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学(第2版)

木材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一星,赵广杰 编
图书标签:
  • 木材学
  • 木材
  • 林业
  • 材料科学
  • 生物材料
  • 木材鉴定
  • 木材结构
  • 木材性能
  • 木材加工
  • 林产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68290
版次:2
商品编码:111697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木材学(第2版)》共分为4篇23章。第1篇:木材资源材料(第1~9章),第2篇:竹类资源材料(第10~12章),第3篇:藤类、灌木类资源材料(第13~14章),第4篇:作物秸秆类资源材料(第15—23章)。本书配有附录:中英文名词对照。本书可作为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材,还适用于林产化工、轻化工程(制浆造纸)、艺术设计(家具与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包装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亦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企业管理者学习参考。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绪论
第1篇 木材资源材料
第1章 树木的生长与木材的形成
1.1 中国特有树种和分布区概况
1.2 树木的生长与木材的形成
1.3 树干的构造
1.4 幼龄材
第2章 木材的宏观构造
2.1 木材的三切面
2.2 木材的主要宏观特征
2.3 木材的次要宏观特征
2.4 树皮的宏观特征
2.5 木材宏观识别
第3章 木材细胞
3.1 木材细胞的生成
3.2 木材细胞壁结构
3.3 细胞壁上的结构特征
第4章 木材显微构造
4.1 针叶树材的显微构造
4.2 阔叶树材的显微构造
4.3 组织、构造的变异
第5章 木材的化学性质
5.1 木材的化学组成
5.2 木质素
5.3 纤维素
5.4 半纤维素
5.5 木材抽提物
5.6 木材的酸碱性质
第6章 木材的物理性质
6.1 木材密度和比重
6.2 木材和水分
6.3 木材的电学性质
6.4 木材的热学性质
6.5 木材的声学性质
6.6 木材的光学性质
第7章 木材的环境学特性
7.1 木材的视觉特性
7.2 木材的触觉特性
7.3 木材的室内环境湿度调节特性
7.4 木材空间声学性质
7.5 木材的生物体调节特性
第8章 木材的力学性质
8.1 应力与应变
8.2 弹性与木材的正交异向弹性
8.3 木材的黏弹性
8.4 木材的强度、韧性与破坏
8.5 木材主要力学性能指标
8.6 影响木材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8.7 木材的容许应力
第9章 木材缺陷
9.1 木材缺陷概述
9.2 木材的主要缺陷
9.3 木材缺陷检测方法简介
本篇参考文献

第2篇 竹类资源材料
第10章 竹材资源分布
10.1 竹子的植物分类
10.2 竹类植物的地理分布
第11章 竹材的生物学特性与解剖构造
11.1 竹子的植物形态
11.2 竹子的生长与繁育
11.3 竹材解剖构造
第12章 竹材的性质
12.1 竹材的化学性质
12.2 竹材的物理性质
12.3 竹材的力学性质
本篇参考文献

第3篇 藤类、灌木类资源材料
第13章 藤类资源材料
13.1 资源分布概况
13.2 植物形态与细胞结构
13.3 化学和物理性质
13.4 几个重要的商品棕榈藤种
第14章 灌木类资源材料
14.1 灌木类资源概述
14.2 灌木材的构造和物理化学性能
本篇参考文献

第4篇 作物秸秆类资源材料
第15章 禾本科植物茎秆概述
15.1 禾本科植物茎秆的生物学构造与细胞形态
15.2 禾本科植物的细胞类型
15.3 禾本科草类纤维超微构造结构模型
第16章 稻草
16.1 稻草的资源分布
16.2 稻草的生物学构造与细胞形态
16.3 稻草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第17章 麦秸
17.1 麦秸资源分布
17.2 麦秸的生物学构造与细胞形态
17.3 麦秸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第18章 麻秆
18.1 麻秆资源分布
18.2 麻秆的生物学构造与细胞形态
18.3 麻秆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第19章 棉秆
19.1 棉秆资源分布
19.2 棉秆的生物学构造与细胞形态
19.3 棉秆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第20章 芦苇
20.1 芦苇资源分布
20.2 芦苇的生物学构造与细胞形态
20.3 芦苇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第21章 玉米秸
21.1 玉米秸资源分布
21.2 玉米秸的生物学构造与细胞形态
21.3 玉米秸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第22章 高粱秸
22.1 高粱秸资源分布
22.2 高粱秸的生物学构造与细胞形态
22.3 高粱秸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第23章 甘蔗渣
23.1 甘蔗资源分布
23.2 甘蔗的生物学构造与蔗茎的解剖构造
23.3 甘蔗渣的化学性质
本篇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名词对照

