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声如雷,其学似海,史学之宗”
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史学大师
中国历史研究绕不开的先行者
全新整理的文集带我们重回被忽视的“雷海宗时代”
本丛书是史学大师雷海宗的文集,包括《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中国史纲要》《世界古代史纲要》《雷海宗杂论集》《雷海宗时论集》《雷海宗史论集》等共六部作品,是一部全面搜集雷海宗先生学术成就和散杂文的丛书,极具收藏和学术价值。
雷海宗,字伯伦,生于1902年,河北永清县人。雷先生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被称为“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史学大师。雷先生于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和南开大学,担任教授、系主任等职。雷先生逝世于1962年12月,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学者之一,与梁启超、蒋廷黻、郑天挺并称“南开史学四大家”。
雷先生使我敬仰的是他大过人的“容忍”,而这种容忍是深植于一己学术和道义方面的自信。
——何炳棣
雷先生对于中国史和世界史的整体把握,要不失为20世纪我国史学领域中不容忽视的一家之言。
——何兆武
雷先生博闻强识,上课从不带讲稿,连卡片也没有,只有粉笔一两只……
——齐世荣
想到他的人格和强加于他的种种罪名之间的反差,又联想到整个一代知识精英的学识、风骨和以后类似的遭遇……嗟乎,余欲无言!
——资中筠
我与雷师的关系,用几句话来概括,很不容易。再三考虑,是否可用:“父亲之交,师生之恩。受教恨短,勉承师学。凄凉送终,情同父子。”
——王敦书
君子与伪君子 / 1
学者与仕途 / 5
张伯伦与楚怀王 / 7
全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中古哲学中与今日意识中的一个根本问题 / 11
永恒的青年问题 / 18
出路问题——过去与现在 / 21
三个人的死 / 23
人生的境界(一)——释大我/ 26
历史警觉性的时限 / 33
近代化中的脑与心 / 37
史实,现实与意义 / 41
五四献言 / 45
时代的悲哀 / 48
《周论》发刊词 / 56
有关马克思的两篇文件 / 58
近代史上的梵蒂冈与世界罗马教(一)
——今日梵蒂冈与世界罗马教简介 / 63
近代史上的梵蒂冈与世界罗马教(二)
——近代史上的罗马教 / 71
耶稣会——罗马教廷的别动队 / 83
耶稣会的别动队活动 / 91
二十世纪的罗马教廷与帝国主义 / 97
欧洲人的“教名”及一般取名的问题 / 116
评汉译韦尔斯著《世界史纲》 / 119
评汤姆孙著《中世纪史》 / 130
评道森著《人类行程》 / 134
评赫克尔著《宗教与共产主义:苏俄宗教与无神论研究》 / 138
评雅斯贝斯著《近现代中的人》 / 141
读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 / 144
翻译中的小问题一束 / 149
翻译中的小问题一束(二) / 153
翻译中的小问题一束(三) / 160
翻译中的小问题一束(四) / 165
外国史译名统一问题 / 170
翻译与注释 / 175
由翻译史看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 / 178
《西方的没落》 (第二卷部分章节) / 185
君子与伪君子
观察中国整个的历史,可能的线索甚多,每个线索都可贯串古今,一直牵引到目前抗战建国中的中国。“君子”一词来源甚古,我们现可再用它为一个探讨的起发点。
“君子”是封建制度下的名词。封建时代,人民有贵贱之分,贵者称“士”,贱者称“庶”。“君子”是士族阶级普通的尊称;有时两词连用,称“士君子”。士在当时处在政治社会领导的地位,行政与战争都是士的义务,也可说是士的权利。并且一般讲来,凡是君子都是文武兼顾的。行政与战争并非两种人的分工,而是一种人的合作。殷周封建最盛时期当然如此,春秋时封建虽已衰败,此种情形仍然维持。六艺中,礼、乐、书、数是文的教育,射、御是武的教育,到春秋时仍是所有君子必受的训练。由《左传》《国语》中,可知当时的政治人物没有一个不上阵的。国君也往往亲自出战,晋惠公竟至因而被虏。国君的子侄兄弟也都习武。晋悼公的幼弟杨干最多不过十五岁就入伍;因为年纪太轻,以致扰乱行伍而被罚。连天子之尊也亲自出征,甚至在阵上受伤。如周桓王亲率诸侯伐郑,当场中箭。当兵绝非如后世所谓下贱事,而是社会上层阶级的荣誉职务。平民只有少数得有入伍的机会,对于庶人的大多数,当兵是一个求之不得的无上权利。
在这种风气之下,所有的人,尤其是君子,都锻炼出一种刚毅不屈、慷慨悲壮、光明磊落的人格。“士可杀而不可辱”,在当时并非寒酸文人的一句口头禅,而是严重的事实。原繁受郑厉公的责备,立即自杀。晋惠公责里克,里克亦自杀。若自认有罪,虽君上宽不责,亦必自罚或自戮。鬻拳强谏楚王,楚王不从;以兵谏,楚王惧而听从。事成之后,鬻拳自刖,以为威胁君上之罪罚。接受了一种使命之后,若因任何原因不能复命,必自杀以明志。晋灵公使力士鉏麂去刺赵盾,至赵盾府后,发现赵盾是国家的栋梁,不当刺死,但顾到国家的利益,就不免违背君命;从君命,又不免损害国家。所以这位力士就在门前触槐而死。以上不过略举一二显例,类此的事甚多,乃是当时一般风气的自然表现。并且这些慷慨的君子,绝不是纯粹粗暴的武力。他们不只在行政上能有建树,并且都能赋诗,都明礼仪,都善辞令,不只为文武兼备的全才。一直到春秋末期,后世文人始祖的孔子,教弟子仍用六艺,孔子自己也是能御能射的人,与后世的酸儒绝非同类的人物。
