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文字體: 基礎知識與活用方法 小林章 字体排版设计图书叶忠宜引进/港台繁体中文

歐文字體: 基礎知識與活用方法 小林章 字体排版设计图书叶忠宜引进/港台繁体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字体设计
  • 字体排印
  • 欧文字体
  • 字体基础
  • 排版设计
  • 小林章
  • 叶忠宜
  • 港台图书
  • 繁体中文
  • 设计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臉譜
ISBN:9789862354292
商品编码:1572468948
开本:19cmX26cm
出版时间:2015-02-26
页数:16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就算從未生活在西方國家,也能做出毫無破綻、令人驚豔的歐文排版。」
歐文字體基礎知識X經典字體特色與選用方法X排版原則與規範
國際知名字體設計公司Monotype字體總監——小林章
從東方人視角撰寫的di一本西洋字體專業教本
所有設計者不可不知的字體知識
  ——從歷史起源、用語解說、經典字體解析等觀念知識,到字體設計、辨識、選用、業界規則等實戰技巧,讓你有系統地通盤理解歐文字體,徹底活用!
  本書作者小林章,在獲得多項國際字體設計大獎後,受聘至字體大廠德國Linotype(現和Monotype字體公司合併)擔任字體設計總監,並與字型大師合作設計出多款膾炙人口的字型。
  擁有豐富歐文字體設計經驗的他,將經驗有系統性的整合,透過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給所有對字型、字體有興趣,想進一步了解相關知識的讀者。不論你只是對字體感到好奇,或者是設計相關科系學生、設計領域工作者,甚至未來也想成為一名字體設計師,本書將能讓你深度理解歐文字體的歷史背景與使用方式,從細節到整體全面掌握,大幅增進你的設計力及鑑賞力。
【本書架構】
◎di一章:文字的形成
  .要真正學習字體設計,必須先從歐文字體的歷史源頭談起。為什麼歐文字體會發展成現在的樣貌?di一章透過簡單動手畫及清晰的圖解,帶讀者了解歐文字體的成因,打好觀念基礎。
◎di二章:理解歐文字體
  .di二章介紹了在理解歐文字體前須具備的必要知識。
  .di一節「用語解說」,介紹了與字體相關的基本用詞定義,例如「字體、字形、字型」的個別定義及使用時機;有襯線體、無襯線體、草書體、哥德體等基本字體種類的特徵及其歷史背景;「字體排印設計師(typographer)」和「字體設計師(type designer)」的不同之處;「襯線」、「基線」、「x字高」、「上伸部/下伸部」、「字間調整」等字體設計的專門用語定義;什麼是「字型家族」?一個字型家族又是由哪些不同「字重」的字體所組合而成的?
  .一套字型除了拉丁字母和數字以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構成要素,稱為「字符」。di二節「字型的內容」將告訴你各種西洋標點符號、空格、連字等拉丁字母和數字以外的這些字符名稱、輸入法以及使用方法。
  .di三節「值得信賴的經典字體」,列舉出了十數種古今中外zui常使用的歐文字體,並加以分門別類,告訴你這些字體的歷史、特色及使用方式,讓你了解這些字體受歡迎背後的秘密,也讓你從此能夠將這些字體運用自如。
  .di四節「沒有壞字體,卻有壞字型」,舉出數個壞字型的例子與好字型進行比較,並解說各自的優劣之處,教你該如何看出一個字型的好壞。
  .di五節「各種Garamond和Caslon」,將各家廠商的Garamond」及Caslon系列字體做比較,我們能發現即使是以同一組活字為基底,各家廠商做出來的字體還是有許多不同之處。
