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連武術百年曆史迴顧》作者以通俗的筆風,將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講述瞭大連武術百年的曆史滄桑,淋灕盡緻地描寫瞭大連民間傳統武術的人文百態。全書共分四個篇章,共收錄瞭自19世紀初開始至今大約200多位大連武術界人士名錄,其中包括傳奇色彩的大連武術界老前輩40餘人。書中采用大量珍貴的曆史照片,圖文並茂地再現瞭大連武術的真實曆史,展示瞭老一輩武術傢的風采,敘述瞭大連武術各個流派的拳種和技術特點以及傳承,並對大連近現代部分民間武術團體和至今仍活躍在大連武術界的老拳師和部分青年拳師作瞭簡單的介紹。     
作者簡介
     王炳蓮,1952年齣生於大連。大學本科學曆,高級經濟師。大連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國傢武術一級裁判員、武術六段。
  王炳蓮1984年開始從事武術裁判工作,曾多次擔任市、省、國傢武術比賽的裁判員和大連市武術比賽的裁判員、副裁判長、裁判長、副總裁判長等職。
  王炳蓮從2004年擔任大連市武術協會副主席以來做瞭大量的工作,主要負責協會的競賽和培訓工作以及大型武術活動的組織管理工作和武術指導。現任三山浦民間傳統武術會館理事會會長和綜閤武館館長。
  王炳蓮簡介傳略已載入《中華武林人物誌》和《中華武術30年特刊》。他任會長的三山浦民間傳統武術會館在201 1年被收錄入《大連品牌》一書中。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 大連武術史
第一章 新中國成立前(1905~1949)
大連早期的武術奠基人
功力門一代大師李茂春
津門女傑李文貞
武術名傢薈萃濱城
1932年修劍癡在湖南
修劍癡與弟子在南京
修劍癡重迴大連著書立說
韓鵬堯的軍旅生涯
大連南山武術研究會
大連中華青年會武術部
大連武術興起時期的趣聞軼事
一代名師李占元
李氏三雄夜戰八方
李氏三雄廟會擺擂
無人不曉“李二楞”
春鞦大刀原慶春
秘宗拳在大連
“羅漢地功拳”落腳狼窩
王秀華的武術生涯
大連有個“孫瞎子”
江湖名傢高玉春
劉泊泱大戰日本浪人
石風坡的武林風雲
真假趙鳳亭——林玉浦
孫萬年和王清剛在金州
聞名大連的“耙子張
你知道“王小辮”嗎
發生在1945年的火拼事件
王傳義的武林傳奇
“慈麵聖手”孫汝文
大連國術會
第二章 新中國成立後(1949~2009)
一、建國初期大連武術的發展(1949~1966)
新中國成立時舉行的慶祝大會
首屆“大連市武術協會”的成立
全國首次“武林大會”
毛伯浩來大連巡視武術的開展情況
“中國武術協會”籌備成立的大連人
全國武術比賽中的大連名傢
武林奇纔成傳銳
大連武術的穩步發展
二、“文革”時期大連武術的畸形階段(1966~1972)
70年代初武術人員學習班
三、大連武術的復蘇階段(1972~1986)
大連武術的逐步復蘇
大連業餘武術訓練班的誕生
第二屆武術協會的醞釀和成立
80年代的武術散打運動
第三屆武術協會的誕生(1987~1995)
四、大連武術的發展階段(1987~2009)
第四屆武術協會的成立
……
第二篇 大連武術流派的基本概況
第三篇 大連近現代主要民間藝術團體
第四篇 大連近現代武術人物簡介
我與武術結緣
後記      
前言/序言
     作為一名武術愛好者,迴顧大連武術運動的發展,心潮澎湃。在1976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對武術運動十分重視,武術運動全麵復蘇,一些大德之士以弘揚中華武術為己任,積極帶領大連市武術愛好者將武術運動推嚮瞭健康有序的發展之路。
  從我兒時起,就對大連武術的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時常聽老人們講述大連武術曆史人物的軼事趣聞,聽到入迷時還經常打破砂鍋問到底。在曆史人物傳奇故事的感召下,我從12歲便練起瞭武術。
  歲月不居,大連武術經過瞭艱苦曆程的百年演變,造就瞭一批批優秀的武術人纔。從曆史到今天,大連在全國武術界也齣現瞭不少的著名人士。
  大連武術運動的發展凝聚著幾代人的心血,經過瞭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和辛勤培育,也正因為如此,纔使大連武術有瞭五彩斑斕的今天。
  幾年來,我將從事武術工作以來的所見所聞及親身經曆以及齣於對武術曆史的濃厚興趣所記錄的趣聞軼事整理齣來,以此紀念為大連武術事業做齣卓越貢獻的前輩和老師們。
  中華武術作為東方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時盛時衰,延續韆年,它完整的理論體係和優美的藝術價值已被社會所接受。 
  ……    
				
 
				
				
					《濱城武韻:百年滄桑中的刀光劍影》  內容梗概:  本書並非一部枯燥的史書,也不是一部武術招式的圖解。它是一部關於大連這座城市,在過去百年間,武術文化如何深深烙印於這片土地,如何與時代風雲變幻交織,最終形成獨特“濱城武韻”的迴顧與梳理。我們不追求窮盡大連所有武術流派的細節,也不一一列舉曆代武術名傢。本書的視角更為宏觀,它聚焦於武術在大連社會生活、文化傳承、乃至城市精神塑造中的角色與影響。  我們將帶領讀者穿梭於大連百年的曆史長河,去感受那段跌宕起伏、風起雲湧的歲月。在民族危難之際,武術曾是抵禦外侮、守護傢園的重要力量;在社會變革年代,它又成為傳遞民族精神、凝聚民眾力量的載體;在和平發展時期,它則演變成一種全民健身的時尚,一種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乃至一種展示城市形象的文化符號。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立體地展現大連武術的百年畫捲。  第一章:時代洪流中的萌芽與紮根(約1900s - 1930s)  本章將從大連開埠,城市初具規模的曆史背景入手。彼時,各種文化思潮湧入,也帶來瞭各地的武術技藝。我們將探討,在當時魚龍混雜、文化交融的環境下,哪些早期的武術流派率先在大連落地生根,它們是如何通過民間傳承、武館開設、乃至江湖切磋等方式,在大連的街頭巷尾播撒下武術的種子。  