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太極拳概論》三大看點:
一、搜集“太極拳的泰鬥,武術界之壽星”——吳圖南老先生的口述及研究文章,理清太極拳的始末真相,為天下太極正本清源。
二、百歲老壽星的養生秘術首次公開,保健與傳統技擊完美融閤。
三、特彆收錄吳老親身示範瀕於失傳的楊少侯用架照片,真容再現,彌足珍貴。
內容簡介
關於國術精粹太極拳的起源,各界人士一直爭論不休。吳圖南老先生為瞭正本清源,親自查閱瞭大量資料,並進行民間走訪,終於理清瞭太極拳的來龍去脈,分清瞭太極拳的支派源流。首次公開吳圖南老先生從養生到養心的養生秘訣,還有吳老親身示範瀕於失傳的楊少侯太極用架,這些照片彌足珍貴,張張經典。
作者簡介
吳圖南(1885—1989),原名烏拉布,濛古族。
吳圖南老先生是中華武術瑰寶太極拳之集大成者,師從楊少侯、吳鑒泉等名傢,深得太極拳之精髓。他一生緻力於太極拳的科學化、實用化和普及化,是武術走嚮世界的倡導者,並將太極養生與技擊融閤,成為百歲高齡的太極拳泰鬥。
此外,吳圖南老先生博學多纔、治學嚴謹,還精通考古、文史、心理學、醫學和英、法語等。
著有《科學化的國術太極拳》《內傢拳太極功玄玄刀》《太極劍》《國術概論》等。
馬有清(1928—2012),吳圖南嫡傳入室弟子,著名太極拳傢。
馬有清先生自幼隨祖父習武,1958年起師從楊禹廷、奇雲和尚等一眾名傢,盡得真傳。1962年拜入吳圖南門下,成為其嫡傳入室弟子。馬有清曾任北京市武術運動協會第一屆委員會成員,參與擬寫世界上第一部太極拳推手競技規則——《太極拳推手競賽規則》,為太極拳的發展和推廣立下汗馬功勞。
著有《太極拳動作規範》《程式八卦掌》《武術詞語匯編》《奇雲大悲拳》等。
精彩書評
太極拳之美,應人人得享。
——吳圖南
目錄
序
推薦序
自序
中國近代太極拳傳遞世係簡錶
前言
第一部分
1.1源流
傳抄宋氏譜,拜訪宋書銘
宋遠橋等七人跟張三豐學太極拳
太極拳最早記載始於南北朝
張三豐得火龍真人之傳
張三豐是太極拳的中興者
王宗嶽--蔣發--陳傢溝陳長興
楊露蟬勤奮盡得拳術奧秘
附錄: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1.2軼聞
楊露蟬因病入功房 受慫恿失手斃和尚
父子初進京,張傢教傢館
漪貝勒請老師,攝政王調紛爭
楊露蟬神機營獻技 楊班侯端王府剋敵
端王府花園比大槍 漪貝勒設宴息風波
父子教拳三府輪流轉 漢滿濛護衛齊拜師
溥侗(溥西園)拳劇稱雙絕 四王府張傢後人敘舊
寫武術史要客觀地保存曆史的真實性
1.3調研
訪問陳傢溝,陳鑫做介紹
遇到蔣發教的太極拳傳人
陳鑫發奮著陳氏太極拳圖說
兩個陳王庭錯把功名換
悶來時造拳,造的不一定是太極拳
太極拳研究會議,陳發科自認列席
抽絲勁,不通文理
第二部分 吳圖南太極養生論
2.1長壽
推遲衰老是研究長壽的關鍵
我本身就是這個學說的試驗品
要補充身體消耗講究飲食
談談太極拳的氣
注意存神和心情舒暢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莫過於練太極拳
2.2體療
練太極拳必須在傳授中悉心揣摩
用中指(第三指)引導練心髒
用食指(第二指)引導練肝髒
用姆指(大指)引導練脾胃
用無名指(第四指)引導練肺髒
用小指(第五指)引導練腎髒
用呼吸調節內髒的平衡
練太極拳能穩定情緒陶冶性情
2.3問答
第三部分 吳圖南先生拳論精選
3.1太極拳
3.2內傢拳太極功玄玄刀
3.3太極劍
淩空勁歌
第四部分 軼拳新呈--楊少侯的太極拳用架(快架、小架)
4.1例 言
4.2目 次
4.3太極拳用架
4.4太極拳用架姿勢說明
精彩書摘
1.1源流
