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自《环境化学》第一版出版以来,环境化学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该书的生命周期中,不断涌现出一些环境问题,如有机氯农药、含磷洗涤剂、臭氧层破坏、氯氟烃的使用以及温室效应等。其间,还产生了一个环境化学的诺贝尔奖。这本书由环境化学家Stanley E.Manahan撰写,每一版本都反映了这一领域的变化,即逐渐由污染及其效应转向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
  什么原因使该书经久不衰?第九版完全重新修订,保持了前几版的结构框架,这是该书畅销的基础;同时更新了原理、工具及技术,这些是理解环境化学及其应用的基础。作者不是直接讨论特定的环境问题,而是系统介绍了环境化学的概念,这样在讨论一个特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时,已经对相关的背景知识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内容简介
   《环境学科图书译丛:环境化学(第9版)》按照五个圈层介绍了环境:①水圈;②大气圈;③岩石圈;④生物圈;⑤人类活动圈。《环境学科图书译丛:环境化学(第9版)》强调了由人类及其发展的科技形成和运作的环境,即人类活动圈。这个环境圈层对地球及其环境系统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诺贝尔奖获得者Paul Crutzen说过,人类正在离开全新世(holocene epoch),进入人类世(anthropocene epoch),人类活动的影响将成为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条件的主导性影响,人类排放的各种气体显著地影响了气候和大气中的保护层。既然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帮助地球上的人类生存,那么促进和维持人类活动圈与其他环境圈层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这项任务中,环境化学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简介
     马纳汉(Stanley E.Manahan),密苏里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名誉教授,他从1965年起就在那里任职。他于1960年在美
国恩波利亚洲立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1965年在美
国堪萨斯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
  Manahan博士曾在全美
国讲授环境化学、毒理化学、废物处理以及绿色化学等相关课程,这是一个美
国化学会(ACS)组织的巡回演讲计划。他还在波多黎各、委内瑞拉梅里达州(Merida)的安
第斯大学、日本的北海道大学、墨西哥
国立自治大学(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法
国以及意大利等地就相关内容做主旨报告。他获得了2000年意大利化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奖。他的研究特长为危险废物的气化处理技术。  
  孙红文,女,1967年生,博士。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年于南开大学获博±学位,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被评为“全
国模范教师”,2008年“环境化学”课程入选“
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
第二),2010年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获得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污染化学与修复,主持或参加各类科技项目4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被SCI论文引用500余次;申报专利19项,获得授权2项。担任
国内若干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若干
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环境与可持续性科学
1.1 太阳能与化石燃料的循环
1.1.1 短暂而辉煌的化石燃料时代
1.1.2 回到太阳能
1.2 可持续性科学
1.2.1 环境科学
1.2.2 绿色化学与技术
1.3 化学与环境
1.4 水、空气、土壤、生物和技术
1.4.1 水和水圈
1.4.2 空气与大气圈
1.4.3 土壤和岩石圈
1.4.4 生物和生物圈
1.4.5 科学技术与环境
1.5 生态学、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圈
1.5.1 生物圈
1.5.2 生态学
1.5.3 生态毒理学
1.6 能源与能源循环
1.6.1 光与电磁辐射
1.6.2 生命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光合作用
1.6.3 能源的利用
1.7 人类的影响和污染
1.7.1 有关污染的一些定义
1.7.2 环境各圈层中的污染
1.8 化学品的归趋和迁移
1.8.1 物理迁移
1.8.2 反应活性