到战国时,风气一变。经过春秋战国之际的一度大乱之后,文化的面目整个改观。士族阶级已被推翻,文武兼备的人格理想也随着消灭。社会再度稳定之后,人格的理想已分裂为二,文武的对立由此开始。文人称游说之士,武人称游侠之士。前者像张仪以及所有的先秦诸子,大半都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用读书所习的一些理论去游说人君。运气好,可谋得卿相的地位;运气坏,可以招受奇辱。张仪未得志时,曾遭楚相打过一顿,诬他为小偷。但张仪绝不肯因此自杀,并且还向妻子夸口:只要舌头未被割掉,终有出头露面的一天。反之,聂政、荆轲一类的人物就专习武技,谁出善价就为谁尽力,甚至卖命。至于政治主张或礼仪文教,对这些人根本谈不到。所以此时活动于政治社会上的人物,一半流于文弱无耻,一半流于粗暴无状。两者各有流弊,都是文化不健全的象征。
到汉代,游侠之士被政府取缔禁止。后世这种人在社会上没有公认的地位,但民间仍然崇拜他们,梁山泊好汉的《水浒传》就是民间这种心理的产品。
汉以后所谓士君子或士大夫完全属于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系统。汉武帝尊崇儒术,文士由此取得固定不变的地位。纯文之士,无论如何诚恳,都不免流于文弱、寒酸与虚伪;心术不正的分子,更无论矣。唯一春秋以上所遗留的武德痕迹,就是一种临难不苟与临危授命的精神。但有这种精神的人太少,不能造出一个遍及社会的风气。因为只受纯文教育的人很难发挥一个刚毅的精神,除非此人有特别优越的天然秉赋。可惜这种秉赋,在任何时代,也是不可多得的。
至于多数的士君子,有意无意中都变成伪君子。他们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身体与人格虽非一件事,但一般的讲来,物质的血气不足的人,精神的血气也不易发达。遇到危难,他们即或不畏缩失节,也只能顾影自怜的悲痛叹息,此外一筹莫展。至于平日生活的方式,细想起来,也很令人肉麻。据《荀子》记载,战国时代许多儒家的生活形态已是寒酸不堪。后世日趋愈下。汉代的董仲舒三年不涉足自己宅后的花园,由此被人称赞。一代典型之士的韩愈,据他的自供,“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位少年老成者日常生活的拘谨迂腐,可想而知。宋明理学兴起,少数才士或有发挥。多数士大夫不过又多了一个虚伪生活的护符而已。清初某理学先生,行步必然又方又正,一天路上遇雨,忽然忘其所以,放步奔避。数步之后,恍然悟到行动有失,又回到开始奔跑的地方,重新大摇大摆地再走一遍。这个人,还算是诚恳的。另外,同时又有一位理学先生,也是同样地避雨急走,被旁人看见指摘之后,立刻掏腰包贿赂那人不要向外宣传!这虽都是极端的例子,却很足以表现一般士君子社会的虚伪风气。这一切的虚伪,虽可由种种方面解释,但与武德完全脱离关系的训练是要负最大的责任的。纯文之士,既无自卫的能力也难有悲壮的精神,不知不觉中只知使用心计,因而自然生出一种虚伪与阴险的空气。
我们不要以为这种情形现在已成过去,今日的知识阶级,虽受的是西洋传来的新式教育,但也只限于西洋的文教,西洋的尚武精神并未学得。此次抗战这种情形暴露无遗。一般人民,虽因二千年来的募兵制度,一向是顺民,但经过日本侵略的刺激之后,多数都能挺身抵抗,成为英勇的斗士。正式士兵的勇往直前,更是平民未曾腐化的明证。至于知识阶级,仍照旧是伪君子。少数的例外当然是有的,但一般的知识分子,在后方略受威胁时,能不增加社会秩序的混乱,已是很难得了。新君子也与旧君子同样的没有临难不苟的气魄。后方的情形一旦略为和缓,大家就又从事鸡虫之争;一个炸弹就又惊得都作鸟兽散。这是如何可耻的行径!但严格讲来,这并不是个人的错误,而是根本训练的不妥。未来的中国非恢复春秋以上文武兼备的理想不可。
征兵的必要,已为大家所公认,现在只有办理方法的问题。目前的情形,征兵偏重未受教育或只受低级教育的人,而对知识较高的人几乎一致免役。这在今日受高深教育的人太少的情况之下,虽或勉强有情可原,但这绝非长久的办法。将来知识分子不只不当免役,并且是绝对不可免役的。民众的力量无论如何伟大,社会文化的风气却大半是少数领导分子所造成的。中国文化若要健全,征兵则当然势在必行,但伪君子阶级也必须消灭。凡在社会占有地位的人,必须都是文武兼备,名副其实的真君子。非等此点达到,传统社会的虚伪污浊不能洗清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穿透力。很多时候,我们看待事物往往停留在表象,或者囿于既有的框架,但这本书中的观点,总能犀利地直击问题的核心,让人产生醍醐灌顶的感觉。这种穿透力并非来自于简单的逻辑推演,而更多地是建立在广博的学识基础之上,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运作规律的深刻洞察之上。他似乎能看到事物发展背后的隐秘脉络,并用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态度去剖析它们。阅读过程中,我的思维不断被激发,原先那些模糊不清的认知,开始变得清晰、立体起来。甚至有些观点,虽然初听可能有些颠覆性,但经过作者的层层论证后,便让人不得不信服。这种挑战既有观念、引导深度思考的能力,是衡量一部思想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准,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用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世界,这种阅读体验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那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文人的风骨。纸张的选择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质感,带着一种岁月的沉淀感,读起来手感极佳,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与作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印刷的字体清晰可辨,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长篇的论述,看起来也不会觉得疲惫。