前言/序言


《木材学(第2版)》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木材这一自然界中最珍贵、最 versatile 的材料,从其科学本质到广泛应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作为一本修订更新的第二版,本书在继承第一版扎实基础的同时,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行业发展动态,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木材学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木材的生物学与结构基础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木材的生命起源。从一粒种子萌发,到一棵参天大树的形成,我们将详细剖析植物体内的木材生成过程。这包括对细胞壁的微观结构进行细致解读,阐述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主要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在木材整体结构中的作用。我们还将探讨木材的基本细胞类型,如管胞、导管、木射线、薄壁组织等,并分析它们的功能。通过对细胞层面的理解,读者将能更好地把握木材的物理和力学性质是如何由其内部结构决定的。 第二部分:木材的物理性质 本部分着重于木材的物理特性,这是理解和应用木材的关键。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密度与比重: 详细解释密度和比重在木材评估中的意义,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如树种、生长环境、含水率等。 含水率与吸湿性: 深入研究木材如何吸收和释放水分,不同含水率状态下的木材特性差异,以及平衡含水率的概念。我们将详细说明含水率对木材尺寸稳定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影响。 尺寸稳定性(干缩湿胀): 详细阐述木材由于含水率变化而产生的径向、弦向和轴向的尺寸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木制品加工和使用的重要影响。 导热性与电绝缘性: 分析木材在热传递和电传导方面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在建筑、绝缘材料等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声学性质: 探讨木材的吸声和传声特性,以及其在乐器制造、建筑声学等方面的应用潜力。 第三部分:木材的力学性质 木材的力学性能是其作为结构材料和工程材料的核心价值所在。本部分将全面介绍木材的各项力学指标: 强度: 详细分析木材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强度表现,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弯强度、抗剪强度以及抗冲击强度。我们将深入剖析不同方向(顺纹、横纹)上力学性质的巨大差异,并探讨影响木材强度的多种因素,如树种、缺陷(节子、裂痕)、含水率、年轮宽度等。 弹性模量与变形: 解释木材的弹性特性,以及其在受力下的变形规律。 硬度: 介绍木材的硬度测试方法(如詹卡硬度),并分析不同树种的硬度差异及其在耐磨损、抗冲击等方面的应用。 疲劳与耐久性: 探讨木材在长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衰减,以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耐久性表现,如抗腐蚀、抗虫蛀能力。 第四部分:木材的化学组成与改性 理解木材的化学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它。本部分将深入探讨: 主要化学成分: 详细介绍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其在木材中的比例,并分析它们对木材性能的影响。 次要化学成分: 介绍树脂、挥发油、色素、丹宁酸等,以及它们对木材颜色、气味、香气、防腐等特性的贡献。 木材的化学分析: 介绍常用的木材化学分析方法,为深入研究木材特性提供技术支撑。 木材改性技术: 重点介绍各种提高木材性能的改性方法,包括物理改性(如热处理、高压处理)和化学改性(如浸渍、交联),以及这些改性技术如何改善木材的尺寸稳定性、耐久性、力学强度和防火性能。 第五部分:木材的识别与分类 准确识别和分类木材是合理应用的前提。本部分将提供实用的指导: 宏观识别: 详细介绍通过观察木材的年轮、射线、导管分布、颜色、纹理、气味等宏观特征进行树种识别的方法。 微观识别: 介绍使用显微镜观察木材细胞结构(如导管、管孔、薄壁组织)进行精细识别的技术。 主要木材树种的特性介绍: 针对一些重要的商品材树种,如松木、橡木、胡桃木、桃花心木等,详细介绍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主要用途以及市场分布,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认识。 第六部分:木材的加工与利用 本部分将聚焦木材从原木到成品的转化过程,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木材的采伐与运输: 简述原木的采伐、集材、运输等环节。 木材的干燥: 详细介绍不同干燥方法(窑干、气干、蒸汽干燥等)的原理、工艺流程、优缺点,以及干燥对木材质量的影响。 木材的防腐与防虫处理: 介绍化学防腐、热处理等保护木材免受生物侵蚀的技术。 木材加工工艺: 概述锯材加工、单板制造、胶合板生产、刨花板/纤维板生产等基本工艺。 木材在建筑、家具、造纸、乐器、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结合木材的各项性能,详细阐述其在不同行业的具体应用实例,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 人造板材的发展与应用: 介绍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定向刨花板(OSB)等现代人造板材的制造原理、特性及其在装修和工程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部分:木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面对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和环境保护压力,本部分将关注木材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经营与木材采伐的可持续性: 探讨负责任的森林管理实践,确保木材资源的永续供应。 木材的回收与再利用: 介绍废旧木材的回收途径和再利用技术。 木材作为可再生资源的优势: 强调木材在碳储存、环保友好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木材科学与技术在生物基材料、绿色建筑、新材料开发等领域的发展前景。 本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旨在为林业、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建筑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权威、实用的参考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系统地掌握木材学的核心知识,深刻理解木材的特性,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科研活动中,为木材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木材的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都充满兴趣的读者,《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木材的“百科全书”,里面充满了各种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木材的分类和识别部分,作者通过对木材宏观特征,如生长轮、导管、射线等的细致描述,配以清晰的插图,让我能够轻松地分辨出不同种类的木材。这种识别能力,在旅行中、在古董市场、甚至是在逛家居店时,都给我带来了不少乐趣。而且,书中还提到了许多关于木材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象征意义,这让我看到了木材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例如,在一些传统建筑中,特定种类的木材被赋予了神圣或吉祥的寓意,这让我对木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其物理性能,而是上升到了文化层面。此外,作者对可持续林业和木材可持续利用的关注,也让我深受触动。书中介绍了如何科学地采伐木材,以及如何最大化地利用每一块木材,减少浪费,这让我看到了木材行业在环保方面的努力和未来发展方向。总而言之,这本书以一种温暖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了木材的多重魅力,让我对这种自然材料有了更深厚的感情和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关于“木材的语言”的解读。作者在介绍木材的各项性能时,不仅仅是列举数据,更重要的是,他是在帮助我“听懂”木材在“说什么”。比如,在讲解木材的导热性和导电性时,作者不仅仅是给出了导热系数和导电系数的数值,而是深入分析了木材的细胞结构和含水率如何影响这些性能。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木材在冬天摸起来不那么冰冷,以及它在一些特殊的电学应用中的限制。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书中还提到了木材的声学性能。作者解释了木材的密度、纤维结构以及含水率如何影响声音的传播和反射,这对于乐器制造,尤其是吉他、小提琴等弦乐器的制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之前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有些木材特别适合制作乐器,读完这一章,我才恍然大悟。这本书帮助我理解了木材的物理性质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木材的独特性,以及它为何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评分

