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礁测绘技术与方法

海岛礁测绘技术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党亚民,程鹏飞,章传银 等 著
图书标签:
  • 测绘技术
  • 海岛测绘
  • 礁体测绘
  • 海洋测绘
  • 地理信息系统
  • 遥感技术
  • 数据处理
  • 精度控制
  • 工程测量
  • 海岸线测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测绘出版社
ISBN:97875030272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02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4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岛礁测绘技术与方法》全面总结海岛礁测绘技术最新研究成果,分别对海岛礁大地基准、海岛礁垂直基准、海岛礁识别定位、海岛测图、海岛岸线测量及海岛礁地图整合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海岛礁测绘技术与方法》在叙述上力求深入浅出,并结合海岛礁测绘工作的实际需求,以便读者掌握海岛礁测绘有关技术与方法。
  《海岛礁测绘技术与方法》可作为相关地学领域科研人员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海岛礁测绘、卫星定位导航、航空航天遥感等行业从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海岛礁测绘技术进展
1.3 海岛礁测绘技术与方法

第2章 海岛礁大地基准
2.1 概述
2.2 大地基准基本理论
2.3 海岛礁大地基准的建立与维持
2.4 卫星快速定位控制测量
2.5 几何基准与物理基准并置技术
2.6 海岛礁大地基准应用

第3章 垂直基准与重力基准
3.1 概述
3.2 垂直基准的定义与实现
3.3 重力基准与潮汐基准
3.4 地球重力场与海洋潮汐
3.5 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
3.6 深度基准面的确定方法
3.7 高程深度基准转换与传递技术

第4章 海岛礁遥感识别定位技术
4.1 概述
4.2 海岛礁遥感识别定位基本原理
4.3 海岛礁遥感识别定位数据源
4.4 海岛界定
4.5 海岛礁遥感识别技术
4.6 海岛礁稀少控制卫星遥感定位技术
4.7 海岛礁识别定位应用案例

第5章 海岛航空航天遥感测图
5.1 概述
5.2 海岛遥感测图基础知识
5.3 海岛测图数据获取
5.4 像片调绘和像控布测
5.5 数字空中三角测量
5.6 测图产品制作
5.7 海岛测图应用案例

第6章 海岛滩涂与岸线测量
6.1 海岸带、海岸线与滩涂概念
6.2 海岛滩涂与岸线测量内容及要求
6.3 海岛滩涂地形测量方法
6.4 水上水下无缝地形测量技术
6.5 潮位辅助的海岛岸线测量方法

