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建筑施工手册2(第5版)》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施工测量;土石方及爆破工程;基坑工程;地基与桩基工程;脚手架工程;吊装工程;模板工程。
近年来,我国先后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技术、建筑施工质量验收等标准、规范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并新颁布了多项规范、标准,《建筑施工手册2(第5版)》修订紧密结合现行规范,符合新规范要求;对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施工技术内容做了大量的补充,反映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推广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充分体现性、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便捷性,内容更全面、更系统、更丰富、更新颖,是建筑施工技术人员的好参谋、好助手。
《建筑施工手册2(第5版)》可供建筑施工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牛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7 建筑施工测量
7.1 施工测量前期准备工作
7.1.1 施工资料收集、分析
7.1.1.1 资料收集
7.1.1.2 资料分析
7.1.1.3 测绘成果资料和测量控制点的交接与复测
7.1.2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
7.1.2.1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基本要求
7.1.2.2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提纲
7.2 测量仪器及其检校
7.2.1 常用测量仪器介绍
7.2.1.1 GPS接收机
7.2.1.2 经纬仪和全站仪
7.2.1.3 水准仪
7.2.1.4 激光垂准仪
7.2.1.5 激光扫平仪
7.2.2 测量仪器检验和校正
7.2.2.1 全站仪(经纬仪)检验和校正
7.2.2.2 水准仪的检验和校正
7.2.2.3 激光垂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7.2.2.4 激光扫平仪的检验与校正
7.3 测设的基本方法
7.3.1 平面位置的测设
7.3.1.1 角度、距离测设
7.3.1.2 极坐标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
7.3.1.3 直角坐标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
7.3.1.4 角度交会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
7.3.1.5 距离交会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
7.3.1.6 距离测量
7.3.2 已知高程的测设
7.3.2.1 已知高程点测设
7.3.2.2 高程传递
7.4 平面控制测量
7.4.1 场区平面控制测量
7.4.1.1 导线测量
7.4.1.2 三角形网测量
7.4.1.3 GPS测量
7.4.2 建筑物平面控制测量
7.4.2.1 导线网测量
7.4.2.2 建筑方格网测量
7.4.2.3 建筑基线测量
7.5 高程控制测量
7.5.1 水准测量
7.5.1.1 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7.5.1.2 三、四等水准测量
7.5.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7.6 建筑施工场地测量
7.6.1 场地平整测量
7.6.1.1 场地平整的依据和合理规划
7.6.1.2 场地平整的工序和准备工作
7.6.1.3 场地平整的技术要求
7.6.1.4 场地平整标高的计算
7.6.1.5 场地平整测量方法
7.6.1.6 填挖土方计算
7.6.2 场地地形和布置测量
7.6.2.1 场地地形测量
7.6.2.2 场地布置测量
7.6.2.3 场地布置测量允许误差技术要求
7.7 基础施工测量
7.7.1 基槽开挖施工测量
7.7.1.1 条形基础施工测量
7.7.1.2 杯形基础施工测量
7.7.1.3 整体开挖基础施工测量
7.7.2 支护结构施工测量
7.7.2.1 护坡桩施工测量
7.7.2.2 地下连续墙施工测量
7.7.2.3 土钉墙施工测量
7.7.2.4 沉井施工测量
7.7.3 基础结构施工测量
7.7.3.1 桩基工程施工测量
7.7.3.2 基础结构施工测量
7.7.3.3 施工高程控制
7.8 地上主体结构施工测量
7.8.1 混凝土结构施工测量
7.8.1.1 轴线竖向传递测量
7.8.1.2 楼层平面放线测量
7.8.1.3 标高竖向传递测量
7.8.1.4 楼层标高测量
7.8.1.5 混凝土结构施工测量验收
7.8.2 钢结构安装测量
7.8.2.1 钢结构安装基本方法
7.8.2.2 钢结构安装测量方法
7.8.2.3 钢结构安装测量注意事项
7.8.2.4 钢结构工程安装测量验收要求
7.8.2.5 钢结构工程强制验收的主要项目
7.9 建筑装饰施工测量
7.9.1 室内装饰测量
7.9.1.1 室内装饰测量主要内容和常用测量仪器工具
7.9.1.2 室内装饰测量作业基本要求
7.9.1.3 装饰测量误差要求
7.9.1.4 室内装饰测量主要方法
7.9.2 幕墙结构施工测量
7.9.2.1 幕墙结构工作内容和测设技术要求
7.9.2.2 幕墙结构测设方法
7.9.2.3 屋面装饰结构测量
7.9.2.4 小型单体结构测量
7.10 设备安装施工测量
7.10.1 机械设备安装测量
7.10.1.1 机械设备安装测量准备
7.10.1.2 机械设备安装测量
7.10.2 场区管线工程测量
7.10.2.1 管线工程测量的准备
7.10.2.2 管道中线定位测量
7.10.2.3 地下管线测量
7.10.2.4 架空管线测量
7.10.2.5 管线工程的竣工总图编绘
7.10.3 电梯安装测量
7.10.3.1 垂直电梯安装测量
7.10.3.2 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安装测量
7.11 变形监测
7.11.1 变形监测的内容、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7.11.1.1 变形监测内容
7.11.1.2 变形监测等级划分
7.11.1.3 变形监测精度要求
7.11.2 变形监测控制测量
7.11.2.1 变形监测控制测量一般要求
7.11.2.2 沉降位移监测控制测量
7.11.2.3 水平位移监测控制测量
7.11.3 变形监测
7.11.3.1 沉降位移监测
7.11.3.2 水平位移监测
7.11.3.3 特殊变形监测
7.11.4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理
