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细节,还是细节
作者:张立宪 选自:《读库0600》
结局并不值钱,道理也不值钱,过程中的细节才值钱。
“巴黎值得死掉二十万人。”策划发动起义的罗尔上校说。尽管这样做的代价可能是巴黎的毁灭,但他相信,掌握了大部分巴黎地下武装力量的法国共产党,还有许多在德军铁蹄下生活了四年的爱国的法国人,是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的。
流亡阿尔及尔的戴高乐将军绝对不允许巴黎发生由共产党领导的起义,而让自己失去对这个即将解放的国家的控制权,他为此命令负责空投武器的人:“任何武器都不得直接空投给共产党人,或者结果可能落入他们手中。”
在希特勒的眼中,值得为巴黎死掉的人当然更多。他下令给所有与巴黎有关的人:“巴黎绝不能沦于敌人之手,万一发生此情况,他在那里找到的只能是一片废墟。”当巴黎解放那一天,他还在念念不忘地问:“巴黎烧了吗?”
巴黎成了三方争夺的目标,而有能力拿下这座城市的人却不愿意加入这场争夺。盟军的计划是延缓巴黎的解放,而避免陷入消耗巨大的城市巷战,并且,攻占后的巴黎需要相当于八个作战师的力量来维持,同时要耗掉第二战场全部部队四分之一的油源。
紧张激烈而又错综复杂的斗争开始了。
《巴黎烧了吗?》记录的便是1944年的巴黎所度过的那个惊心动魄的八月。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他们在巴黎解放二十年后推出的这部三十万字的报告文学成为世界新闻史上的名篇。2005年,拉莱·科林斯于6月20日去世,该书中文版也由译林出版社重新包装出版,这是董乐山先生的最后一部译作。
这本书对我来说,上大学时只是外国新闻事业史中的一个填空题。后来读到它的时候,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所以前段时间和年轻同事探讨业务,说到新闻采写中的细部训练,对方让我推荐范本,我毫不犹豫地说,《巴黎烧了吗?》。
这本书我看了没几页,便后悔自己如果早些年读到它,就会对我的新闻和写作生涯大有帮助。不过话说回来,没有那几年无头苍蝇似的瞎撞的经历,可能也很难懂得个中微妙之处。也许只有自己尝过了甘苦,才能体会人家写出这样的书来是多么不容易又了不起。
如今时兴一个词儿叫“宏大叙事”,遗憾的是,许多人把这个帽子扣在某些作品身上,更衬出了被装饰者一点儿都不宏大的寒酸。跟这哥俩学学什么是宏大叙事吧:除了细节,还是细节。他们用三年时间搜集材料,采访了八百多人,敢于宣称自己的作品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1944年8月25日盟军攻进巴黎,该书用了足足十七页的篇幅来写巴黎人对解放者的欢迎场面,有名有姓的人达上百人之多,所用故事之生动,细节之完整,绝对到了地步。
在许多时候,结局并不值钱,道理也不值钱,过程中的细节才值钱。事实上,“用细节说话”也是费劲的,所以许多人宁愿轻轻一笔带过,却并不愿意下笨工夫去寻幽探微。而真正有感染力的地方正在这里:肖尔铁茨去“狼穴”领命,他的勤务兵梅耶下士希望自己的长官不要回来得太早,因为当天晚上他要去看自己十个月以来的第一部电影,这是歌剧院大道旺多姆电影院放映的德国喜剧片《布克霍尔斯一家》的上集,而下集要到下星期才放。梅耶不想错过它。
能够下笨工夫去采集,同样需要高智商来剪裁。新闻写作就像罗丹的雕塑理论:把一块石头上没用的东西去掉,剩下就是自己的作品了。说来简单,但如何剔除没用的,进而凸显出有用的东西,需要高超的叙述技巧和文字功底。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做到了,他们将丰富的素材有机的捏合在一起,把几百人的故事穿插在一起,每一章每一节都有跌宕起伏的高潮和剧力千钧的气势,使这部纪实作品优于一切惊险小说。
真正的叙事高手从来不用定性或装饰性质的字眼,而是把得出结论的权利和快乐留给读者,这一点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也做到了。请允许我抄录几句,来体会书中那种平静潜流下紧张不安的气息。这一段发生在临危受命的肖尔铁茨离开希特勒、去巴黎赴任之前去探望自己的家——对不起,“临危受命”是我拉来的,他们两位才不屑用呢,他们只会让你不得不想到这个词:
“在黑色霍奇牌汽车把她丈夫送往西方去之前的几分钟,肖尔铁茨太太注意到将军的勤务兵突然又奔到他的房间里,取来一只大手提箱。她知道,那只手提箱里装的是她丈夫的平民服装。”
译 序
董乐山
“巴黎烧了吗?”
