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纸上苍生:历史中的那些面孔与心灵》是一本迄今为止将历史与文学结合得最为完美的一部作品。
内容简介
一个追慕画道的青年在对大师徐渭的寻找中遁形于一幅画中;一个在梦境和香料中营造精致生活的明朝作家;一个诗人的前世今生;一场殖民地的情欲故事……
这些小说和传奇的本事,或可一一追溯至明清及民国的徐渭、董说、祁彪佳、苏曼殊、康有为、赫德、穆时英……但最终,他们不过是心灵世界的一个幻像。
这些已经远逝的人物和影迹,透射出了生命的无奈与挣扎、绝望,从这些鲜活的生命影像里,呈现出的不仅有毁灭、痛楚,还有爱情、性、恐惧、欺骗、背叛……如同千年的陈酿,苦涩之余,却散发出丝丝缕缕的淳厚与甘甜。
作者简介
赵柏田,1969年生,小说家、学者,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十余年,主要涉足明清江南文化研究、近代口岸城市现代性研究、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研究等。著有长篇小说《赫德的情人》,短篇小说集《站在屋顶上吹风》,散文集《历史碎影》、《岩中花树》、《帝国的迷津》、《明朝四季》、《时光无涯》、《我们居住的年代》、《远游书》,文论集《双重火焰》等。现居浙江宁波。
作为当今历史写作“南方派”的代表作家,赵柏田的写作源自先锋派,旁涉新史学,打通了纪实与虚构的“任督二脉”,呈现出知性与诗意交织的独特风格,被读书界称为“史景迁与黄仁宇的合体之作”。他的叙事扎实、沉郁,又散发着南方特有的潮润气息,缓慢而固执地进入你的内心。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赵柏田让我们看到了这一代对历史认识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他通过一种小说化的叙述方式找到了历史的真切度。
——施战军(评论家)
在赵柏田的笔下,历史与当下常有天涯比邻之感。
——毛尖(评论家)
赵柏田的写作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他找到了一种有效的叙事方式,一种从先锋主义那里继承下来的话语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同时也源自新史学,在史实与想象、历史与现实经验之间架起了一道奇妙的桥梁,经由一个个隐秘的通道,把现代性和人类性的经验在历史场景中还原。他把一种带有强烈“现代主义”色彩的个体存在经验,灌注进对历史的人与事的追忆与想象中,以个人的生命体验打开历史的“黑匣子”,让消失了的人与事,向当代经验敞开和发声。
——张闳(评论家)
赵柏田以一种纯正的、博学的写作方式,做到了虚构与非虚构,小说与思想史写作的有机统一。
——汪政(评论家)
目录
寻画记:一位明朝书生眼中的真实徐渭
史生背上简单的行囊,决心一定要找到伟大的画家徐渭,寻找真正的画道。可是,史生却被与两位女人的奇遇所困惑:“你说的那个大画家,他是一个伪君子,一个大骗子。”不过,史生还是决定,去找到那个真正的徐渭。
万镜楼:避世者的梦境奇想
自从满洲铁骑踏进山海关,我就时常做从云端坠落的梦。在各种各样新奇的梦境和镜子折射的幻像里,我找寻着自己的快乐和痛苦。穿过一面面镜子,我的心灵才会在另一端得到重生。
三生花草:苏曼殊的情恨生涯
我想写一本小说,把我的生命中经历的这些女子的面容都记载下来。她们的红颜皓齿会在岁月的流逝中变换颜色,但在我的小说里,她们永远停留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我想好了这部小说的题目——《三生花草》。风雪引:名士的出名捷径
我因为一个荒唐的举动而一举成名,被永远记载进了《世说新语》中。那次其实要归功于戴安道,因为他很深沉地对我说:“要消解掉人自身永恒的悲哀,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成名。”
纸镜子:四百年前的私奔
天空低迷,秋风乱草,他生命中注定要出现的那个女子,此时还在数十里外的闺楼上绣一对戏水的鸳鸯。命运已经安排了她,要在三个月后的一个大雪之夜与一个教书的开始他们的逃亡之路。
