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鉴强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环境政策
  • 中国环境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监测
  • 环境治理
  • 生态环境
  • 环境问题
  • 报告
  • 2013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42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2213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环境绿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4-01
页数:3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环境绿皮书《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版)》是由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编撰的中国环境年度报告,由刘鉴强任主编,一批优秀的专家、学者、环保工作者、公益组织骨干和媒体人士等通力协作而成。
  2012年,针对工业污染、环境健康问题的公众性事件接连不断,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一方面,民间抗争的方式激进化,利益冲突更加尖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反应更加迅速。这些变化预示着知识分子、环保组织长期致力于公共教育的努力与城市居民、农村群众自发的以维权和求偿为主要目的群体性抗争汇合,向政策倡导等长效的改变发展。
  2012年层出不穷的跨界水污染和水资源争夺,昭示着水危机不仅仅是环境危机,更是社会与政治危机。水危机已经引发了广泛反思,让我们重新认识规划、战略和发展模式,并且在新的切面上重新构造政治议题和政治战线。
  2012年,中国的生态环境继续面临巨大挑战。长江上游大批水电工程匆忙上马。在“跑马圈水”的背后,流域地质、生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风险若隐若现。保护地本应是全社会公共的而非地方或部门的财富,属于保护性和公益性而非开发性和经济利用性的资源。但在现实中,我们不断看到,这种全社会的公共财富和保护性、公益性资源,不断被地方政府和外来资本视为利益集团的摇钱树,它们置环境与法律法规于不管不顾,大肆圈地圈水,强行开发。
  2012年,连续发生多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对民众的健康造成威胁,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城市扩张中的棕色地块--工业污染地只是毒地肆虐的一角,国内还有更多尚未明确的污染场地,这些都给迅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埋下了难以去除的隐患。
  从2011年的灰霾天气开始,公众逐渐关注PM2.5的数值,持续的灰霾天气,聚焦了未有的公众关注和社会共识。通过公众及民间环保组织的努力,全国已陆续有50多个城市开始公布PM2.5的数值,这也是公民主动参与和推动环境保护的成功。空气议题促进了公众、媒体、专家和政府部门对空气污染以及宜采取紧急行动的广泛共识。 2012年1月1日起已经开始实施的《民事诉讼法》首次将环境公益诉讼写人法律,被认为是为环境公益诉讼开启了一扇大门。而有着“环境保护母法”之称的《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则饱受争议,甚至引发人们“倒退几十年”的恶评。为了阻止这部法律“上会”,国内著名的环境法学家专门致信吴邦国同志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指出《环境保护法》征求意见稿存在硬伤,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暂缓审议“征求意见稿”。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版)》重视从公共利益的视角记录、审视和思考中国环境状况,主要以数据和事实说话,强调实证性、真实性、专业性。

目录

Ⅰ 总 报 告

1 高速城市化的环境代价与发展路径

Ⅱ 特别关注

2 2012年环境公共事件述评

3 面对水危机:政治与社会分析

4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再现危局

Ⅲ 环境污染

5 无法忽视的溢油和海洋污染

6 淮河治污二十年生态仍在恶化中

7 土壤污染:毒债已到偿还时

8 从20年铅排放谈预警机制的建立

Ⅳ 生态保护

9 三江源保护的新希望

10 旅游开发乱象中的生态退化与文化缺失

11 民间力量推动自然保护地立法

12 小南海水电站:权力膨胀的典型样本

Ⅴ 政策与治理

13 应对环境挑战须强化政府环境责任

14 饮用水“新国标”与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改革

15 《环境保护法》修改饱受争议

16 公众环境检测的兴起与困境

Ⅵ 宜居城市

17 垃圾焚烧厂暴增引发忧虑

18 城市扩张毒地肆虐

19 食品安全忧虑促发都市有机农业

Ⅶ 可持续消费

20 审慎渐进的2012年阶梯电价新政

21 北京的洗车业奢侈性水消费与“第二水源”利用

22 限制过度包装新进展

Ⅷ 国际视野

23 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创新探索

24 跨国界河流水电开发急需考虑跨境影响

25 北京需要一场屋顶绿化“革命”

26 大气污染防治:美国对中国的启示

Ⅸ 调查报告

27 小颗粒,大突破

――2012年113个城市空气质量信息公开指数(AQTI)报告

28 城市公共自行车――政府责任,动力之源

Ⅹ 大 事 记

29 2012年中国环境保护大事记

Ⅺ 附 录

年度指标及年度排名

30 2012年环境绿皮书年度指标――中国环境的变化趋势

31 2012年度全国省会及直辖市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及报道

政府公报

32 2012年度国家新颁布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列表

公众倡议

33 呼吁紧急叫停得不偿失的小南海水电站(前期)工程

34 废电池污染防治也要与时俱进

――关于建立健全废电池回收处理体系的建议

35 自然之友致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信

――珍视司法创新实践,为环保法治留路!