在談太極拳源流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談談關於《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這本書記載的事 。那是在清朝光緒末年或宣統初年時(1908——1909),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說:你不是練太極拳嗎,我傢裏有本書說的是太極拳的事。我請他藉給我抄抄。他說:不用抄,我沒有用處,就送給你吧。過瞭幾天他給我送來瞭,就是那本《宋氏傢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見附錄)。這本書看樣子年代久遠瞭,紙不但黃瞭而且紙質也脆瞭。他說:你彆弄碎瞭,最好把它糊上一層紙做襯就結實啦。我慢慢翻看,其中字跡還清楚。我抄瞭一本,把這本舊書當文獻存起來瞭。
傳抄宋氏譜,拜訪宋書銘
後來我的兩位老師吳鑒泉先生和楊少侯先生聽說瞭,都跟我要這本書。我再抄好兩本,分送給他們。以後接連要抄的有紀德(紀子修)先生,他是練嶽傢散手的,跟淩山先生 又學過太極拳和推手,有相當的造詣。給他抄過一份。又給許禹生先生也抄一份,許先生搞過京師體育研究社,我有位姓吳的同學,他練形意拳,又跟吳鑒泉先生練太極拳。他也藉去抄,到拿迴來時我發現他給摳掉許多字。幸好我另有一本,要不然就麻煩瞭。之後紀德先生跟我說:彆再往外傳抄瞭,抄的愈多就愈亂。因此我不再往外邊藉抄瞭。可是抄過的人又紛紛嚮外藉抄,這樣宋氏譜的抄本就很多很多瞭。袁世凱有一位機要秘書叫宋書銘,這位老先生到瞭北京,自稱是宋遠橋的後人。我們拿著書去拜訪他,見到他之後,他說他傢裏也有這本東西,是他先人宋遠橋寫的。經過兩邊對照,就是開首題目有點不同。我們的是:《宋氏傢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下麵就提到正文。他的是:《宋遠橋太極功源流支派論》,下麵正文的內容完全相符。說明這本書確乎是宋遠橋在明朝時候和張三豐學太極拳時所記載的東西,是不錯的。
宋遠橋等七人跟張三豐學太極拳
宋遠橋在《宋氏傢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裏曾記述,他與俞蓮舟、俞岱岩、張鬆溪、張翠山、段利亨、莫榖聲等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豐。三豐乃張鬆溪、張翠山師也。三豐,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煉。餘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餘而歸。宋遠橋說夫子李是唐朝的李道子。生經數代自唐至明尚在人間。還說:他與俞蓮舟往遊武當山,遇夫子李授以秘歌,遂得全體大用焉。按宋遠橋、俞蓮舟等七人,每年到武當山拜訪張三豐去學。有一年趕上張三豐外齣遊曆,他們遇見瞭一位叫夫子李的。這個人宋遠橋記載他是唐朝人。後來據文獻考證不是。所說的這個夫子李是元末明初時人。這點是新發現。同時證明宋遠橋之宋譜所說的有欠妥當之處。
太極拳最早記載始於南北朝
究竟太極拳由什麼地方來的呢,據文獻記載,南北朝(宋、齊、梁、陳)的梁時(502——557),有個歙州太守叫程靈洗的,他很喜歡練太極拳,叫士卒們都練。後來遇上侯景之亂,安徽省受到戰火塗炭,惟獨歙州無事。因為侯景看歙州實力很大,未敢進犯。這事說明太極拳對保衛鄉裏起到相當的作用。自程靈洗之後,太極拳經數代傢傳至程傢後人程珌,他是進土齣身,封端明殿學土,讀書很多,研究易經很透徹。他說太極拳在他祖先程靈洗之前早已有,還說程靈洗是跟韓拱月學來的,但可藉記載中查不齣韓拱月這個人。至於韓拱月又是跟誰學的就不清楚瞭。程珌這一支係在安徽省歙州地方流傳甚廣,他著有洺水集一書。程珌自練太極拳之後,他認為當時太極拳使用肘部的地方少,遂加上十五個用肘的方法。因為他是研究易經的,故名為小九天法,在宋版的洺水集裏有記載。程珌還寫瞭三篇周易的講解。易經不隻有周易,本來還有連山、龜藏,到瞭宋末元初天下一亂,隻保存下周易,其餘兩部遺失瞭。後來到瞭明朝整理洺水集時,把小九天書等內容也散失瞭。
唐朝時(618——907)有一位叫許宣平的道學傢,又是文學與詩學傢,也是安徽省歙州人。他所傳的太極拳係受業於於歡子,名三十七式,又名長拳,內容與程靈洗所練的差不多。許宣平常與詩人李白來往,彼此對訪與題詩。許每負薪賣於市中,獨自吟詩說:負薪朝齣賣,沽酒日夕歸,藉問傢何處,穿雲入翠微。李白曾訪之不遇,還在他住的地方題過詩句。
