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编环境保护法规全书》共分二十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性环境规定,第二部分是水污染防治,第三部分是大气污染防治,第四部分是固体废物管理,第五部分是噪声污染管理,第六部分是海洋环境管理,第七部分是放射性污染防治,第八部分是建设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第九部分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第十部分是化学品环境管理,第十一部分是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第十二部分是生态保护,第十三部分是环境应急,第十四部分是环境监察,第十五部分是环境监测,第十六部分是环境经济政策,第十七部分是环境立法与执法程序,第十八部分是环境司法,第十九部分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第二十部分是军队环境保护。
《新编环境保护法规全书》是各级环保部门领导干部、法制工作人员、环境监察人员以及其他环境执法人员实施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的基本工具书,也是企业事业单位环境管理人员了解和遵守国家环境法规的重要参考书,还为环境法律教学研究人员、环境咨询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他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提供了解、学习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读本。
目录
一、综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录)(2004.3.14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4.24修订)
二、水污染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
关于《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三条和第七十四条"应缴纳排污费数额"具体应用问题的通知(2011.2.22)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2013.10.2)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2011.1.8修订)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2011.9.7)
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2014.2.16)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12.22修订)
关于预防与处置跨省界水污染纠纷的指导意见(2008.7.7)
三、大气污染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修订)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9.10)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2014.4.30)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实施细则(2014.7.18)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2013.9.17)
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11.18)
关于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003.9.15)
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2010.12.22修订)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03.3.11)
四、固体废物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3.6.29修正)
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2014.5.14)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6.6)
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2013.12.7修订)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1999.6.22)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11.1.8修订)
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2010.12.22修订)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2009.2.25)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管理办法(2010.12.15)
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2006.2.28)
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2007.9.27)
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1999.7.8修正)
关于废物进口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1999.7.8修正)
危险废物出口核准管理办法(2008.1.25)
五、噪声污染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关于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管理的通知(1999.6.25)
关于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城乡声环境质量的指导意见(2010.12.15)
娱乐场所管理条例(节录)(2006.1.29)
六、海洋环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2013.12.28修正)
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14.7.29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陆源污染物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1990.6.22)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07.9.25修订)
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2006.9.19)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2010.12.22修订)
七、放射性污染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6.28)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14.7.19修订)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2011.4.18)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2008.12.6修正)
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和处置许可管理办法(2013.12.30)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2009.9.14)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许可管理办法(2010.9.25)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1.12.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1986.10.29)
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2007.7.11)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2011.1.8修订)
国务院关于核事故损害赔偿责任问题的批复(2007.6.30)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97.3.25)
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检查人员证件管理办法(2013.12.30)
八、建设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13.10.6)
关于在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过程中加强环保管理的通知(2014.4.18)
关于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准入的通知(2014.3.25)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2005.8.15修订)
关于推进事业单位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2013.11.25)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管理的意见(2014.3.3)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09.1.1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规定(2005.11.23)
关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法律适用问题的答复意见(2007.3.2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2.14)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2013.11.14)
["三同时"验收]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2010.12.22修订)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2009.8.17)
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办法(2003.10.8)
关于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的通知(2004.7.3)
附件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
附件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
环境影响评价审查专家库管理办法(2003.6.17)
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11.8.11)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14.3.21)
关于有序开发小水电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通知(2006.6.18)
关于进一步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2012.1.6)
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12.5.3)
九、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2.29修正)
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2004.8.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8.8.29)
关于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意见(2012.3.21)
十、化学品环境管理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3.12.7修订)
