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

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澳] Owen E.Hughes(欧文·E·休斯) 著
图书标签:
  • 公共管理
  • 管理学
  • 政治学
  • 行政学
  • 公共政策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第四版
  • 入门
  • 理论基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16782
版次:4
商品编码:117560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公共管理英文版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休斯教授的《公共管理导论》是在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两种典范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撰写的,作者认为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典范,终将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全书详尽阐述了公共管理发展历程中的若干模式——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政策模式和治理模式,全面介绍了公共管理典范下的战略管理、领导力和人事管理、财政和绩效管理、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等内容,并审视了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是公共管理领域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一部公共管理入门教材。全书英文表述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可与中文翻译版配套使用,是一部理想的公共管理课程双语教材。

本书特色
(1)名家名作:本书为澳大利亚知名公共管理学者欧文?E?休斯的代表作品,由我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张成福教授撰写导读。
(2)影响力强:本书英文原著自首版以来畅销二十余年,被我国引进后,在公共管理学界和政府部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内容新颖:本书第四版增加了“治理”一章,对治理理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政府(government)与治理(governance)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及治理与网络的关系进行了重点论述。

作者简介

欧文?E?休斯(Owen E. Hughes)
国际知名的政治学家和公共行政学家,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公共政策、澳大利亚政治等。在加入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之前,休斯教授长期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任教,曾担任该校管理系系主任,并被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学、乔治城大学和我国的中国人民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公共管理导论》一书为其代表作,该书的出版确立了他在公共管理领域著名学者的地位。他还著有《澳大利亚政治》、《政府间关系与公共政策》等,都颇具影响。

目录

前言1
第1章变革的时代1
1.1引言1
1.2行政与管理3
1.3公共部门改革6
1.4公共部门变革的动力9
1.5公共管理学15
1.6结论17
第2章政府的角色19
2.1引言19
2.2公共部门的必要性21
2.3政府工具24
2.4作为公共政策基础的市场失灵28
2.5政府干预的阶段31
2.6政府的规模38
2.7结论41

第3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43
3.1引言43
3.2早期的行政44
3.319世纪的改革46
3.4韦伯的官僚制理论48
3.5威尔逊与政治控制52
3.6泰勒与公共行政54
3.7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59
3.8结论72

第4章新公共管理74
4.1引言74
4.2管理的内涵76
4.3管理方法的产生78
4.4管理的理论基础83
4.5新公共管理的问题85
4.6公共部门改革89
4.7对管理主义的批判94
4.8结论101

第5章公共政策103
5.1引言103
5.2公共政策、行政与管理105
5.3政策分析107
5.4经济性公共政策111
5.5政治性公共政策113
5.6基于证据的政策116
5.7政策分析的局限117
5.8结论121

第6章治理123
6.1引言123
6.2治理的内涵124
6.3公司治理131
6.4新公共管理的治理132
6.5治理与网络136
6.6结论:治理的有效性141

第7章管制、外包和公共企业144
7.1引言144
7.2管制145
7.3签约外包151
7.4公共企业:作为生产者的政府157
7.5关于民营化的争论160
7.6结论164

第8章利害关系人和外部环境166
8.1引言166
8.2外部关注的必要性167
8.3传统模式下的外部关系169
8.4作为一种管理职能的外部关系170
8.5利益集团172
8.6超越政策社群176
8.7外部依赖过度的诱发问题180
8.8结论184

第9章责任185
9.1引言185
9.2责任的概念187
9.3私营部门的责任187
9.4公共部门的责任190
9.5传统模式下的责任194
9.6管理主义模式下的责任197
9.7公共部门改革中的责任问题202
9.8结论205

第10章战略管理208
10.1引言208
10.2战略209
10.3私营部门的战略210
10.4公共部门的战略213
10.5战略计划模式214
10.6战略管理219
10.7对公共部门战略的批判223
10.8结论226

第11章领导力和人事管理228
11.1引言228
11.2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230
11.3领导力233
11.4人力资源管理240
11.5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一些问题245
11.6结论248