張三豐得火龍真人之傳
元朝(1279——1368)時,張三豐齣生在遼東懿州,富文學纔識。元朝定都於北京時,宰相廉希憲奏補他做中山博陵令(即今河北省安國縣)。張三豐博覽古今,精通經史,對中國古代曆史文化很有研究。他對名利很淡泊,又受到一些人如葛稚川的抱撲子影響,傾嚮於養生長壽之道。他有感於曆代之興衰,無意仕宦。他說:一官蕭散,頗同勾漏。把做官的一旦丟職如同計時的漏水一樣,漏下去就沒有瞭。於是他辭官不乾。後來他的父母死瞭,遵古製守孝三年,將傢産分給同族之人,帶瞭兩名童子,一個叫清風另一個叫明月的齣外遊訪。他走遍瞭許多地方,可惜終無所遇,後來到瞭陝西華山,所帶的錢也花的差不多瞭,兩名童子也相繼死去。他獨自一人正在感嘆的時候,由山上來瞭位道土叫火龍真人。那時的道人都有法號的,火龍真人的事跡我查過一些書,在一本文學筆記上查到他的名字叫賈得升,他的傢世和生卒年月就不詳瞭。火龍真人把張三豐帶到他的觀廟,看到三豐身心疲憊,叫他先把身體養好,纔開始教他修煉。
這裏我有一些看法要談談,因為他們是研究宗教哲學的,以養生長壽為主,以防禦擊技為輔,所以許多書籍的記載如同玄要篇、大道論等,都談張三豐養生長壽,不談太極拳。道教中講究,欲大成者則化功也,欲小成者則武事也。因此過去中國古籍所記載的,大多寫某某人道德怎麼高尚,學識怎麼淵博,有那些治國安邦之策,有那些休養生息之法,有那些養生長壽之奧秘,對於拳勇之雕蟲小技往往捨之而不談。如果你非摳這個問題,隻能說是你自己心胸狹窄瞭。
張三豐在華山除瞭嚮火龍真人學養生長壽之外,還要學運動身體的,就是練太極拳。火龍真人的老師是陳摶老祖,就是陳希夷。他是專門研究太極學說的,跟當時的名人二程、硃熹等一起研究,寫瞭太極圖說,說明太極的原理和來源,以及包括多少內容等。張三豐所學太極拳的路子,和唐許宣平的路子大緻相同,有文獻可查的。
張三豐是太極拳的中興者
張三豐修煉時感覺到,道傢的功夫偏重於坐臥的功夫,往往坐臥時間一長,很容易引緻腿腳麻木,要等一些時間纔能恢復走路。於是他將太極拳又加上幾個腿法,這就是現在流傳的太極拳裏的腿法。
張三豐跟火龍真人學練養生長壽和太極拳時,已經六十七歲瞭,後來他到武當山時已是七十過外瞭。那個時候,道士們要經常齣外雲遊,路途上難免遇到些事,必須有些武功纔能自衛。張三豐想自己的年歲已大,如果所遇到的人手比我快,力比我大,精力比我足,要怎樣去應付呢。因此他悟齣瞭幾個原理。第一要以靜製動、第二要以柔剋剛、第三要以慢勝快、第四要以寡禦眾。他講過,如果違反瞭這四個原則,就不是太極拳。以後他教瞭不少弟子,他的學說留傳下來一直到現在,成為一代哲學。現在中國國內練太極拳很盛行,世界各國的朋友們也有人練太極拳。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如果不正本清源,將會以訛傳訛,引緻誤解和造成錯誤。正本清源就是既不冤枉古人,又不欺騙今人,也不欺騙後世,實事求是地把它敘述下來,用客觀的態度來寫這段曆史,這纔是史學傢應有的態度。其實過去有些記載寫的很清楚,如王漁洋寫道: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傢,武當張三豐為內傢。三豐之後有關中人王宗。宗傳溫州陳州同。州同明嘉靖間人,故今兩傢之傳盛於淅東。這段話記載在筆記裏。他是以文豪的身份寫這篇東西的,是很客觀的。因為他不是武術界的人,故理應較為可信的。又如黃百傢講內傢張三豐拳法中說:自外傢至少林其術精矣。張三豐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傢。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他們都是客觀的態度,以史學傢的眼光寫的,是比較可信的。張三豐在武當山玉虛宮悟拳所定齣的原則,就是他復從而翻之的。因為一般的拳術都是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這些東西都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張三豐在那時候,能夠平心靜氣的把拳術翻過來,能成功為一個學派,又能一直流傳到現在,他的功績是不可誤語的。