  .di六節「避免出糗的排版規範」告訴我們在歐文字體的排版上,有一些zui基本、不該犯的錯誤,避免因為字體的排版讓整個作品的專業度大減。
◎di三章:歐文字體的選用
  .歐文字體的種類繁多,此章將告訴讀者在針對不同的設計品、設計目的時,該如何從時代、國情、氛圍上考量,挑選出zui適合的歐文字體。
◎di四章:享受歐文字體樂趣的方法
  .以di二章〈避免出糗的排版規範〉為基礎,本章將介紹更進階的排版規範和應用方法。例如:字母的大小寫如何搭配、分別該在什麼狀況下使用;各種數字的使用方法;草書體的運用該如何掌握;「文字間距」該如何微調;該如何活用各種形式的字體為設計加分……
◎di五章:從歐文字體設計師的角度
  .作者於本章由字體設計師的角度出發,以他曾製作過的字型為案例分享經驗,並分享他做為一個字體設計總監,在看待字體設計時所思考的事。並親自介紹了他所設計過的數種字體,你能看見一個字體背後的故事及成因。
◎di六章:想跟未來新進們分享的事
  .小林章身為東方人,何以能在歐文字體界裡獲得如此高的成就?在zui後一章,他將和讀者分享在字體設計這條路上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以過來人的角度給予後進許多實用的建議與心得,給想成為字體設計師或相關領域的人相當難得的指引。
【名家推薦】
  「這是一本由熱愛歐文字體的人所寫成的書。邏輯清晰、深入淺出,讀完後,終於揭開了長久以來歐文字體的神秘面紗,總算能暢快開心地製作歐文排版了。」——日本平面設計大師.葛西薰(Kaoru Kasai)
  「不只是入門,這是一本能夠幫助設計工作者的全面指南。」——國際字體設計大師.赫爾曼.察普夫(Hermann Zapf)
  「衷心希望對設計有興趣的人能與它隨時為伴。」——國際字體設計大師.阿德里安.弗魯提格(Adrian Frutiger)

小林章(Akira Kobayashi)
  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科,1983年開始在寫研公司設計照排字模(照相排版用的文字設計)的工作。後來深感西洋字體知識的不足,於是毅然辭職,在1989年遠赴英國倫敦一年半,學習歐文書法與字體排印學。
  1998年和2000年,兩度獲得世界大型字體比賽首獎,因而於2001年春天,被招聘至德國Linotype公司(現合併至Monotype公司)擔任字體設計總監。目前主要工作是字體設計的製作監督、品質控管,以及新字體的企畫等等,也與Hermann Zapf、Adrian Frutiger等知名字體設計大師共事,著手進行多款字體名作的改良。
  除本書外,另著有《字型之不思議》、《街道文字》、《歐文字體2:經典字體和表現手法》。

給台灣讀者的話
推薦序 赫爾曼.察普夫 Hermann Zapf
推薦序 阿德里安.弗魯提格 Adrian Frutiger
di一章 文字的形成
1-1 zui初的一步
1-2 無法單靠尺規定義的羅馬字
1-3 難以單用理論闡明的世界
di二章 理解歐文字體
2-1用語解說
2-2 字型的內容
2-3 值得信賴的經典字體
2-4 沒有壞字體,卻有壞字型
2-5 各種Garamond和Caslon
2-6 避免出糗的排版規範
di三章 歐文字體的選用
3-1 從時代來選用字體
3-2 從國家印象來選用字體
3-3 從氛圍來選用字體
di四章 享受歐文字體樂趣的方法
4-1 更進階的使用方法
4-2 掌握草書體(script)的運用
4-3 製作者和使用者的文字間距微
4-4 活用字體的方法
4-5 不是文字的字體:Pi 字型和花邊
di五章 從歐文字體設計師的角度
5-1 名作的進階改良
5-2 字體設計總監所思考的事
5-3 介紹我製作的字體
di六章 想和未來新進們分享的事
6-1 日本人設計歐文字體?