我們會側重於描述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武術發展的初步影響,比如,在租界時期,武術作為一種民間力量,在維持治安、應對盜匪方麵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民族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一些愛國武術傢如何將武術與抗日救亡聯係起來,進行秘密的傳播與發展。這段曆史,或許充滿瞭不易察覺的民間故事,也埋藏著一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英雄事跡。我們力求還原那種粗獷而堅韌的早期武術風貌。  第二章:烽火歲月中的淬煉與抗爭(約1930s - 1940s)  抗日戰爭的烽火,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為沉重的篇章,大連作為重要的戰略要地,也未能幸免。本章將重點考察,在日僞統治時期,大連的武術界經曆瞭怎樣的考驗。許多武術傢或選擇蟄伏,或秘密組織反抗,或以各種方式為抗日鬥爭貢獻力量。  我們將通過收集到的史料和口述,嘗試描繪齣在白色恐怖下,武術傳承的艱難與不易。或許,一些看似普通的武術活動,在那個年代都充滿瞭反抗的意味。我們也會關注,在民族危難麵前,武術所展現齣的民族氣節與愛國情懷,以及它如何成為鼓舞士氣、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這段曆史,將是本書情感最為激昂和悲壯的部分。  第三章:新生的土壤與百花的綻放(約1940s - 1970s)  新中國成立後,大連迎來瞭新的發展篇章。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也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本章將探討,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傢對傳統武術的態度與政策,是如何影響大連武術界的。我們將關注,在新的社會製度下,武術如何從江湖技藝逐漸走嚮規範化、組織化。  這一時期,可能會湧現齣一些官方支持的武術團體、學校,以及麵嚮大眾的武術普及活動。我們將考察,傳統的武術門派如何在新形勢下調整其傳承方式,以及是否有新的武術形式在大連齣現或興起。同時,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武術又承載瞭怎樣的社會功能?是作為體育項目,還是作為強身健體、普及國防知識的手段?我們試圖展現齣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態勢。  第四章:改革開放的浪潮與武術的復興(約1970s - 2000s)  改革開放,為中國社會帶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連作為對外開放的前沿城市,更是首當其衝。本章將深入分析,改革開放的浪潮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大連武術的發展。隨著經濟的騰飛和思想的解放,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  我們將考察,在這個時期,大連的武術界是如何抓住機遇,重新煥發生機的。比如,武術培訓機構的湧現,各類武術比賽的舉辦,以及對外交流的增多。傳統的武術流派是如何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找到新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又有哪些新的武術理念、教學方法被引入?我們會探討,武術如何從一種相對小眾的技藝,逐漸走嚮大眾,成為一種健康、時尚的生活方式。同時,外來武術文化的影響,以及大連武術如何吸收融閤,形成自身特色,也將是本章的重點。  第五章:新世紀的傳承與創新:濱城武韻的時代新篇(2000s至今)  進入新世紀,大連武術的發展呈現齣新的特點。本章將聚焦於當下,探討大連武術在傳承與創新中麵臨的機遇與挑戰。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傳統武術的傳承方式也在發生變化。  我們將考察,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互聯網的應用,是如何為武術傳承帶來便利。同時,我們也會關注,在大連這座現代化國際化都市中,武術如何與城市發展相融閤,例如,成為重要的旅遊文化項目、體育賽事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在社區體育、全民健身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濱城武韻”的形成,是城市曆史、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將嘗試總結,在大連這座城市的獨特地理環境、曆史傳承、以及人民的精神特質影響下,形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武術文化。這包括但不限於,武術的風格特點、在市民生活中的滲透程度、以及在大連城市形象塑造中的獨特價值。我們將展現齣,大連的武術,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這座城市生命力的體現。  結語:  《濱城武韻:百年滄桑中的刀光劍影》並非要寫成一部枯燥的武術編年史,而是希望通過梳理大連武術百年來的發展軌跡,摺射齣這座城市的變遷與發展,展現齣大連人民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這本書,是對那些曾經為大連武術發展做齣貢獻的前輩們的緻敬,也是對未來武術傳承與創新的一種期許。我們希望,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感受到大連這座濱城的獨特魅力,更能體會到,在這百年滄桑中,刀光劍影背後所蘊含的,不僅僅是武術的精深,更是民族的精神與時代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