7.11.4.1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7.11.4.2 变形监测成果整理
7.11.5 远程自动化监测
7.11.5.1 全站仪自动跟踪测量方法
7.11.5.2 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方法
7.11.5.3 GPS动态实时差分测量法
7.12 竣工总图的编绘与实测
7.12.1 竣工总图的编绘
7.12.1.1 编绘竣工总图的一般规定
……
8 土石方及爆破工程
9 基坑工程
10 地基与桩基工程
11 脚手架工程
12 吊装工程
13 模板工程
精彩书摘
7.1.2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
施工测量方案是编制施工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施工测量方案应包括施工准备测量、临时设施测量、管线改移测量、主体施工测量、附属设施及配套工程施工测量、工程监控测量以及竣工验收测量等。对于特殊工程,还应编制专项测量方案。
7.1.2.1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基本要求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要遵守有依据性、全面性、合理性、针对性等基本要求。主要包括:编制施工测量方案的依据、编制施工测量方案的基本原则和施工测量方案的基本内容。
7.1.2.2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提纲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提纲内容主要包括:工程概况、任务要求、施工测量技术依据、施工测量方法、施工测量技术要求、起始依据点的检测、施工控制测量、建筑场地测量、基础施工测量、结构施工测量、装饰测量、设备安装测量、竣工测量、变形监测、安全和质量保证与具体措施、成果资料整理与提交等。
施工测量方案编制提纲内容可根据施工测量任务的大小与复杂程度,对上述内容进行选择。例如建筑小区工程、大型复杂建筑物、特殊工程的施工测量内容多,其方案编制可按上述提纲的内容编写,对于小型、简单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内容较少,可根据所涉及的工作进行施工测量方案编制。
7.2 测量仪器及其检校
7.2.1 常用测量仪器介绍
目前,在建筑施工测量中,常用测量仪器有GPS接收机、经纬仪、全站仪、水准仪、激光垂准仪和激光扫平仪等。
……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与实践》 一、 著作背景与定位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与实践》一书应运而生,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当前建筑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主流工艺、关键节点和创新应用。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领域的浅尝辄止,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知识体系,覆盖从项目策划、设计优化到施工管理、质量控制、安全保障、绿色建造等建筑工程的全生命周期。 本书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建筑工程师、施工员、项目经理: 为其提供最新的技术指导、管理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设计院工程师、技术人员: 帮助其理解施工可行性、优化设计方案,实现设计与施工的有效衔接。 高等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与教师: 作为学习、教学的参考教材,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相关行业从业者(如房地产开发商、监理工程师、材料供应商等): 提升其对建筑工程全过程的认知,促进跨行业沟通与协作。 本书的编写宗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前沿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力求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经验,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融入其中,为读者提供一份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技术指南。 二、 内容结构与详述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层层递进,系统性地展现了现代建筑工程的技术脉络与实践要点: 第一章:现代建筑工程概论与技术发展趋势 本章首先界定现代建筑工程的范畴,梳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后,深入探讨当前建筑工程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安全风险、效率低下等。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面向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包括: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介绍BIM在设计、施工、运维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包括三维建模、碰撞检测、工程量计算、进度模拟、成本分析等,强调其对项目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的提升作用。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探讨绿色建材的选择与应用、节能设计策略、可再生能源利用、节水技术、绿色施工管理,以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评估。 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 介绍预制装配式建筑、机器人施工、无人机检测、物联网在施工现场的应用,以及智能建造如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保障施工安全。 新材料与新工艺: 关注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钢结构、环保保温材料、智能玻璃、自修复材料等前沿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以及3D打印建筑、模块化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的探索。