6-2 參加字體設計研討會吧
6-3 動手製作歐文字體吧
後記:為了讀者們的字體排印學
參考文獻
字體索引
人名及公司名稱索引
用語索引

[内页展示]










序跋
給台灣讀者的話
 首先,非常感謝各位讀者對於這本書的支持。
 這本書,一本以「能夠對亞洲圈的設計師們有所幫助」為初衷而寫的,關於歐文字體的指南手冊。不過說起這本書的開端,其實一開始是針對「無法理解歐文字體設計」而心灰意冷的日本設計師們所寫的雜誌連載。
 「這些其實一點都不難啊!」,這是我一直很想告訴大家的。因此,這本書不會有任何艱澀難懂的說明。像是至今市面上關於字體設計的書,在開頭一定會出現的文字的名稱和歷史部分,我也都予以省略刪減。因為比起這些,用手親自去感覺、掌握拉丁字母的原理是更重要的。在初步簡單介紹後,我會將能實際派上用場的情報資訊以圖文搭配的方式進行解說,而且我會盡力寫得「淺顯易懂」。這本書雖然主要是為專業人士而寫,但還是希望能降低文章的難度,讓眾多的入門新手以及學生們易於進入,盡量讓歐文字體能更親近地融入大家的周遭。
 如今,這本書終於能以繁體中文版的形式呈現在各位讀者們的面前了。這要多虧擁有一股強烈熱忱的葉忠宜先生(本書譯者),由於他的提議才得以讓這本書也能夠在台灣出版。我和葉忠宜先生初次碰面是於二〇一二年在香港的時候,那時便針對這本書要以怎樣的形式在台灣出版做了許多的討論。
 接著,在二〇一三年時,在葉先生的協力翻譯之下,我的di一本著作《字型之不思議》得以順利在台灣出版,更於二〇一四年首次被邀請至台灣進行了多場演講。回想起來,那時的行程雖然非常繁忙,但不管到了哪裡都能被很多想學習歐文字體的各位聽眾包圍,從他們身上所感受到的那股熱情,反而讓我倍感欣慰且更加精神百倍。
 我衷心期盼台灣的歐文字體排版能夠從此變得更美,並有更多也能適用於歐美的設計不斷誕生。
 仔細想想,「通用於歐美的歐文字體使用方法」是很理所當然的吧。沒錯,這本書正是將這些很理所當然的事情,理所當然地寫下而已。
  二〇一四年七月 於德國巴特洪堡(Bad Homburg) 小林章
       後記:為了讀者們的字體排印學


 zui近,關於字體排印學的書籍逐漸在日本多了起來。這和以前相比可說是一大進步,似乎日本的字體排印學也達到跟國外不分上下的水平。但另一方面,卻沒有一本是有詳細講解排版的基本規則和字距調整的書,這很不尋常。字體排印學如此迅速地發展,而zui重要的根基卻沒有打穩的話,怎麼可能累積出成效呢?至今還沒有一本作品能夠解決大部分字體用戶的日常困惑。
 就如di六章所講的,我也沒有接受過任何字體排印學相關的系統式教育。在製作字體的時候,也是從「這個符號如何使用」、「怎樣才能看起來較為理想」等地方開始著手調查。剛與歐美的知名字體設計師們相識時,也請教過他們很多關於字體設計的問題,而那些現在回想起來都會覺得有些羞愧的問題,他們在當初也都是不厭其煩地認真回答我。本書的內容即可說是我從對歐文字體開始產生興趣後,到英國留學,再到德國跟這些字體設計界的巨匠們共事的這十五年間所學的集大成。
 知道的東西也是需要經過有系統的整理才行,在和《設計的現場》的編輯宮後優子女士討論過後,我決定優先撰寫一些設計師在實際工作上會想知道的東西。另外,我也很在意解說的部分是否淺顯易懂而在用詞上做了許多次的修改。畢竟,對我來說「字體排印學」這門學問,不是為了學者,而是為了連「字體排印學」這一詞都沒聽說過的不分年齡之廣泛讀者存在的。在我研讀過的英文字體排印學書籍裡,除了一些專有名詞以外,其實每一本的用詞都是很平易近人的,因此讓我閱讀起來省力不少。所以我也希望這本書也可以達到這種程度。
 如果覺得這本書閱讀起來簡潔易懂的話,這要感謝版面設計的立野龍一先生的建議,用圖表補充我對文章沒有自信的部分,但也因此給他增添了許多排版上的麻煩。他很積極地對這本書的內容提供了很多建言,所以這本書的結構跟一開始的構想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
 當然,如今能夠成為字體設計師的我,想借此機會感謝那些一路幫助我打下良好基礎的貴人,其中有武藏野美術大學時代的諸位老師,還有熱愛文字且對品質非常執著的寫研、字游工房、以及TypeBank的諸位。另外,還有其他幫我打下基礎而能讓我成為字體設計師的人,以及不惜犧牲自己時間而熱心回答我許多無聊問題的諸位,如果之中缺少任何一位都不會成就今天的我,只是礙於篇幅的關係只能提到少數幾位。我真的要非常感謝那讓我意識到學習歐文字體不拿起筆來書寫是不行的《About Alphabets》一書的作者——字體設計師赫爾曼.察普夫先生、在倫敦時帶我去工藝家聚會的莎莉.鮑爾女士、教導我用平筆書寫羅馬體大寫字母的石碑雕刻家大衛.霍爾蓋特先生、提供我從十五世紀至今的活字字體資料的英國湖區舊書店主——貝瑞.麥凱先生、教我寄席文字的余白之美和落語世界的已故橘右近師父跟以橘右龍先生為首的橘流派門生們,以及讓我得以把在倫敦所學習到的知識完整消化的嘉瑞工房的高岡重臧先生和高岡昌生先生。接下來要講的,雖然和本書並無直接關係,但我還要特別感謝讓我養成動手製作樂趣的父親、一直默默操心且始終支持我做任何事的母親、支持且陪伴我一起生活在德國異鄉的妻子,以及那活力滿點、總是帶給我新奇發現的兩位兒子。