第12章财政和绩效管理250
12.1引言250
12.2政府预算251
12.3传统的财政管理256
12.4财政管理改革258
12.5绩效管理263
12.6对财政和绩效管理的批判266
12.7会计改革的问题267
12.8结论271

第13章电子化政府273
13.1引言273
13.2技术和传统的行政模式275
13.3电子化政府的产生278
13.4电子化政府的发展阶段280
13.5技术变革对官僚制的影响284
13.6电子化政府和公共部门改革287
13.7电子化政府的问题289
13.8结论293

第14章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管理295
14.1引言295
14.2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模式296
14.3行政模式的问题303
14.4公共部门改革304
14.5管理主义模式的问题310
14.6结论314

第15章结论:公共管理典范315
15.1引言315
15.2公共管理的典范316
15.3作为一种典范的传统公共行政318
15.4作为一种典范的新公共管理320
15.5作为一种典范的公共管理326
15.6公共部门改革的问题329
15.7结论335

参考文献338
索引360


Contents

List of Tables and Boxesvi
Prefacevii

1 An Era of Change 1
Introduction1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3
Public sector reform6
Imperatives of public sector change9
Public management as a field of study15
Conclusion17

2 The Role of Government19
Introduction19
The need for a public sector21
Instruments of government24
Market failure as the basis for public policy28
Phase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31
The size of government38
Conclusion41

3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43
Introduction43
Early administration44
The reform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46
Weber�餾 theory of bureaucracy48
Wilson and political control52
Taylor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54
Problems with the traditional model59
Conclusion72

4 Public Management 74
Introduction74
The meaning of management76
The beginnings of a management approach78
Theoretical bases of management83
The problem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85
Public sector reform89
Criticisms of managerialism94
Conclusion101

5 Public Policy 103
Introduction103
Public policy,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105
Policy analysis107
Economic public policy111
Political public policy113
Evidence�瞓ased policy116
Limitations of policy analysis117
Conclusion121

6 Governance 123
Introduction123
The meaning of governance124
Corporate governance131
Governance as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132
Governance and networks136
Conclusion: the usefulness of governance141

7 Regulation, Contracting and Public Ownership 144
Introduction144
Regulation145
Contracting out151
Public enterprise: government as producer157
The privatization debate160
Conclusion164

8 Stakeholders and External Constituencies 166
Introduction166
The need for an external focus167
External relations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169
External relations as a management function170
Interest groups172
Beyond the policy community176
Issues regarding over�瞨eliance on the outside180
Conclusion184


9 Accountability 185
Introduction185
The idea of accountability187
Accountability in the private sector187
Accountability in the public sector190
Accountability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194
A managerial model of accountability197
Accountability problems from public sector reform202
Conclusion205

10 Strategic Management 208
Introduction208
Strategy209
Strategy in the private sector210
Strategy in the public sector213
Strategic planning models214
Strategic management219
Criticisms of strategy in the public sector223
Conclusion226

11 Leadership and Managing People 228
Introduction228
Staffing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230
Leadership233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240
Some problems with the HRM changes245
Conclusion248

12 Financial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250
Introduction250
The government budget251
Tradi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256
Financial management reform258
Performance management263
Some criticisms of financial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66
Problems with the accounting changes267
Conclusion271

13 E�瞘overnment 273
Introduction273
Techn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administration275
The beginnings of e�瞘overnment278
E�瞘overnment stages280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bureaucracy284
E�瞘overnment and public sector reform287
Problems of e�瞘overnment289
Conclusion293

14 Public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295
Introduction295
The traditional model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96
Problems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model303
Public sector reform304
Problems with the managerial model310
Conclusion314

15 Conclusion: Paradigms in Public Management 315
Introduction315
Paradigms in public management316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model as a paradigm318
New Public Management as a paradigm320
Public management as a paradigm326
Issues in public sector reform329
Conclusion335