北京的白雲觀 ,張三豐曾在那裹住過。民國初年我到白雲觀遇見一個道士名叫鬍玉璽,當時他在北京教太極拳。我問他由什麼地方學來的,他說:自明朝以後,我們這個觀裏就經常以此為功課,除去演禮、奏樂、念經之外,拿大極拳做為運動的方法。他也重復地講:欲大成者化功也,欲小成者武事也。他還解釋說:太極拳是備而不用的。不是拿它去提倡宗教,道教是以長春為主的。
張三豐繼承瞭程靈洗、許宣平、程珌、火龍真人所留傳下來的東西,到他那裏集其大成。太極拳雖然發明甚古,但集其大成者當以張三豐為冠。可是有些人否定張三豐是太極拳的中興者,相信全世界太極拳的愛好者自有公論。
王宗嶽——蔣發——陳傢溝陳長興
我曾到西安、寶雞進行過調查和訪問,那時候許多老百姓的傳說和文人墨客的談論,都提到張三豐之後有個西安人叫王宗的,號宗嶽,是個讀書人,喜歡遊山玩水,他到寶雞金颱觀跟一位道士學的太極拳。這位道土就是張三豐的徒弟。故有些記載說:王豐之後有王宗者。我到過寶雞幾次,看到那裏的道士還會練,但由什麼時候又由哪位道土傳給王宗嶽,因為道觀裏沒有記載可查,至今仍是個空白,有待今後研究考證瞭。但確信王宗嶽是一位博覽古今的飽學之士,而且將張三豐留傳下來的太極拳練的很好。他寫瞭很多有關太極拳的文章,但是現存的不過是常見的那幾篇如:太極拳論、行功心解、十三勢歌等等。王宗嶽以後一支傳到四明,形成南派。另一支北派代代相傳到清朝康熙年間( 1662——1722),傳到河南蔣發。
蔣發在陝西西安以開豆腐房為業。其人事母至孝。每年年終都由西安迴河南探母。有一年他迴鄉,因事繞道經過陳傢溝,看見陳傢溝的人練炮錘。他們是由明朝傳下來世世代代練炮錘的。蔣發看到練炮錘在走勢時動作很僵硬,全是猛打猛上,心想何必費這麼大勁?不由失聲哈哈一笑。這一笑引起教拳人的不滿,此人是住在陳傢溝北頭的陳氏族人陳長興。據記載陳長興身體很魁梧,形似木雞有牌位先生之稱。那時練拳場定下規矩,不許怪聲叫好不許樂。蔣發失聲之後自覺不妥,於是轉身就走。陳長興在後邊緊追,眼看要追上蔣發,陳長興伸手一抓蔣發的肩膀,蔣發迴頭一看,陳長興就跌齣一丈之外摔倒在地。長興很聰明,爬起來說:老師到啦。於是請蔣發跟他迴傢,拜師學拳。蔣發因急於迴鄉探母,又感陳之至誠,約定三年之後仍在此處見麵。陳問蔣在這三年之內有何吩咐,蔣告訴他說:要緊的是你每天清晨揀一些碎石頭,每天晚上摺一些細樹枝,把這兩樣東西分彆堆積起來,等三年後我迴來時,如果沒有這兩樣東西我就不教你。蔣發走後,陳果然堅持去做。三年後蔣發如約迴到陳傢溝,看見陳長興真的按吩咐去做,就告訴他說:我叫你每天蹲下來揀碎石頭,目的是泄掉你腰腿上的僵勁;叫你摺樹枝為的是使你嚮上盤鏇,增活你的腰頂。於是蔣發被請到陳長興傢裏,拜師學練太極拳。但是陳長興的做法引起族人的不滿,認為丟臉並違背瞭世代傢風,於是約定陳長興自此之後不許再教練陳傢炮錘,隻許他教練外來的太極拳。
楊露蟬勤奮盡得拳術奧秘
後來楊露蟬 和李伯魁兩個人由永年縣拉著糧食帶著銀錢去陳傢溝找陳長興學太極拳。這兩個人全是因病去練功的。楊露蟬患大肚子痞積,李伯魁患癆病。他們勤苦學拳多年,尤其楊露蟬勤奮領悟盡得其奧秘。學成之後,李伯魁應山西一派請去教學,教的是養生長壽,後人稱他們為金丹李傢,後來情況如何就無人考查瞭。楊露蟬迴到永年縣以後,當地許多人跟他學太極拳,其中有位紳士叫武河清 的也要學,楊露蟬就叫他二兒子楊班侯去教他。武河清練瞭之後,感覺好像總不得要領,其實不是不得要領,可能是初練太極拳,身體僵硬不容易鬆開的原故,他不知責已反而責人,說:楊露蟬頗自秘惜。其實做老師的,無論研究文學的或是研究武功的,誰不願意得到天下之英纔而教育之呢?後來他到武陽縣去找他當縣長的哥哥武澄清,由後者介紹到陳傢溝直接找陳長興去學,那時陳長興已經八十二歲瞭。陳叫他去趙堡鎮找陳清萍去學。第二年陳長興就病死瞭,享年八十三歲。武河清到瞭趙堡鎮,學瞭一個月就迴傢瞭。他記載說:學瞭一個月,盡得其奧秘 。現在很多人學練太極拳傳統的東西,試問學一個月就能夠盡得其奧秘,能有其事嗎?一個月的時間不用說奧秘,恐怕就連拳架也學不完吧。這是武河清學太極拳的一段故事。以上是太極拳的簡略曆史,也約略地談瞭自張三豐以後北派太極拳到北京盛傳前的概況。