 zui後,感謝那些我未曾謀面卻在數百年前就已經幫我解答很多問題的活字字體設計師Sweynheym先生和Pannartz先生、Wilson先生、Didot先生等諸多的「老友們」。
                                                                                                                     小林章


[名家推薦]
◎文/赫爾曼.察普夫 Hermann Zapf
 和中國或日本的文字相比,歐文文字的歷史並不算悠久。在古希臘碑文出現後約經過兩千年的歲月,羅馬帝國的文字才於西元一世紀確立。在羅馬圖拉真凱旋柱上的碑文,其古典比例結構是我們用來參考大寫字母的理想範本。到了中世紀,修道院抄寫員和十五世紀的人文主義者,創造出了我們今日所認識的書寫筆法。接著,在過去的數百年間,更產生了各式各樣豐富的字體。比起以毛筆作為基礎的日本文字,我覺得拉丁文字所能呈現的變化性會來得豐富許多。
 想起某次造訪日本時,朋友們勸說要讓我握筆寫寫看日本文字。不過對我來講,那只是依樣畫葫蘆罷了,也就因此婉拒。並不是寫不出來,而是當我尚未理解其中每個文字背後的精神和傳統便貿然下筆的話,留下的只會是一具空殻般的死文字罷了。這樣的認知非常重要,日本和西洋的文字各自蘊藏的獨特之處正是在此,我們不僅必須有這樣的認知,也必須尊重這兩種文字各自的世界。即使是一位非常善於摹寫拉丁文字的西方人,只要沒有經過透徹的學習和良師的教導,就無法掌握日本的文字。在握筆方式上,西方人的握筆方式和中國或是日本書法家的握筆方式,也一定完全不同吧。
 小林章先生,是橫跨日本和西洋兩個不同世界的文字專家,兩方的文化、歷史、近代書法和字體設計均有涉獵。這本書所寫的內容,不僅有助於理解拉丁文字的全盤背景,乃至拉丁文字的構造、形體以及從古至今的字體設計之辨識,都有一定的著墨。就學習羅馬字而言,這對於字體眼力的培養,會很有幫助才對。也許本書將會孕育出對於拉丁字母有著新奇發想的新一輩日本設計師也說不定,畢竟他們沒有我們所背負的幾個世紀的包袱。拉丁字母並不死板而是有其柔軟性,也可以融合各種新穎和驚奇的元素。因為只要有好的點子,就會有人支持而買單。
 這本書不只是針對入門,也是諸位在任何設計工作上都值得參考的指南。不管是誰都必定經歷過初學者的階段,不可能一開始就能做得非常完美,趁著初步的練習階段時,請好好地扎穩根基和多方嘗試,這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平面設計並不是一個很制式的工作,其理論的構築能力和創造力是從事廣告和商標設計的基本要求。能夠拉高產品水準的人,到哪裡都必定受到歡迎。請在日本文字和西洋文字的設計領域上,試著展開新的設計方向,一步步建立起做為一個國際級的設計師該有的評價吧。也許這本通往拉丁文字世界的啟蒙入門書,會將日本過去所傳承下來的部分引領至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新文字時代也說不定。
◎文/阿德里安.弗魯提格 Adrian Frutiger
 我到目前為止一共受邀擔任了四次森澤(Morisawa)賞之國際字體部門的審查員,能有這樣難得的機會實在是非常榮幸。也因為如此,日本的文字對我來說,似乎變得不再那麼遙遠了。自從認識小林章先生之後,更讓我對日本文字產生了莫大的興趣。
 小林章雖已在德國生活多年,但對於一個來自傳統及生活習慣迥然不同,並擁有獨特文字之遙遠國度的人來說,能夠在這樣短時間內便對拉丁字母世界的理解如此深入,實在是讓人驚歎。也或許是小林章以前在日本的時候,就已對這世上的文字有了很大的熱忱吧!
 我到目前為止對於小林章的認知是,他對於字體知識的水平很高。先聲明這裡所指的「知識」和實際的「能力」是完全不同性質的東西。就這數年間與小林章一起工作的經驗來講,他總能在每次的會面,讓我一再地驚嘆於他的能力。只要一牽扯到工作的時候,就可以感受到他對於字體的投入和適應性相當驚人,尤其是看到他以扎實的功力描繪出的文字,實在讓人欣喜萬分。我想再次感謝他所有的努力和付出,能夠如此盡心盡力地幫我完成字體和文字描繪的工作。
希望這本書,能夠一直陪伴於各位讀者的身旁。

作者:小林章(Akira Kobayashi)
譯者:葉忠宜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5-02-26
ISBN:9789862354292