References 338
Index 360

精彩书摘

导读
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的加速推进,公共事务和政府不可治理性日益增强。处在这样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里,一个高效、有能力的政府是一国长治久安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西方国家相继陷入了滞胀困境,接踵而至的是政府财务危机和信任危机的爆发。为了化解政府合法性危机、维护社会稳定,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对其政府的组织形态和运作方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场旷日持久的政府变革运动几乎席卷全球,直至今天仍然持续着。变革既意味着对传统公共行政的反思与扬弃,也意味着对一种符合时代情境的新型政府治理典范的探寻与建构。不可否认的是,这场变革促使了一个更有效、更富有活力的政府的形成:从官僚制政府转向企业家政府;从层级节制转向扁平授能;从行政管制转向亲市场行为;从过程导向转向结果导向;从官僚本位转向顾客本位;从去人格化转向个体的能动负责。对于这股浪潮,一向有着不同的称谓,如新右派、新治理、管理主义、企业型政府、市场基准的公共行政等,它们都可被称为公共管理或“新公共管理”。对于“新公共管理”是否足以构成一种新的典范,仍存在广泛的争论。有些学者主张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典范,而另一些学者则反对在公共部门管理中应用典范变革的概念。
澳大利亚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教授欧文·E·休斯认为一种新的典范确已形成,并已替代了传统公共行政典范。在欧文·E·休斯看来,“公共管理”一词足以涵盖这一新典范的内容特质。“公共管理”典范摒弃了传统公共行政政治与行政二分、正
统官僚制的僵化教条,实现了从“行政”向“管理”的转变。它以公共选择以及其他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重新界定了政治领导人和行政官员之间的关系,形塑了一个更为弹性、灵活的政府组织形态,引入了更为有效、多样化的政府治理工具,明晰了政府与其外部环境要素间的互动关联。“公共管理”典范所包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已经付诸实践,并且发挥了卓越的功效。这也是作者将“公共管理”视为一种新型典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欧文·E·休斯并不认为“新公共管理”包含了一个典范构成的所有要素。他认为“新公共管理”的术语功能远大于它的理论功用,“新公共管理”的主要作用在于将分散的变革措施囊括于一个术语涵摄范围内而呈现给人们一个整体性概念。当然,欧文·E·休斯也指出,典范的变迁并不是对历史传统的完全抛弃,而是在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一种科学理性的扬弃。
《公共管理导论》正是欧文·E·休斯教授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两种典范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颇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公共管理导论》的出版确立了他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地位。
《公共管理导论》曾先后于1994年、1998年、2003年、2012年分别出版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我们在此翻译和介绍的是其第四版。第四版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做出了重大调整,作者重新撰写了部分章节,并对一些章节进行了修缮和删并。但本书的核心观点仍然是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政府治理典范,终将代替传统公共行政。本书大致上可划分为六部分。其中第1~2章阐释了一些基础性概念,介绍了公共部门变革的背景和必要性,概括了政府作为一个组织实体所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能和运用的工具。第3~6章详尽阐述了公共管理发展历程中的若干模式,包括传统
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公共政策模式以及治理模式。作者从基础理论流派、内涵概念、构成要素、问题局限性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对这几种模式进行了系统的阐释。第7~9章探讨了公共部门与外部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公共部门通过管制、
外包、公共企业经营以及民营化等方式与外部利益集团、政策共同体之间
互动。这一过程既能产生正面效果,也可能诱发负面问题,而贯穿于这一过程的责任问题亦值得重视。第 10~13章全面介绍了在公共管理典范下政府内部管理的内容与技术,包括战略管理、领导
力和人事管理、财政和绩效管理以及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第14章单辟章节,审视了发展中国家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趋势。第15章重申了本书的观点,进一步总结了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典范在理论上和实践中的良好特质,以及公共管理终将替代传统公共行政的必然性。总而言之,第四版较上一版,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和更为显著的时代回应性。
《公共管理导论》一书论点鲜明、论证有力、论据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具体而言,本书在以下几方面是值得称赞的:一是具备较强的时代性。本书全面客观地勾勒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政府变革运动的脉络与轨迹,它涉及了公共部门变革动力、变革阶段、改革措施、问题流弊、未来趋势等多方面内容。此外,它并没有把视野局限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是放眼世界,全面审视。二是全书贯穿着比较的逻辑思维。欧文·E·休斯正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和现代公共管理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传统公共行政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并且被公共管理典范取而代之的结论。三是本书言简意赅、语言通俗易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它既可以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基础性、入门性读物,也可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当然,诚如欧文·E·休斯所言,并不存在一个超越时空、地域的普适性公共管理典范。公共管理并非处于真空当中,而是时刻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着。因此,公共管理模式需与一国的政治秩序相一致、经济体制相配套、文化价值相契合、公民需求相适应。从这一层面来说,欧文·E·休斯的这本著作是以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为背景,其所提出的一些理论、原则与方法难免具有偏狭的地域主义色彩。读者需一眼看着书本,一眼盯着实践,辩证客观地看待书中的一些观点和内容。