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2014.4.3)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2010.1.19修订)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2005.8.30)
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2007.10.8修订)
十一、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
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2010.4.8)
消耗臭氧层物质进出口管理办法(2014.1.27)
十二、生态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1.1.8修订)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管理规定(2013.12.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2006.10.26)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3.11.1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2007.11.13)
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2008.6.6)
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2013.1.23)
十三、环境应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8.30)
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06.1.24)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2011.4.18)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2010.9.28)
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9.11.9)
环保举报热线工作管理办法(2010.12.15)
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2014.12.19)
十四、环境监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2014.11.12)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办法(2014.12.19)
环境监察办法(2012.7.25)
环境监察执法证件管理办法(2013.12.26)
限期治理管理办法(试行)(2009.7.8)
环境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管理办法(2009.9.30)
环境行政执法后督察办法(2010.12.15)
十五、环境监测
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1983.7.21)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2007.7.25)
污染源监测管理办法(1999.11.1)
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2005.9.19)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2008.3.18)
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监督检查办法(2012.2.1)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13.7.30)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13.7.30)
十六、环境经济政策
[排污收费]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3.1.2)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2003.2.28)
附件排污费征收标准及计算方法
排污费资金收缴使用管理办法(2003.3.20)
关于排污费征收核定有关工作的通知(2003.4.15)
关于减免及缓缴排污费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6.3)
排污费征收工作稽查办法(2007.10.23)
关于调整排污费征收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2014.9.1)
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2014.12.31)
[基金]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2012.5.21)
船舶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2012.5.11)
[税收]
关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2012.1.5)
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试行)(2009.12.31)
关于执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有关问题的通知(2008.9.23)
关于公布《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2008.8.20)
[价格]
燃煤发电机组环保电价及环保设施运行监管办法(2014.3.28)
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9.30)
关于扩大脱硝电价政策试点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2012.12.28)
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2012.3.28)
关于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与环保电价有关事项的通知(2013.8.27)
关于清理对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等问题的通知(2010.5.12)
关于取消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有关问题的通知(2007.12.21)
[环境信用]
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2013.12.18)
[污染责任保险]
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3.1.21)
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2007.12.4)
[绿色贸易]
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2013.2.18)
[绿色采购]
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2014.12.22)
[生态补偿]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2013.6.18)
[以旧换新补贴]
家电以旧换新拆解补贴办法(2010.3.17)
关于调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2009.12.28)
[投资]
"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2011.5.23)
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9.4.28)
[淘汰落后财政奖励]
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2011.4.20)
[秸秆资源化补助]
秸秆能源化利用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8.10.30)
关于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通知(2013.5.14)
[环境标志产品]
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2010年版)(2010.4.16)
[节能减排]
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10.3.26)
关于做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2007.11.27)
十七、环境立法与执法程序
[立法和法律适用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节录)(2000.3.15)
[行政许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2003.8.27)
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暂行办法(2004.6.23)
环境保护部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2014.2.17)
[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2009.8.27修正)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2010.1.19修订)
环境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2010.12.27)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按日连续处罚办法(2014.12.19)
规范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若干意见(2009.3.11)
[行政拘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节录)(2012.10.26修正)
关于转发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违法排污行为适用行政拘留处罚问题的意见》的通知(2008.7.4)
行政主管部门移送适用行政拘留环境违法案件暂行办法(2014.12.24)
[行政复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2009.8.27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2007.5.29)
环境行政复议办法(2008.12.30)
[行政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2011.6.30)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查封、扣押办法(2014.12.19)
[信访]
信访条例(2005.1.10)
环境信访办法(2006.6.24)
[行政监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2010.6.25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2004.9.17)
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2006.2.20)
[行政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2012.10.26修正)
[监督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2006.8.27)
[信息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4.5)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7.4.11)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新闻发布管理办法(2002.11.26)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2014.12.19)
[其他]
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2011.1.8修订)
十八、环境司法