規格:平裝 / 雙色 / 160頁 / 19cm×26cm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字体设计和排版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书籍: --- 《精妙之形:字体设计与排版艺术的深度探索》 引言:无声的沟通者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不仅仅是意义的载体,更是视觉体验的核心。每一个字符的形态、每一个字号的调整、每一次行距的设定,都在无声地与读者进行对话。本书旨在为设计者、排版师、出版专业人士以及所有对文字之美怀有热忱的人士,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字体设计与排版知识体系。我们将剥开印刷术与数字媒体的表象,探究那些塑造我们阅读体验的底层逻辑与美学原则。 第一部分:字体的解剖学与历史脉络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从最基础的层面理解字体的构成要素,并追溯其演变的宏大历史。 第一章:理解字母的骨骼——字体结构剖析 基础术语详解: 深入解析字体的核心组件,如衬线(Serif)、字肩(Shoulder)、字碗(Bowl)、字耳(Ear)、基线(Baseline)、中线(X-height)与帽线(Cap Height)等。理解这些结构如何定义一个字体的性格和可读性。 形态学与情绪: 探讨不同结构(如几何体、人文主义、新古典主义)如何传达特定的情感和语境。例如,方正的无衬线体如何暗示现代感与效率,而具有人文气息的衬线体则如何营造权威与信赖感。 笔画的权重与对比度: 分析笔画的粗细变化(Weight)和横竖笔画间的对比度(Contrast)对视觉重量和精致度的影响,以及它们在不同媒介(印刷品与屏幕)上的表现差异。 第二章:从手写到数字——字体技术的百年变迁 手抄本时代的遗产: 追溯西文字体起源于古罗马石刻和中世纪手抄本的演变路径,了解卡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如何奠定现代字母的基础。 古腾堡的革命与文艺复兴: 考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如何催生出早期的“哥特体”与“罗马体”,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对清晰度和古典美的追求如何塑造了早期的“老式体”(Old Style)。 工业时代与新艺术运动: 探讨19世纪工业革命对字体风格的冲击,以及新艺术运动和早期现代主义运动中对装饰性与功能性字体设计的探索。 数字化的挑战与机遇: 讲解从铅字到数字字体的技术飞跃,包括PostScript、TrueType和OpenType标准的诞生及其对字体设计工作流程的深刻影响。 第二部分:选择与驾驭——字体的实践应用 本部分将侧重于如何在实际设计项目中有效地选择、组合和应用字体。 第三章:可读性与易读性的科学 视觉感知心理学: 阐释人眼如何处理和识别文字信息,探讨视觉分散、闭合原理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 文本的层级结构: 区分“可读性”(Legibility,指辨认单个字母的清晰度)与“易读性”(Readability,指大段文本阅读的流畅性)。分析字距、行距、字偶距对整体阅读体验的决定性影响。 特定场景下的字体选择策略: 针对长篇阅读(书籍、报告)、短信息(广告、网页按钮)和品牌标识等不同需求,提供科学的字体选择和优化建议。 第四章:排版布局的艺术与结构 网格系统的构建: 深入讲解如何利用二维和三维网格系统来组织信息流,确保页面视觉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内容包括网格的类型、页边距的设定以及网格在响应式设计中的应用。 字体的层级划分: 如何通过字号、字重、颜色和位置的对比,清晰地建立标题、副标题、正文、引文和标注之间的视觉层次,引导读者的注意力。 行间距与字偶距的精微调整: 探讨“白”(负空间)在排版中的重要性。详细讲解如何精确控制行高(Leading)以优化文本块的呼吸感,并掌握字偶距(Kerning)调整对提升整体美观度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字体的“声音”——风格与品牌的建立 本部分着重于字体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品牌工具,以及如何创造具有独特调性的视觉语言。 