前言/序言


《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 本书是一本面向公共管理领域入门学习者的权威教材,系统性地梳理了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实践方法与发展趋势。全书围绕着“公共性”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入剖析了政府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职能,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来回应公民需求、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核心内容梗概: 公共管理的演进与范式变迁: 本书首先追溯了公共管理从传统的“科层制”到“新公共管理”(NPM)再到“后新公共管理”的演进历程。读者将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的时代特征、核心理念及其对政府运作模式的影响。例如,NPM的引入如何强调效率、市场化和绩效导向,以及其后的反思和修正如何促使公共部门更加注重公民参与、伙伴关系和可持续性。 公共管理的核心理论框架: 书中详细介绍了理解公共管理现象的各种理论视角,包括但不限于: 官僚制理论: 韦伯的经典理论如何解释了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权力分配和运作逻辑。 公共选择理论: 该理论如何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政府行为、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和决策过程。 制度主义理论: 探讨制度在塑造公共政策和管理行为中的作用,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网络化治理理论: 分析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政府如何与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及公民社会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解决公共问题。 民主治理与公民参与: 强调公共管理不仅是技术性的过程,更是民主政治的实践,以及公民参与在提升政策合法性与有效性中的关键作用。 公共管理的关键领域与职能: 本书对公共管理的核心职能进行了系统阐述,涵盖了: 政策分析与制定: 介绍政策制定的过程、方法和评估技术,帮助读者理解政策是如何被提出、选择、实施和改进的。 组织管理与人力资源: 探讨公共部门的组织设计、领导力、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以及公务员制度等。 财务管理与预算: 阐述公共财政的运作机制,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审计以及财政问责。 公共服务提供与绩效评估: 分析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环境)的提供方式,以及如何通过量化指标和定性方法来衡量和提升公共服务的绩效。 危机管理与应急响应: 探讨在突发事件和危机面前,政府应如何组织协调、资源调动和信息沟通,以有效应对挑战。 公共部门的改革与创新: 本书高度关注公共部门的改革趋势,包括: 电子政务与数字化转型: 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改变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升行政效率和透明度。 绩效管理与问责: 介绍如何建立和实施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强化公共部门的责任意识。 公共部门的伦理与诚信: 探讨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如何维护公平、正义、透明和廉洁的价值观。 跨部门协作与整体政府: 分析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政府部门之间协同运作的重要性。 国际比较与未来展望: 本书还将视角拓展至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共管理实践,探讨全球化背景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并对公共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例如韧性治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实现等。 本书特色: 《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在内容组织上力求严谨而富有逻辑,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书中穿插了大量国内外经典案例和最新研究成果,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同时,本书注重引导读者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为未来从事公共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本书不仅是相关专业学生的首选教材,也是广大关心公共事务、希望了解政府运作机制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运作机制充满好奇的业余观察者,我最近偶然发现了《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我的初衷是想更深入地了解政府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公共政策是如何被制定和实施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并且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条文或制度,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公共管理背后的逻辑和智慧。 书中对公共管理基本概念的阐述,比如“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服务”等,都非常到位。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义的解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演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公共性”的辨析,它不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而是延伸到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等多个层面,这让我对公共管理的概念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公共管理的目标和价值时,反复强调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张力。他通过各种实际案例,展示了在追求效率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公平的牺牲,以及在强调公平的同时,如何避免效率的低下。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认识到公共管理并非一个简单的“最优解”问题,而是一个在多重目标之间不断权衡和取舍的复杂过程。 书中对公共政策生命周期的详细剖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从问题的识别、议程的设置、政策的制定、执行,到评估和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政策执行的章节,它不仅仅描述了政策落地的流程,更深入地分析了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比如组织冲突、资源限制、信息不对称等,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我对书中关于公共部门创新和改革的讨论非常感兴趣。作者并没有将公共部门描绘成一成不变的僵化机器,而是积极探讨了如何在体制内引入创新思维和工具,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书中介绍的“设计思维”、“敏捷管理”等在公共部门的应用,让我看到了公共服务创新的无限可能。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被书中对公共部门问责机制的探讨所吸引。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问责方式,如法律问责、政治问责、行政问责以及公众监督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这让我深刻理解到,公共部门的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此外,这本书在讨论跨部门协作和伙伴关系时,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见解。它不仅仅强调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更深入地分析了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我对书中关于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的论述也尤为关注。作者详细阐述了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如何赋能公共服务,提升治理能力,同时也警示了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而富有感染力。作者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现代社会运作机制的窗口。它不仅让我对公共管理有了系统而深入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浓厚兴趣,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一名公民,如何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评分

