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瑄日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套装全3册)

孙宝瑄日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套装全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书局编辑部 编,童杨 校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日记
  • 传记
  • 历史
  • 人物
  • 孙宝瑄
  • 清末
  • 民初
  • 中国近代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9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563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67
套装数量:3
字数:1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身份特殊,交游广阔:清末民初名流,其父孙诒经光绪时任户部左侍郎,岳父李瀚章任两广总督,兄孙宝琦晚清时出任驻法、驻德公使、顺天府尹,民国时任国务总理。孙氏虽不求仕进,但特殊的地位使其结交多为名人,如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夏曾佑、张元济、严复等。自己与丁惠康(叔雅)、陈三立(伯严)、谭嗣同(复生)齐名,时称晚清四公子。
  ★史料学术,双重价值:对当时亲历的重大历史事件记述翔实,其中不乏当事人口口相传的秘闻。同时对西学颇感兴趣,举凡新旧学说,多于日记中阐发,兼有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
  ★搜罗完备,编制索引:孙宝瑄之忘山庐日记久为学界所重,而其日益斋日记则向未刊布,仅一两条被论著征引,今将现存日益斋日记全部标点,首次刊行。并附人名索引、书名篇名索引,方便检索。

内容简介

  孙宝瑄,一名渐,字仲玙(一作仲愚或仲瑜),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卒于民国十三年(1924)。孙氏结交多一时名流,其中不乏李鸿章、袁世凯这样的权力核心人物,以及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汪康年、夏曾佑、严复、张元济等著名学人。孙宝瑄笃志向学,读书甚勤,凡有所得必录于日记。从现存日记可以窥见,其所寓目者囊括四部,旁及释道,并重西学,无所不窥。
  日记对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中日甲午战争、列强瓜分狂潮、戊戌变法、辛丑议和等,皆有记录;对于生活环境、社会新闻、地方风物,也有具体而微的详细记载。所有这些,无不是研究近现代政治史、思想史、社会史、生活史的难得资料。同时,孙宝瑄生活在新旧之交,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也在日记中加以记录,反映出那一代传统知识分子在面临新旧之交时所做的探索和抉择。
  《孙宝瑄日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套装全3册)》收入现存孙宝瑄氏全部日记,包括上海图书馆藏本和中华书局所藏《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稿本》中所见的“日益斋日记”,书后附编人名索引与书篇名索引。

作者简介

  童杨,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政治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精彩书评

  ★阅其甲午、乙未两巨册,甲午年多及文词之学,偶及史事,皆在京师所作。至乙未居海上,思想大变。盖中东战后,一时士大夫咸感旧学之不可图存,故仲愚亦发愤研求新学,日记中除读子史外皆读译书之记载,其与任公辈交好亦在是年。
  ——余绍宋

  ★孙慕韩的兄弟孙仲屿有很详细的日记……的确是很重要的史料。譬如庚子年上海容闳、严又陵所组织的“国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申报》上没有一个字的记载。我问过了当时与闻其事的人(如菊生、楚青)都不得要领,从孙的日记得了最详细、最忠实的叙述。
  ——丁文江致胡适

目录

前言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
正月丙寅
二月丁卯
三月
四月
五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
正月壬寅
二月癸卯
三月甲辰
四月乙巳
五月丙午
六月丁未
七月戊申
八月己酉
九月庚戌
十月辛亥
十一月壬子
十二月癸丑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
正月甲寅
二月
三月
闰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闰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年)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闰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年)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附录一日益斋日记摘抄
光绪二十一年
光绪二十二年
光绪二十三年
光绪二十五年
光绪二十六年
附录二刘厚生跋人名索引
书名篇名索引

精彩书摘

  晡,诣燕生谈。述及壬午年支那人驭朝鲜始末云:朝鲜国王,庸主也。其始大苑君专政,颇整饬纪纲,号称清明之治。无何,闵妃煽其党与,夺大苑君之权。于是卖官鬻爵,贿赂公行,国民嗟怨。朝鲜有军籍世袭之人,如我国八旗兵丁者,食王家之饷旧矣。自闵妃弄权,不发饷者数月,军籍人噪变,群起拥大苑君入宫,讨闵妃,穷治其党。大苑君为人正直,而不明外交。乱之作也,误毁日本使馆。日人怒,将问罪我国。北洋大臣闻之,命吴长庆、丁汝昌及马建忠往调处其事。马建忠抵朝鲜,闵妃私馈黄金五万两,建忠受之,诱大苑君来见,劫以归。时吴壮武公引兵至朝鲜,建忠谓公曰:凡作乱者,皆叛民也。公受其欺言,乃尽屠军籍民,朝鲜人自是莫不怨支那而亲日本。杀无赦。
  (此段与已刊之整理本不同,今据上海图书馆藏本重新点校整理,更可信据。)
  ……

