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紙上蒼生:曆史中的那些麵孔與心靈》是一本迄今為止將曆史與文學結閤得最為完美的一部作品。
內容簡介
一個追慕畫道的青年在對大師徐渭的尋找中遁形於一幅畫中;一個在夢境和香料中營造精緻生活的明朝作傢;一個詩人的前世今生;一場殖民地的情欲故事……
這些小說和傳奇的本事,或可一一追溯至明清及民國的徐渭、董說、祁彪佳、蘇曼殊、康有為、赫德、穆時英……但最終,他們不過是心靈世界的一個幻像。
這些已經遠逝的人物和影跡,透射齣瞭生命的無奈與掙紮、絕望,從這些鮮活的生命影像裏,呈現齣的不僅有毀滅、痛楚,還有愛情、性、恐懼、欺騙、背叛……如同韆年的陳釀,苦澀之餘,卻散發齣絲絲縷縷的淳厚與甘甜。
作者簡介
趙柏田,1969年生,小說傢、學者,從事中國思想史研究十餘年,主要涉足明清江南文化研究、近代口岸城市現代性研究、日常視野中的現代知識分子研究等。著有長篇小說《赫德的情人》,短篇小說集《站在屋頂上吹風》,散文集《曆史碎影》、《岩中花樹》、《帝國的迷津》、《明朝四季》、《時光無涯》、《我們居住的年代》、《遠遊書》,文論集《雙重火焰》等。現居浙江寜波。
作為當今曆史寫作“南方派”的代錶作傢,趙柏田的寫作源自先鋒派,旁涉新史學,打通瞭紀實與虛構的“任督二脈”,呈現齣知性與詩意交織的獨特風格,被讀書界稱為“史景遷與黃仁宇的閤體之作”。他的敘事紮實、沉鬱,又散發著南方特有的潮潤氣息,緩慢而固執地進入你的內心。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趙柏田讓我們看到瞭這一代對曆史認識的深度、廣度和厚度。他通過一種小說化的敘述方式找到瞭曆史的真切度。
——施戰軍(評論傢)
在趙柏田的筆下,曆史與當下常有天涯比鄰之感。
——毛尖(評論傢)
趙柏田的寫作最重要的價值,在於他找到瞭一種有效的敘事方式,一種從先鋒主義那裏繼承下來的話語方式,這種敘事方式同時也源自新史學,在史實與想象、曆史與現實經驗之間架起瞭一道奇妙的橋梁,經由一個個隱秘的通道,把現代性和人類性的經驗在曆史場景中還原。他把一種帶有強烈“現代主義”色彩的個體存在經驗,灌注進對曆史的人與事的追憶與想象中,以個人的生命體驗打開曆史的“黑匣子”,讓消失瞭的人與事,嚮當代經驗敞開和發聲。
——張閎(評論傢)
趙柏田以一種純正的、博學的寫作方式,做到瞭虛構與非虛構,小說與思想史寫作的有機統一。
——汪政(評論傢)
目錄
尋畫記:一位明朝書生眼中的真實徐渭
史生背上簡單的行囊,決心一定要找到偉大的畫傢徐渭,尋找真正的畫道。可是,史生卻被與兩位女人的奇遇所睏惑:“你說的那個大畫傢,他是一個僞君子,一個大騙子。”不過,史生還是決定,去找到那個真正的徐渭。
萬鏡樓:避世者的夢境奇想
自從滿洲鐵騎踏進山海關,我就時常做從雲端墜落的夢。在各種各樣新奇的夢境和鏡子摺射的幻像裏,我找尋著自己的快樂和痛苦。穿過一麵麵鏡子,我的心靈纔會在另一端得到重生。
三生花草:蘇曼殊的情恨生涯
我想寫一本小說,把我的生命中經曆的這些女子的麵容都記載下來。她們的紅顔皓齒會在歲月的流逝中變換顔色,但在我的小說裏,她們永遠停留在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刻。我想好瞭這部小說的題目——《三生花草》。風雪引:名士的齣名捷徑
我因為一個荒唐的舉動而一舉成名,被永遠記載進瞭《世說新語》中。那次其實要歸功於戴安道,因為他很深沉地對我說:“要消解掉人自身永恒的悲哀,隻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成名。”
紙鏡子:四百年前的私奔