第7章 海岛礁地图整合与表达
7.1 概述
7.2 陆海数据整合
7.3 海岛礁要素表达
7.4 海岛礁三维可视化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海岛礁测绘技术与方法”之外,创作的一份详细图书简介,内容涵盖地质学、海洋生物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旨在展示一部内容丰富、引人入胜的非测绘主题著作。 --- 《蔚蓝深处的秘密:远古海洋生态与人类文明的交织史》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姓名或笔名]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或虚构的专业出版社名称] ISBN: [此处可填写真实或虚构的ISBN号]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现代工程技术的工具书,而是一部深入探索地球海洋深处宏大历史与复杂生态的学术专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数亿年的时光隧道,从地球形成之初的原始海洋环境,追溯至近现代海洋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严谨的科学视角和生动的叙事笔触,构建了一个关于海洋生态系统演变、生物多样性形成以及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立体画卷。 第一部分:地球的摇篮——前生命时代的海洋地质学 本部分将聚焦于地球早期海洋的形成与演化。我们将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太古宙和元古宙海洋的化学成分、温度变化以及与地壳构造运动的复杂关联。重点剖析“雪球地球”事件对早期海洋冰封与解冻周期的影响,以及这些极端环境如何塑造了后来的生命起源基础。书中将详尽阐述深海热液喷口理论在生命起源研究中的地位,并结合最新的同位素分析数据,重建早期海洋的物质循环路径。不同于侧重地表或陆地地质学的传统叙事,本书的基石在于解读深海沉积物中的化学指纹,以揭示数亿年前海洋的“脾气与性格”。 第二部分:生命的摇篮——古海洋生态系统的复兴与多样性爆发 随着生命在海洋中萌芽并扩散,本书将进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壮阔篇章。我们不再关注现代物种的分类,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已经灭绝的古老生物群落——如奇虾、怪诞城虫和三叶虫的生存策略。通过古生物学和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我们重建了埃迪卡拉纪、寒武纪和奥陶纪时期海洋食物网的结构。书中专门辟出章节,讨论“大氧化事件”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阐明了浅海礁体结构从叠层石到珊瑚礁的演化路径,以及海洋初级生产者(如蓝细菌和早期的藻类)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关键作用。此部分旨在揭示生命如何在地球历史上经历的数次大规模灭绝事件中,通过海洋这一广阔的缓冲带,实现了顽强的再生与进化。 第三部分:史前海洋中的“蓝色狩猎”——远古人类与海洋的接触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人类学和考古学的交叉领域,探讨冰河时代晚期及全新世早期,史前人类如何开始利用和依赖海洋资源。我们考察了沿海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的海洋哺乳动物骨骼和贝壳工具,分析了早期人类迁徙路径中对海峡和潮间带的依赖程度。这部分内容不涉及现代渔业技术,而是侧重于原始的采集、捕捞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了特定海域的近岸生态平衡。通过分析古DNA和稳定同位素数据,我们重建了史前渔猎采集者与海洋资源之间互动的复杂社会生态学模型,展示了海洋在早期人类文化形成中的“催化剂”作用。 第四部分:海权与文化——海洋地理对文明格局的塑造 在历史地理学层面,本书深入剖析了海洋地理特征(如洋流、季风带和主要海湾)如何决定了古代文明的兴衰和贸易路线的形成。我们对比研究了地中海文明、印度洋贸易网络以及太平洋岛屿文化圈的形成机制。重点分析了风帆技术、航行天文导航(非现代电子导航)的早期发展,以及海洋“险阻”如何催生了特定的军事战略和政治实体。书中将详细描绘早期航海者对洋流和季风的经验性掌握,以及这些知识如何被固化于早期的制图学尝试和口头传说之中,最终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版图。 第五部分:现代危机与未来展望——生态平衡的脆弱性 最后,本书以对当前海洋环境挑战的深刻反思收尾。我们不再探讨具体的测绘成果,而是聚焦于宏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容包括全球变暖对海洋酸化和深层环流的影响,以及塑料污染和过度捕捞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系统性威胁。本书通过回顾数亿年的历史演变,强调了海洋生态平衡的脆弱性,呼吁读者以更长远的历史视角来审视人类活动对蓝色星球的介入。其核心论点是:理解海洋的过去,是有效管理其未来的关键前提。 本书特点: 跨学科视野: 融合了地质学、古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环境考古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前沿研究。 深度叙事: 摒弃枯燥的公式和流程描述,采用富有张力的叙事手法,将科学发现融入波澜壮阔的地球历史背景中。 数据驱动的论证: 运用最新的同位素分析、沉积物记录和古基因测序结果,提供坚实的科学支撑。 《蔚蓝深处的秘密》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地球生命史诗的读者,以及希望从宏大时间尺度理解我们蓝色星球复杂性的学者的深度读物。它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观察的视角,去感受海洋深处蕴藏的无尽知识与古老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偶然翻到一本名为《浪尖上的守望者》的书,一开始是被封面上一幅充满沧桑感的灯塔照片吸引。阅读之后,我才发现,这并非一本简单的航海日志,而是一部关于中国沿海地区,那些默默无闻的灯塔守护者们的生活纪实。书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偏远的岛屿和海岸线上,那些守护者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大海为伴,与孤寂为伍。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粗糙的手掌,饱经风霜的面庞,以及那双望向远方的、充满坚定目光的眼睛。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位老守护人,他的孩子生病需要紧急救治,但在那个通讯极为不便的年代,他只能依靠自己微弱的船只,冒着风浪,将孩子送往大陆,途中险象环生。而他却从未抱怨,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确保每一盏灯塔都准时点亮,为远航的船只指引方向。这种无私的奉献,这种对职责的坚守,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现代社会背后,依然有这样一群普通人,用他们的平凡与坚韧,守护着一方安宁,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偶然在图书馆翻到一本《迷失的航线:失落的文明密码》的书,一开始以为是本寻宝探险小说,但读下去才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古代航海技术的考古研究。作者是一位历史学家,他通过研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献、航海图和考古遗迹,试图还原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文明,是如何掌握先进的航海技术的。书中的描写非常引人入胜,仿佛我跟随作者一起,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被遗忘的航海秘密。其中,关于一种失传的星辰导航方法的解读,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颠覆了我对古代人类智慧的认知。为了研究一个关于古代帆船设计的问题,作者花费了数年时间,翻阅了大量的古籍,甚至亲自参与了复原古船的实验。书中也穿插着关于古代航海家们冒险经历的讲述,他们是如何在茫茫大海上,依靠简陋的工具,跨越千山万水,进行贸易和交流。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对探索的热情,以及对知识的追求,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让我看到,历史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和未解之谜。