作为一名对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抱有浓厚兴趣的科技爱好者,我近期阅读了《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以其对数字技术和信息时代的深刻洞察,为我描绘了未来公共管理的新图景,让我对接下来的智慧治理充满了期待。 书中对“数字政府”和“电子政务”的深入探讨,令我耳目一新。作者不仅介绍了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提升服务效率和透明度,还详细分析了电子政务在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大数据在公共决策中的应用”的论述很感兴趣,它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将更加依赖于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的决策支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信息时代的公共管理挑战”时,展现了其前瞻性的视野。它讨论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鸿沟、算法偏见等新兴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让我意识到,信息技术在为公共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书中对“智慧城市”和“物联网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的讨论,也紧扣时代脉搏。作者强调了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城市管理,提升公共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并介绍了一系列创新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城市生活将更加便捷、高效和可持续。 对公共部门“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介绍了如何推动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技术系统的全面升级,以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需要更加灵活、开放和富有创新精神。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管理中“技术滥用”、“数据泄露”等风险,并尝试从技术伦理、法律法规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将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 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介绍了人工智能如何应用于政策分析、风险预测、个性化服务等多个领域,以提升公共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关于信息技术如何重塑未来公共管理的全景式解读。它不仅让我对未来的智慧治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浓厚兴趣,让我对接下来的技术探索充满了动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理论充满探索精神的求知者,我最近拜读了《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理论分析,为我构建了一个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理论体系,让我对公共管理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书中对公共管理理论演进的梳理,从早期的“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后新公共管理”,脉络清晰,逻辑严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理论,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主张、优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发展。这让我能够深刻理解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不断适应社会变迁和时代需求的。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官僚制”的深入剖析,它从韦伯的经典理论出发,详细分析了官僚制的特征、优势和劣势,以及在现代公共管理中面临的挑战。这让我能够批判性地看待官僚制,并理解为何改革成为公共管理永恒的主题。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反复强调了“理性选择”和“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他分析了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如何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来做出最优的决策。 书中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绩效评估指标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绩效评估来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这让我意识到,绩效评估是衡量公共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管理中存在的“权力寻租”、“寻租行为”等问题,并尝试从制度设计和道德约束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公共管理在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同时,也必须关注廉洁和公正。 书中关于公共部门的创新和变革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介绍了各种鼓励创新、推动变革的机制和方法,比如引入竞争、鼓励试验、建立学习型组织等。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需要更加灵活、开放和富有创新精神。 我对书中关于公共部门的伦理和道德建设的论述也颇为赞赏。它强调了公共管理者作为“公仆”,应具备的职业操守、道德准则以及对公众负责的态度。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理论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本质和演进。它不仅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疑问,更激发了我对公共理论和实践的浓厚兴趣,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公平和正义有着强烈追求的普通市民,我近期阅读了《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以其对公共服务和公民权利的关注,让我深感共鸣,并对我如何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产生了新的认识。 书中对“公共利益”的深入探讨,让我认识到公共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和维护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作者不仅解释了公共利益的涵义,还分析了在实践中如何识别、界定和实现公共利益。这让我明白,每一次公共管理决策的背后,都应该以增进公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公共服务”的论述,它详细介绍了公共服务的性质、种类、供给方式以及质量标准。作者强调了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和有效性,并分析了如何通过改革来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优质的公共服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公民参与”的论述。它详细介绍了公民参与的各种形式和途径,比如投票、请愿、听证会、社区协商等,并分析了如何保障公民的参与权,如何发挥公民参与在提升公共管理质量方面的作用。这让我认识到,作为公民,我们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中。 书中对“政府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的强调,也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内容、形式以及法律保障,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公开透明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民众的信任度。这让我明白,一个开放、透明的政府才能更好地赢得民心。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管理中存在的“腐败”、“低效”、“不公”等问题,并尝试从制度设计、监督机制、道德教育等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尽管面临挑战,但公共管理依然在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 书中关于“公共问责”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问责机制,比如法律问责、政治问责、行政问责以及社会问责,并分析了如何建立有效的问责体系,确保公共权力受到约束。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公共管理与公民权利之间关系的深刻视角。它不仅让我对公共管理的目标和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激发了我作为公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争取公共利益的强烈愿望,让我对接下来的社会参与充满了信心。