尤其是扉页和封底的设计,融入了一些古典的纹饰和意境,不张扬却透着一股雅致,足见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对于一个热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用心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每次翻阅,都能从这些精心制作的细节中,感受到对原著的敬意和对读者的尊重。这套书的实体呈现,已经为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到文字的世界里去,去探索那些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见解。整体来说,从外观到触感,都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绝对是书架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评分这本书对于历史语境的还原和把握,达到了令人叹服的程度。阅读时,我仿佛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氛围的重量感。作者不仅仅是在评论或记录事件,他似乎将自己完全置身于那个时代之中,用那个时代的眼光和逻辑去审视和评判一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于理解其论述的出发点至关重要。很多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观念或行为,通过作者的阐释,立刻变得合理而可以理解了。他没有简单地用今天的道德标准去审判过去,而是努力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时代背景的精细描摹,使得全书的论述具有了强大的历史真实感和厚重感。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期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式的刻板印象,而是变得更加 nuanced(微妙、细致入微)和多维。这是一本真正能带你“进入”历史现场的书籍,而不是站在岸边旁观的记录,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其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滴水不漏”来形容,读起来完全没有现代白话文那种生硬的痕迹,而是带着一种古朴而又饱满的生命力。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宝石,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或者历史事件时,作者总能找到最精妙的比喻和最恰当的词汇,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清晰而富有画面感。我常常会读到一些段落,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悦味其间的韵味,甚至会去揣摩作者下笔时的心境。这种文字的魅力,是任何翻译或者转述都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对于追求文字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盛宴,每一页都充满了值得细品的文学价值。这不仅仅是阅读,更像是一次与大师进行的高层次的审美交流,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文字鉴赏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极高的匠心。它并非简单地将零散的文章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经过了精心的编排和组织,使得不同的论述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内在的呼应和递进关系。即便是那些看似独立的杂论,当你读到后面时,也会发现它们是如何巧妙地服务于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或思想体系的构建。这种布局上的精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就像在解一个复杂的谜题,每解开一环,都会为下一步的探索提供新的线索。特别是对于那些跨越不同时间段或领域的内容,作者总能找到一条巧妙的线索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统一性,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阅读的连贯性,避免了散文集常见的松散感。它给人的感觉是:这不是随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布局的体系化思考的结晶,让人对作者的整体构思能力由衷地感到钦佩。
评分关注这件宝贝很久了,这次终于趁活动拿下,有神券很给力,还会再来的。
评分总共六本,有一本有商务的老版本,依稀感觉以后会买不到的
评分还没有看过。。。。。。
评分想到他的人格和强加于他的种种罪名之间的反差,又联想到整个一代知识精英的学识、风骨和以后类似的遭遇……嗟乎,余欲无言!
评分很多学生的阅读速度慢不是因为缺乏阅读目标,而是来源于不良的阅读习惯。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有出声阅读和指划阅读。人的说话速度远比阅读速度慢。如果出声阅读,潜在的阅读速度就不能得到发挥。遇到这种不足时,可以在阅读时嘴里咬块口香糖或咬住一支铅笔(临时性措施,不能又养成其他不良习惯)来防止出声阅读。
评分并不广为人知的史学大家,值得研读。
评分活动买的书,很便宜,先收藏。
评分雷先生博闻强识,上课从不带讲稿,连卡片也没有,只有粉笔一两只……
评分总共六本,有一本有商务的老版本,依稀感觉以后会买不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