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生活 金受申 9787200118926

老北京的生活 金受申 97872001189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受申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
  • 老北京
  • 民俗
  • 文化
  • 历史
  • 风俗
  • 金受申
  • 生活
  • 记忆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诺华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18926
商品编码:112066647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具体描述

  图书信息

书名:  老北京的生活
作者:  金受申
ISBN:  9787200118926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定价:  68.00元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出版时间:2016-09-01  版次:1
  页码:  字数:

  内容简介
  《老北京的生活》是北京民俗学家、掌故大家、曲艺研究专家金受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六部分记述了老北京的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下层剪影等风物人情,文笔质朴自然、幽默活泼,是读者了解老北京民俗文化、历史掌故不可多得的普及性读物。

  图书目录
  四季时令春 爆竹烟花 2  岁首观花 7  吃春饼 15夏 吃喝 18  穿衣 33  游赏胜地 35  消遣 39秋 饮馔 50  赏菊 59  游赏 63冬 养秋虫 67  溜冰 69  熬鹰 72  放纸鸢 74搭镖陀 78  熏焙鲜货 82  窖冰 84培植盆景 89  岁末杂缀 93婚丧礼俗婚俗 满人婚俗 102  汉人婚俗 112  南礼 1142京西特有婚俗 125丧仪 丧服 127  棺木 131  入殓前后 134丧仪 137  其他宗教的丧仪 157祀祖 蒙古八旗祀祖 162  满洲八旗祀祖 165汉人及一般祀祖 167过年 祭灶 169  接神 173  祭祖 175送旧迎新 177  拜年 178吃喝忆旧庄馆 茶馆 大茶馆 190  书茶馆 194  野茶馆 200清茶馆 205  茶酒馆 205家常菜 鱼的吃法 鱼肴 210  鱼类 214鸡鸭吃法 吃喝忆旧 蒸羊肉 228  羊头肉及酱羊头 2293烧羊肉 230  四义兴酒店 232汤羊肉与抓羊肉 233  银鱼紫蟹 235肉脯徐 236  鸡鸣馆 238  虾米居 238饮酒 大酒缸 241  黄酒馆 246  露酒庄 249白酒 251喝茶 品茶与饮茶 252  茶叶庄 255  茶叶的种类 256北京的水 258  茶具 260  伪茶 262抽烟 旱烟和水烟 265  烟具 267  卷烟及其牌号 271鼻烟 鼻烟 273  鼻烟壶 274消遣娱乐养鸟 养鸟的用具 280  鸟的鸣叫 289  鸟的押音 299练玩艺儿 301  南鸟的种类 310养金鱼 养蟋蟀 蟋蟀的产地 322  蟋蟀的种类 324养蟋蟀的器具 326  饲养方法 3284斗蟋蟀 330童戏记趣 粘知了 334  捉蜻蜓 335  灌屎蜣螂 338掏苇柞子 339  掏蛐蛐 340  摸鱼捉泥鳅 341拉家雀 343风俗曲 八角鼓 345  岔曲 350  什不闲 354夯歌 355皮影戏 瞽人艺术 旧京百业金融界 票号 374  炉房 376  金店 378  钱铺 381国药行 丸散膏丹 388  汤剂饮片 390  药材炮制 393果行 果局、果摊和果挑 397  果店 400  果市 401果品的种类和产地 403  窖货 405煤业 北京的煤 407  煤窑 409  窑工 412运煤 4145肉类作坊 猪头肉作坊 416  羊头肉作坊 419羊肚作坊 422  驴肉作坊 423  马肉脯作坊 426狗肉作坊 428手工作坊 底局子 431  绣花补活 434  纸花 437吹瓶业 440玉器行 裱画铺 裱字画的原料 451  裱字画的形式种类 453裱字画手续和杂件 455下层剪影口子攒儿 厨行 458  茶行 465  车口儿 468驴口儿 475  攒儿 479小市 鬼市 482  晚市 491  夜市 493货郎 卖豌豆 495  哭糖人 496  染绸缎挑子 497卖槟榔 499  卖杂面 501  卖火石火绒 502铜器挑子 503  串粗米 504  卖糕点 5066几种手艺人 508小店火房 小店 512  火房子 514编后记

