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苦榴花馆杂记(繁体竖排版)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苦榴花馆杂记(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恸尘 著,赵灿鹏,刘佳 注
图书标签:
  • 清史
  • 史料笔记
  • 苦榴花馆杂记
  • 清代
  • 历史
  • 文献
  • 丛刊
  • 繁体
  • 竖排版
  • 地方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8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121421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代史料笔记叢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0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苦榴花馆杂记(繁体竖排版)》作者汪同尘(一八九一——一九四一),原名家材,又名恸尘,江苏东台人。清末南京南洋水师学堂毕业。中国同盟会成员。辛亥革命爆发,在北京参与海军革新派活动。一九二八——一九一七年问任北京民苏报主笔。后任南京国立暨南学校、河海工程学校、南京第一中学等校园文、英文教员。一九一九年赴南洋,任爪哇泗水中华学校校长。一九二一年回南京,创办正谊中学。一九二四年在南京主筹两江民立中学。一九二八年任大学院华侨教育委员会委员。一九二九年任监察院长蔡元培之首席秘书。一九三八年赴四川重庆,任教育部编辑委员会特约编辑,兼任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教授。一九四一年五月三日,于日机轰炸重庆时遇难。

作者简介

汪恸尘,江苏东台人。民国时期教育家、文字学家。曾任华侨教育委员会委员、任监察院长蔡元培首席秘书、教育部编辑委员会特约编辑,兼任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教授,着有《甲骨文字正解》。本书是他在早年(1916-1917)在京主持《民苏报》笔政时所作。全书不分卷,以明清以来(有少量明清以前的)直至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诗文典故、名人轶事为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整理说明
苦榴花馆杂记序
序一
序二
序三
题辞
李详
吉城
王蕴登
周葆贻
林传甲
罗愁
汪家干
苦榴花馆杂记
一 康山徐
二 诗谶
三 海市
四 盈盈
五 断肠吟自序
六 柳敬亭
七 二十四桥
八 高丽女杰
九 武人诗
一〇 崔素娥
一一 狄青
二一 蛊毒
一三 武则天墓
一四 二百七十年前之孙文
一五 墨屎 褦袜
二八 荐福碑
一七 香冢
一八 薄命曲
一九 刘老大
二〇 忆京都诃
二一 捕海参
二二 补势
三二 集句联句
二四 郑成功之诗
二五 僵尸
二六 铁沙手
二七 待诏
二八 毗陵竹枝词
二九 满江红
三〇 媚叟
三一 志狐(二则)
三二 北方火坑之弊
三三 吉林女浴所
三四 年羹尧
三五 刘笃厂诗
三六 君称之不同
三七 知遇
三八 安童
三九 羊羔美酒
……
自跋
恸尘启事
附录一 苦榴花馆杂记辑补条目
附录二 苦榴花馆杂记主题分类索引
附录三 民苏报载苦榴花馆杂记目录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一份关于与《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苦榴花馆杂记》无关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江浙风物揽胜:晚清士绅的园林、戏曲与城市生活》 书籍定位: 本书深入剖析了晚清时期,特别是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在城市和园林空间中的文化实践与社会互动。它并非一部传统的政治史或经济史著作,而是致力于重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精英群体如何通过物质环境、艺术活动和日常叙事来构建其身份认同与文化品味的社会史画卷。 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园林中的“天人合一”与空间叙事 本部分聚焦于晚清士绅阶层在苏州、杭州等地所营建和游赏的私家园林。我们不再将园林简单视为建筑艺术的结晶,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可居、可游、可思”的文化文本。 空间符号的解读: 详细分析了叠石、理水、花木配置在园林中的象征意义。例如,特定石材的选用如何呼应古人对山川形胜的想象,以及如何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来营造一步一景的审美体验。书中将探讨园林设计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模拟出“远山近水”的理想境界,以及这种模拟如何与士人的儒家修身理念相结合。 园林的社交功能: 探讨了园林作为精英阶层进行社交、宴饮和文化交流的私密场所。通过对当时园林活动记录的梳理,揭示了园林中的器物陈设、茶道仪式如何成为身份地位的隐性表达。重点分析了园林中诗会、书画雅集的组织方式,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巩固了士绅群体的文化共识。 城市与园林的张力: 考察了园林空间与外部嘈杂的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晚清城市化进程加速,士绅们如何通过筑园,在喧嚣中为自己开辟出一片“世外桃源”,并探讨了这种“入世”与“出世”的矛盾心态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第二部分:昆曲余韵与地方戏班的兴衰 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了晚清江南地区的戏曲文化,尤其是昆曲的衰落与地方声腔的崛起,揭示了城市娱乐生活的变迁。 昆曲的“雅化”与边缘化: 考察了在新的社会结构下,昆曲如何日益成为一种仅限于特定精英圈层的“雅”文化。书中通过分析当时的戏本和评论,揭示了昆曲在舞台表现、审美趣味上面临的挑战,以及其与新兴市民阶层的疏离。 地方戏班的勃兴: 重点研究了花部乱弹等地方声腔在城市中的流行现象。这些声腔的兴起不仅是艺术风格的转变,更是市民阶层文化需求上升的体现。本书分析了地方戏班的组织结构、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贴近市井生活的题材来赢得观众。 公馆戏与票房的兴衰: 详细记述了富商大贾和士绅家庭为自家公馆建立戏台的现象,以及这些私人戏班如何反过来影响了公共戏园子的发展。同时,也关注了同期兴起的“票房”组织,它们如何成为戏曲爱好者进行审美交流和艺术实践的新平台。 第三部分:城市空间的物质文化与日常叙事 该部分聚焦于晚清城市生活中具体的物质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如何被士绅阶层所感知、使用和记录。 市井的阅读与阅读的市井化: 探讨了晚清时期出版业的繁荣对文化传播的影响。重点关注了通俗小说、戏曲小说、稗官野史的流通情况。分析了士绅阶层对新兴印刷品(如报纸、杂志)的接受态度,以及他们如何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来讨论社会热点和审美趣味。 器物收藏与审美趣味的演变: 考察了古董收藏热潮在晚清的兴盛。金石学、版本学等学问如何从纯粹的学术研究走向大众化的收藏热。书中分析了文人在书房中对古籍、字画、文玩(如端砚、鼻烟壶)的鉴赏标准,以及这些标准如何被地方性的鉴赏圈所继承和改造。 地方志与城市记忆: 选取数部晚清地方志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士绅修志的动机和内容取舍。这些志书如何记录了城市在社会变革期的物理面貌、风俗人情和历史变迁,是理解当时社会心态的重要窗口。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多源头、多视角的微观研究方法,将园林建筑、戏曲批评、城市物质文化与精英阶层的日常实践相结合,试图超越宏大的历史叙事,重现晚清江南城市生活鲜活、细致的文化图景。它强调文化实践的主体性,而非仅仅将其视为政治经济背景下的被动反映。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深入挖掘,本书为理解晚清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心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切入点。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不落窠臼的史学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总觉得真正的历史肌理藏在那些不起眼的“杂记”之中,而非宏大的正史叙述。这部作品的标题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苦榴花馆’,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古典的哀愁与雅致,让人不禁去探究它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一番光怪陆离的景象或深刻的洞见。阅读这类笔记,就像是偶然闯入了一个旧日私密的会客厅,听主人家不经意间透露出的那些关于世事变迁、风俗人情的第一手观察。它提供的视角往往是立体的、多维的,不像官方记载那样板正肃穆,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鲜活的生命力。通过这些零散的记录,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时代社会结构的微小断裂与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这种“旁观者清”式的记录,远比宏观叙事来得更为真实和触动人心。