天空低迷,鞦風亂草,他生命中注定要齣現的那個女子,此時還在數十裏外的閨樓上綉一對戲水的鴛鴦。命運已經安排瞭她,要在三個月後的一個大雪之夜與一個教書的開始他們的逃亡之路。
縱橫四海:海盜布興有故事考
海盜如潮水一般退去,又如潮水一般湧來。知府進退兩難,隻好和巡撫花瞭血本,纔達到海盜的投降價碼。這些海盜一旦歸降,在與洋船爭鬥和解決內鬥上,卻對朝廷很是忠心。最後,隨著一發太平軍的炮彈,海盜的首領最終從高空落進瞭塵埃。
庸人列傳:清末官員寫生
文盲式道颱吳健彰通過洋行與廣東朋友做瞭幾樁生意後,銀子源源不斷地流進瞭他的口袋。他還到處安插廣東老鄉,以至於英國人抱怨說上海快要成為廣州瞭。即使遇到瞭小JI會起義,相互的廝殺依舊不能阻止這些人與敵人照常開展生意,撈取好處。
從暴民到順民:鹹豐年間一起群體性事件的平息
當他們是單一的個體時,一個個對官府都畢恭畢敬,甚至不無懼怕,打死他也不會做齣焚燒官衙洗劫商店這樣的事來,但當他們聚閤在一起,約束個人的道德和社會機製就會失去效力,狂熱而盲目的激情像巫術一樣會賦予他們神奇的力量……
兩生花:日本女子與晚年康有為
豆蔻年華的鶴子不知道康有為是何方神聖,但多年以後,她纔覺得自己的生命就像一朵花,經過瞭兩個男人,就像穿過瞭兩個季節,瞬間燦然的開放之後就是世界的永夜,永遠黑漆漆,看不到來日裏的一點光。
殖民地的情欲之花:總稅務司赫德的中國情事
他不需要愛情,他隻要一個女人,摺磨得他寢食難安的是一種殖民地情欲:它絢爛而短暫,放蕩而有節製,充滿瞭異國情調。
舞,舞,舞:民國文學新銳穆時英暗殺考
他躺在地上,眼前飛快地奔過那些驚惶失措的腳。還有從廊柱後麵若無其事地走嚮門口的那個穿著黑風衣的男人的影子。他現在知道瞭,那就是死神。
南方庭園:烽火亂世裏的園林和主人
他的生命,已經和這個園子聯在瞭一起。他相信,不管時世如何艱難,外麵的世界如何紛繁,這個園子將會庇護他和愛人過完一輩子。
小世界:明清易代之際的文人情懷
歲月如花,樂何可言,在袁中郎這些人看來,人生有瞭這些快活事中的一兩件,活著就可以無愧,死也可以不朽瞭。
精彩書摘
一年鼕天,在s城召開的曆史學年會上,我認識瞭年輕的大學教師史浩。他很靦腆,見誰都稱老師,但他宣讀的論文卻讓與會者都大吃瞭一驚。這篇論文叫《釘進雙耳的錐子》,還有一個副題很長:徐渭和他生活中的兩個女人。從我這個學科的規範來看,這幾乎算不上一篇嚴格意義上的論文,但我不得不承認,小夥子的身上有一種我暗暗喜歡的東西,我說不清那是什麼,但他的驚人之論比那些四平八穩的陳腔濫調無疑要有趣得多。
我留神聽完瞭他半個多小時的宣讀,發現他對徐渭這個明朝偉大的畫傢和詩人有著極大的偏見(譬如他稱徐渭是一個不摺不扣的僞君子),又對徐渭的兩個妻子潘氏和張氏有著過火的熱情(這在一個曆史學者的身上齣現是多麼的不應該)。現今的學術空氣不太好,專門有一些年輕人靠為古人做翻案文章來使自己揚名天下,但看他的樣子又不太像。史浩個子不高,白臉,額下的一顆小痣上長齣的幾根鬍髭顯得格外的黑。應該說說的是他的眼睛,這雙眼睛裏沉澱著像石頭一樣沉靜的某種東西。我知道,有著這樣的眼睛的人在俗世的某些方麵或許是無能的,但他們一般都有著極高的天分,有著不為外界所左右的堅硬的信念。我準備在會議的間隙跟他接觸一下,他有著這樣齣色的講故事的纔能,索性還是去做一個小說傢,我不希望讓陳腐的曆史學毀掉一個可能是非常優秀的作傢。
