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文库·研究前沿·秩序与争议:法律人类学导论 [Order and Dispute: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Anthropology]

法社会学文库·研究前沿·秩序与争议:法律人类学导论 [Order and Dispute: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Anthropolo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西蒙·罗伯茨 著,李卫东 编,沈伟,张铮 译
图书标签:
  • 法社会学
  • 法律人类学
  • 人类学
  • 社会学
  • 法律
  • 文化
  • 秩序
  • 争议
  • 田野调查
  • 比较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089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978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Order and Dispute:an Introduction to Legal Anthropolog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5
字数:15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社会学文库·研究前沿·秩序与争议:法律人类学导论》是一部以“争议解决机制”为切面的法律人类学导论性质 的著作,沿袭作者本人的一贯研究主张,即从当地人的文化脉络中 去理解当地人的法律现象。单以视角论,这部作品就已把自己与其 他同类主题的作品区分开来。
  有关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兴起于19世纪的欧洲。发展至今,很多 中国学者也已经开始关注并挖掘中国本土的法律人类学主题,并已 经有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群落或社群法律和社会关系的研究成果。《法社会学文库·研究前沿·秩序与争议:法律人类学导论》采用的“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 ”方法、争议解决的切入点选 择、关注地方性的进路、社群经济活动对争议解决方式的法经济学 思考等,都会对国内同行的地方化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

作者简介

  西蒙·罗伯茨(Simon oberts),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律系荣誉退休教授,曾于1988年至1995年担任英国顶级法律期刊《现代法律评论》主编。罗伯茨教授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马拉维任教,并于1968年至1971年任博茨瓦纳政府习惯法顾问。罗伯茨教授的主要著作还包括:《争端程序:选择性争端解决和决定的主要形式》(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理解财产法》(Sweet&Maxwell2004;);《规则和程序:非洲背景下争议的文化逻辑》(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沈伟,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哲学博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方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社会学中心研究员。
  
  张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学士、法学硕士,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硕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法社会学中心研究助理。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为什么不是法律
第三章 秩序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
第四章 争议
第五章 游牧狩猎人和采集者
第六章 定居和财产
第七章 无国家的社会
第八章 国家
第九章 争斗和对话
第十章 规则和权力
第十一章 文献中的主要理论和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这些马林人之间的对峙是高度形式化的布景式(set-piece)战斗,伴随着战场之外精心策划的仪式。双方的战斗开始于受到伤害的一方群体成员通过叫喊发出挑战,要求对方做好战斗的准备;然后双方选定战场,双方的清理人员清除场地上的灌木丛,注意在该准备过程中避免直接接触;一旦场地准备妥当,战斗就会以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来进行。在举行了目的在于确保祖先和其他超自然力量保佑的准备仪式后,首先开始的是“无为战斗”。在弓箭射程以内交火,双方在大盾牌的后面对峙排列,互相射箭和扔掷长矛。这种静态的对峙通常持续几日,双方的战士在晚上即退却。因为双方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使用轻武器,在“无为战斗”的过程中鲜有重大的伤亡。
  当同一个领地的两个分支发生“无为战斗”的时候,该形式可能就是双方的敌对达到极致。双方的怒火可能在布景式的交火过程中平静下来,不太煽风点火的盟友可能平息了主要争议当事人之间的火药味,或者发出挑战的一方给对方造成了足够的伤亡,使他们感到侵害已经得到矫正。在这些情况下,交战者之间通过互相叫嚷争执可能已经达成了某种协议。或者是不偏不倚的中间人可能劝服战斗者停战。拉帕波特描述了这样的场景,中间人或者通过向战斗者投掷石块,或者将他们自己置身于战线上,将战斗带向了结束。
  如果“无为战斗”不能终止争斗双方的敌对状态,接下来就是“真正的战斗”。在各式各样的仪式准备之后,双方在战场上再次相见,但这次他们都会在器械中加上斧头和戮矛。在这种情况下,每一边站在前排的人会紧挨着躲在盾牌之后,攻击单个进攻的人,而躲在其后的人也试图把任何现身的敌人撂倒。
  ……