对于我这种需要深入理解木材作为一种材料特性的读者来说,《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无疑是我的一个宝贵资源。它不仅仅是介绍木材的各种属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属性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在讲解木材的耐久性时,作者详细阐述了木材为什么会腐朽,以及哪些因素会加速这一过程,比如微生物的侵蚀、紫外线的照射等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防腐、防虫处理方法的原理和效果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包括渗透处理、表面涂层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这对于需要保证木材长期使用性能的工程项目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关于木材的防火性能,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释了木材燃烧的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改性处理来提高其阻燃性能。这部分内容对于建筑行业和消防安全领域的研究者来说,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知识。作者在论述过程中,经常引用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使得整个论述过程严谨而有说服力。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木材科学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专业、更深入地理解木材的本质,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它。

评分

从一个实际操作者的角度来看,《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且全面的参考框架。在我看来,最重要的部分是关于木材的缺陷和处理章节。书中详细列举了木材在生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缺陷,比如节子、裂纹、斜纹、变色等,并分析了这些缺陷对木材使用性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针对这些缺陷的详细修复和处理方法,从简单的填充、修补,到更复杂的拼接、加固,都给出了具体的指导。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需要处理木材缺陷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例如,针对木材的开裂问题,书中不仅分析了开裂的原因,还提供了多种有效的防止和修复方案,这让我学到了很多避免返工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技巧。而且,书中还对不同种类的木材加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让我对不同木材的加工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好地预测和规避风险。这本书的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性,让我觉得物超所值,是一本值得反复查阅的工具书。

评分

我必须诚实地说,《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木材的教材,更是一本关于“人类与木材共生”的深刻探讨。在书中,我看到了木材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是如何不断地探索和利用木材的。作者在介绍木材的各种用途时,不仅仅是列举了木材在建筑、家具、造纸等领域的应用,更是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例如,在讲述木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时,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风格的木结构建筑,还探讨了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如何通过技术进步来克服这些局限。这让我看到了木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此外,书中还对木材的加工和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传统的榫卯结构到现代的胶合、层压技术,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让我看到了人类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利用和发挥木材的潜力。这本书让我对木材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材料,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一种与人类文明共同演进的载体。

评分

《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不只是停留在对木材基本性质的介绍,而是更进一步地探讨了木材的“生命”和“衰败”的过程。关于木材的生物学特性,书中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讲解。从树木的生理结构,到木材细胞的形成,再到木材的“死亡”和“腐朽”,作者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我尤其对木材中微生物侵蚀的部分印象深刻,书中详细介绍了引起木材腐朽和变色的各种真菌和细菌,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活动规律。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木材特别容易腐烂,而有些则相对耐候。更重要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木材种类,以及进行适当的防腐处理来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这部分内容,对于从事户外木结构建筑、木制家具制作等领域的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它让我看到了木材作为一种有机材料,其生命的脆弱性,也看到了人类如何通过科学手段来延缓其衰败,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本书让我对木材的“生命周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尊重和珍惜这种自然赋予的宝贵资源。