评分

作为一个对国家治理体系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市民,我最近阅读了《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和维护一个良好运转的社会的指南。 书中对公共管理的核心要素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包括目标设定、资源配置、组织设计、决策制定、执行监督等。作者在论述每个要素时,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让我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其重要性和复杂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有效治理”的讨论,它将公共管理的目标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强调了治理的合法性、回应性、透明度和参与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共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协调机制。这让我理解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政府体系是如何通过精密的组织设计和分工协作来运转的。 书中对公共预算和财政管理章节的论述,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它不仅仅解释了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审计流程,更深入地分析了预算在实现政府目标、引导经济发展、调节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的关键作用。我了解到,每一笔公共资金的支出,都凝聚着复杂的决策过程和价值取舍。 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分析了公共部门招聘、培训、激励、考核等各个环节的特点和挑战,以及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廉洁、专业的公务员队伍。这让我意识到,人是公共管理中最宝贵的资源,如何发挥人的潜力,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 书中对公共政策分析和评估的章节,更是让我对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介绍了政策制定的各种方法和工具,还强调了政策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评估来不断改进和优化政策。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管理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它直面官僚主义、效率低下、腐败等难题,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了公共管理不断自我革新和进步的活力。 书中关于公民参与和民主治理的论述,也让我深受启发。它强调了公民在公共管理中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参与机制来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回应性。 我对书中对公共部门改革的深入分析也颇为赞赏。它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公共部门改革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它不仅解答了我心中的许多疑问,更激发了我对公共服务和治理的浓厚兴趣,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能够为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学理论和实践有着浓厚兴趣的观察者,我近期阅读了《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以其对社会结构、群体行为和权力关系的深刻分析,为我理解公共管理的社会学维度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书中对“社会资本”和“网络治理”的探讨,令我印象深刻。作者分析了社会资本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构建和利用社会网络来提升治理效能。这让我看到,公共管理并非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而是需要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和合作。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利益集团”和“寻租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它揭示了不同利益群体如何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施加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防范和治理寻租行为。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公共管理决策背后的社会力量。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公民不服从”和“社会运动”的讨论。作者分析了这些现象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理解和回应民众的不满和诉求。这让我看到,公共管理需要关注社会动态,并具备包容和调整的能力。 书中对“公共部门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观如何影响公共管理的实践,以及如何塑造和传承公共部门的职业伦理。这让我意识到,公共管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关乎价值和理念的实践。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管理中存在的“社会排斥”、“数字鸿沟”等问题,并尝试从社会公平和包容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需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并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 书中关于“社会治理创新”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介绍了各种鼓励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管理,共同解决社会问题的创新模式。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将更加注重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公共管理的社会学视角。它不仅让我对公共管理的社会基础和运作逻辑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社会结构、群体互动和权力运作的浓厚兴趣,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公共管理。