前言/序言


法社会学文库·研究前沿 本卷聚焦法社会学与法人类学交叉领域的前沿探索,致力于呈现法律现象在社会场域中的多元实践与复杂张力。 --- 《社会建构中的法律:理论、方法与本土化研究》 法社会学文库·研究前沿 主编:[知名法社会学或相关领域学者姓名] 出版社:[虚构或真实出版社名称,例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字数:约45万字 定价:[某数字]元 ISBN:[某数字串] ---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关于法律社会学和法律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法律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生成、运作、变迁及其与社会结构、文化观念、权力关系之间的复杂互动。全书秉持实证精神与批判性视角,超越传统法律文本分析的局限,着重考察“活的法律”(Law in Action)的样态。 第一部分:法社会学理论的当代转向与方法论革新 本部分对法社会学的核心理论框架进行了审视与更新,特别关注全球化、数字技术和后殖民语境对传统法律社会学命题的挑战。 第一章:规范性与描述性的张力:重新定义“法”的边界 探讨二十世纪后期以来,法社会学如何从早期对法律规范的效力研究,转向对法律实践(Legal Practices)和日常生活的关注。 分析“法律社会学”与“社会学法律”(Sociology of Law)在研究范式上的差异与互补,强调法律的社会起源论和法律的实践性解释。 引入批判法学(CLS)和法律的后结构主义解读对法律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叙事的解构视角。 第二章:定性研究的深化:深度访谈、民族志与文本细读 详细介绍了法律人类学和法社会学领域常用的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 of Law)的应用原则,包括参与式观察在法庭、社区调解、非正式规制中的价值。 探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数字民族志(Digital Ethnography)来追踪网络空间中的争议解决机制和“算法正义”的社会影响。 论述了“扎根理论”在法律经验资料分析中的应用,强调从具体案例和地方知识中提炼法律社会学洞察的重要性。 第三章:法律的制度性与非制度性:从国家到“去中心化”的规制 考察国家暴力和法律正当性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合法性危机。 分析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黑社会组织)在法律规制链条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形成新的权力场域。 讨论“软法”现象(Soft Law)的扩散,包括行业自律、道德规范在替代传统硬法方面的潜力与局限。 第二部分:法律与社会变迁的场域研究 本部分通过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和议题深度的实证研究,展示法律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功能。 第四章:环境冲突与生态正义的法律化:地方能动性的展现 聚焦于特定区域因资源开发引发的土地权利争议,分析国家环境法律在基层实践中如何被地方权力结构所扭曲或重新诠释。 研究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s)法律知识体系与主流国家法律体系的接触、冲突与融合过程,探讨法律人类学在推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某河流域的污染治理中,受害者群体如何利用诉讼、抗议和社区组织等多种法律化策略进行斗争。 第五章:数字时代下的隐私、数据主权与治理实验 探讨全球数据流动与国家主权(Data Sovereignty)之间的法律冲突,分析不同法律传统(如欧盟的GDPR模式与美国的市场主导模式)在规制技术巨头方面的差异。 考察新兴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和区块链技术对传统公司法、合同法构成的挑战,及其衍生的新的信任机制和争议解决模式。 分析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的社会根源,以及法律如何尝试介入这一“黑箱”领域以追求技术公平。 第六章:身份政治、再分配与法律的符号意义 深入分析性别、性少数群体(LGBTQ+)权利运动中,法律话语(Legal Discourse)如何被用作身份建构和政治动员的工具。 研究特定社会群体(如流动工人、特定族群)在社会福利、公共服务获取过程中所遭遇的“法律排斥”(Legal Exclusion)。 考察法律仪式(Legal Rituals),如纪念碑的建立、官方道歉等,在修复历史创伤和社会和解中的象征性力量和实际效用。 第三部分:比较视野下的法律文化与多元性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法律经验,强调法律的文化相对性和普适性命题的再辨析。 第七章:东亚社会的“关系性”法律观:儒家遗产与现代性的调适 比较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社会在处理个人权利与集体责任时的法律文化特征,重点分析“和解文化”在现代司法实践中的残留与重构。 考察国家治理中,“人治”与“法治”在实践层面是如何相互渗透和制衡的,特别是对基层“法治化”工程的社会接受度进行评估。 第八章:后殖民法律遗产的解构与本土法律秩序的重塑 探讨殖民时期移植的法律体系在独立国家中依然存在的结构性影响,以及其在保障公民权利和促进社会公正方面的困境。 分析在非洲和南亚部分地区,传统法律(Customary Law)如何与现代国家法律进行持续的、具有创造性的对话,以适应本土的社会伦理需求。 结语:面向未来的法社会学:复杂性、跨学科合作与社会责任 本书不仅是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研究的行动纲领。它呼吁法社会学研究者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跨学科的研究视角,直面全球性、技术性挑战,承担起揭示法律社会真相、促进社会公正的知识责任。本书是法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公共政策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深化研究的重要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内容“厚重”。“研究前沿”几个字便足以说明其学术定位,而“法律人类学导论”则点明了核心议题。我尤其被“秩序与争议”这个副标题所吸引。在很多人眼中,法律似乎是维护秩序的唯一工具,一旦出现争议,便是秩序的崩塌。但这本书似乎在挑战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单认知。我猜测,它可能会深入探讨,所谓的“秩序”本身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而“争议”又如何在某些情况下成为重塑或巩固秩序的催化剂。这种辩证的视角,对我而言极具启发性。