1.8.3 质量平衡的表达
1.8.4 相间分配
1.9 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化学品的归趋与迁移
1.9.1 大气圈中的污染物
1.9.2 水圈中的污染物
1.9.3 岩石圈中的污染物
1.10 环境危害和恐怖主义
1.10.1 通过绿色化学与绿色工程保护环境
1.11 环境取证
参考文献
补充参考资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化学和人类活动圉——环境化学和绿色化学
2.1 环境化学
2.2 物质与物质循环
2.2.1 碳循环
2.2.2 氮循环
2.2.3 氧循环
2.2.4 磷循环
2.2.5 硫循环
2.3 人类活动圈和环境化学
2.3.1 人类活动圈的构成
2.4 技术与人类活动圈
2.4.1 工程学
2.5 基础设施
2.5.1 脆弱的基础设施
2.6 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圈的组成
2.7 人类活动圈对地球的影响
2.8 人类活动圈和整体环境的融合
2.8.1 人类活动圈和工业生态学
2.9 绿色化学
2.9.1 绿色合成化学
2.9.2 降低风险
2.9.3 绿色化学的特定方面
2.9.4 化学品不被期望的三种性质: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和毒性
2.9.5 绿色化学和环境化学
参考文献
补充参考资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水化学基础
3.1 水的重要性
3.2 水:从分子到海洋
3.2.1 水的来源和利用:水循环
3.2.2 水的性质——一种独特的物质
3.2.3 水分子
3.3 水体的特性
3.4 水生生物
3.5 水化学简介
3.6 水中的气体
3.6.1 水中的氧
3.7 水的酸度和水中的二氧化碳
3.7.1 水中的二氧化碳
3.8 碱度
3.8.1 不同pH对碱度的影响
3.8.2 溶解的无机碳和碱度
3.8.3 碱度对二氧化碳溶解度的影响
3.9 水中的钙和其他金属
3.9.1 作为酸的水合金属离子
3.9.2 水中的钙
3.9.3 溶解的二氧化碳和碳酸钙矿物质
3.10 络合作用和螯合作用
3.10.1 水中螯合剂的存在和重要性
3.11 金属络合物的键及结构
3.11.1 螯合的选择性与特异性
3.12 络合物溶液中各形态浓度计算
3.13 去质子化配体的络合作用
3.14 质子化配体的络合作用
3.15 NTA对固体中铅离子的溶解作用
3.15.1 NTA与金属碳酸盐的反应
3.15.2 钙离子对螯合剂与难溶盐反应的影响
3.16 水中的聚磷酸盐和磷酸盐
3.16.1 聚磷酸盐
3.16.2 聚磷酸盐的水解
3.16.3 聚磷酸盐的络合作用
3.16.4 磷酸盐
3.17 腐殖质络合剂
3.18 络合和氧化一还原过程
参考文献
补充参考资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水化学中的氧化-还原
4.1 氧化-还原的重要性
4.2 电子和氧化-还原反应
4.3 电子活度和pE
4.4 能斯特方程
4.5 反应趋势:从半反应到全反应
4.6 能斯特方程与化学平衡
4.7 pE与自由能的关系
4.8 单电子-摩尔表示的反应
4.9 水中pE的限制范围
4.10 天然水的pE
4.11 pE-pH图
4.12 作为天然还原剂的腐殖质
4.13 氧化-还原中的光化学过程
4.14 腐蚀
参考文献
补充参考资料
思考题与习题
第5章 水化学中各相间的相互作用
第6章 水生微生物化学
第7章 水污染
第8章 水处理
第9章 大气和大气化学
第10章 大气中的颗粒物
第11章 大气中的气态无机污染物
第12章 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
第13章 光化学烟雾
第14章 濒危的全球大气
第15章 岩石圉和地球化学
第16章 土壤和农业环境化学
第17章 绿色化学和工业生态学
第19章 可持续能源:一切事物的核心
第20章 危险废物的性质、来源及其环境化学
第21章 废物最小化、利用及处理的工业生态学
第22章 环境生物化学
第23章 毒理化学
第24章 化学品的毒理化学
第25章 水和废水的化学分析
第26章 固体与废物的分析
第27章 大气与空气污染物分析
第28章 生物样品及外源物质的分析
索引    
				
 
				
				
					好的,为您构思一份关于其他环境学科图书的详细简介。  ---  环境科学前沿探索: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修复实践  图书简介  在全球环境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汇集了多位国际知名环境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并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工具与策略。全书内容紧密围绕环境系统的动态演变、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两大核心领域展开,强调理论指导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  本书的结构设计兼顾了理论的深度与应用的广度。开篇部分深入剖析了地球系统的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特别是气候变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最新模型与预测。