附錄: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宋遠橋記
所謂後代學者不失其本也。自餘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自唐代於歡子許宣平。至餘十四代。有斷亦有繼者。許先師係江南徽州府歙縣人。隱城陽山。即本府城南紫陽山。結簷南陽闢榖。身長七尺六寸。髯長至臍。發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入市販賣。獨吟曰。負薪朝齣賣。沽酒日夕歸。藉問傢何處。穿雲人翠微。李白訪不遇。題詩望仙橋而迴。所傳太極功之拳名三世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雲滔滔無間也。總名太極拳三十七式。名目書之於後。
四正 四隅 雲手 彎弓射雁
揮琵琶 進搬攔 簸箕式 鳳凰展翅
雀起尾 單鞭 上提手 倒揮猴頭
摟膝拗步 肘下捶 轉身蹬腳 上步栽捶
斜飛式 雙鞭 翻身搬攔 玉女穿梭
七星八步 高探馬 單擺蓮 上跨虎
九宮步 攬雀尾 山通背 海底珍珠
彈指 擺蓮轉身 指點捶 雙擺蓮
金雞獨立 泰山生氣 野馬分鬃 如封似閉
左右分腳 掛樹踢腳 推碾 二起腳
抱虎推山 十字擺蓮
此通共四十二手。四正四隅。九宮步。七星八步。單鞭。雙鞭。雙擺蓮在外。因自己多坐用的功夫。其餘三十七數。是先師我傳也。此勢應一勢練成。再練一勢。萬不可心急齊用。三十七勢。亦無論何勢先。何勢後。隻要一一將勢用成。自然三十七勢。皆化為相繼不斷也。故謂之長拳。腳趾五行。懷藏八卦。腳之所在。為中央之土。八門五步。以中央為準。俞氏太極功。名日先天拳。亦名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李道子係江南安慶人。至明時嘗居武當山南岩宮。不食火食。第啖麥麩。故人稱之曰麩子李。又稱夫子李。見人不語他。惟曰大造化三字。然既雲夫子李係唐時人。何以知明時之夫子李。即是唐代之夫子李。緣予遊江南涇縣。訪俞傢。方知俞傢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彆名也。俞傢太極功。係唐時李道子所傳。俞氏代代相承。每歲必拜李道子之廬。至宋時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後予偕俞蓮舟遊湖廣襄陽均州武當山。見一道人蓬頭垢麵。呼俞蓮舟曰。徒再孫焉往。俞運舟怒曰。汝係何人。無禮如此。我觀汝一掌必死。道人曰。徒再孫我看看你的手。蓮舟怒極。進步連掤帶捶。但未依身。蓮舟擊齣尋丈外。平空落下。未跌傷筋骨。蓮舟謂道人曰。你總用過功夫。不然能敵我者鮮矣。道人曰。汝與俞清慧命一誠相識否。蓮舟悚然曰。此皆予上祖之名也。急跪曰。原來是我之祖師。李道子曰。我在此數十寒暑。未曾開口。汝今遇我大造化哉。汝來吾再授汝些功夫。自此蓮舟不但無敵。並得全體大用矣。蓮舟興餘常與張鬆溪張翠山段利亨莫榖聲相往還。後餘七人再往武當山拜李祖師未遇。於太和山玉虛宮見玉虛子張三豐。三豐張鬆溪張翠山師也。三豐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練。餘七人在山拜求請益者月餘而歸。鬆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極功之彆名也。李道子所傳蓮舟口訣曰。
無形無象 全身透空 應物自然 西山懸磬
虎吼猿鳴 泉清河靜 翻江播海 盡性立命。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太極拳概論》精彩內容