前言/序言


近代风云中的个体心声:中国近代人物日记精选(除《孙宝瑄日记》外其他各册) 本套装精选了中国近代史上多位重要或极具代表性人物的私人日记,旨在从第一手的、未经修饰的文字记录中,展现那个风云激荡时代下,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人物的真实思想、日常生活、政治参与及对时代变迁的复杂心绪。 这套丛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历史教科书之外的、鲜活的、充满细节的侧面观察,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文化、思想转型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本套装(不含《孙宝瑄日记》)精选的日记,涵盖了从晚清中后期到民国初创乃至抗战爆发前夕的漫长历史时期,聚焦于以下几类典型人物群体的内心世界: --- 一、 思想启蒙与文化革新者的呐喊 本部分收录的日记,往往是那些站在时代前沿,积极引进西方思想、推动教育改革和文学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文字,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挣扎的痛苦。 重点关注内容示例(可能包含的日记主人类型): 1. 教育改革家/留学生的心路历程: 日记详细记录了他们身处异国他乡时,对于西方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社会风俗的观察、比较与学习的迫切心情。他们如何平衡“学成归国以救国”的使命感与个人的学业压力、生活困顿。归国后,面对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教育体系改革的艰难,其间产生的挫败感与坚持不懈的动力。 2.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 他们的日记会披露新文学创作的构思过程、对旧文学的批判,以及在推广白话文、建立新式文学社团过程中所遭遇的文人圈的排挤或支持。字里行间,可见对“国民性改造”的深切关怀,以及对新青年精神面貌的塑造渴望。 3. 早期社会学者的田野调查与思考: 某些日记主人的记录,可能包含他们深入民间、对底层社会进行考察的详细观察笔记,对宗族制度、乡村经济的分析,这些都是早期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始素材,展现了他们试图用科学方法解构中国社会问题的努力。 其独特价值在于: 提供了关于“中国如何开始思考现代化”的内部视角,揭示了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和推广阻力。 --- 二、 政治参与者与地方实干家的博弈 这部分日记聚焦于那些直接参与晚清立宪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民国初期地方治理的士大夫或革命党人。他们的记录,是洞察权力更迭、派系斗争和国家建设困境的最佳窗口。 重点关注内容示例(可能包含的日记主人类型): 1. 立宪派与预备立宪官员的记录: 记录了他们在清廷中央或地方衙门中,如何推动地方自治、筹办议会、管理财政、审理案件的细节。日记能揭示立宪派与守旧派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他们对“君主立宪”理想能否实现的深切忧虑。例如,对具体法律条文的起草过程、与上级或同僚的周旋、对新式官僚的提拔与打压的私下评论。 2. 辛亥革命前后人物的行动日志: 革命者的日记,往往是关于起义策划、联络、资金筹集和突发状况处理的“战时记录”。他们对于“共和”理想的信仰,与实际起义过程中的混乱、牺牲和道德困境的记录,构成了历史叙事中常被淡化的部分。 3. 民初地方实力派的治理手记: 聚焦于北洋时期,那些在特定省份或军事系统内掌握实权的军人或文人。日记内容常围绕如何维持地方治安、征收赋税、平衡各方势力(如教会、士绅、绿林)的复杂手段。他们的记录朴实而实用,是研究民国初期“碎片化国家”治理模式的直接证据。 其独特价值在于: 展现了宏大历史事件背后,无数次关键决策和妥协的现场感,揭示了权力运行的潜规则。 --- 三、 文化精英与艺术家的日常观察 本部分日记往往不直接参与高层政治,但他们对社会风气的变化、市民阶层的生活、以及艺术创作环境的记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近代都市生活史和文化史的宝贵素材。 重点关注内容示例(可能包含的日记主人类型): 1. 旧式文人转型期的心绪: 记录了他们在科举制度废除后,如何试图在新的文化体制中谋生,对传统诗词书画的坚守与对新事物(如摄影、西画)的复杂心态。他们的日记常流露出怀旧、不适应以及在“士”与“家”之间拉扯的情感。 2. 文化机构的创建与运作: 记录了博物馆、图书馆、剧社等近代文化机构的筹建细节,包括经费来源、藏品获取、人员聘用等实际操作层面遇到的困难。这些私密记录远比官方档案更具人情味。 3. 家族与生活的变迁: 侧重于家庭内部,记录了如丧葬习俗的西化尝试、子女教育观念的冲突、甚至是对新式服装、饮食习惯的接受程度。这些生活细节,勾勒出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家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的具体反应模式。 其独特价值在于: 弥补了宏大叙事对个体生活细腻体验的忽略,展示了近代化对传统社会结构由内而外的渗透方式。 --- 总结:历史的深度与广度 本套装通过汇集这些不同群体的私人叙事,共同构建了一幅复杂而多维的近代中国画卷。读者可以跨越不同的人物视角,感知那个时代从帝制到共和、从保守到开放的剧烈震荡。这些日记的语言风格各异,记录的事件深度和关注点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地,它们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石,是理解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的珍贵密码。它们不是对既有历史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历史细节的深度挖掘和真实呈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者评价五: 我最近在研读的这套关于清末地方乡绅与官府关系的田野调查报告汇编,与一般侧重于朝廷政令的书籍截然不同,它将镜头拉得很低,聚焦于权力在基层是如何运作和协商的。报告中详尽记录了水利工程的筹款过程,其中涉及到多少地方豪强、族长的利益博弈,以及他们如何运用传统人情网络来影响甚至架空地方官员的决策,读起来如同在看一部复杂的社会权力流向图。作者的田野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记录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和地方档案,使得那些原本模糊的“地方势力”变得具体可感。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士绅对新政的态度”的分析很感兴趣,他们既要维护自身在地方的经济基础,又要应对中央要求推行的革新,这种双重压力下的摇摆与算计,描绘得入木三分。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清末社会肌理的理解,明白任何自上而下的改革,最终都必须与脚下的泥土进行深度的博弈和妥协。