36 中秋节月饼适度包装倡议书

年度评选及奖励

37 2012年最佳环境报道评选结果揭晓

38 2012年福特汽车环保奖获奖项目名单

39 著名环保人士马军获2012年戈德曼国际环保奖

40 2012年“地球奖”获奖名单公布

41 后 记

42 自然之友简介

43 环境绿皮书调查意见反馈表

英文目录 CONTENTS






前言/序言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内容概要 《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是国家权威机构对当年中国环境形势、政策实施效果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和深度分析的年度性研究报告。本书并未直接收录具体的图书信息,而是聚焦于报告本身所涵盖的宏观环境议题。 第一部分:2013年中国环境形势的宏观诊断 本部分详细回顾了2013年度中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所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报告首先对当年GDP增长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指出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环境负荷的转移与累积效应如何影响了区域和全国的生态安全。 大气污染治理的阶段性成果与瓶颈: 报告深入剖析了2013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重点评估了“十二五”规划中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的执行情况,特别是针对燃煤电厂、工业锅炉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控制措施的实际效果。报告指出,尽管治理力度空前,但区域传输效应、非点源排放的管控难度以及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较高等深层结构性问题,仍是制约空气质量根本好转的主要瓶颈。报告可能包含了PM2.5监测网络建设的进展,以及初步建立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有效性评估。 水环境质量的“保卫战”: 2013年,水污染治理进入攻坚阶段。报告详述了针对重点流域(如长江、黄河、淮河)的水环境质量目标完成情况。重点分析了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负荷率、达标排放情况。特别关注了饮用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工作,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工程的进度。报告中可能包含了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控制政策的初步成效评估,以及水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的年度变化。 土壤污染的“隐形之患”: 2013年是中国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的起始年份之一。报告可能首次对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结果进行了阶段性披露或重点阐述。分析了工矿企业、固体废物堆存场等地块的污染风险,并探讨了污染地块的修复技术路线和资金筹措机制的构建难度。这部分内容着重强调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政策导向。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护: 报告总结了当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的提升情况,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执法力度。关注了生态红线划定的理论基础和初步实践,探讨了生态功能区(如重要湿地、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协调。 第二部分:环境管理体制与政策的深化改革 本部分着重于2013年中国在环境治理理念、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上所进行的重大调整和创新。 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与应用: 报告评估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在试点地区的运行效果。深入分析了环境保护税立法进程对企业行为的潜在影响。对绿色信贷、环境信息公开等市场化激励机制的推广情况进行了梳理。 法律体系的完善与环境执法: 重点解读了《环境保护法》修订过程中的关键议题,以及针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变化趋势。报告分析了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垂直管理改革的试点情况,以及“按日计罚”、“查封扣押”等新工具在实际执法中的应用案例与面临的挑战。 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制度化: 针对大气污染的复杂性,报告详细论述了2013年国家层面为推动区域环境合作所做的制度设计,包括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应急预案的协同启动机制等,并评估了这些机制在应对极端污染事件时的有效性。 第三部分: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战略展望 报告的最后部分着眼于中长期环境目标,提出了2014年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环境治理需要重点攻克的难题和战略方向。 绿色化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 报告强调,要实现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改善,必须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能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产能置换政策效果进行了预判。 公众参与和环境信息透明度: 强调了社会监督在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公众对环境信息获取的需求增长,并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要求。 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 总结了中国在履行国际气候变化承诺方面的进展,特别是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回顾,并对下一阶段的减排策略提出了建议。 总体而言,《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是一部基于详实数据、系统分析和政策评估的综合性文献,旨在向决策层和社会公众客观呈现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所经历的环境压力、治理成效以及必须持续深化的改革方向。其核心价值在于对特定年份(2013年)中国环境治理工作进行“体检”和“定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充满好奇的读者,《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无疑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我深知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健康息息相关,而2013年恰恰是这些议题日益凸显的关键时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在绿色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等方面的具体实践。例如,是否有具体的案例展示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举措?政府在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又有哪些突破性的政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动态的视角,描绘出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以及各方利益主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对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的调查分析,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长期成效。

评分

拿到《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环境挑战。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份详实的“体检报告”,让我得以从专业的角度审视中国环境的“健康状况”。我最想从书中了解的是,在2013年,哪些环境问题是最为突出、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书中是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和深度解读的?我希望看到不仅仅是问题的罗列,更能是关于问题成因的探讨,以及针对这些成因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的有效性评估。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中国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有所期待。在当时,中国在借鉴国际经验、推动环境法治建设等方面,无疑走在探索的道路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其中的关键节点和重要进展。

评分

我选择阅读《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很大程度上是被它所涵盖的时间维度所吸引。2013年,对于中国的环境发展而言,无疑是承前启后、充满变革的一年。我想知道,在这一年里,国家层面在环境保护领域究竟有哪些重大的政策调整?这些政策的落地情况如何?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解决当时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一些具体环境指标的分析,例如空气质量、水资源利用率、碳排放等,是否能够提供详尽的数据和趋势分析,从而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环境状况的客观认知。此外,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即在2013年,环境领域的专家们是如何看待未来中国环境发展的方向,以及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在环境保护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

评分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能够真正触及核心、引发共鸣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我拿到《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时,内心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越中国过去一年中复杂的环境治理图景。我非常好奇书中对于当时一些热点环境问题的解读,例如雾霾治理的成效如何?水污染防治又进展到哪一步?书中是否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而非停留在表面陈述?我希望能看到数据背后的故事,了解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阻力,又有哪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被提出并付诸实践。同时,我也关注这本书在宏观层面的视野,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2013年中国环境发展的整体脉络,以及与全球环境发展大趋势的联系。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生动的案例研究,那就更好了,能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环保努力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我眼前一亮,那种沉静而富有力量感的蓝色基调,搭配上简洁但寓意深刻的插图,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一段关于中国环境变迁的宏大叙事。我一直对中国的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2013这个时间节点,想必书中一定蕴含着许多值得深思的内容。翻开目录,琳琅满目的章节标题,从宏观的政策解读到微观的案例分析,再到前瞻性的趋势预测,无不展现出作者团队在选题上的深度和广度。我尤其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当时中国在能源结构转型、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就。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详实的数据和扎实的分析,更能引发我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思考,甚至能够为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借鉴。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中国环境发展“现在进行时”的详尽描绘,以及对“未来式”的审慎展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