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文學.歷史.思想:中西比較研究 港版 張隆溪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中商原版】文學.歷史.思想:中西比較研究 港版 張隆溪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隆溪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
  • 历史
  • 思想
  • 中西比较
  • 文化研究
  • 港版书籍
  • 三联书店
  • 张隆溪
  • 学术著作
  • 中商原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ISBN:9789620432750
商品编码:1120691200
出版时间:2012-11-23
页数:29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 《文學.歷史.思想:中西比較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並不僅限於文學或比較文學,而涉及思想和歷史等其他領域,以中西文學與文化比較為主線,選取了相關文章十四篇,其中较早的寫於一九八二年,更新的文章則剛剛完成不久,皆是作者三十年來在中西比較研究中的成果。

    文章涵蓋的主題包括: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西方漢學的歷史、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論、當前美國和西方比較文學研究面臨的問題和困境、中國思想和文學批評傳統、從美學的角度討論現代藝術、不同時代西方對中國的瞭解、歷史與文學敘事之間的異同、美國的中國歷史研究在基本範式上的變化,以及如何在當代學術環境中應對西方學界提出的理論問題。

     

    作者簡介

    張隆溪

    北京大學碩士,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美國加州大學,一九九八年迄今任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二00九年獲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外籍院士榮銜。主要從事中西比較研究,主編Brill’s Humanities in China Library叢書,並任學刊New Literary History顧問編輯。

    内容试读

    東西方研究:歷史、方法及未來

    在二十一世紀之初,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都在發生其有根本意義的變化,可以說這是我們開展東西方研究極為有利的時刻,為研究東西方思想傳統和典章制度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在這個時刻,我們重新審視東西文化交往的歷史,以窺兌未來發展可能的途徑,也許是深化東西方研究必須邁出的一步。東西交往的歷史,在古代有絲綢之路,在中占有馬可波羅到忽必烈治下蒙元帝國的遊歷,在明末清初有利瑪竇和基督教傳教士推動的東西文化交流,而近世在一八四○年代鴉片戰爭之後,又有一百多年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和東方的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歷史。陳寅恪先生曾用「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鉅劫奇變」這樣沉痛悲憤的語句,去描述鴉片戰爭後中國受「外族之侵迫」所面臨民族存亡的險境。{一}無論中英鴉片戰爭或中日甲午海戰乃至滿清帝國的覆滅,再到八年抗日戰爭和隨後國共內戰造成台海兩岸的分隔,中國近一百五十年來的歷史真可謂多災多難,不堪回首。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末,經過了無數次的政治運動和十年的文化劫難,中國終於在近三十多年推行改革開放務實的政策,在經濟上取得了令全世界矚目的成就。而與此同時,歐洲和北美產生了極為嚴重的金融和信貸危機,中東和阿拉伯世界也發生巨大變化,於是形成當前秩序的急劇轉變和重新調整。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就制度而言,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中國和整個亞洲以及巴西和南美經濟的發展,正在改變過去認為毋庸置疑的關於各地力量均衡的許多觀念過去整個世界都是以美國和西歐為中心對東方,尤其對中國東西方研究有利的時機和良好的條件。


    註{一}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陳美延、陳流求編《陳寅恪詩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年,頁一一。


    從歷史上看,東西方的交往遠在古代就已開始。在近年的考古發掘中,往往有令人驚訝的發現,說明中國與西域在物質和精神文明的交往,比我們以前想像的要更多,也更早,而且西域不僅限於印度和中亞,甚至遠及於希臘、羅馬。中國古代金石雕刻藝術,就可以提供一們很好的例證。四川三星堆出了時間相當於殷商時代的大型青銅雕像,西安秦始皇陵出土了大刑鋼車馬、漢墓前神道有大型石刻,據林梅村的研究,這些都說明中國古代大型石雕,是在多種文化影響下產生的藝術。「首先,基於中國本土文化因素;第二,受歐亞草原文化,尤其是阿爾秦語系遊牧人古代藝術的影響;第三,張騫通西域後,中國金石雕像藝術又得以和中亞希臘化藝術乃至波斯藝術進行交流。」,{一}中國境內出土過許多羅馬玻璃器和錢幣,這就證明「漢代中國與羅馬帝國必有頗為發達的貿易往來,中國史籍與西方史料所說漢代中國與羅馬之問的古代交通當為信史」。 {二} 然而交往不僅止於物質文化,民問故事的流傳,在古代也有令人驚訝的廣遠程度。楊憲益發現在唐人段成式的筆記小說 《 西陽雜俎 》 裡,不僅有歐洲童話裡的灰姑娘( Cinderella )故事,而且有德國尼別龍故事。楊憲益認為前者「至遲在九世紀或其至在八世紀已傳入中國」,而且有趣的是,中文「灰」字在德文裡是Aschen,「就是英文的Asche,盎格魯薩克遜文的Aescen,梵文的Asan」,而在那個中文故事裡,「這位姑娘依然名為葉限,顯然是Aschen或 Asan 的譯音」。{三}如果說灰姑娘故事是由海外傳人中土, 《 酉陽雜俎 》 裡古龜茲國王阿主兒降龍的故事,楊憲益就認為「是西方尼別龍(Nibelung)他故事的來源」。這兩個故事不僅情節很相似,而且「據西方學者考證,西方的尼別龍傳說本於匈奴王阿提拉 ( Attila)的故事,加以附會。這個王的名字在古日耳曼傳說裡作Etzil,同這裡王名阿主兒正合」。{四}以上這些例子說明,無論在考古還是在文本的考釋方面,古代東西方跨文化研究仍是一片有待開墾的領域,仍然有很多問題可以進一步探討。十三世紀威尼斯人馬可波羅(Marco Polo . 1254-1325?)到元大都(今北京),是中古時代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雖然所謂 《 馬可波羅行紀 》 並非馬可本人撰述,此書問世之後也不斷有人懷疑其記敘是否真實,但據研究馬可波羅的學者約翰 ? 拉納調查,此書問世之後的二十五年間,已「有法文、法蘭克 ─ 意大利文、塔斯伽尼文、威尼斯文、