评分

作为一名对组织行为学和领导力理论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我近期拜读了《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以其对组织结构、领导力以及激励机制的详尽分析,为我提供了理解公共部门运作的深刻洞察。 书中对“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的解析,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不仅介绍了不同层级、不同职能部门的设置原则,还深入分析了组织内部的权力分配、信息流动和协调机制。这让我能够理解为何公共部门的运作有时会显得复杂和低效,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组织设计来提升效率。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公共部门领导力”的论述。它超越了传统的管理概念,强调了公共领导者应具备的愿景设定、变革推动、利益协调以及道德垂范等特质。这让我认识到,优秀的公共管理者不仅是执行者,更是变革的引领者和社会的建设者。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的探讨。作者分析了不同类型的激励方式,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以及职业发展激励,并深入分析了它们在公共部门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如何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书中对“组织文化”和“变革管理”的讨论,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分析了公共部门组织文化形成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变革管理策略来克服阻力,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这让我意识到,组织的变革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调整,更关乎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部门中“官僚主义”、“保守思想”等阻碍变革的因素,并尝试从领导力的作用、沟通策略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公共部门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智慧。 书中关于“团队建设”和“冲突管理”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介绍了如何构建高效的团队,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组织内部的冲突,以维护组织的和谐与稳定。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公共部门组织行为和领导力的深刻视角。它不仅让我对公共部门的运作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组织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浓厚兴趣,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公共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评分

作为一名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充满探索欲望的年轻人,我最近阅读了《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以其前瞻性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描绘了一幅幅关于未来公共管理的面貌,让我对接下来的社会发展充满了期待。 书中对“数字治理”和“智慧城市”等新兴概念的深入探讨,令我耳目一新。作者不仅介绍了这些概念的核心内涵和发展现状,还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如何重塑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数据驱动决策”的论述很感兴趣,它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将更加依赖于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的决策支持。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挑战时,展现了其宏大的视野。它讨论了跨国合作、全球治理、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让我意识到,公共管理已经不再是单一国家内部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协调。 书中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治理的讨论,也紧扣时代脉搏。作者强调了公共管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介绍了一系列创新的绿色治理模式和政策工具。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对公共部门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受到了作者的高度关注。它不仅介绍了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竞争等方式,还强调了组织文化的变革、人才的培养以及对失败的容忍度。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需要更加灵活、开放和富有创新精神。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部门面临的挑战,比如技术鸿沟、数据安全、公民隐私等问题,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将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 书中关于公共部门韧性和危机管理能力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在面对突发事件和危机时,如何构建有效的应急响应体系,提升应对能力。这让我看到,未来的公共管理将更加注重预警、预防和快速反应。 我对书中关于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讨论也颇为赞赏。它介绍了各种提高信息公开水平、加强与公众沟通的有效方式,以及如何构建信任的社会关系。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关于未来公共管理发展的宏观框架。它不仅让我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的浓厚兴趣,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索充满了动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事件和制度演变有着深厚兴趣的爱好者,我近期阅读了《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以其对历史视角的运用和对制度演变的分析,为我理解现代公共管理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书中对公共管理历史演进的梳理,从早期的国家建构到现代的民主治理,清晰地展现了公共管理理念和实践的变迁。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叙述,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如何影响了公共管理的形态和发展。这让我能够深刻理解到,今天的公共管理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国家能力”和“政府有效性”的探讨。它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建构和提升国家能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并论述了政府有效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让我能够批判性地看待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政府的运作模式。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公共部门改革”的案例分析。它通过梳理不同国家在推进公共部门改革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总结了改革的成功因素和失败教训。这让我能够从历史的维度来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书中对“官僚制的历史演变”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官僚制的产生、发展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这让我能够理解到,官僚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化和适应。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管理在历史发展中遇到的挑战,比如权力滥用、效率低下、不公等问题,并尝试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这让我看到,对历史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下的公共管理难题。 书中关于“政策的历史评估”的讨论,也让我深受启发。它介绍了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来评估一项政策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以制定更有效的未来政策。 总而言之,《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公共管理体系形成的历史视角。它不仅让我对公共管理的演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和制度分析的浓厚兴趣,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时空维度来审视公共管理。