  文摘|序言
  金受申先生关于北京受欢迎的作品,是读者了解、回忆老北京民俗文化、历史掌故不可多得的普及性读物。

  作者介绍
  金受申(1906-1968),本名文佩,后改文霈,字泽生,满族镶黄旗人。曲艺史学家、民间文艺家、民俗学家。生于北京,17岁在中学就读时即为报刊编辑,先后入华北大学、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读深造。自1926年起在北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于十余所中学任教,还在华北大学等高等院校担任过讲师。自1938年起,在《立言画报》上开辟专栏《北京通》。1953年经老舍先生介绍,调入北京市文联工作,直至逝世。金受申留有不少哲学、文学、医学著作,也是广见博闻的“北京通”,熟知北京掌故,与三教九流接触颇多,尤喜接触中下层人士,对清末民初的北京风俗事物、趣闻轶事、衣食住行、江湖百业、评书鼓曲等都有着精深的考察研究。其文章内容多来自实地考察,是研究北京历史及民俗的重要史料。李滨声,新闻漫画家,男,汉族,1925年出生于哈尔滨,原籍辽宁本溪。擅长漫画、戏曲人物画。曾用名李洛非,笔名梨园客。

《京华旧事:古都风情掠影》 本书是一部追溯北京古城独特韵味的散文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座千年古都曾经鲜活而斑斓的生活图景。它不是一部正史,亦非学术专著,而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捕捉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市井人家,甚至寻常物品中的历史印记与文化温度。 翻开本书,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眼前徐徐展开的是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并不拘泥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构成城市灵魂的微小之处。从晨曦初露时就已热闹非凡的胡同口,到日暮时分家家户户升起的炊烟;从春节期间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的庙会,到秋日里游园赏菊的闲适;从老北京人特有的口音、俚语,到那些早已消失在岁月里的吆喝声、叫卖声,无不被作者一一捕捉,并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加以定格。 在这里,你能读到关于京城四季变化的诗意描绘。春天,是枝头嫩芽初绽,是公园里漫步的游人;夏天,是骤雨初歇后的清凉,是街边冰糖葫芦的甜蜜;秋天,是层林尽染的香山,是泛着金光的银杏叶;冬天,则是漫天飞雪的纯净,是围炉夜话的温暖。这些季节的流转,不仅仅是自然景色的变换,更是承载了北京人生活节奏与情感起伏的载体。 本书更是对老北京民俗风情的生动记录。那些世代相传的节日习俗,从春节的祭灶、扫尘,到元宵的猜灯谜、赏花灯;从端午的赛龙舟、吃粽子,到中秋的赏月、品饼,每一个节日都充满了独特的仪式感和浓厚的人情味。作者笔下的老北京,是热闹的,是充满烟火气的。集市上的讨价还价,茶馆里的家长里短,戏园子里的咿呀唱腔,都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片段,勾勒出当时社会生活的丰富面向。 作者还细致地描绘了老北京的饮食文化。那些独具匠心的北京菜肴,从炸酱面、爆肚,到豆汁儿、焦圈儿,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食物,更蕴含着北京人的生活智慧和饮食习惯。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吃摊,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餐馆,都曾经是北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此外,本书也触及了老北京的交通变迁、建筑特色以及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比如,那些曾经穿梭于大街小巷的黄包车,那些古朴典雅的四合院,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牌楼、古塔,都随着时代的脚步逐渐改变着它们的容颜。作者在记录这些变化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去时光的淡淡怀旧,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 《京华旧事:古都风情掠影》是一本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深刻的理论,只有作者一颗真挚的心,以及对故乡深深的眷恋。阅读本书,你会仿佛置身于那个久远而美好的时代,亲身感受老北京那份独特的宁静、热情与韵味。它是一份献给这座城市的温柔告白,也是一份留给后人的宝贵记忆。无论你是否曾是老北京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体会到一种温暖而隽永的情感。它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透过它,你可以窥见那个曾经鲜活、如今已远去的京华旧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老北京的生活》這本書的期待,主要源於對那段歷史時期北京城市風貌的濃烈好奇。我一直覺得,一個城市的靈魂,往往藏在其市井生活之中,而老北京,無疑是中國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個時代的北京,感受那種獨特的氛圍。我不僅想知道當時人們吃些什麼,穿些什麼,住些什麼,更想了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社交方式,以及他們面對生活時的態度。想象一下,在書中漫步於狹窄的胡同,聽著各色小販的叫賣聲,看著孩童們在巷口嬉戲,或是坐在大樹下聽老人們講故事,這該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我特別希望書中能有對當時的節日習俗、婚喪嫁娶、廟會遊藝等方面的詳細記載,這些都更能體現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還有,那些曾經讓北京聞名遐邇的手藝人,他們的技藝,他們的生活,也同樣是我關注的焦點。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當時的老照片或者手繪圖,那將會大大增強閱讀的沉浸感,讓文字的描述更加具體可感。總而言之,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不僅僅是了解老北京的歷史,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真實的生活溫度。