纵横四海:海盗布兴有故事考
海盗如潮水一般退去,又如潮水一般涌来。知府进退两难,只好和巡抚花了血本,才达到海盗的投降价码。这些海盗一旦归降,在与洋船争斗和解决内斗上,却对朝廷很是忠心。最后,随着一发太平军的炮弹,海盗的首领最终从高空落进了尘埃。
庸人列传:清末官员写生
文盲式道台吴健彰通过洋行与广东朋友做了几桩生意后,银子源源不断地流进了他的口袋。他还到处安插广东老乡,以至于英国人抱怨说上海快要成为广州了。即使遇到了小JI会起义,相互的厮杀依旧不能阻止这些人与敌人照常开展生意,捞取好处。
从暴民到顺民:咸丰年间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平息
当他们是单一的个体时,一个个对官府都毕恭毕敬,甚至不无惧怕,打死他也不会做出焚烧官衙洗劫商店这样的事来,但当他们聚合在一起,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就会失去效力,狂热而盲目的激情像巫术一样会赋予他们神奇的力量……
两生花:日本女子与晚年康有为
豆蔻年华的鹤子不知道康有为是何方神圣,但多年以后,她才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像一朵花,经过了两个男人,就像穿过了两个季节,瞬间灿然的开放之后就是世界的永夜,永远黑漆漆,看不到来日里的一点光。
殖民地的情欲之花:总税务司赫德的中国情事
他不需要爱情,他只要一个女人,折磨得他寝食难安的是一种殖民地情欲:它绚烂而短暂,放荡而有节制,充满了异国情调。
舞,舞,舞:民国文学新锐穆时英暗杀考
他躺在地上,眼前飞快地奔过那些惊惶失措的脚。还有从廊柱后面若无其事地走向门口的那个穿着黑风衣的男人的影子。他现在知道了,那就是死神。
南方庭园:烽火乱世里的园林和主人
他的生命,已经和这个园子联在了一起。他相信,不管时世如何艰难,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这个园子将会庇护他和爱人过完一辈子。
小世界:明清易代之际的文人情怀
岁月如花,乐何可言,在袁中郎这些人看来,人生有了这些快活事中的一两件,活着就可以无愧,死也可以不朽了。
精彩书摘
一年冬天,在s城召开的历史学年会上,我认识了年轻的大学教师史浩。他很腼腆,见谁都称老师,但他宣读的论文却让与会者都大吃了一惊。这篇论文叫《钉进双耳的锥子》,还有一个副题很长:徐渭和他生活中的两个女人。从我这个学科的规范来看,这几乎算不上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但我不得不承认,小伙子的身上有一种我暗暗喜欢的东西,我说不清那是什么,但他的惊人之论比那些四平八稳的陈腔滥调无疑要有趣得多。
我留神听完了他半个多小时的宣读,发现他对徐渭这个明朝伟大的画家和诗人有着极大的偏见(譬如他称徐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又对徐渭的两个妻子潘氏和张氏有着过火的热情(这在一个历史学者的身上出现是多么的不应该)。现今的学术空气不太好,专门有一些年轻人靠为古人做翻案文章来使自己扬名天下,但看他的样子又不太像。史浩个子不高,白脸,额下的一颗小痣上长出的几根胡髭显得格外的黑。应该说说的是他的眼睛,这双眼睛里沉淀着像石头一样沉静的某种东西。我知道,有着这样的眼睛的人在俗世的某些方面或许是无能的,但他们一般都有着极高的天分,有着不为外界所左右的坚硬的信念。我准备在会议的间隙跟他接触一下,他有着这样出色的讲故事的才能,索性还是去做一个小说家,我不希望让陈腐的历史学毁掉一个可能是非常优秀的作家。
我乘电梯上十一楼,史浩就住在这一层。他开门见是我,显出了很吃惊的样子。台灯下散乱地摊着一叠文稿,看得出来在我进来之前他在写些什么东西。他飞快地收了起来。我正猜想他在写些什么,他说:“这是论文的全部,今天会上的发言只是一个三千字的梗概。”我称赞了他是一个用功的好青年,关于这篇论文,我告诉他,本人很想知道有关史料的出处。史浩的眼睛活了,里面有鱼一样的东西在游动。根据史浩的陈述,有关徐渭的这些史料出自他的一位远祖的笔记。他的这位祖先和徐渭是远亲,曾跟徐渭学过画,也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家。