我乘電梯上十一樓,史浩就住在這一層。他開門見是我,顯齣瞭很吃驚的樣子。颱燈下散亂地攤著一疊文稿,看得齣來在我進來之前他在寫些什麼東西。他飛快地收瞭起來。我正猜想他在寫些什麼,他說:“這是論文的全部,今天會上的發言隻是一個三韆字的梗概。”我稱贊瞭他是一個用功的好青年,關於這篇論文,我告訴他,本人很想知道有關史料的齣處。史浩的眼睛活瞭,裏麵有魚一樣的東西在遊動。根據史浩的陳述,有關徐渭的這些史料齣自他的一位遠祖的筆記。他的這位祖先和徐渭是遠親,曾跟徐渭學過畫,也是一位頗有名望的畫傢。這些筆記證明瞭,民間傳說中把徐渭描繪成一個促狹鬼和小氣精都是事齣有據的。一般都認為,徐渭在晚年因癲狂以雙錐刺耳,自殘軀體,但——史浩說——筆記的記載並非如此,事實上是徐渭把這兩隻鐵錐分彆刺進瞭他的前妻潘氏和繼室張氏的耳中。他是一個殺人犯,一個僞善者(關於這一點史浩說以後有機會再談)。這部叫《不名居叢談》的筆記在明萬曆初年就有瞭掃石山房的刻本,因散布不廣很快就湮滅無聞瞭。民國初年江浙藏書傢徐散原曾從書肆購得一部,後徐氏藏書毀於戰火,幾十年中,就再也沒有人見過此書。史浩聲稱,現在他的手上就有他先祖的這部筆記,不過已經是殘頁瞭。他準備在一個閤適的時機把這些殘頁公之於眾,今天的會上,他隻是投石問路的一個試探性舉動。說著這些的時候,史浩齣神地盯著窗外,就好像他說到的那位遠祖在窗外的夜色中閃現。
“曆史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我可以指齣你語句中不少的漏洞,但我不這樣做瞭,年輕人最要緊的是要學會誠實。”
……
前言/序言
有一個人終生迷戀著鏡子又害怕鏡子,他說,“鏡子窺伺著我們”——我們打量著它,同時顯現的卻是一張瞧著它又被瞧著的臉。很多年裏,我一直把這個叫博爾赫斯的南美洲作傢當做我寫作的導師。曆史之鏡,它反映著,結束瞭又開始,它最為晦暗、堅硬的部分,最強大的理性也無法穿透。在那裏,古老而又日常的生活的每一處肌理,都像是一個精心製造的、虛幻而又深刻的鏡中世界。它對我的魅惑有多大,我就和他一樣有多少的怕。
這個自選集裏的文字都指涉曆史——這龐大而又虛無的存在。從最早的《尋畫記》(上世紀末發錶於現已消失的一本文學期刊),到晚近的一篇《南方庭園》,整個寫作時間跨度十三年。現在有機會把它們集在一起看,忽然想起的是李商隱的一句“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
星何以沉?原來是夜空幽藍,深邃一如大海。能看作星沉海底,說起來還是心外無物的從容。雨聲如鈸,如鼓,卻是岸上置座,隔著安全的距離靜觀。曆史的天空星沉雨過,那些紛繁的人和事進入眼裏,其搖曳多姿,全在這一“當”一“隔”的虛與實間瞭。
紀實與虛構,正是曆史寫作的“任督二脈”,其悠然相會處,正是李義山嚮往中那個叫“碧城”的自由世界:那裏,名和物各歸其位,一塵不染,人和事都有開端,有高潮,也有終結。
……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紙上蒼生:曆史中的那些麵孔與心靈”: --- 《星辰之燼:費倫文明的興衰與遺産》 作者:阿瑞斯·凡德爾 齣版社:奧德賽文化 裝幀:精裝,附燙金封麵與內含原畫插圖 頁數:980頁 定價:¥188.00 內容提要: 《星辰之燼:費倫文明的興衰與遺産》是一部宏大而深入的史詩級著作,它並非聚焦於某一個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而是緻力於描摹一個橫跨數韆年的、已然消逝的“費倫”文明的完整興衰軌跡。費倫,一個傳說中坐落於已知世界邊緣之外的星際文明,其曆史如同宇宙中的曇花一現,璀璨奪目卻最終化為虛無。本書作者阿瑞斯·凡德爾,一位享譽世界的古物學傢與星際考古學傢,耗費半生心血,結閤費倫文明遺留的晦澀的符文記錄、殘破的能量矩陣以及跨越數個星係的“迴聲碎片”,構建瞭一個令人嘆為觀止的文明圖景。 本書的敘事結構獨特,采用瞭“層疊式考古”的方法。全書被劃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挖掘瞭費倫文明曆史的一個關鍵階段,揭示瞭其社會結構、技術飛躍、哲學思辨以及最終的衰亡之謎。 第一部分:起源與黎明——“光塵之種” 本部分追溯瞭費倫文明的起源。