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英文版,第13版)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英文版,第1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保罗·海恩(PaulHeyne),[美] 彼得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思维方式
  • 经济学原理
  • 行为经济学
  • 决策分析
  • 理性选择
  • 市场经济
  •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第13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2574
商品编码:11183092533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保罗·海恩(Paul Heyne),(美)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美)大卫·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 著 著作 定  价:89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页  数:428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1552574 诺斯中文版序
诺斯推荐序
林毅夫推荐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第2章 效率、交换与比较优势
第3章 无处不在的替代:需求的概念
第4章 成本和选择:供给的概念
第5章 供给与需求:协调的过程
第6章 无意的后果:供求规律的更多应用
第7章 利润与亏损
第8章 觅价
第9章 竞争与政府政策
第10章 外部性与冲突的权利
第11章 市场与政府
第12章 收入分配
第13章 衡量经济系统的整体绩效
第14章 货币
第15章 经济绩效和真实世界中的政治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英文版·靠前3版)》是风靡靠前的一部另类的经典经济学教科书。与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英文版·靠前3版)》回避了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和饶有趣昧的图画,将日常生活中纷繁复杂、看似毫无关联的一些社会现象,和一套富有一致性的思维框架结合起来,展示出一种“经济学的想象力”。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美)保罗·海恩(Paul Heyne),(美)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美)大卫·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 著 著作 保罗·海恩(Paul Heyne,1931-2000),美国芝加哥大学伦理学与社会学博士、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学史和经济系统伦理学批评。作为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改革者,海恩终生致力于改变僵化刻板的经济学教学方式,被誉为美国“近25年来很好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之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海恩的代表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彼得·勃特(Peter Boettke),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该校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詹姆斯·布坎南政治经济中心副主任、美国市场研究中心不错研究员。著有《计算和调试:社会主义和转型政治经济学》《新思维为何失败:社会等

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市场动态的著作的详细简介。 --- 书名: 《全球金融脉动:后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 作者: 艾伦·R·霍尔姆斯 (Allen R. Holmes) 版本: 第二版 页数: 880 页 出版社: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ISBN: 978-0-691-19876-5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格局所经历的深刻变革,并构建了一套综合性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现代金融体系的复杂性、政策制定面临的挑战以及长期增长的驱动力。 第一部分:重塑基础——后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学范式 本书首先审视了传统宏观经济模型(如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在解释2008年危机及其后遗症方面的局限性。作者强调,传统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未能充分捕捉金融摩擦、信贷约束以及资产负债表效应在宏观波动中的核心作用。 第一章:金融部门的内生性:从均衡到失衡 本章着重分析了金融部门不再被视为外生变量,而是内生于宏观经济循环的观点。详细阐述了“金融加速器”机制,即金融状况的恶化如何通过信贷紧缩和资产价格下跌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加剧衰退。讨论了包括明斯基时刻(Minsky Moment)在内的金融脆弱性理论,并将其与现代银行理论相结合。 第二章:长期利率之谜与低通胀困境 全球经济在危机后长期面临低利率环境,通货膨胀疲软,这一现象被称为“长期利率之谜”。本章细致剖析了导致实际利率持续下降的结构性因素,包括人口老龄化、储蓄过剩、技术变革(特别是信息技术对资本回报率的影响)以及全球储蓄失衡。同时,探讨了央行在零利率下限(ZLB)环境中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的理论基础及其有效性边界。 第三章:财政政策的复兴与债务可持续性 在货币政策空间受限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重要性重新浮现。本书系统地评估了不同类型的财政乘数(基于支出、税收和转移支付),并区分了在衰退期、正常期以及高负债环境下的财政政策效应。核心内容包括对“财政紧缩悖论”的分析,即在经济低迷时实施财政紧缩可能导致产出和收入下降,从而恶化债务比率。此外,还深入探讨了主权债务风险评估、债务可持续性分析以及财政规则的设计与国际比较。 第二部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革与监管应对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金融中介和市场基础设施的演变,分析了金融创新和监管改革对系统风险管理的影响。 第四章:影子银行体系的崛起与风险传导 影子银行,即非银行金融中介体系,已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章详细描绘了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产品以及回购市场的运作机制,并分析了这些市场在危机中如何充当系统性风险的放大器。重点讨论了“监管套利”现象,即金融活动从受严格监管的银行部门转移到监管相对宽松的部门的过程。 第五章: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 本书认为,仅依靠货币政策不足以维持金融稳定。因此,宏观审慎政策(Macroprudential Policy)应运而生。本章详细介绍了宏观审慎工具箱的构成,包括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贷款价值比(LTV)和债务收入比(DTI)限制等。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工具在管理信贷过度扩张和资产泡沫形成中的实际应用和效果评估。 第六章:国际金融失衡与汇率动态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依然严峻。本章运用新的跨国外汇和资本流动模型,探讨了“安全港资产”的需求如何影响汇率波动和资本流动方向。着重分析了当前账户盈余和赤字国家的政策选择,包括资本管制在特定情况下的作用,以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三部分:增长的制约因素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将视线投向长期生产率、技术进步以及全球经济治理的未来。 第七章:全要素生产率的停滞与技术红利分配 自本世纪初以来,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显著放缓。本章探讨了关于“生产率悖论”的争论,即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但其对宏观经济产出的提升似乎有限。分析了人力资本质量、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对长期潜在增长率的拖累。此外,还讨论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收入不平等加剧问题。 第八章: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与地缘经济风险 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正在加速全球价值链的调整。本书分析了“近岸化”、“友岸外包”等趋势对贸易流、投资决策和通胀预期的影响。讨论了供应链韧性(Resilience)与效率(Efficiency)之间的权衡,以及各国如何利用产业政策来保障关键技术的自主性。 第九章:气候变化、能源转型与绿色金融 气候风险正日益被纳入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分析。本章探讨了从化石燃料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详细介绍了绿色债券、气候压力测试等金融创新,并评估了碳税、碳交易机制等政策工具对经济结构和长期投资行为的影响。 结论:适应性治理的挑战 本书的结论强调,未来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必须超越传统的教科书框架,拥抱跨学科的思维,将金融稳定、气候风险和社会公平纳入核心的宏观经济管理议程。适应性治理、数据驱动的决策以及增强国际合作,是应对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全球经济环境的关键。 ---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于高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中央银行、国际金融机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和政府财政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士。它要求读者具备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和基础宏观经济学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名字,即便只是简单地陈列在书架上,也足以引人遐想。它所传递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让我联想到一种能够穿透迷雾、直击本质的洞察力。我一直认为,经济学并非仅仅是大学里的一个专业科目,而更像是一种理解社会运行规律的通用语言。我们每天都在做出大大小小的经济决策,从购买一杯咖啡到投资股票,这些行为背后都蕴含着经济学的原理。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会如何将那些抽象的经济理论,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案例,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同身受。我设想,或许书中会探讨一些关于激励机制的讨论,解释为什么有些政策会奏效,而另一些则会适得其反;又或者会深入分析供需关系如何影响市场价格,以及稀缺资源如何在社会中分配。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学习到如何运用经济学的逻辑去分析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潜在的解决方案。我坚信,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就如同拥有了一副能够审视世界的独特眼镜,让我们能够看得更远、更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知识感,淡雅的色彩搭配经典的字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我之前对经济学了解不多,更多的是从新闻报道和日常讨论中零星地接触,总觉得它高深莫测,充满了各种复杂的公式和模型。但拿到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却被它散发出的理性光芒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系统而易于理解的经济学框架。书名本身就很有引导性,“思维方式”这四个字,暗示着它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授,更是关于如何看待和分析经济现象的方法论。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讲解一些经济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些消费决策,或者为什么某些商品的稀缺性会导致价格上涨。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出经济学的迷雾,让我能够用一种更加清晰、有逻辑的方式去理解这个充满经济活动的世界。我对它能提供的那种“思维模式”抱有很高的期待,希望能帮助我拨开表面现象,看到事物背后的经济逻辑。