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探讨大数据分析在施工风险预测、质量监控、进度优化等方面的潜力,以及AI技术在智能决策支持、过程可视化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章:建筑结构体系与创新设计 本章详细介绍各类主流建筑结构体系的原理、特点、适用范围及设计要点,并深入分析各类创新结构形式: 传统结构体系: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混结构等的设计原则、荷载传递路径、关键节点构造。 新型结构体系: 空间钢结构(网架、网壳)、大跨度结构(桁架、索穹顶)、筒体结构、巨型结构等的技术特点、设计难点与应用实例。 轻钢结构与木结构: 介绍其在住宅、公共建筑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的连接技术、防火防腐处理。 装配式结构体系: 重点讲解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CLT)等装配式建造的优势、标准化设计、连接节点构造、施工安装技术。 结构抗震设计与韧性提升: 介绍我国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要求,不同结构形式的抗震措施,以及隔震、减震等消能减震技术在提高建筑韧性中的应用。 第三章:地基与基础工程技术 地基与基础是建筑物的根基,本章重点关注地基处理和各类基础的施工技术: 地基勘察与评价: 介绍场地选择、岩土工程勘察方法、地基承载力、沉降分析,以及不良地质条件(如软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的处理技术。 地基加固技术: 深入讲解换填夯实、挤密桩、树根桩、注浆、土钉墙、深层搅拌等常用地基处理方法,分析其适用性与施工要点。 浅基础施工: 条形基础、独立基础、联合基础、筏板基础等的设计要点、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及施工顺序。 深基础施工: 桩基础(预制桩、灌注桩、人工挖孔桩)、沉井、围堰等技术,重点阐述桩基施工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常见问题及处理。 地下空间开发与地下工程: 介绍地下连续墙、盾构法、明挖法等在地铁、隧道、地下停车场等工程中的应用,以及防水、防渗、通风等关键技术。 第四章:主体结构施工技术 本章是建筑工程的核心部分,详尽阐述各类主体结构部分的施工工艺与管理: 模板工程: 各种模板(木模板、钢模板、铝模板、爬模、飞模)的选型、安装、拆除技术,模板周转与维护,以及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钢筋工程: 钢筋的加工、连接(绑扎、焊接、套筒连接)、绑扎顺序、保护层厚度控制,以及钢筋工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 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的配制、运输、浇筑(分层、分块、跳仓)、振捣、养护,以及大体积混凝土、滑移模板、泵送混凝土等特殊工艺。 砌体结构施工: 砖、砌块的砌筑、砂浆配制、勾缝、构造柱、圈梁的设置与施工。 钢结构施工: 钢构件的制作、运输、安装(高强度螺栓连接、焊接连接)、垂直与水平运输、防腐处理,以及超高层钢结构施工的挑战与对策。 预制构件安装: 预制墙板、楼板、梁、柱等构件的安装顺序、连接节点处理、精度控制。 第五章: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本章关注建筑物的“面子”与“里子”,涵盖各类室内外装饰装修技术: 抹灰与墙面处理: 水泥砂浆抹灰、石膏抹灰、腻子找平、基层处理、常见墙面病灶防治。 涂料与油漆工程: 各种涂料(内墙漆、外墙漆、乳胶漆、防水涂料)的性能、施工工艺、基层要求、颜色搭配与管理。 面砖与石材工程: 墙面、地面面砖及石材的铺贴工艺、粘结剂选择、缝隙处理、以及自然石材、人造石材的应用。 吊顶工程: 石膏板吊顶、金属吊顶、木质吊顶等结构形式、龙骨安装、面板固定、灯具及通风口集成。 地面工程: 混凝土密封固化、环氧地坪、PVC地板、木地板、地毯等的铺设与维护。 门窗工程: 各种材质(铝合金、塑钢、木质、钢制)门窗的安装、密封、五金件调试,以及智能门窗的发展。 室内外幕墙工程: 点式幕墙、单元式幕墙、金属幕墙、石材幕墙、玻璃幕墙的结构设计、安装工艺、密封防水、安全检测。 第六章:建筑给水、排水与采暖通风空调工程(HVAC) 本章聚焦建筑物的“生命线”——管线系统,以及舒适的室内环境营造: 给水系统: 饮用水、生活用水、消防用水系统的设计原则、管道材料选择(PPR、铜管、不锈钢管)、管道安装、水泵选型、水箱设置、水质处理。 排水系统: 室内排水(生活污水、雨水)、室外排水管网的设计、管道敷设、检查井设置、防臭气措施、化粪池与隔油池。 采暖系统: 集中供暖、独立供暖、地暖、暖气片系统,管道连接、散热器安装、温控系统。 通风系统: 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排风、新风系统,风道设计、风机选型、风口安装、噪声控制。 空调系统(HVAC): 中央空调、分体空调、VRV系统、新风机组、末端设备安装、冷媒管道敷设、制冷剂充注、系统调试。 智能控制与节能: 介绍了智能化控制系统在给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运行管理实现节能。 第七章:建筑电气工程 本章全面阐述建筑物的电力供应、照明、通信及安全用电系统: 供配电系统: 变电站、高低压配电柜、电缆敷设、母线槽、配电箱、开关电器选型,以及负荷计算与安全校核。 照明工程: 室内外照明设计(基础照明、重点照明、装饰照明)、灯具选型、布线方式、照度计算,以及LED照明技术的应用。 弱电系统: 电话通信、网络通信、广播系统、安防监控系统(CCTV)、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AS)、楼宇自控系统(BAS)的布线、设备安装与集成。 防雷与接地: 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设计,以及等电位联结,保障设备和人员安全。 消防用电与应急照明: 消防电源的可靠性设计、应急照明与疏散指示系统的设置要求。 第八章:建筑节能与绿色建造 本章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工程中的实践应用,推动建筑业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型: 建筑节能设计: 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墙体、屋面、门窗)、自然采光与通风、建筑朝向与遮阳设计。 绿色建材应用: 可再生材料、可回收材料、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材料、高性能保温材料的选用标准与应用技术。 