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畅销五十万册《郁闷的中国人》之后,作家梁晓声全新、新作品重磅上市!
★郁闷的表情,忐忑的心态,这就是中国人!
★剖析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的忐忑心理!
★直面力陈中国社会的根本性问题!
★从普通老百姓的忐忑,到中国人的人性劣根,再到国计民生的献计献策!
★每一句都是梁晓声的思想闪光、肺腑之言!
★用良知碰撞社会,哪怕鲜血淋漓;让社会恩泽人性,哪怕丝毫点滴!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再到《忐忑的中国人》这部全新、最新作品,著名作家梁晓声再次“发声”,深刻力陈社会根本性问题!另类观点透视中国发展中的困惑,中国人为什么而“郁闷”,为什么而“忐忑”,中国人中为什么充斥着那么多迷惘的青年和无聊的“看客”?作者直陈社会中种种矛盾和纠葛,挖掘人性背后的心理,文化中的缺失,社会中的“看客”,诚恳的笔调、忧虑的声音,入木三分地揭示中国人的精神与生活双方面的压力和忐忑。不读梁晓声,你怎么看透民生、自由、人性、阶层、社会?
梁晓声,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一位红卫兵的自白》《年轮》《浮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忐忑的中国人》等,至今仍坚持纸笔写作,创作了小说、散文、杂文等1600余万字。
第一章 中国人的迷惘
1.一个忐忑的中国人
2.看客中国
3.改革是“顶层设计”的出路
4.每一个国家都患有各自不同的国家病
5.阿Q生活在当代
6.患有“贪占强迫症”的官员
7.可怜的中国父母亲
8.他们起诉中国
9.公平是社会改革的基础
10.当“交管”撞上“人文”
11.一位“城管局长”的自白
12.暴民是“民”外表的非人
13.不甘于当“花瓶”的政协委员
14.“悲观”是一剂镇静药
15.活在“道德底线”上的青年
16.网络肆意攻击的红卫兵遗风
17.拐弯抹角的“民意”
18.帝王思想中的“折光板”
19.路在脚下,任重而道远
第二章 中国人的本性
1.难以撼动的暴劣本性
2.从他们身上看人性
3.非物质性差距
4.舌尖上的“好人文化”
5.“郁闷”的当代文化
6.莫让将来变成当下
7.教授之死
8.虚实之间
9.父亲与茶
10.一个有恩于我的人
11.为了情怀而纪念
12.抵御时代的污浊和浮躁
13.我愿意再去一次的地方
第三章 另一种“中国特色”
1.“居车族”
2.畅想北京
3.北京的房价终于降了!
4.“新都”
5.让咱爸咱妈过几天元首般的日子!
6.大逃亡!
第四章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
1.时代的入口
2.被驯化了的社会“仗义”
3.现实,在多大程度上真的是现实
4.“帮闲文章”的调调
第五章 中国人为什么生气
1.商品时代的旋转式运行
2.社会安定以民众安定为基础
3.初级阶段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4.迷失的阶级
5.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6.现实给了我两次嘲讽
7.别了,理想主义
8.正在死亡的“自我”
9.缺失灵魂的城市发展
人类的历史上似乎还没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多于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一个国家,叫中国人;而在这个国家的国力变得空前强大的二十一世纪的初叶,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农村和城市,不分贫富,不分官民,总而言之,几乎集体陷入了一个终于崛起后的大国的焦虑、忐忑年代。
这种焦虑和忐忑不同于任何动荡年代,包括战争年代的焦虑和忐忑——因为那种年代人心尚有盼头:动荡总会结束的。
这种焦虑和忐忑却似乎是“太平盛世”光景之中的,人心介于有盼头与放弃了盼头的无为的焦虑与忐忑之中……
……
他又激动了,愤恨地:正因为他们靠不正当手段占据了一部分,我这样的青年之间的竞争才更加剧烈!我紧接着他的话说:正因为更加剧烈,你才要更加提高综合竞争素质!而被他们靠不正当手段占据了的那一部分机会和财富,要靠改革去一点点限制、缩小。在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完全公平连想都别想。因为接近十四亿人口几乎等于一百多年前的世界总人口。从古至今,这个世界从没完全公平过。最大程度地限制机会和财富的不公平,不是重新“洗牌”所能达到的,而是合理“分牌”才能达到的。“合理”二字也只能是相对而言。
第一篇 初拿到《忐忑的中国人》这本书,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它不像那些直白的“xxx指南”或者“xxx秘籍”,“忐忑”二字,带着一种微妙而复杂的情绪,仿佛能瞬间触碰到内心深处某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曾无数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这种“忐忑”,尤其是在面对一些重要的决定,或者人际交往的微妙时刻,那种不确定、不安、既期待又害怕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难以言喻。这本书会如何剖析这种普遍却又私人的情感呢?它是否会从历史的宏大叙事切入,回溯这种“忐忑”的根源,还是聚焦于当下,用鲜活的个体故事来展现现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到那些细枝末节的生活场景中,比如在职场中如何小心翼翼地平衡人际关系,在家庭中如何处理代际沟通的隔阂,甚至是在面对社会变迁时,那种集体性的迷茫和挣扎。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让我们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共鸣,甚至能从中找到一些应对“忐忑”的智慧和勇气?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承受这种情绪,而是能够理解它,甚至驾驭它。