评分

我手边的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我一直觉得,经济学不仅仅是关于金钱和交易的学问,更是一种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运作的深刻洞察。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理解那些看似混乱的经济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理性选择和互动规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让我能够用更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选择。比如,为什么在面对诱惑时,我们会做出冲动的消费决定?又或者,为什么有些商品会突然变得非常昂贵,而有些则会悄无声息地消失?我希望作者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经济学概念,并辅以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我们这些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机会成本”和“边际效应”等概念感到好奇,它们听起来就充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打开经济学大门的一把钥匙,让我能够用一种更深刻、更系统的方式去理解这个充满经济活动的世界。

评分

这本《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仅仅是它的名字,就足以让我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经济学并非仅仅是关于市场波动或金融交易的学科,而更像是一种能够洞察人类行为本质的强大工具。它提供了一个理解社会运作、分析资源分配、预测未来趋势的独特视角。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套严谨而实用的经济学思维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理性、更加客观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或许,书中会深入探讨“理性人”的概念,解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个体和集体是如何做出最优选择的。我也很想了解,究竟是什么因素驱使着市场的供需双方进行互动,以及价格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案例,将那些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变得触手可及,让我能够真正地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我的日常思考和决策中,成为我理解社会、认识事物的一种“内功”。

评分

对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我心中充满了期待,仿佛即将踏上一场智识的探险。我一直认为,经济学并非局限于枯燥的数字和冰冷的公式,而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人性的独特方法论。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指核心,它暗示着,掌握了这种思维方式,我们便能以一种更加清晰、更有条理的方式去分析和解读周遭发生的一切。我迫切地希望从中学习到如何理性地评估各种选择的得失,理解那些看似微小的决策背后可能蕴藏的深远影响。或许,书中会详细阐述“权衡取舍”的重要性,教导我们如何识别并衡量不同选项之间的机会成本,从而做出更优化的决策。我也期待它能深入剖析“激励”的力量,解释为什么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各种形式的奖励和惩罚的影响,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塑造了市场的运作。总之,我相信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它将赋予我一种分析问题的全新框架,让我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更加从容和理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