评分

读者评价一: 这套书,简直就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虽然我手头上拿到的是另一套同样引人入胜的史料集,但那种沉浸感和对时代脉搏的捕捉,是令人难忘的。我最近在啃的这本关于晚清士大夫日常的记录,细节之丰富,简直令人咋舌。比如,它细致描绘了那位官员在处理地方赈灾事务时的踌躇满志与现实困境的拉扯,那种既要维护朝廷体面,又得顾及黎民生计的复杂心境,跃然纸上。从他每日的起居饮食到幕僚间的往来书信,无不透露出那个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侧写。我特别留意了他对于新式学堂开设的态度,从最初的审慎观望,到后来亲身参与筹备,这种思想上的渐变过程,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来得真实可感。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笔触,我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感受到那些伟岸人物在日常琐事中如何被塑造、如何做出抉择。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总结了什么惊天动地的政策,而在于它还原了“人”在历史洪流中的真实状态,那种鲜活的生命力和无可奈何的时代局限性交织在一起,读起来让人既敬佩又唏嘘。

评分

读者评价三: 我正在阅读的这本关于二十世纪初留欧学生思想转变的文集,视角极其独特,它不像传统的传记那样聚焦于个体的成就,而是着重探讨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构。这本书收录了大量的私人信札和日记摘录,展现了他们在异国他乡面对西方先进科学与自身传统文化冲突时的内心挣扎。那种对“如何将学所得应用于改造中国”的集体性焦虑,在字里行间充斥着张力。有一段描写某位学生在巴黎街头目睹工业化带来的巨大生产力后,那种震撼与自卑感的交织,写得极其细腻,文字简练却力量十足。它成功地捕捉到了一个群体的精神图腾是如何从迷茫走向坚定的过程。与其他研究西方思潮引入的著作相比,这套书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内部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知识分子是如何消化、筛选和内化外来思想的。读罢,深感那个时代青年的责任之重,以及他们为民族未来所付出的巨大心力。

评分

读者评价四: 手边的这套关于抗战时期后方文坛生态的选集,坦白说,阅读体验是沉重而又振奋的。它精选了散见于各种小报和秘密刊物上的短篇创作与评论,构建了一个在物资匮乏、信息受限的环境中,知识分子如何保持创作活力的全景图。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文学如何承担宣传与鼓舞士气”的讨论,很多作者不得不将个人的艺术追求暂时置于宏大的民族叙事之下,这种取舍的艰难,在一些饱含隐喻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某篇关于乡土的散文,表面写的是农忙景象,实则字字句句都在影射前线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这套书的编辑工作值得称赞,它通过注释将许多当时背景下的典故和人物关系梳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我们这些后世读者能够轻松地穿越历史的迷雾,理解那些“微言大义”。它让我们看到,即便在最黑暗的年代,精神食粮的生产从未停歇,那是对文明不灭的最好证明。

评分

读者评价二: 最近读的这套关于民国时期某位实业家的回忆录,其文笔之老辣,叙事之跌宕起伏,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商业史的活教材。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完全从一个白手起家者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商关系中周旋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风险管理”的阐述,他描述了在某一关键时刻,如何权衡投资扩大与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那种如履薄冰的感觉,即便隔着百年,我也能感同身受。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商业谈判场景,那些言语间的试探、让步与坚守,比任何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它展示了那个“黄金十年”里,实业救国的理想主义如何与残酷的市场竞争现实碰撞。当然,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描写也毫不避讳,从上流社会的奢靡到底层工人的艰辛,都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社会切片。读完后,我对于理解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有了更加坚实和具象化的认识,它提供了一种实践智慧,而非空洞的教条。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此系列都好,我正在逐件收藏,下次还买。京东不错!

评分

发货速度快,包装一般般,希望朋友会喜欢。

评分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  《声名狼藉者的生活:福柯文选Ι》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对疯癫、文学、死亡……的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

评分

上海书店也出了他的日记,而且是最新出的,两相比较,还是选了中华书局的。装帧一般。

评分

书的内容不错,可惜送来的下册严重破损,现已申请换货

评分

孙宝瑄是清末民初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日记中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读后令人眼界大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