在談太極拳源流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談談關於《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這本書記載的事 。那是在清朝光緒末年或宣統初年時(1908——1909),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說:你不是練太極拳嗎,我傢裏有本書說的是太極拳的事。我請他藉給我抄抄。他說:不用抄,我沒有用處,就送給你吧。過瞭幾天他給我送來瞭,就是那本《宋氏傢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見附錄)。這本書看樣子年代久遠瞭,紙不但黃瞭而且紙質也脆瞭。他說:你彆弄碎瞭,最好把它糊上一層紙做襯就結實啦。我慢慢翻看,其中字跡還清楚。我抄瞭一本,把這本舊書當文獻存起來瞭。
《武道之源:形意內功探微》 序言 武術,韆載以來,非止強身健體之術,更承載著哲思、精神與文化之精髓。在中國武林浩瀚的寶庫中,形意拳以其獨特的理論體係、精妙的招式設計以及深邃的內功修煉,獨樹一幟,曆久彌新。本書,旨在拋磚引玉,帶領讀者深入探究形意拳的源流、核心技法與內功修煉之奧秘。我們不求麵麵俱到,但求能為您打開一扇理解形意武學的窗口,體悟其“意在形先,形在意後”的獨特魅力,感受那份拳法與心性的閤一之道。 第一章:形意武學的溯源與演變 形意拳,其名意蘊深長。“形”者,萬物之相也;“意”者,心念之動也。形意拳之精義,在於以心馭形,以意導氣,氣隨意轉,形隨意生。要理解形意拳,我們不得不追溯其曆史的源頭。 相傳,形意拳的早期形態與宋代名將嶽飛的“嶽傢槍法”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嶽飛不僅是一位傑齣的軍事傢,更是一位武學大傢,其所創槍法,以十二勢為基礎,精煉實用,注重身法與力道的配閤,後世流傳,逐漸演化,其中包含瞭形意拳的某些關鍵元素。然而,形意拳真正形成獨立的拳種,離不開清代河南懷慶府(今河南焦作)的李洛能先生。李洛能先生被後世尊為形意拳的集大成者,他將前人的武學經驗,特彆是對自然界萬物運動規律的觀察與體悟,融會貫通,創立瞭形意拳的完整體係。 形意拳的特點,在於其“樸實無華,意在其中”。它沒有花哨的騰挪閃轉,也沒有眼花繚亂的套路。其基本功,主要是“三體式”,此乃形意拳之根基。站穩三體式,方能體悟形意拳“金剛搗碓”、“餓虎撲食”等基本招式的發力原理。形意拳的進擊,往往迅猛直接,講究“一步一勁,一勁一氣”。其變化,也並非基於復雜的招式組閤,而是源於對“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十二形”(龍、虎、猴、馬、雞、犬、鷹、蛇、鶚、燕、狸、熊)的模仿與提煉。 形意拳的演變,也經曆瞭不同流派的形成。例如,由李洛能先生傳下的,通常被稱為“河南形意拳”或“李派形意拳”。而後,在傳授過程中,又齣現瞭如車毅齋、宋世榮、劉奇蘭等名傢,他們各自在傳承的基礎上,融入瞭自己的理解與實踐,形成瞭不同的風格和側重,如“宋派”、“劉派”等。盡管各派在具體練法上有所差異,但其核心的“五行”、“十二形”以及“三體式”等基本理論和功法,卻是共通的。 研究形意拳的溯源,不僅是瞭解一段曆史,更是理解其武學思想的根基。從古老的槍法到李洛能先生的體係化,形意拳的形成過程,體現瞭中華武學“師徒相授,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以及“師法自然,取象於物”的哲學智慧。 第二章:形意拳的核心技法剖析 形意拳的核心技法,可以用“五行”、“十二形”以及“三體式”來概括。這三者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關聯,共同構成瞭形意拳的完整體係。 2.1 五行:宇宙萬物的運動法則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的動態平衡和相互作用。在形意拳中,“五行”被用來象徵五種基本勁力或攻防的類型。每一種“行”都有其獨特的發力方式、身體姿勢和運動軌跡。 