点的用户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翻页时,也能感觉到书脊处的胶装不是很服帖,几次大力翻开查找后,我都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很快就散架。诚然,工具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内容,但作为伴随我长时间学习和工作的重要伙伴,这种物理层面的粗糙感,实在让人难以给出“精”的评价。如果出版方愿意在材料上投入更多成本,提升整体的耐用性和阅读舒适度,那么它才能真正担得上“精品”二字的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