    拉丁文和大概德文譯本流傳於世-作者在世時就有諸多譯本,這在中世紀是尤为宝贵的記錄」。{五}此書在歐洲各大博物館現存有不少抄本,這就說明在當時和之後, 《 馬可波羅行紀 》 很受讀者歡迎,才會如此流行而有多種抄本流傳至今。然而此書雖然稱為 《 行紀 》 ,但細看其組織安排,並沒有按旅行路線,逐一記錄沿途所見,也沒有渲染奇特怪誕的冒險經歷,所以拉納認為,「此書不是歷險故事,也不是描述旅行過程」。


    註{一}林梅村:《 古道西風:考古新發現所見中西文化交流 》 ,北京:三聯書店,二○○○,頁一六五。

    註{二}同上,頁二○九。

    註{三}楊憲益:《 譯練偶拾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二○○六,頁六六。

    註{四}同上,頁六八。

    註{五}John Larner , Marco Polo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World ,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44 . 


    基本信息

    书名:文學.歷史.思想:中西比較研究

    ISBN:9789620432750

    作者:張隆溪

    出版社:三聯   出版日期:2012/11/23

    出版地:香港

    規格:平裝 / 29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語言:繁体中文


好的,以下是为您准备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探讨文学、历史与思想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但不包含您提供的具体书目信息: --- 书名:《跨越藩篱:中西思想流变与文化对话》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横跨数千年、植根于不同文明土壤的文学、历史叙事与核心思想体系,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比较研究框架。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对译或并置,而是探究不同文化传统在面对人类共同命题——如时间、道德、权力、自然与自我认知——时所发展出的独特路径与内在逻辑。全书分为四大板块,层层递进,力求展现思想流变中的共性与张力。 第一部:古老智慧的基石与分野 本部分聚焦于中西方文明的源头活水。在东方,我们审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格局,重点分析儒家“仁”与“礼”的伦理建构如何塑形了中国数千年的社会结构与知识分子精神。这不仅是哲学思辨,更是对治理模式和个体修身实践的深刻总结。同时,我们会考察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探讨其对后世艺术、医学乃至政治哲学的微妙影响,特别是它如何提供了一种与主流儒家伦理相对立的自由维度。 在西方,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希腊的城邦精神与苏格拉底式的理性探问。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调?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伦理学如何开启了系统化知识构建的传统?我们尤其关注古希腊悲剧文本中展现的人类命运的必然性与自由意志之间的永恒冲突,这与东方哲学中对“天命”或“因果律”的理解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分将通过对经典文本的细致解读,揭示早期思想体系如何为后续的发展设置了根本性的框架。 第二部:历史叙事的重构与权力的话语 历史,是特定文化群体集体记忆的载体,也是权力运作的场域。本部分将对比中西双方历史书写范式的差异。中国的“史官传统”——以《史记》为代表——强调编年、褒贬、教化功能,历史被视为一面镜子,用以映照当下的治理得失。这种对“正统”和“连续性”的强调,形成了独特的历史观。 相比之下,西方的历史学(尤其在启蒙运动之后)逐渐发展出更注重证据链、因果分析和结构性转变的方法论。我们会考察希罗多德的“探究”精神,以及更晚期如黑格尔式(尽管充满争议)的“进步史观”对西方现代性的塑造。关键在于比较:当历史被用作确立合法性时,它如何被塑形?当它被视为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时,它的叙事重心又在哪里?本书将分析在不同政治气候下,历史叙事如何被“挪用”和“重写”。 第三部:文学想象力的边界与表达 文学,是思想的感性呈现。本部分将探讨中西文学在题材选择、审美范式和语言运用上的核心差异。 在文学表达上,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的精炼提炼、对“言外之意”的追求,以及其与山水、田园的紧密关联,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内省式的审美体验。小说传统,尤其章回体小说的宏大叙事结构,则展现了对社会百态和人情世故的百科全书式描摹。 西方文学,特别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发展,则更侧重于个体心理的深度挖掘、戏剧性的冲突结构以及对宏大叙事(如史诗、宗教题材)的继承与反叛。从莎士比亚笔下复杂的人性矛盾,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对社会阶层和物质世界的精微解剖,体现出对“人”这一单元的聚焦。 比较的焦点将放在“抒情性”与“叙事性”的侧重,以及语言的物质性(汉字的视觉与声韵)与西方拼音文字的逻辑性在艺术表达上的不同潜力。 第四部:现代性冲击下的思想调适与交融 进入近现代,全球化的浪潮和现代性挑战迫使东西方思想体系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与相互借鉴。本部分关注“翻译”如何重塑了双方的知识图景。当西方的科学、民主、个人主义概念进入中国语境时,它们如何与既有的儒家框架发生碰撞、融合或激烈的排斥?反之,当中国的实践经验被西方学者重新审视时,又带来了哪些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 我们将探讨技术理性、市场经济观念以及后殖民思潮在中西思想界引发的连锁反应。