可再生能源利用: 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节水技术: 雨水收集与利用、中水回用系统、节水器具的应用。 绿色施工管理: 施工现场扬尘控制、噪声控制、废水废弃物处理、节能降耗措施,以及绿色施工评价标准。 被动式建筑与近零能耗建筑: 介绍其设计理念、关键技术与实践案例。 第九章: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与验收 本章系统阐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流程、方法与标准,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国家规范: 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质量目标设定、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 工程材料控制: 材料的进场检验、试验检测、合格证管理,确保原材料质量。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各工序的质量标准、检查点设置、自检、互检、交接检制度,以及关键部位的隐蔽工程验收。 混凝土质量控制: 强度、耐久性、抗渗性等关键指标的检测方法,以及混凝土质量常见问题(裂缝、蜂窝、麻面)的分析与预防。 钢结构质量控制: 焊接质量、螺栓连接质量、涂层质量的检测与评定。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 尺寸精度、平整度、观感质量、功能性指标的检测。 工程验收: 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竣工验收的程序、标准与要求,以及验收文件编制。 质量通病防治: 针对常见的质量缺陷(如渗漏、开裂、起砂、脱层)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处理措施。 第十章: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是建筑工程的生命线,本章系统讲解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风险管理与技术措施: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责任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解读,明确各方安全生产责任。 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识别施工现场潜在危险源(高处作业、基坑开挖、起重吊装、临时用电、有限空间等),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防控措施。 脚手架、模板、起重机械安全: 各类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搭设、使用、检查与维护。 临时用电安全: 接地保护、漏电保护、电缆敷设、配电箱管理,防止触电事故。 高处作业安全: 安全带、安全网、防护栏杆、操作平台等防护措施。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 通风、气体检测、应急救援方案。 消防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消防设施设置、易燃易爆品管理、用火用电审批。 职业健康与个体防护: 劳动防护用品(安全帽、安全鞋、手套、口罩)的正确佩戴与使用。 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 制定各类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妥善处理事故。 第十一章: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新技术应用 本章从项目管理的宏观视角出发,结合最新技术工具,提升项目管理效能: 项目管理流程与方法: 项目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全过程管理,介绍挣值管理(EVM)、关键路径法(CPM)、甘特图等管理工具。 合同管理与招投标: 建设工程合同类型、合同条款解读、合同履行管理,以及招投标过程规范。 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 工程概算、预算、结算,成本核算与分析,资金支付与风险管理。 进度管理与优化: 进度计划编制、动态跟踪、偏差分析、纠偏措施,以及利用BIM进行进度模拟与优化。 信息管理与沟通: 项目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归档,以及多方协同沟通平台的使用。 BIM在项目管理中的深化应用: 进度模拟、成本估算与控制、施工方案优化、可视化交底、移交运维。 物联网(IoT)与大数据在施工现场的应用: 传感器监测、设备状态跟踪、人员定位、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施工管理。 项目后评估与经验总结: 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项目提供借鉴。 三、 编写特色与价值 体系完整,内容全面: 涵盖建筑工程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 技术先进,紧跟前沿: 吸收最新的建筑科技成果和行业发展动态,注重对BIM、绿色建筑、智能化建造等新技术的介绍与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性: 每个章节都力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案例相结合,提供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操作指南。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采用丰富的图表、流程图、示意图等辅助说明,使复杂的概念和技术更容易被读者掌握。 语言严谨,专业可靠: 由多位在建筑工程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四、 结语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与实践》是一本集学术性、指导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权威著作。本书不仅是建筑工程从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得力助手,更是行业内技术交流与知识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现代建筑工程的精髓,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项目管理能力,为推动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