评分

这次偶然在书店的角落里翻到这本《海岛礁测绘技术与方法》,一开始只是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吸引,以为是什么厚重的理论专著。翻开来才知道,它讲述的是一群年轻的测绘队员,在祖国南海的孤岛上,克服艰苦条件,一点点绘制海图、勘测岛礁的过程。读着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呼啸,感受到了烈日炙烤下晒得发烫的甲板,甚至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咸湿海风的味道。书里详细描述了他们如何操作那些笨重的仪器,如何在摇晃的船只上稳定测绘,如何在夜幕降临后,依靠微弱的灯光进行数据整理。其中有几次,因为天气突变,他们不得不中断工作,躲避风浪,那种焦灼和不安,隔着文字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老测绘队员,在一次抢修设备时,不慎受伤,但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又投入到工作中,他说:“地图上的一条线,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这种奉献精神,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认知,多了一层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的讲解,更是一部关于坚守、关于梦想、关于国家情怀的史诗。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风蚀的记忆》的书,这本书的内容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讲述的是一位地质学家,在中国西北地区,追踪研究一种古老的风蚀地貌形成过程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亲眼看到了那些被风雕刻了千万年的巨型石柱,感受到了荒漠中干燥、凛冽的风。书中详细描述了地质学家们如何跋涉在无人区,如何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进行考察,如何通过分析岩层的纹理和风化痕迹,来解读地球亿万年的历史。其中,关于一种罕见的地质现象的发现,更是让我惊叹不已。为了验证一个理论,他们不辞辛苦,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峡谷中,进行了长达数月的野外考察,每天面对的只有风沙和寂寞。书中也记录了他们在考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比如水源的匮乏,野兽的威胁,以及身体上的疲惫。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那种乐观和坚韧,以及对科学探索的无畏精神。这本书让我对我们脚下的土地,有了更加宏大的历史视角,也让我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有了更深的敬佩。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叫做《深海的回响》的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很神秘,但内容却异常接地气。它聚焦于一群年轻的海洋生物学家,深入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进行一项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书中的描写极为生动,仿佛我亲自坐上了他们的深潜器,看着舷窗外漆黑一片的海底,偶尔闪过奇形怪状的发光生物,那种未知带来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作者详细记录了他们在极端高压、低温的环境下,如何克服设备故障,如何采集珍贵的样本,以及他们在这个黑暗世界里发现的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新物种。其中,关于一种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微生物的研究,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颠覆了我对生命存在条件的认知。读到他们为了一个微小的样本,不惜花费数天时间,反复进行实验,那种严谨和执着,让我对科学探索的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书中穿插着科学家们的个人经历和情感,有因为长期与世隔绝而产生的思乡之情,也有因为发现重大突破而带来的狂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背后的人性光辉,也让我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加敬畏的目光。

评分

公司工程师购买,指定的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公司工程师购买,指定的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公司工程师购买,指定的书。

评分

公司工程师购买,指定的书。

评分

很好

评分

公司工程师购买,指定的书。

评分

公司工程师购买,指定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