金行(劈拳): 象徵著堅毅、銳利、收斂。劈拳的發力,如利劍齣鞘,直劈而下,勢不可擋。其勁力剛猛,注重“崩力”的爆發,要求“一往無前,絕無阻礙”。金行人常被比作“鋼”,其勁力如同金屬般堅硬而銳利。 木行(鑽拳): 象徵著生長、嚮上、鑽勁。鑽拳的特點是“嚮上鑽,嚮前衝”,勁力如同樹木的根係,深入地下,嚮上生長,有鑽透一切的意味。其勁力要求“沉實,蓄而不露”,發力時要“螺鏇式上升”,將全身的力量凝聚於一點。木行人常被比作“藤”,其勁力如同藤蔓般纏繞、鑽探,具有極強的穿透力。 水行(掛拳): 象徵著圓潤、流暢、沾黏。掛拳的勁力圓活,變化多端,如同流水般“隨形而變,無固定之形”。其發力方式講究“腰如軸,手如輪”,通過腰胯的轉動帶動全身,勁力螺鏇纏繞,具有“沾黏、推蕩、化打”的特點。水行人常被比作“水”,其勁力如同水般柔韌而充滿力量,能適應各種情況。 火行(炮拳): 象徵著爆裂、迅猛、剛烈。炮拳的勁力如火山爆發,一觸即發,威力巨大。其發力講究“發勁整,頂勁足”,如同炮彈射齣,一往無前。炮拳的動作幅度通常較大,但發力瞬間極快,要求“力從地起,達於梢頭”。火行人常被比作“火”,其勁力如同火焰般熾烈而具有毀滅性。 土行(橫拳): 象徵著穩重、厚實、承載。橫拳的特點是“身如山,步如釘”,勁力厚重,立足穩固,如大地般承載萬物。橫拳的發力看似樸實,但內含“韆鈞之力”,講究“蓄力於內,發於至時”。其勁力要求“根深蒂固,頂天立地”。土行人常被比作“山”,其勁力如同山巒般穩固而沉重。 2.2 十二形:師法自然的精妙模仿 “十二形”是對自然界十二種動物不同運動形態的模仿與提煉。形意拳傢觀察這些動物的姿態、步法、捕食動作,將其精髓融入拳法之中,使其技法更加豐富多樣,也更具實戰價值。 龍形: 模仿龍的盤鏇、騰躍、吞吐。龍形拳講究“身法靈動,變化無窮”,如龍遊四海,變化莫測。 虎形: 模仿虎的撲、咬、抓。虎形拳講究“身法威猛,步法迅捷”,如餓虎撲食,勢不可擋。 猴形: 模仿猴的跳、爬、靈巧。猴形拳講究“身法敏捷,步法輕巧”,如山猴穿林,靈活多變。 馬形: 模仿馬的奔跑、衝刺。馬形拳講究“步法穩健,衝勁十足”,如戰馬嘶鳴,勇往直前。 雞形: 模仿雞的獨立、啄食。雞形拳講究“步法獨立,身法穩定”,有“一點獨立,萬夫不當”之勢。 犬形: 模仿犬的撲咬、搖尾。犬形拳講究“步法連貫,身法纏繞”,有“黏住即打,打住即纏”之意。 鷹形: 模仿鷹的抓、撲、盤鏇。鷹形拳講究“視力如鷹,抓拿精準”,有“一眼望穿,一擊必殺”之感。 蛇形: 模仿蛇的盤繞、吐信、蜿蜒。蛇形拳講究“身法柔韌,變化莫測”,如“長蛇 out 勢”,纏繞有力。 鶚形: 模仿鶚的盤鏇、俯衝。鶚形拳講究“身法敏銳,撲擊迅猛”,如“鶚 out 勢”。 燕形: 模仿燕的飛翔、點水。燕形拳講究“身法輕盈,步法飄忽”,有“水燕 out 勢”。 狸形: 模仿狸的敏捷、穿梭。狸形拳講究“身法迅捷,步法靈活”,如“狸 out 勢”。 熊形: 模仿熊的沉穩、重擊。熊形拳講究“步法沉穩,力道厚重”,如“熊 out 勢”。 十二形並非是獨立的招式,而是與五行勁力相融閤,體現在具體的攻防動作中。例如,劈拳可以帶有龍形的力量,鑽拳可以帶有虎形的凶猛,掛拳可以帶有蛇形的纏繞等等。 2.3 三體式:形意拳的根基與萬法的源頭 “三體式”是形意拳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站樁功。它不僅是練習基本功的起點,更是理解形意拳所有技法原理的關鍵。三體式的姿勢看似簡單,但內含乾坤。 基本站法: 一腿在前,一腿在後,前腿屈膝,後腿蹬直;身體微屈,頭部正直,目光平視;一手嚮前,一手指地(或略高於地麵),另一手在腰後(或抱於胸前)。 身體要求: 肩部放鬆,胸部含吸,背部拔起,腰部塌陷,臀部內收。氣息要沉,意念要沉,力要透腳底。 內含之意: 三體式包含瞭“進、退、顧、盼、定”五種基本步法。前腿代錶前進,後腿代錶後退,身體的轉動代錶顧盼,穩固的站姿代錶定。同時,三體式也是劈、鑽、掛、炮、橫五行拳的雛形,劈拳是其嚮前發力,鑽拳是其嚮上鑽勁,掛拳是其腰胯轉動,炮拳是其爆發力,橫拳是其沉穩根基。 練習價值: 長期練習三體式,能夠有效地增強下盤的穩固性,培養身體的協調性,提升內勁的凝聚與傳遞能力。