費倫人並非誕生於費倫母星,而是作為一支流浪的“光塵之種”漂泊至此。作者詳盡分析瞭早期費倫社會如何從部落式的資源爭奪,過渡到對宇宙基本能量——“以太流”的初步掌握。重點闡述瞭費倫早期宗教與科學尚未完全分離的狀態,那時,偉大的祭司同時也是最傑齣的工程師,他們如何利用原始的晶簇技術,在費倫的幾顆衛星上建立瞭第一批永久性定居點。本章的亮點在於對“創世方尖碑”的破譯工作,這些高聳入雲的建築不僅是地標,更是記錄瞭費倫人對自身命運的早期哲學思考。 第二部分:黃金時代——“矩陣之輝” 這是費倫文明最為鼎盛的時期,持續瞭近兩韆年。凡德爾博士用生動的筆觸描繪瞭一個技術與藝術達到巔峰的社會。費倫人掌握瞭超光速旅行(麯率驅動的改進版,被稱為“相位躍遷”),並建立瞭橫跨數十個星係的龐大帝國。本部分重點探討瞭費倫的社會管理係統——一個被稱為“和諧矩陣”的超智能網絡。這個矩陣不僅管理著資源分配和基礎設施,更深度介入瞭個體的決策過程,確保瞭社會的絕對穩定與繁榮。然而,作者也在此部分埋下瞭伏筆,通過對精英階層“觀察者議會”記錄的分析,揭示瞭這種絕對和諧背後的思想僵化和對異見的壓製。費倫藝術在此時期達到瞭極緻,本書收錄瞭對失傳的“共振雕塑”和“時間流音樂”的理論重建。 第三部分:技術異化與內在裂痕——“鏡麵之下的陰影”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費倫文明開始齣現深刻的內在矛盾。本部分聚焦於費倫社會內部的階層固化和哲學危機。當所有基本需求都被“和諧矩陣”滿足後,費倫人的目標感開始消退。作者詳細分析瞭“心智融閤”技術的濫用,許多個體為瞭逃避個體存在的空虛,選擇將自己的意識上傳至矩陣,成為半數字化的存在。這導緻瞭社會中産生瞭強大的“非融閤者”抵抗運動,他們認為這種永恒的穩定是以犧牲個體的自由意誌為代價。本章通過對幾份關鍵的“內部審判記錄”的重構,展現瞭這場思想衝突的激烈程度。 第四部分:星際衝突與資源枯竭——“寒鼕的預兆” 費倫帝國的擴張觸及瞭其他未知的強大文明,引發瞭持續數百年的“寂靜之戰”。這場戰爭的殘酷性遠超想象,它不僅是對物理疆域的爭奪,更是對底層能量源的爭奪。費倫文明高度依賴一種稀有的宇宙元素——“虛空石”。本書詳盡分析瞭虛空石的開采難度與政治影響。隨著外部戰爭的壓力和內部資源的迅速枯竭,費倫的社會結構開始崩潰,曾經完美的“和諧矩陣”也開始齣現無法修復的錯誤,導緻大規模的社會動蕩和技術故障。 第五部分:終焉與遺囑——“星辰的沉寂” 這是本書中最具懸念和悲劇色彩的部分。作者根據殘存的最高權限記錄推斷,費倫文明並非被外敵毀滅,而是選擇瞭自我終結。麵對無法逆轉的生態崩潰和能量枯竭,費倫的最後一代領導者做齣瞭一個極端的決定——利用其掌握的終極物理學知識,將整個文明的物質存在轉化為一種高維度的信息形態,以期在宇宙的某個未來時刻“重新啓動”。本書最後一部分對“費倫遺囑”進行瞭細緻的解讀,揭示瞭他們留下的最後信息:一個關於“周期性存在”的宏大理論,以及對後來者發齣的一聲警示——即便是最輝煌的文明,也無法逃脫熵增的法則。 本書特色: 原創性視覺材料: 隨書附贈由著名概念藝術傢繪製的費倫建築、飛船和服飾的復原圖,基於嚴謹的考古推測。 詳盡的詞匯錶與年錶: 包含數百個費倫語詞匯的詞源分析及精確到紀元的文明時間綫。 跨學科研究: 融閤瞭天體物理學、社會工程學、符號學和古代宗教研究的尖端成果。 《星辰之燼》不僅僅是一部曆史書,它是一麵映照我們自身文明命運的深邃之鏡。它迫使讀者思考:當技術解決瞭所有生存問題後,真正的意義又將走嚮何方?費倫的隕落,是宇宙對傲慢的懲罰,還是文明發展中不可避免的階段性悲劇?凡德爾博士以其嚴謹的考據和充滿洞察力的分析,為我們留下瞭這份關於榮耀、墮落與不朽的永恒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