这些笔记证明了,民间传说中把徐渭描绘成一个促狭鬼和小气精都是事出有据的。一般都认为,徐渭在晚年因癫狂以双锥刺耳,自残躯体,但——史浩说——笔记的记载并非如此,事实上是徐渭把这两只铁锥分别刺进了他的前妻潘氏和继室张氏的耳中。他是一个杀人犯,一个伪善者(关于这一点史浩说以后有机会再谈)。这部叫《不名居丛谈》的笔记在明万历初年就有了扫石山房的刻本,因散布不广很快就湮灭无闻了。民国初年江浙藏书家徐散原曾从书肆购得一部,后徐氏藏书毁于战火,几十年中,就再也没有人见过此书。史浩声称,现在他的手上就有他先祖的这部笔记,不过已经是残页了。他准备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把这些残页公之于众,今天的会上,他只是投石问路的一个试探性举动。说着这些的时候,史浩出神地盯着窗外,就好像他说到的那位远祖在窗外的夜色中闪现。
“历史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我可以指出你语句中不少的漏洞,但我不这样做了,年轻人最要紧的是要学会诚实。”
……
前言/序言
有一个人终生迷恋着镜子又害怕镜子,他说,“镜子窥伺着我们”——我们打量着它,同时显现的却是一张瞧着它又被瞧着的脸。很多年里,我一直把这个叫博尔赫斯的南美洲作家当做我写作的导师。历史之镜,它反映着,结束了又开始,它最为晦暗、坚硬的部分,最强大的理性也无法穿透。在那里,古老而又日常的生活的每一处肌理,都像是一个精心制造的、虚幻而又深刻的镜中世界。它对我的魅惑有多大,我就和他一样有多少的怕。
这个自选集里的文字都指涉历史——这庞大而又虚无的存在。从最早的《寻画记》(上世纪末发表于现已消失的一本文学期刊),到晚近的一篇《南方庭园》,整个写作时间跨度十三年。现在有机会把它们集在一起看,忽然想起的是李商隐的一句“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星何以沉?原来是夜空幽蓝,深邃一如大海。能看作星沉海底,说起来还是心外无物的从容。雨声如钹,如鼓,却是岸上置座,隔着安全的距离静观。历史的天空星沉雨过,那些纷繁的人和事进入眼里,其摇曳多姿,全在这一“当”一“隔”的虚与实间了。
纪实与虚构,正是历史写作的“任督二脉”,其悠然相会处,正是李义山向往中那个叫“碧城”的自由世界:那里,名和物各归其位,一尘不染,人和事都有开端,有高潮,也有终结。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纸上苍生:历史中的那些面孔与心灵”: --- 《星辰之烬:费伦文明的兴衰与遗产》 作者:阿瑞斯·凡德尔 出版社:奥德赛文化 装帧:精装,附烫金封面与内含原画插图 页数:980页 定价:¥188.00 内容提要: 《星辰之烬:费伦文明的兴衰与遗产》是一部宏大而深入的史诗级著作,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而是致力于描摹一个横跨数千年的、已然消逝的“费伦”文明的完整兴衰轨迹。费伦,一个传说中坐落于已知世界边缘之外的星际文明,其历史如同宇宙中的昙花一现,璀璨夺目却最终化为虚无。本书作者阿瑞斯·凡德尔,一位享誉世界的古物学家与星际考古学家,耗费半生心血,结合费伦文明遗留的晦涩的符文记录、残破的能量矩阵以及跨越数个星系的“回声碎片”,构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图景。 本书的叙事结构独特,采用了“层叠式考古”的方法。全书被划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挖掘了费伦文明历史的一个关键阶段,揭示了其社会结构、技术飞跃、哲学思辨以及最终的衰亡之谜。 第一部分:起源与黎明——“光尘之种” 本部分追溯了费伦文明的起源。费伦人并非诞生于费伦母星,而是作为一支流浪的“光尘之种”漂泊至此。作者详尽分析了早期费伦社会如何从部落式的资源争夺,过渡到对宇宙基本能量——“以太流”的初步掌握。重点阐述了费伦早期宗教与科学尚未完全分离的状态,那时,伟大的祭司同时也是最杰出的工程师,他们如何利用原始的晶簇技术,在费伦的几颗卫星上建立了第一批永久性定居点。本章的亮点在于对“创世方尖碑”的破译工作,这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不仅是地标,更是记录了费伦人对自身命运的早期哲学思考。