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政教关系史的研究在世界各国的学术界,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套装上下卷)》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考察,解释了中国古代文化中“故教”一词的确切含义,并以此为导向探讨了中国政教关系的实质。作者通过对中西政教关系的广泛比较,厘清了政治内部的三重结构,即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文化。世界各国不同类型的宗教分别作用于政治的这三重结构,就产生了神权政治、国教统治、以教辅政、世俗政治等政教关系的四种形态。作者指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教所发挥的政治作用,并不仅具有辅助统治的作用,而且还有和谐社会、安定人心、缓和矛盾、救济民生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样就可以对宗教这种几乎与文类文明历史伴随始终的文化体系,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套装上下卷)》对于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文学、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历史,对予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对于界定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对于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热点和冲突,都具有极为重要并极为迫切的理论意义。特别是《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套装上下卷)》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古代政府的宗教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当代的宗教管理部门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张践,男,汉族,1953年3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基地专任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普及委员会主任,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中国宗教学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宗教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独立完成或合著:《中国宗教通史》(上下卷,2000年1月。该书2002年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政治·民族》(2004年9月,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第一批入选项目,获第五届吴玉章科研成果奖)、《民族宗教的社会理论考察》、《中国春秋战国宗教史》、《中国宋辽金夏宗教史》、《中国民国宗教史》、《中国佛教》、《世界中世纪宗教史》、《国学三百题》、《德性与功夫——中国人的修养观》等10余本,发表了《儒教与中国政治》、《儒家宗教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儒家孝道观的形成与演变》、《儒家的“德治”与“礼治”》、《民族宗教政策与国家统一》、《元代宗教政策的民族性》、《论改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等论文百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卷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原始宗教与原始政治——对公共权力既保护又限制
第三章 夏商周三代的政教关系——中国的神权政治时代
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教关系——从“神治”走向“人治”
第五章 秦汉三国的政教关系——儒教地位的确立和佛、道教的生成
第六章 两晋南北朝的政教关系——儒佛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上)
下卷
第七章 隋唐五代的政教关系——儒佛道三教的)中突与融合(下)
第八章 宋元时代的政教关系——三教合一与民族宗教问题的凸显
第九章 明至清中期的政教关系——对宗教的过度管理与宗教的民间化
第十章 中国古代政教关系的历史特点与经验教训
后记
精彩书摘
到了颛顼帝的时代,“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絮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史记·五帝本纪》)按照《索隐》作者的说法,颛顼帝依照天地运行的规则进行统治,以鬼神的精神制定人间制度,以四时五行之气的变化教化民众,以虔诚的祭祀表达自己的诚信。这里面明显地具有汉代人想象的成分,原始时代的部落首领不会有如此复杂的道德意识和治国方法。但我们也可以推测,当原始宗教是社会唯一意识形态的时候,用各种宗教观念教化民众,以宗教仪式维系人心,这是多么合情合理。
如果按照我们的习惯分类方法,“三皇五帝”属于原始社会,他们都是具有强大巫术的部落领袖,那么夏后启无疑就是最典型的由巫师转化为帝王的第一人。《山海经·海外西经》、《楚辞·离骚》、古本《竹书纪年》等均说,夏后启是上帝的嘉宾,从上帝那里得到了“九歌”、“九辩”。张光直先生认为:“夏后启无疑为巫,且善歌舞。”(《中国青铜时代》第二集,第64页)他一定是从既是巫师又是部落联盟首领的父亲——禹那里得到了各种巫术。《史记·夏本纪》索隐说:“今巫犹称‘禹步’。”陈梦家先生据此判断:“禹步”即“巫步”。(《商代的神话与巫术》)巫术成为这些宗教领袖超越一般民众,得到支持、积聚财富、转化为帝王的资本。
原始社会里的氏族首领,不同于阶级社会中的帝王,他们没有国家机器作为统治的工具,也没有军队为自己提供保护,所以原始宗教就成了保护他们的屏障。不过,关于中国原始时代的记忆,都经过了文明时代的整理,难免涂上浓重的阶级社会的痕迹。但透过这层历史的锈蚀,我们仍可看到某些原始社会政治生活的真相。
……
前言/序言
磅礴叙事,史海钩沉:中国古代政治与宗教的千年交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政治与宗教始终是塑造社会形态、影响文明走向的两股关键力量。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又时而激荡、时而博弈,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这套 《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 (上下卷)便是一部深入梳理、细致剖析中国古代政治权力与宗教信仰之间复杂互动关系的扛鼎之作。它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精密的学术考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立体而多维的中国古代政教互动图景。 上卷:从诸侯割据到大一统王朝的奠基——宗教的初步整合与政治的驯化 上卷的叙事始于中国文明的曙光,从夏商周时期神权政治的雏形,一路攀升至秦汉帝国实现大一统后,政治力量对宗教的初步整合与驯化。 在 夏商周时期,天命观与祖先崇拜是维系统治合法性的核心要素。商朝的甲骨卜辞,以及周朝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等观念,无不体现了统治者通过祭祀、占卜等宗教仪式来巩固其统治的努力。此时的宗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笼罩在王权之上的神秘力量,既是统治者获取权力的源泉,也是其维护统治的工具。然而,这并非完全的政治操控,早期宗教领袖(如巫觋)也拥有一定的独立地位,他们是沟通天地、解读天意的神职人员,在早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进入 春秋战国 这一大变革时期,随着诸侯争霸,传统的周天子权威衰落,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深刻影响了政教关系。