评分第四篇 这本《忐忑的中国人》,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它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共情的笔触,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读到书中对于家庭关系中微妙变化的描绘,那些小心翼翼的沟通,那些未曾说出口的爱与担忧,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家人,那些相似的场景在脑海中一一闪现。我读到书中对于职场竞争的刻画,那种既要努力向上,又要避免被排挤的平衡,让人感同身受。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时代变迁下,个体价值观的冲突与重塑的探讨,那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的中国人,他们的内心挣扎,让我觉得既熟悉又心疼。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标准答案”,它只是邀请你一同去感受,去体会,去反思。读完之后,我并没有觉得豁然开朗,而是有种淡淡的,却又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让我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多了一份包容和体谅。
评分第三篇 《忐忑的中国人》这本书,真的像是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比较宏观的社会学分析,但读下来却发现,它更侧重于挖掘个体情感的深度。作者并没有回避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无论是经济上的不确定性,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还是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观念的碰撞,这些都可能成为个体“忐忑”情绪的导火索。但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焦虑和不安,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故事,展现了中国人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智慧。那种在不安中寻求稳定,在迷茫中寻找方向的力量,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意识到,“忐忑”并非全然的负面情绪,它也可以是一种提醒,一种促使我们思考、成长、并最终做出更明智选择的动力。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正视内心的不安,而不是试图逃避,并且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行之路。
评分第二篇 翻开《忐忑的中国人》,我立刻被一种沉浸式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没有生硬的理论堆砌,也没有枯燥的数据分析,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触,描绘着一个个鲜活的中国面孔。我仿佛能看到街角小店的老板,在日复一日的辛劳中,眼底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能听到大学课堂上,年轻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却又对毕业后的未知充满迷茫;更能感受到老一辈人,在时代的洪流中,回忆过往,感慨今朝,那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作者的文字功力着实不凡,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将那些难以言说的“忐忑”情绪,描摹得淋漓尽致。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不经意间想起书中描写的某个场景,某个人物,然后会心一笑,或是陷入沉思。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也审视身边的人,原来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经历着相似的“忐忑”。
评分第五篇 《忐忑的中国人》这本书,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不经意间,道出了我心中积攒已久的情绪。我一直认为,身为中国人,内心深处总有一种难以言说的“不确定感”,它可能源于历史的沉重,也可能源于快速的社会变迁,又或者是来自对未来的渺茫。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将这种情绪归结为“焦虑”,而是用一种更宽泛、更具象的“忐忑”来形容。它细致地描绘了这种情绪如何在各种日常场景中悄然滋生,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显现,如何在重大决策时放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个体情感的深度挖掘,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让我读来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身边朋友的缩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种“忐忑”并非是个人的孤例,而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中国人共同的心理体验。它鼓励我们去拥抱这种情绪,去理解它,去从中汲取力量,而不是被它所吞噬。
评分3.2 第二步:制订清扫规范,落实设备规范化清扫
评分19.路在脚下,任重而道远
评分很经典的书,非常喜欢,而且性价比高
评分作者简介
评分书很好,质量很赞,值得推荐,送货也快。
评分郁闷的中国人。
评分1.3 控制小缺陷,预防大故障
评分值得阅读的好作品!很不错的作品!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