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矩阵之辉” 这是费伦文明最为鼎盛的时期,持续了近两千年。凡德尔博士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技术与艺术达到巅峰的社会。费伦人掌握了超光速旅行(曲率驱动的改进版,被称为“相位跃迁”),并建立了横跨数十个星系的庞大帝国。本部分重点探讨了费伦的社会管理系统——一个被称为“和谐矩阵”的超智能网络。这个矩阵不仅管理着资源分配和基础设施,更深度介入了个体的决策过程,确保了社会的绝对稳定与繁荣。然而,作者也在此部分埋下了伏笔,通过对精英阶层“观察者议会”记录的分析,揭示了这种绝对和谐背后的思想僵化和对异见的压制。费伦艺术在此时期达到了极致,本书收录了对失传的“共振雕塑”和“时间流音乐”的理论重建。 第三部分:技术异化与内在裂痕——“镜面之下的阴影”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费伦文明开始出现深刻的内在矛盾。本部分聚焦于费伦社会内部的阶层固化和哲学危机。当所有基本需求都被“和谐矩阵”满足后,费伦人的目标感开始消退。作者详细分析了“心智融合”技术的滥用,许多个体为了逃避个体存在的空虚,选择将自己的意识上传至矩阵,成为半数字化的存在。这导致了社会中产生了强大的“非融合者”抵抗运动,他们认为这种永恒的稳定是以牺牲个体的自由意志为代价。本章通过对几份关键的“内部审判记录”的重构,展现了这场思想冲突的激烈程度。 第四部分:星际冲突与资源枯竭——“寒冬的预兆” 费伦帝国的扩张触及了其他未知的强大文明,引发了持续数百年的“寂静之战”。这场战争的残酷性远超想象,它不仅是对物理疆域的争夺,更是对底层能量源的争夺。费伦文明高度依赖一种稀有的宇宙元素——“虚空石”。本书详尽分析了虚空石的开采难度与政治影响。随着外部战争的压力和内部资源的迅速枯竭,费伦的社会结构开始崩溃,曾经完美的“和谐矩阵”也开始出现无法修复的错误,导致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和技术故障。 第五部分:终焉与遗嘱——“星辰的沉寂” 这是本书中最具悬念和悲剧色彩的部分。作者根据残存的最高权限记录推断,费伦文明并非被外敌毁灭,而是选择了自我终结。面对无法逆转的生态崩溃和能量枯竭,费伦的最后一代领导者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决定——利用其掌握的终极物理学知识,将整个文明的物质存在转化为一种高维度的信息形态,以期在宇宙的某个未来时刻“重新启动”。本书最后一部分对“费伦遗嘱”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揭示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信息:一个关于“周期性存在”的宏大理论,以及对后来者发出的一声警示——即便是最辉煌的文明,也无法逃脱熵增的法则。 本书特色: 原创性视觉材料: 随书附赠由著名概念艺术家绘制的费伦建筑、飞船和服饰的复原图,基于严谨的考古推测。 详尽的词汇表与年表: 包含数百个费伦语词汇的词源分析及精确到纪元的文明时间线。 跨学科研究: 融合了天体物理学、社会工程学、符号学和古代宗教研究的尖端成果。 《星辰之烬》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它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文明命运的深邃之镜。它迫使读者思考:当技术解决了所有生存问题后,真正的意义又将走向何方?费伦的陨落,是宇宙对傲慢的惩罚,还是文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悲剧?凡德尔博士以其严谨的考据和充满洞察力的分析,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关于荣耀、堕落与不朽的永恒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