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武术百年历史回顾

大连武术百年历史回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炳莲 著
图书标签:
  • 大连武术
  • 武术史
  • 地方武术
  • 历史文化
  • 体育史
  • 武术流派
  • 大连历史
  • 百年回顾
  • 中国武术
  • 武术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出版集团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504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20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7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连武术百年历史回顾》作者以通俗的笔风,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讲述了大连武术百年的历史沧桑,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大连民间传统武术的人文百态。全书共分四个篇章,共收录了自19世纪初开始至今大约200多位大连武术界人士名录,其中包括传奇色彩的大连武术界老前辈40余人。书中采用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再现了大连武术的真实历史,展示了老一辈武术家的风采,叙述了大连武术各个流派的拳种和技术特点以及传承,并对大连近现代部分民间武术团体和至今仍活跃在大连武术界的老拳师和部分青年拳师作了简单的介绍。

作者简介

  王炳莲,1952年出生于大连。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大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国家武术一级裁判员、武术六段。
  王炳莲1984年开始从事武术裁判工作,曾多次担任市、省、国家武术比赛的裁判员和大连市武术比赛的裁判员、副裁判长、裁判长、副总裁判长等职。
  王炳莲从2004年担任大连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负责协会的竞赛和培训工作以及大型武术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和武术指导。现任三山浦民间传统武术会馆理事会会长和综合武馆馆长。
  王炳莲简介传略已载入《中华武林人物志》和《中华武术30年特刊》。他任会长的三山浦民间传统武术会馆在201 1年被收录入《大连品牌》一书中。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大连武术史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1905~1949)
大连早期的武术奠基人
功力门一代大师李茂春
津门女杰李文贞
武术名家荟萃滨城
1932年修剑痴在湖南
修剑痴与弟子在南京
修剑痴重回大连著书立说
韩鹏尧的军旅生涯
大连南山武术研究会
大连中华青年会武术部
大连武术兴起时期的趣闻轶事
一代名师李占元
李氏三雄夜战八方
李氏三雄庙会摆擂
无人不晓“李二楞”
春秋大刀原庆春
秘宗拳在大连
“罗汉地功拳”落脚狼窝
王秀华的武术生涯
大连有个“孙瞎子”
江湖名家高玉春
刘泊泱大战日本浪人
石风坡的武林风云
真假赵凤亭——林玉浦
孙万年和王清刚在金州
闻名大连的“耙子张
你知道“王小辫”吗
发生在1945年的火拼事件
王传义的武林传奇
“慈面圣手”孙汝文
大连国术会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1949~2009)
一、建国初期大连武术的发展(1949~1966)
新中国成立时举行的庆祝大会
首届“大连市武术协会”的成立
全国首次“武林大会”
毛伯浩来大连巡视武术的开展情况
“中国武术协会”筹备成立的大连人
全国武术比赛中的大连名家
武林奇才成传锐
大连武术的稳步发展
二、“文革”时期大连武术的畸形阶段(1966~1972)
70年代初武术人员学习班
三、大连武术的复苏阶段(1972~1986)
大连武术的逐步复苏
大连业余武术训练班的诞生
第二届武术协会的酝酿和成立
80年代的武术散打运动
第三届武术协会的诞生(1987~1995)
四、大连武术的发展阶段(1987~2009)
第四届武术协会的成立
……
第二篇 大连武术流派的基本概况
第三篇 大连近现代主要民间艺术团体
第四篇 大连近现代武术人物简介
我与武术结缘
后记

前言/序言

  作为一名武术爱好者,回顾大连武术运动的发展,心潮澎湃。在1976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对武术运动十分重视,武术运动全面复苏,一些大德之士以弘扬中华武术为己任,积极带领大连市武术爱好者将武术运动推向了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从我儿时起,就对大连武术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听老人们讲述大连武术历史人物的轶事趣闻,听到入迷时还经常打破砂锅问到底。在历史人物传奇故事的感召下,我从12岁便练起了武术。
  岁月不居,大连武术经过了艰苦历程的百年演变,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武术人才。从历史到今天,大连在全国武术界也出现了不少的著名人士。
  大连武术运动的发展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经过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和辛勤培育,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大连武术有了五彩斑斓的今天。
  几年来,我将从事武术工作以来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以及出于对武术历史的浓厚兴趣所记录的趣闻轶事整理出来,以此纪念为大连武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和老师们。
  中华武术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时盛时衰,延续千年,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优美的艺术价值已被社会所接受。
  ……