评分

这本书初次吸引我的是那个极具年代感的名字——《老北京的生活》。光是这几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灰墙黛瓦的四合院,枣树下摇着蒲扇的老人,巷口吆喝的小贩,还有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身影。我一直对老北京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里藏着太多属于过去的韵味和故事。金受申这个名字,我虽然不熟悉,但书名本身的吸引力已经足够大,让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想象中,这本书应该会带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些早已消失在北京街头巷尾的市井百态。从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胡同,到夜晚星光点点下的晚风,这本书或许能将那个鲜活、热闹、充满人情味的老北京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描绘出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生活习惯、节日庆典,甚至是那些已经淡去的口头禅和民间传说。如果能有丰富的图文资料,那就更好了,那样的话,文字的描述会更加生动,也更容易将读者带入那个时代。总之,这本书的名字就已经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那段历史的探寻欲,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了解老北京的一扇窗户。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朴实无华的书名和作者的名字,以及那个简洁明了的ISBN号。我普段就對歷史文化書籍情有獨鍾,尤其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京味兒文化有著特別的喜愛。老北京,在我心中始終是一個充滿詩意和故事的符號,它承載了厚重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生活方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展現老北京的日常生活圖景,從人們的衣著、飲食、居住環境,到他們的情感、習俗、價值觀,都能有細緻的描繪。我對書中是否能提及當時的社會結構、階層差異,以及各種行業的運作方式充滿好奇。例如,當時的商販是如何吆喝的?老北京的胡同裡又藏著怎樣的鄰里親情?那些精湛的手藝人是如何傳承技藝的?我還希望作者能夠運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已經漸行漸遠的傳統節日、民間遊戲、市井傳奇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或許,書中還會涉及一些老北京的建築特色,比如四合院的格局、門樓的講究,甚至是當時人們使用的器物,都能讓我有更直觀的感受。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了期待,希望它能為我開啟一扇通往老北京的時光之門,讓我能近距離地觸摸那段逝去的時光。

评分

《老北京的生活》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溫暖的懷舊色彩,讓我想起了那些泛黃的老照片和長輩們口中的故事。我一直覺得,一個城市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的日常生活中,而老北京,無疑是中華文化中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符號。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了解那個時代北京人的生活。我想要知道的,不僅僅是衣食住行這些基本的生活要素,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與周圍的人和環境互動的。我希望書中能描繪出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畫面:清晨的胡同裡,早點鋪的熱氣騰騰;中午的集市上,人聲鼎沸,吆喝聲此起彼伏;傍晚的四合院裡,一家人圍坐,閒話家常。我對那些已經漸行漸遠的傳統習俗、節慶活動,以及民間的娛樂方式,都充滿了好奇。例如,老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他們又有什麼獨特的婚喪嫁娶的禮儀?我還特別希望作者能夠描寫一些當時的普通人,他們的職業、他們的夢想、他們的煩惱,從他們的視角去展現那個時代的生活。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當時的圖片,那將是錦上添花,能讓我對書中所描寫的場景有更直觀的認識。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領略老北京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生活溫度。

评分

這本書,我從名字上就感受到了濃厚的歷史氣息和一種溫馨的懷舊感。我對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一直有著莫名的嚮往,總覺得那是一種簡單、純粹、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將我帶入那個時代,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那份獨特的韻味。我期待書中能生動地描繪出老北京的街頭巷尾,那些各具特色的小吃,那些充滿智慧的吆喝聲,還有那些勤勞樸實的人們。我對當時人們的日常起居,尤其是那些已經消失的傳統手藝和民俗活動,非常感興趣。比如,冬天的北京,人們是如何取暖的?夏天的北京,又是如何納涼的?那些曾經在胡同裡傳頌的民間故事,那些充滿京腔京韻的對話,我都很想在書中找到。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畫面,將老北京的市井百態,以及人們豐富的情感世界,真實地還原出來。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當時的生活場景的插圖,那就更完美了,這樣不僅能幫助我理解文字內容,更能讓我對老北京的印象更加深刻。總之,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與老北京進行一次心靈的對話,感受那份獨屬於過去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