随后,内容重点转向了当前面临的紧迫环境风险,如新型污染物(如微塑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水资源系统的脆弱性评估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第一部分:环境系统动力学与风险评估  本部分聚焦于理解和量化环境变化的速度与规模。我们首先探讨了全球碳循环的非线性响应,详细阐述了海洋酸化、永久冻土融化等关键反馈机制如何加速气候系统的变化。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温室气体辐射强迫计算,更引入了基于遥感数据和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最新观测结果,以提高长期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接着,我们深入讨论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污染物归趋中的作用。这部分内容超越了简单的物理稀释模型,着重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如何调控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率以及氮磷在流域尺度上的迁移路径。特别增设了关于新兴环境效应的章节,如光污染对夜间生态系统的干扰,以及电磁辐射对生物体生理指标的潜在影响,这些都是传统环境监测体系中容易被忽略的领域。  风险评估方面,本书强调从基于危害识别到基于不确定性的风险管理的转变。详细介绍了蒙特卡洛模拟、贝叶斯网络等高级统计方法在环境健康风险量化中的应用,特别关注了多重压力源(如气候变化叠加污染暴露)的协同毒性效应评估框架。  第二部分: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的工程前沿  本部分是全书的实践核心,系统介绍了针对当前主要环境介质污染的创新治理技术。  水环境治理: 针对饮用水源地的可持续保护,本书详细阐述了膜生物反应器(MBR)与高级氧化工艺(AOPs)的耦合技术,特别关注其在去除耐生物降解性药物与内分泌干扰物方面的效能。在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方面,侧重于磷的高效回收与氮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在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工程化应用案例。此外,针对流域尺度的水质协同管理,引入了基于水文模型的实时预警与调控策略。  大气污染控制: 聚焦于超低排放标准的实现与二次污染物(如臭氧和细颗粒物)的控制。本书详尽分析了非均相化学反应在气溶胶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并介绍了新型催化材料在工业废气深度脱硝脱硫中的突破。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管理,强调了“源-传输-汇”一体化模拟,利用化学传输模型(CTM)指导区域联防联控措施的制定。  土壤与地下水修复: 鉴于传统修复技术的高成本和二次污染风险,本书集中介绍了原位生物/植物修复技术的最新进展。详细探讨了微生物电化学技术(MDET)在加速污染物降解和提高修复效率方面的潜力,以及纳米材料在靶向固定和活化污染物方面的应用策略。对于复杂污染场地,提出了“多介质协同、分步递进”的动态修复设计思路。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韧性构建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拉升至宏观层面,探讨环境科学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中发挥关键作用。  循环经济与资源效率: 深入分析了城市矿产的潜力挖掘,特别是针对电子废弃物中的稀有金属的清洁回收技术。探讨了生命周期评估(LCA)在指导产品绿色设计和工业共生网络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并以能源-水-废物系统的耦合优化为例,展示了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路径。  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核算: 明确了生态系统服务(ESS)评估从定性描述向定量核算转型的必要性。本书介绍了基于InVEST和Aries模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价值纳入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决策体系中,实现自然资本的保值增值。  环境治理与政策科学: 最后,本书强调了环境治理的跨学科性。内容涵盖了环境法律的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以及环境技术创新与扩散的社会经济驱动因素。通过对全球典型绿色转型案例的分析,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旨在促进环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本书适合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工程、资源管理及公共政策等领域的高校师生、科研人员,以及从事环境咨询、工程设计与政府监管的专业人士深入研读。它不仅是一部知识的汇集,更是一份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