《滨城武韵:百年沧桑中的刀光剑影》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史书,也不是一部武术招式的图解。它是一部关于大连这座城市,在过去百年间,武术文化如何深深烙印于这片土地,如何与时代风云变幻交织,最终形成独特“滨城武韵”的回顾与梳理。我们不追求穷尽大连所有武术流派的细节,也不一一列举历代武术名家。本书的视角更为宏观,它聚焦于武术在大连社会生活、文化传承、乃至城市精神塑造中的角色与影响。 我们将带领读者穿梭于大连百年的历史长河,去感受那段跌宕起伏、风起云涌的岁月。在民族危难之际,武术曾是抵御外侮、守护家园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变革年代,它又成为传递民族精神、凝聚民众力量的载体;在和平发展时期,它则演变成一种全民健身的时尚,一种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乃至一种展示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立体地展现大连武术的百年画卷。 第一章:时代洪流中的萌芽与扎根(约1900s - 1930s) 本章将从大连开埠,城市初具规模的历史背景入手。彼时,各种文化思潮涌入,也带来了各地的武术技艺。我们将探讨,在当时鱼龙混杂、文化交融的环境下,哪些早期的武术流派率先在大连落地生根,它们是如何通过民间传承、武馆开设、乃至江湖切磋等方式,在大连的街头巷尾播撒下武术的种子。 我们会侧重于描述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武术发展的初步影响,比如,在租界时期,武术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在维持治安、应对盗匪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一些爱国武术家如何将武术与抗日救亡联系起来,进行秘密的传播与发展。这段历史,或许充满了不易察觉的民间故事,也埋藏着一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英雄事迹。我们力求还原那种粗犷而坚韧的早期武术风貌。 第二章:烽火岁月中的淬炼与抗争(约1930s - 1940s) 抗日战争的烽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沉重的篇章,大连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也未能幸免。本章将重点考察,在日伪统治时期,大连的武术界经历了怎样的考验。许多武术家或选择蛰伏,或秘密组织反抗,或以各种方式为抗日斗争贡献力量。 我们将通过收集到的史料和口述,尝试描绘出在白色恐怖下,武术传承的艰难与不易。或许,一些看似普通的武术活动,在那个年代都充满了反抗的意味。我们也会关注,在民族危难面前,武术所展现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以及它如何成为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这段历史,将是本书情感最为激昂和悲壮的部分。 第三章:新生的土壤与百花的绽放(约1940s - 1970s) 新中国成立后,大连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章将探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传统武术的态度与政策,是如何影响大连武术界的。我们将关注,在新的社会制度下,武术如何从江湖技艺逐渐走向规范化、组织化。 这一时期,可能会涌现出一些官方支持的武术团体、学校,以及面向大众的武术普及活动。我们将考察,传统的武术门派如何在新形势下调整其传承方式,以及是否有新的武术形式在大连出现或兴起。同时,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武术又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功能?是作为体育项目,还是作为强身健体、普及国防知识的手段?我们试图展现出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态势。 第四章:改革开放的浪潮与武术的复兴(约1970s - 2000s) 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连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更是首当其冲。本章将深入分析,改革开放的浪潮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大连武术的发展。随着经济的腾飞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 我们将考察,在这个时期,大连的武术界是如何抓住机遇,重新焕发生机的。比如,武术培训机构的涌现,各类武术比赛的举办,以及对外交流的增多。传统的武术流派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又有哪些新的武术理念、教学方法被引入?我们会探讨,武术如何从一种相对小众的技艺,逐渐走向大众,成为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同时,外来武术文化的影响,以及大连武术如何吸收融合,形成自身特色,也将是本章的重点。 第五章:新世纪的传承与创新:滨城武韵的时代新篇(2000s至今) 进入新世纪,大连武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本章将聚焦于当下,探讨大连武术在传承与创新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我们将考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互联网的应用,是如何为武术传承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在大连这座现代化国际化都市中,武术如何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例如,成为重要的旅游文化项目、体育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社区体育、全民健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滨城武韵”的形成,是城市历史、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将尝试总结,在大连这座城市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传承、以及人民的精神特质影响下,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武术文化。这包括但不限于,武术的风格特点、在市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以及在大连城市形象塑造中的独特价值。我们将展现出,大连的武术,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这座城市生命力的体现。 结语: 《滨城武韵:百年沧桑中的刀光剑影》并非要写成一部枯燥的武术编年史,而是希望通过梳理大连武术百年来的发展轨迹,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展现出大连人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这本书,是对那些曾经为大连武术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们的致敬,也是对未来武术传承与创新的一种期许。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连这座滨城的独特魅力,更能体会到,在这百年沧桑中,刀光剑影背后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武术的精深,更是民族的精神与时代的脉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鲜活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读起来有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作者似乎深知,任何历史的洪流最终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所推动的。书中描绘的那些武术宗师或普通习武者,他们的奋斗、困惑、荣耀与失落,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在描述某一重要历史事件对武术界造成的冲击时,作者没有停留在事件本身,而是聚焦于某个流派掌门人是如何在动荡中艰难抉择、保护传承的。这种对“人”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层次感,让读者感受到的不只是冰冷的年代更迭,而是那些身处历史洪流中,依然坚守信念、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读完后,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历史年表,而是那些鲜活的面孔和他们坚韧不拔的故事。