评分

阅读笔记体文献,最考验耐心与洞察力,因为作者的叙事逻辑往往是跳跃的、随性的,它遵循的不是编年史的线性推进,而是记忆和灵感的碎片化闪回。因此,我特别注重作者的“叙事姿态”——他记录的动机是什么?他以何种情绪来观察他所记录的对象?这部《苦榴花馆杂记》,从字面上看,或许只是案头闲暇时随手拈来的随笔,但正是这种不经意的记录,才更可能捕捉到事物最本真的状态。我希望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那种对世事的冷暖自知,对人情冷暖的微妙体察。如果作者的笔触能带着一种温和的讥讽或深沉的慨叹,那就更妙了。我追求的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流淌在字句之间的“文气”和“人味儿”。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简直是为我这种老派阅读者量身定做的。拿到手上,那种纸张的触感、油墨的清香,立刻就把人带回了从前慢悠悠的时光。繁体竖排,对我来说,不光是习惯,更像是一种仪式感。阅读的过程,字里行间仿佛能感受到旧时文人墨客的呼吸,那些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有着现代印刷品难以企及的韵味和力量。尤其是在品读那些历史琐屑、个人见闻时,这种排版方式使得文字的流动性更贴合传统叙事的节奏,让人更能沉浸其中,细细揣摩作者的笔触和心绪。书页边缘的留白恰到好处,让阅读既不拥挤,又不会显得太空泛,眼睛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游走,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与宁静。这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考究,远超出了内容本身的重要性,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和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即便只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雅致的风景。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而言,一部好的史料笔记,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对“小人物”和“隐秘角落”的关注上。宏大的叙事总是会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功过得失,而那些构筑了整个社会底色的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却常常被边缘化。我非常期待这部笔记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官方视角的“民间史料”。也许是某个手艺人的技艺传承,某个偏远地区罕见的物产,或者某段被历史洪流冲刷掉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如果能从中发现一些关于社会治理的漏洞、或文化习俗的演变线索,哪怕只是一个有趣的轶闻,都足以让我欣喜若狂。这种深入到社会肌理最细微处的探寻,是任何概括性的史著都无法给予读者的宝贵体验。

评分

坦率地说,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清代史料笔记”这一门类的忠诚与敬畏。清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间的文化张力与社会矛盾极其复杂,而史料笔记恰恰是解开这些复杂性的钥匙。我期待在这部“杂记”中,能找到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有意无意忽略的细节,比如某个文人小团体的辩论、某位官员私下的交往、或是民间流行的某种迷信或习俗的兴衰。这类一手资料的价值,不在于其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历史影响,而在于它们提供了鲜活的“背景音”。它们如同历史的碎瓷片,虽然各自孤立,但拼凑起来,就能勾勒出一个比教科书上更为丰满、更有血有肉的时代群像。这种抽丝剥茧、自我构建历史图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智力享受。

评分

茶经外集 真清

评分

曲岸持觞记当时送君南浦;朱门映柳想如今绿到西湖。(梁启超集宋词句)

评分

茶酒争奇 邓志谟

评分

唐及五代茶书

评分

春色无边两岸青山遮不住;高朋满座一壶浊酒喜相逢。

评分

茗藓录 陶毂

评分

三 海市

评分

三九 羊羔美酒

评分

三 海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