第五章:字体配对与冲突的美学 配对的黄金法则: 探讨互补性与对比性配对的理论基础。如何成功地将衬线体与无衬线体、粗体与细体进行组合,以达到功能与审美的平衡。 字体家族的深度挖掘: 学习如何利用单一字体家族中的不同字重、斜体和宽度(Width)变体,构建出复杂但统一的视觉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字体种类引入。 避免常见的字体陷阱: 识别并规避那些因过度使用或误用而导致设计陈旧或信息混乱的字体组合。 第六章:从概念到字库——字体设计的流程与挑战 概念驱动的设计: 讲解如何从灵感、历史参考或特定功能需求出发,构思全新的字体设计。 参数化与细节雕琢: 探讨在矢量软件中绘制字符轮廓的技巧,以及对关键字符(如“n”、“a”、“e”)的精确设计对整个字族的影响。 技术实现与优化: 介绍字体文件格式(如OpenType)的高级功能,包括连字(Ligatures)、交替字符(Alternates)和数字对齐(Tabular Figures)的设置,确保字体在不同软件和平台上的完美渲染。 结语:永恒的追求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对“好设计”的敏锐洞察力。排版与字体设计并非僵硬的规则集合,而是一门融合了历史、技术、心理学和艺术的实践学科。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不再仅仅是文字的使用者,而能成为驾驭文字力量的创造者,让每一个出版项目或数字界面都散发出专业而迷人的光彩。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的选择上,展现出一种极高的品味和国际化的视野。它没有局限于介绍那些已经被“过度使用”的经典案例,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来自欧洲和日本现代排版设计中的前沿实践。每一个案例的展示都配有详尽的解构分析,不仅仅是展示最终成品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剖析其背后的信息层级架构、视觉动线设计以及字体在多语言混排时的兼容性处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对于负空间(Negative Space)在文字布局中的作用的论述,他将留白提升到了与实体文字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讨论,通过对密集的文字块进行有效的呼吸空间切割,使得版面获得了呼吸感和节奏感。这种对空间哲学的探讨,让我对“少即是多”这句话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套严谨的视觉控制体系。每一次阅读案例,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微型的设计项目复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纸张质感和细腻的印刷工艺,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字”这件事的尊重。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那种低调中透露着精致的排版风格,没有过多的花哨装饰,仅仅是通过字体的选择和留白的处理,就成功地营造出一种专业而又亲和的氛围。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对视觉语言的深度对话。它的开本设计也十分人性化,无论是放在书桌上摊开阅读,还是携带外出随时翻阅,都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特有的轻飘感。装订处的处理非常平整牢固,即便是经常翻动的书页,也没有出现松动或脱页的迹象,这点对于这种需要反复查阅参考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优秀版式设计的一个生动诠释,它在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你,细节决定成败,这在信息传递的媒介中尤为重要。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一下它内文的页眉页脚和章节标题的层级关系是如何通过字体大小和粗细来建立秩序感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比死记硬背规则要有效得多。