评分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极其重要的梳理和总结,它展现出一种超越地域限制的文化自觉意识。作者在论述中,常常将武术的发展与当时的哲学思想、社会思潮进行横向的比较和论证,使得武术不再仅仅被视为一套技击方法,而被提升到了中华文化体系中一个独特的精神符号层面。这种宏大的文化视野,让原本可能局限于地方史范畴的内容,瞬间具有了更广阔的讨论空间和更深刻的哲学意蕴。每当读到作者阐述某种武术理念如何契合了特定的儒家或道家思想时,我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理解了这项技艺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对某一地域武术史的简单回顾,它是在为我们解读一种特定文化精神的载体与载道方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读物。封面采用的深色调搭配烫金字体,透着一股肃穆的历史感,让人不禁对内页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留意了排版细节,字体选择和行间距的处理都非常考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老照片和历史插图,清晰度和保存的完整度都让人惊喜。很多照片都是首次公开的珍贵影像资料,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更像是直接将我们拉回了那个特定的年代,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真实感。而且,作者在图片说明上下的功夫也很到位,每一张图片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这种用心程度,真的体现了一部严肃历史著作应有的专业素养。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阅读体验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无疑是一部值得收藏的艺术品级别的历史文献。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严谨得像一套精密的仪器,作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力去梳理和建构这个宏大的时间框架。它并非简单地将事件按时间顺序堆砌,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专题切入”与“脉络贯穿”相结合的手法。比如,它会集中笔墨探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武术流派的发展脉络,然后通过关键人物的生平轨迹,将这些分散的节点重新串联起来,形成一张完整且富有张力的历史网络。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切换所展现出的高超驾驭能力,他总能准确地把握住每一个转折点的内在驱动力,避免了历史叙述中常见的平铺直叙和枯燥乏味。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使得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敏感的读者,也能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领略到历史事件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拖泥带水。

评分

作者对细节的挖掘达到了近乎“考古”的程度,这份对史料的尊重和执着,是这本书最让我钦佩的地方。书中引用的许多史料来源都标注得极其清晰,包括一些地方志、家族谱系甚至口述访谈的交叉验证,都能看出作者在资料搜集上付出的非人努力。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一些特定武术技艺名称的考证过程,作者不仅给出了当下流行的说法,还追溯了其在不同年代的称谓变化,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解释。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是泛泛而谈的概述,而是充满了可供进一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正是这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支撑,构筑起了整部作品坚实可信的基石,让人在阅读时,每翻过一页都充满了对作者严谨治学的敬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