思想不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交流与冲突,不断地生成新的、混杂的形态。最终,本书试图勾勒出一个动态的、相互映照的文化图景:承认差异的永存性,但同时也发掘在差异中寻找对话可能性的宽广空间。 结语: 《跨越藩篱:中西思想流变与文化对话》不仅是对过去思想遗产的梳理,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思想探寻。它鼓励读者以更具批判性和包容性的视角,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叙事,理解在看似对立的概念背后,人类文明所共有的对真理、美与正义的永恒追问。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对人类文明进程抱有深切关怀的学者的论著。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于习惯了现代白话文的读者来说,初看可能会需要一点适应期,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精准的力量。它用词考究,句式结构严谨,少有口语化的表达,但这恰恰保证了思想表达的密度和准确性。作者在阐述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时,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措辞来锚定意义,避免了学术术语的空泛化。我个人非常享受这种“慢阅读”的过程,需要逐字逐句地体会其背后的深意。这感觉就像是在品鉴一壶上好的清茶,初入口可能有些苦涩,但细细品咂后,回甘悠长,那种文字的力量感和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为深度思考者量身定做的路线图。作者的叙事逻辑推进得非常自然且具有启发性,丝毫没有那种生硬的、章节堆砌的学术论文集的感觉。每一次从一个文化领域跳跃到另一个领域,都能感受到一种巧妙的过渡和思想上的连贯性。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中西方的对照数据,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基因深层的结构性差异及其历史动因。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强迫读者不断地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新的概念地图,这种挑战思维的阅读体验,比单纯获取信息要过瘾得多,让人有一种智力被充分激活的感觉。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可能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人类文明演进的“第三种视角”。它没有采取明显的西方中心论或东方沙文主义的立场,而是努力构建了一个相对中立的分析场域,从根本上质疑了许多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化前提。我常常在阅读时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揭示了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化现象之间隐藏的结构性关联。这种比较研究的深度,远超一般的文化随笔,它更像是一套分析工具箱,教会我们如何去解构和重构我们对“现代性”、“理性”乃至“历史”的理解。读完之后,看待许多新闻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眼光都会变得更加审慎和多元,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让人眼前一亮了,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纸张触感,加上字体排版的精致考究,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仿佛捧着一部厚重的学术经典。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内敛又不失深度的设计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而是通过精准的色彩搭配和留白,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学术氛围。初次翻开时,那些细密的文字和规范的引文格式,立刻将我带入了一种严肃的阅读情境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社对书籍本身的尊重和匠心。这样的质感,让我在快节奏的电子阅读时代,更加珍视实体书带来的那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和仪式感。每次阅读完毕合上书本,都能感受到纸张间那种特有的油墨香气,这对我来说,是阅读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专注力。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一部著作,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更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度和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我发现,如果我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背景了解不足,可能需要随时停下来查阅资料,但这反而成了一种额外的收获。它激发了我对相关领域知识的进一步探索欲。这本书的内容密度之高,使得我无法进行快速的扫读,每一页都值得反复咀嚼。对于那些追求表面“干货”或者快速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显得有些晦涩难懂,但对于真正热爱学术探讨、渴望进行深度跨文化对话的人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和深刻的平台,是那种值得放入书架最显眼位置、时不时拿出来重温的案头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