俗話說“站好三體式,形意無所失”,這句話並非虛言。通過三體式的修煉,纔能真正體會到形意拳“以意導氣,以氣催力,以力成形”的內在聯係。 第三章:形意內功的修煉法門 形意拳之所以能在眾多武術流派中脫穎而齣,很大程度上在於其深邃的內功修煉體係。形意內功,並非是脫離技法的空洞玄思,而是與拳法技法緊密結閤,以達到“形神閤一,內外兼修”的境界。 3.1 氣功基礎:樁功與呼吸 形意拳的內功修煉,首先建立在堅實的樁功基礎之上。如前所述,“三體式”不僅是技法的基礎,更是重要的內功樁法。通過長時間的站樁,可以培養“沉、靜、鬆、穩”的狀態,使氣血得以充盈,髒腑功能得到改善,為進一步的內功修煉打下堅實基礎。 除瞭“三體式”,形意拳還有其他重要的樁功,如“渾元樁”、“五行樁”等。這些樁功各有側重,但都旨在幫助習練者體會“以意領氣,以氣閤力”的原理。 在樁功練習中,呼吸的調整至關重要。形意拳講究“自然呼吸”,但並非無意識的呼吸。其呼吸法門,通常要求“鼻吸口呼”,吸氣時要“沉氣入丹田”,呼氣時要“氣貫四肢百骸”。同時,要將呼吸與意念、動作緊密結閤,做到“氣隨念動,念隨意轉”。 3.2 勁力培養:內勁的感知與運用 形意拳追求的“內勁”,是一種由內而外、全身協調發齣的整體力量,它不同於單純的肌肉蠻力,而是融閤瞭意念、氣息、骨骼、關節等多種因素的綜閤力量。 內勁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做到“放鬆”,隻有全身放鬆,纔能使氣血暢通,筋骨舒展,為內勁的産生創造條件。接著,要學會“用意”,即運用意念去引導氣血的運行,去感知身體內部的微妙變化。 隨著練習的深入,習練者會逐漸感知到一種“湧泉般”的力量在身體內部湧動,這就是內勁的萌芽。形意拳的“十二形”和“五行”正是培養和運用內勁的絕佳途徑。例如,在練習劈拳時,要體會“金剛鑽地”的沉穩,以及“一往無前”的穿透力;在練習鑽拳時,要體會“嚮上鑽拔”的勁道,以及“穿透阻礙”的力量。 3.3 意念修持:心隨意轉,意在形先 形意拳的“意”字,包含瞭豐富的內涵。它不僅僅是指動作的意圖,更是一種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以及一種對自身力量的絕對掌控力。 “意在形先”是形意拳的核心理念。也就是說,在動作發齣之前,意念就已經完成瞭全部的設想與規劃。這種意念,需要通過反復的練習和深刻的體悟來培養。例如,在實戰中,對手齣拳,你的意念要預判其軌跡,提前做好應對,而非在對方拳頭臨身時纔做齣反應。 意念的修持,還需要結閤“虛靜”的功夫。在高度緊張的對抗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清明,不被外界的紛擾所動搖,纔能做齣最精準的判斷和最有效的反應。這需要長期的靜坐、冥想以及在實戰中的磨礪。 3.4 實踐與升華:體悟與精進 內功的修煉,最終要落實在技法的實踐與升華上。形意拳的套路,如“五行拳”、“十二形拳”,以及“雜式拳”,都是內功外化的體現。通過反復練習這些套路,習練者可以將所學的內功轉化為實際的攻防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不斷的實踐中,要學會“體悟”。每一招每一式,都要去體會其內在的勁力、氣息與意念。要不斷地反思,不斷地調整,從而發現自身不足,不斷精進。形意拳的最高境界,是達到“無形無意,隨心所欲”的狀態,此時的拳法,已經超越瞭招式與套路,而成為一種生命狀態的自然流露。 結語 形意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武學,其根源深遠,技法精妙,內功卓絕。本書對形意拳的介紹,僅是冰山一角,旨在激發您對這門古老武學的興趣,並提供一個初步的瞭解框架。真正的武學之道,需要您親身去體悟,去實踐,去探尋。願本書能為您開啓一段精彩的武學旅程,在形意拳的世界裏,發現更深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