儒家提倡“仁政”,强调道德教化,虽不排斥祭祀,但更侧重于人事;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对世俗政治抱有一定疏离感,但其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墨家则以“非攻”、“兼爱”等普世伦理,与当时的宗教思想形成有趣的对话。法家则更加务实,强调君权至上,对宗教的利用与限制都更加明显。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但各种思想流派对宗教的理解与运用,为后世政教关系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 的短暂统一,以其严酷的法律和强力的集权,对一切可能挑战皇权的因素进行压制。焚书坑儒的举措,虽然并非直接针对宗教,但无疑是对思想自由的扼杀,也显示了秦朝统治者对任何独立于政权的意识形态的警惕。然而,秦朝的统一也为汉朝时期更广泛的文化整合铺平了道路。 汉朝 是中国古代政教关系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理论,为皇权提供了强大的合法性支撑。儒家所倡导的伦理道德,与政治统治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政教合一”的雏形。然而,这并非排斥其他宗教。道教在汉代逐渐兴起,其追求长生不老、神仙世界的思想,满足了民众的心理需求,也为统治者提供了另一种精神寄托。佛教的传入,更是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观和宗教体系,虽然起初受到排斥,但最终逐渐融入中国社会,与本土宗教和政治体系展开了复杂的互动。汉代统治者在利用儒家思想巩固统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和利用其他宗教,以满足不同阶层民众的精神需求,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上卷 的精髓在于,它展示了中国古代政治权力如何一步步地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宗教力量纳入其统治体系,并通过确立官方意识形态、利用宗教伦理、驯化宗教教义等方式,服务于巩固和强化政治统治的目标。同时,也揭示了不同宗教在中国土壤上的生根发芽,以及它们与政治之间不断进行的适应与碰撞。 下卷: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与挑战——宗教的独立性、政治的管控与融合 下卷的叙事则将我们带入一个更为复杂和动态的政教互动时代,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的盛世,再到宋元明清的演变,深入探讨了宗教的独立性如何受到挑战,政治如何进行更精密的管控,以及政教关系如何不断融合、演变,甚至在关键时刻成为动摇王朝统治的因素。 魏晋南北朝 这一分裂动荡的时期,为宗教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玄学与佛教的结合,使得佛教在士族阶层中广泛传播,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文化艺术。道教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经典体系的构建,成为与佛教并驾齐驱的重要宗教。然而,政治的动荡也使得统治者在利用宗教方面更加灵活,或扶持特定宗教以巩固统治,或对过度的宗教势力进行压制。政权更迭频繁,宗教也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 隋唐时期 是中国古代文化融合的巅峰,政教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隋朝虽然短暂,但其统一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对佛教、道教以及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都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既尊奉佛教,又推崇道教,将宗教作为维系统治、提升统治者形象的手段。例如,唐朝统治者常以佛教的“转轮圣王”自居,以道教的神仙形象自我美化。然而,随着佛教势力的日益强大,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后,佛教寺院经济的垄断和社会财富的集中,引起了统治者的警觉。唐武宗的“会昌灭佛”,便是政治权力对强大宗教势力进行一次严厉的清理和管控的典型事件,显示了政治权力对宗教独立的容忍是有边界的。 宋朝 见证了理学的发展,理学作为一种儒学的新形态,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形而上学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官方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佛教和道教在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力。宋朝统治者一方面继续利用宗教维系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对宗教进行了更精细的管理,如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寺院事务。然而,面对强大的外部军事威胁,宋朝的统治也显露出精神力量的不足,这使得对宗教的依赖和运用更加复杂。 元朝 的建立,带来了蒙古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元朝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较为复杂,既利用藏传佛教巩固其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又对汉传佛教和道教进行一定程度的管理。宗教在元朝社会中扮演了更为多元的角色,既是统治工具,也成为民众的精神寄托,有时甚至成为反抗压迫的旗帜。 明朝 继承了元朝的政治遗产,在政教关系上表现出更强的集权色彩。明太祖朱元璋对佛教和道教进行了整顿,强调君权高于一切,并利用宗教教义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他提倡“神道设教”,将宗教的某些元素纳入其统治体系,以强化社会秩序。然而,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宗教也成为民间反抗活动的温床,例如白莲教等民间宗教的兴起,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严峻挑战。 清朝 作为一个满族建立的王朝,其政教关系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点。清朝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吸纳和利用汉族文化,尊奉儒学,另一方面也对藏传佛教等宗教采取了拉拢和利用的策略,尤其是在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方面。然而,随着西方宗教的传入,以及中国社会步入近代,传统的政教关系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有宗教色彩,但其本质是反封建的农民起义。而西方宗教的传播,则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为后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埋下了伏笔。 下卷 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宗教的独立性是如何在强大的政治权力面前不断被挑战、被规训,而政治权力又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宗教进行不同程度的管控、利用和融合。从表面上的“政教合一”到实际上的“政大于教”,从对宗教的利用到对宗教的警惕和压制,这部著作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政教关系不断演变、既有冲突又有融合的动态图景。 总而言之,这套 《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 (上下卷)是一部集史料考证、理论分析、宏观视野于一体的学术巨著。它以史为镜,深度挖掘了中国古代政治与宗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逻辑,更能为我们认识当下社会中政治与文化、信仰之间的互动提供深刻的历史启示。它是一部值得所有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