评分

我必须承认,《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的内容,在某些方面,比我预期的要更为详尽和专业。特别是关于木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这一章节,我以前对此了解非常有限,但作者却用非常清晰的语言,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主要成分的化学结构入手,详细阐述了它们在木材性能中的作用。例如,木质素的含量和分布,对木材的硬度和抗压强度有着直接的影响,而纤维素的排列方式则决定了木材的拉伸强度。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木材在不同环境下的化学反应,比如在酸碱环境下的稳定性,以及与某些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这对于进行木材化学改性研究的专业人士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木材的生物降解性,以及如何通过化学处理来延缓或阻止这一过程。这部分内容让我深刻理解了木材作为一种天然有机材料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同时也看到了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来增强其耐久性的可能性。这本书的深度和学术性,让我受益匪浅,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木材的化学性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看到了木材背后隐藏的无穷奥秘。

评分

坦白说,作为一名对木材有初步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知识的爱好者,《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它不像一些技术手册那样,上来就丢给你一堆数据和公式,而是从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作者在讲解木材的物理性质时,花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湿度对木材的影响,包括吸湿、解吸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尺寸变化和力学性能的改变。这一点我尤其觉得重要,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木材的含水率控制是影响其使用寿命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书中还详细对比了不同树种的密度、硬度、强度等差异,并通过图表和数据的形式直观呈现,这对我筛选和选择适合特定用途的木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在制作家具时,了解不同木材的耐磨性和抗压性,可以直接指导我的设计和选材。而且,作者在讨论木材的加工性能时,也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的各种情况,比如不同切削角度对木材表面光滑度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木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这本书在这些方面的论述,都显得非常接地气,充满了实践智慧。读完之后,我对市面上各种木材的特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甚至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观察,大致判断出木材的种类和品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能力的提升,让我在面对木材时,不再是盲目地喜欢,而是有了更多理性的判断和选择。

评分

我不得不说,《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在对于木材的“力学性能”这一块的论述,让我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在我过去的概念里,木材的“强度”就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但这本书却将它细化到了不同的维度。作者详细解释了木材在受压、受拉、受弯、受剪等不同受力状态下的表现,以及这些性能如何受到木材密度、纤维方向、含水率等因素的影响。这对于需要进行木结构设计和计算的工程师来说,绝对是至关重要的信息。例如,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木材的抗弯强度和抗压强度,以及这些强度与木材密度之间的关系。这让我能够更准确地评估木材在承受载荷时的安全系数,从而避免结构失效的风险。而且,作者还深入探讨了木材的疲劳性能和冲击性能,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木材种类和加强结构设计来提高木材的整体力学性能。这部分内容,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如何在设计中充分发挥木材的优势,规避其劣势。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木材力学基础,让我能够更自信地面对各种木材应用挑战。

评分

《木材学(第2版)》这本书,我算是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啃下来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木材学”这个词听起来就挺枯燥的,而且又是“第2版”,不知道内容会复杂到什么程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感觉就完全变了。作者的文笔相当流畅,即使是讲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概念,比如木材的细胞结构、解剖特征,也没有让我觉得晦涩难懂。他用了大量的图例来辅助说明,那些精细的显微照片,简直就像在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微观的木材世界,让我看到了木材内部那些复杂而精巧的构造。特别是关于木材纹理和构造的部分,我以前对木材的认识仅限于“硬”和“软”,看了这本书之后,才了解到原来不同的树种,它们的纹理是如此的千变万化,有的像流动的丝绸,有的则像是沉稳的山峦。每一种纹理都蕴含着树木生长的历史和信息,这让我对木材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而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木材的各种性质,比如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木材的干燥和防腐处理的部分,这些内容对于我从事相关工作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实用了。作者不仅讲解了原理,还列举了许多实际操作的案例和注意事项,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实践经验。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木材的奥秘,让我觉得学习木材学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次充满发现的旅程。

评分

木质资源材料学(高等院校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

评分

2.5 木材宏观识别

评分

很小:≤0.350;小:0.351-0.550;中:0.551-0.750;大:0.751-0.950;很大:>0.950。[1]

评分

木材密度,以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两种为最常用。

评分

满意对于此次购物

评分

基本密度因绝干材重量和生材(或浸渍材)体积较为稳定,测定的结果准确,故适合作木材性质比较之用。在木材干燥、防腐工业中,亦具有实用性。

评分

2.3 木材的次要宏观特征

评分

第1章 树木的生长与木材的形成

评分

1.3 树干的构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