[行政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4.11.1修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2000.3.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2002.7.2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行政案件案由的通知(2004.1.1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2004.5.1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许可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9.12.14)
[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节录)(2011��2��25修正)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6.17)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节录)(2006.7.26)
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与公安部门执法衔接配合工作的意见(2013.11.4)
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的若干规定(2007.5.17)
[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节录)(2009.8.27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节录)(2007.3.16)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节录)(2009.12.2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若干问题的通知(2010.6.30)
[民事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节录)(2012.8.31修正)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节录)(2015.1.3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12.2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受理共同诉讼案件问题的通知(2005.12.30)
[环境公益诉讼]
关于贯彻实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通知(2014.12.26)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5.1.6)
[环境检察与审判]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节录)(2015.1.2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节录)(2015.2.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司法保障和服务的若干意见(2010.6.29)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的意见(2014.6.23)
[强制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1998.7.8)
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2010.7.7)
[司法鉴定]
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05.2.28)
十九、环境损害鉴定评估
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Ⅱ版)(2014.10.24)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2014.12.31)
二十、军队环境保护
解放军环境保护条例(2004.8.31)
前言/序言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污染物减排和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我们编辑了《新编环境保护法规全书》。
《新编环境保护法规全书》共分二十部分:第一部分是综合性环境规定,第二部分是水污染防治,第三部分是大气污染防治,第四部分是固体废物管理,第五部分是噪声污染管理,第六部分是海洋环境管理,第七部分是放射性污染防治,第八部分是建设项目与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第九部分是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第十部分是化学品环境管理,第十一部分是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第十二部分是生态保护,第十三部分是环境应急,第十四部分是环境监察,第十五部分是环境监测,第十六部分是环境经济政策,第十七部分是环境立法与执法程序,第十八部分是环境司法,第十九部分是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第二十部分是军队环境保护。
《新编环境保护法规全书》是各级环保部门领导干部、法制工作人员、环境监察人员以及其他环境执法人员实施环境执法和监督管理的基本工具书,也是企业事业单位环境管理人员了解和遵守国家环境法规的重要参考书,还为环境法律教学研究人员、环境咨询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他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提供了解、学习国家环保法律、法规、政策的基本读本。
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
2015年2月
工业设计史论:从工艺美术运动到后现代主义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自19世纪末“工艺美术运动”兴起,直至21世纪初“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工业设计发展脉络与理论演变。本书聚焦于技术、社会变迁与审美观念如何共同塑造了现代工业产品的形态、功能及文化意义,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具广度的设计史宏观视角。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曙光——功能至上与理性主义的奠基(约400字) 本部分将深入探讨工业革命后期,面对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带来的粗糙与审美缺失,欧洲知识分子和设计师们发起的早期反思与革新运动。 1. 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批判与回归: 详细分析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对机器生产的深刻质疑,以及他对中世纪手工艺价值的重新肯定。本章将剖析该运动在理想与现实工业体系之间的张力,及其对后世设计美学的影响,特别是在材料的真实性表达和装饰图案上的贡献。 2. 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与功能先决: 重点阐述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在德国工业界扮演的角色,他如何将古典主义的秩序感与现代工业生产的效率相结合。本节将分析“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这一核心信条的早期实践,以及Werkbund在促进设计专业化和教育标准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3. 维也纳工艺品厂(Wiener Werkstätte)的艺术与生活融合: 考察奥地利分离派设计师如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如何在追求纯粹几何形体与高品质手工制作之间找到平衡点。本章将通过分析其家具、建筑和小型工艺品,揭示其“方正、简洁、内敛”的独特风格,以及对装饰艺术(Art Deco)的间接影响。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全球扩张与风格的定型(约550字) 进入20世纪20至50年代,设计理论经历了最为剧烈的转型,以理性、效率和大众消费为导向的设计哲学开始主导全球范围。 1. 荷兰风格派(De Stijl)与绝对的抽象: 探讨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的平面构成理论如何被巴特·范·德·莱克(Bart van der Leck)等人引入到三维空间和产品设计中。本章聚焦于对垂直线、水平线和三原色的极端简化,以及其如何影响了极简主义的审美取向。 2. 包豪斯(Bauhaus):现代设计的核心熔炉: 这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我们将详细剖析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建校理念,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的预科教育体系,以及后期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确立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建筑与产品哲学。特别关注玛莎·布兰德(Marianne Brandt)的金属制品设计,展示功能性与材料美学的完美结合。 3. 法国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的享乐主义转向: 对比功能主义的克制,本节分析Art Deco如何将工业化材料(如铬、漆面、玻璃)与异域文化元素、奢华感相结合,形成一种强调垂直感、对称性和流线型的城市风格,尤其是在汽车、船舶和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4. 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温和理性: 考察丹麦、瑞典等国设计师,如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如何在继承现代主义简洁性的同时,引入有机形态和天然材料(特别是桦木胶合板),以创造更具人性化和舒适性的“温暖的现代主义”。 第三部分:战后繁荣、消费主义与批判性反思(约550字) 二战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消费社会的崛起,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大批量生产中注入“风格”和“差异化”,以及如何回应过度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 1. 美国工业设计的黄金时代:流线型与通用电气(GE)的影响: 分析雷蒙德·洛维(Raymond Loewy)等“造型师”如何通过“适度的有计划淘汰”(Planned Obsolescence)理论和流线型设计,将产品打造成具有情感吸引力的消费符号。本章着重于汽车、家电外壳的设计演变。 2. 意大利设计的活力与反叛:从美学到概念: 探讨意大利在战后如何超越德美两国的纯粹功能主义,发展出一种兼具艺术性、幽默感和强烈社会评论的设计文化。重点分析如恩佐·马里(Enzo Mari)对设计社会责任的探讨,以及阿奇莱·卡斯蒂格里奥尼(Achille Castiglioni)对现有物品的挪用与解构手法。 3. 结构主义与信息时代的萌芽: 考察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在博朗(Braun)公司建立的“好的设计十原则”。本节将分析拉姆斯如何将包豪斯严谨性推向极致,强调“少,但更好”(Weniger, aber besser),并探讨其设计思想如何影响了早期的电子产品和计算设备的美学基础。 4.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转向与解构: 最后,本书将分析自1970年代末开始的对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反叛。重点介绍孟菲斯学派(Memphis Group)如何通过色彩、拼贴和非理性造型,挑战既有的功能逻辑,重新引入符号学和装饰性,为当代设计多元化开辟了道路。本章还将简要提及设计与批判理论的结合,探讨可持续性设计和用户体验(UX)设计在理论层面的先驱思想。 本书通过对关键人物、理论流派和标志性产品的深度剖析,旨在揭示工业设计史并非一条单向的直线发展,而是社会、技术、经济和艺术思潮复杂交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