我期待它能带领我深入到那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区,去观察人们是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协商、冲突以及非正式的规则来处理矛盾,构建群体认同,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秩序。我想象书中会充斥着生动的田野调查案例,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定能将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我们得以窥见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真实面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引人深思的学术气息,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烫金的字体,仿佛在低语着人类社会中那些错综复杂、难以言说的法律现象。我并非法律科班出身,但对社会学和人类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探索那些看不见的、根植于文化与社会结构中的力量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读这本书,我更像是在拆解一个庞大的谜团,试图理解为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人们会以如此迥异的方式来定义、维系甚至挑战“秩序”,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争议”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逻辑和权力关系。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法律背后那片广阔人文海洋的想象。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一些现实中的案例,比如在乡村地区,那些世代相传的习俗如何与国家法律并行不悖,甚至在某些时刻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这种跨越学科界限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鲜活的、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的社会实践。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期待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法社会学文库”这个系列本身就预示着其研究将超越纯粹的法律条文,深入到法律现象的社会根源和社会影响。而“法律人类学”这个方向,更让我感到好奇。我一直对那些遥远的、异域的文化习俗充满兴趣,想知道在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社会里,人们是如何界定公平、正义,以及如何处理纠纷的。这本书的标题“秩序与争议”似乎正是在点明这种跨文化的比较视野。我希望它能告诉我,法律并非普适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深深烙印在特定文化和历史土壤之上的产物。它或许会揭示,不同社会对于“犯罪”、“惩罚”、“和解”等概念有着怎样丰富的解读,以及这些解读如何影响着社会关系的维系和权力结构的运作。总而言之,我把它看作是一扇窗,让我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理解人类社会多样化的法律实践。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秩序与争议:法律人类学导论”,乍一听就充满了一种探究的张力。我一直在思考,法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还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桥梁?“法律人类学”这个方向,恰恰是将法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审视,这让我觉得非常吸引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颠覆我过去对法律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看到法律背后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类互动和文化逻辑。“秩序”并非天然存在,而是需要不断建构和协商的过程,而“争议”也并非仅仅是秩序的破坏者,它也可能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自我调整的动力。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是如何理解和实践“秩序”与“争议”的,以及这些实践如何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价值体系。我更想知道,在这种跨文化的比较中,我们能否找到一些关于人类社会普遍性的法律规律,或者,发现人类社会法律的无限多样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都给我一种严谨而精美的感觉,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更多的是因为“研究前沿”和“法律人类学”这两个关键词。我一直觉得,法律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和法官的判决,它更是社会关系、权力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而“法律人类学”这个领域,恰恰是从最根本的、最接地气的角度去探究法律的本质。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去解构我们对“秩序”和“争议”的固有认知。我期待看到那些鲜活的案例研究,比如在某个偏远部落,人们是如何通过非正式的机制来解决土地纠纷,或者在城市社区,年轻人是如何通过网络社群来协商规则。这种从微观的个体行为和社会互动中提炼出宏观的法律洞察,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让我相信,法律的真谛,往往隐藏在那些最日常、最被忽视的社会现象之中。

评分

评分

他说:我这人就是有点傻客气,看见有才华的东西,总想着向人家表达一点倾慕之情。

评分

还还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他平时的工作很清闲吗?

评分

书很好,大力支持!!!!!!

评分

经典著作,感觉还可以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经典著作,感觉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