评分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并且对未来职业方向充满迷茫的大学生,我最近入手了这本《公共管理导论(第四版)》。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就被它严谨又不失活泼的编排方式深深吸引。不同于一些枯燥乏味的教科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虽然讨论的是宏大而复杂的公共管理议题,但作者却能用通俗易懂的例子和比喻来解释深奥的理论,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快速抓住核心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公共管理理论的梳理,比如新公共管理、后新公共管理等,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理论,更深入地剖析了这些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主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和演变的逻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来自真实的世界,涵盖了不同国家、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细致解读,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公共管理原则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被应用和检验的。比如,在讲到绩效管理时,书中引用了某城市如何通过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来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案例,详细描述了评估指标的设定、数据收集、结果分析以及后续的改进措施。这个案例让我对绩效管理不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解,而是有了更深刻的感悟,甚至开始思考自己在未来工作中如何能够运用类似的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这本书在梳理公共管理体系的构成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它系统地介绍了政府部门的组织架构、权力运行机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以及公共预算、人力资源管理等关键环节。这种系统性的介绍,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公共管理地图,让我能够在一个宏大的框架下理解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尤其是在讲解公共预算的章节,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和监督的流程,还深入分析了预算在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以及权力制衡方面的重要作用。这让我意识到,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公共管理理念和价值取向。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公共管理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书中并没有回避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比如官僚主义、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腐败风险等等。相反,它直面这些问题,并尝试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提出应对策略。例如,在讨论如何提升政府透明度时,书中介绍了一些创新的技术手段和制度设计,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开放数据倡议等。这些内容不仅让我认识到公共管理面临的复杂性,也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和方向,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书中对于公共服务提供模式的探讨也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政府直接提供服务的方式,还详细介绍了市场化、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社会组织参与等多种模式,并对每种模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潜在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种多元化的视角,让我认识到公共服务并非只有一种固定的供给方式,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进行灵活选择和组合。我尤其对PPP模式的介绍很感兴趣,书中详细阐述了PPP的运作机制、关键成功因素以及面临的挑战,这让我对未来可能参与的公私合作项目有了初步的认识。 另外,这本书在阐述公共部门的伦理与责任方面,也做得相当到位。它强调了公共管理者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所应具备的职业操守、道德准则以及对公众负责的态度。书中通过对一些负面案例的剖析,警示我们不当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通过正面典型的介绍,激励我们追求更高的职业标准。对公民参与和民主治理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理解到有效的公共管理离不开公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以及民主监督的重要性。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引用和参考资料非常丰富,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每章末尾的参考文献列表,都指向了相关领域的重要学术著作和研究论文,这对于我进行学术研究或撰写论文非常有帮助。我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查阅更详细的资料,对某个特定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索。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扇通往更广阔学术海洋的窗口。 书中对公共管理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展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分析当前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对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治理等新兴议题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让我对公共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让我感觉到,公共管理并非一成不变的学科,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演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时所投入的细致和耐心。无论是在理论框架的搭建,还是在案例的选择与分析,亦或是在语言的表达上,都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用心。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易于理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门槛。 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公共管理知识的入门读物,更是一份指引我探索公共服务领域、激发我投身公共事业的启迪之作。它以其全面、深入、易懂的特点,为我打开了认识公共管理的大门,并为我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职业道路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评分

网上购买,方便快捷,性价比高

评分

正货,完好,快速,满意,好评。

评分

正货,完好,快速,满意,好评。

评分

网上购买,方便快捷,性价比高

评分

经典英文,需要认真看,教材类的经典。

评分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装帧很精美送货特别快

评分

真是很值得拥有的一本图书,推荐给大家。

评分

很好

评分

经典英文,需要认真看,教材类的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