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实战指导部分,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基础知识”书籍的预期。它不满足于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务实地探讨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灵活地“活用”这些字体知识。比如,在讲述网页设计中的字体选择时,它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分辨率屏幕对字体渲染的影响,并给出了针对响应式设计的优化建议,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很少涉及的深度。再比如,谈到书籍内文排版时,它详细比较了不同字体的阅读舒适度曲线,甚至提到了纸张的吸收性对墨水扩散的影响,从而反推字体线条粗细的合理范围。这种跨媒介、跨介质的思考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教会我的不是“要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么做”,这种理解层面的提升,对于独立设计师而言,是区分专业与业余的关键。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大师进行高强度的实战训练营。

评分

这本书在讲解字体设计原理时,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梳理能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笔画结构、字腔的张弛有度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去理解西文字体(拉丁字母)的内在骨骼和肌肉是如何运作的。举例来说,当它讨论到衬线(Serif)和无衬线(Sans-serif)的演变历史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线,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可读性、庄重感以及技术限制的需求是如何影响了字体的形态。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字重”(Weight)和“字距”(Kerning)的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对比图例,清晰地展示了微小的调整如何能彻底改变一段文字给人的心理感受,从轻盈到厚重,从拥挤到疏朗,这种量化和视觉化的处理方式,让原本抽象的排版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对设计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地基,让我不再是凭感觉做排版,而是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设计原则进行创作。

评分

与其他市面上那些堆砌了大量字体样本图集的书籍相比,这本书更注重方法论的建立和思维模式的培养。它不是一本让你来“挑选字体”的图册,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构建和评估一套字体系统”的工具书。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体现在他对每一个术语的精确定义和历史溯源上,使得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建立起一套稳定、可靠的知识框架。我发现,自从阅读了这本书后,我在面对任何设计稿件时,对字体选择的犹豫时间大大缩短了,因为我知道了如何根据信息的性质、受众的偏好以及媒介的特性,快速锁定最合适的字体家族,并合理规划其在版面中的权重。这种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跃迁,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枯燥的技术学科,转化成了一种充满逻辑美感的艺术实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