这是纳粹德国头子阿道夫·希特勒于1944年8月25日巴黎解放的那天,在东普鲁士(腊斯顿堡)一个叫“狼穴”的地堡里,向他的总参谋长约德尔上将气急败坏地提出的责问。
就在两天之前,他刚向新派去守卫巴黎的德军司令冯·肖尔铁茨发出了要坚守巴黎到最后一兵一卒与城共存亡的命令;在此前不久,他还派了爆破专家到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去埋设地雷和炸药,打算在万一失守时实行焦土政策,把整个巴黎连同它的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辉煌建筑和艺术宝藏统统付诸一炬,夷为平地。
与此同时,盟军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向法国的德占区纵深地带长驱直入,先锋部队已兵临巴黎城下,巴黎解放指日可待。为了配合盟军进攻,巴黎市内的抵抗运动已经作好了起义的准备。
就在这紧锣密鼓的8月的一个无月之夜,一架英国轰炸机在巴黎近郊悄悄地空投了一名法国谍报人员。他随身携带一份秘密情报,前去巴黎市内一所幽静的修女院,递交给藏匿在那里的英国谍报负责人,要他紧急通知抵抗运动的各个地下组织暂停发动起义。因为盟军要节省为解放后的巴黎200万居民运送生活必需品而耗费的汽油,把它用在更加急需的攻打德国本土的大军身上,以争取早日结束战争,他们决定要绕过巴黎,暂不解放它。为了避免巴黎人民过早起义造成巨大的无谓牺牲,盟军谍报部门才有这次空投秘密情报员之举。
但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却使巴黎抵抗运动内各派别的地下组织陷入了混乱。一方面,抵抗运动中共产党领导的派别决心要举行起义,把巴黎从德国四年的占领下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抵抗运动中的戴高乐派,尤其是戴高乐将军本人,决心要抢在共产党之前到达巴黎,建立他自己的地位。为了防止共产党抢先发动起义,戴高乐一方面从临时驻地阿尔及尔秘密飞抵法国前线,向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历陈及早解放巴黎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密令他派驻在巴黎的地下高级助手保持对抵抗运动的控制。
这样,在盟军与德国之间,在德军与抵抗运动之间,在盟军与戴高乐之间,在抵抗运动中各派之间,就展开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复杂的斗争。
以上所述的战争形势,就是于1965年出版的这部以希特勒原话为书名、记述巴黎解放经过的著名纪实文学的第一部分《威胁》的大概内容。《巴黎烧了吗?》(Is Paris Burning?)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两位作者拉莱·科林斯(Larry Collins)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Dominique Lapierre)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他们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根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纪实小说),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坦白说,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没有太深的了解。然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个复杂而充满魅力的时代。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非以时间线为主导,而是通过人物的视角、事件的细节,一点点地构建起一个完整而生动的画卷。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感受着人们的生活,倾听着他们的对话。书中的人物塑造也尤为成功,他们不再是符号化的历史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个体。我看到了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矛盾,他们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不再把历史看作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人情味和戏剧性的故事。它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开始主动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去了解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这是一种由阅读引发的求知欲,一种想要更深入地探索那个世界的渴望。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选择”意义的书。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无数的个体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国家的命运也在一线之间摇摆。这本书让我清晰地看到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选择,却可能成为历史走向的关键。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身居高位者,在面临重大决策时的犹豫、权衡和最终的承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评判对错,而是试图去理解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动机和考量。这种理解,并非是原谅,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共情。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是无数善意与恶意、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怯懦交织作用的结果。这本书让我对“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对自己,也包括对历史,对后人。它教会我,在审视过去的时候,要带着理解的心,但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让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这是一种沉甸甸的思考,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
评分初读这本书,完全是被它那充满神秘感的书名所吸引。就好像是在历史的某个瞬间,一个巨大的问号被抛了出来,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历史事件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人性的复杂性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能够改变时代走向的关键节点。这本书的名字,恰恰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那种求知欲。它预示着一段关于冲突、关于抉择、甚至关于命运的故事,而“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让人联想到战火、动荡,以及随之而来的重塑。我期待它能揭示那些历史课本上冰冷的文字背后,鲜活的人物、纠结的情感,以及那些足以撼动世界的决策是如何诞生的。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一幅画面:黄昏时分,硝烟弥漫,人们在绝望与希望的边缘挣扎,而这本书,或许就是那一扇通往那个时代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段刻骨铭心的过往。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理解那些选择的艰难,去体味那些牺牲的重量,去感受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渺小与伟大。
评分读完之后,我脑海中萦绕的不是某个具体的历史情节,而是一种深刻的、难以言喻的情绪。这本书仿佛是一部恢弘的交响乐,每一个音符都精准地敲击在我的心弦上。它没有刻意渲染悲情,也没有煽动情绪,但那种在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以及在绝境中迸发出的生存意志,却如此真实地触动了我。作者的叙述语言,时而冷静克制,时而又充满诗意,将我深深地拉入其中。我仿佛能听到远方的战鼓声,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甚至能闻到焦土的气息。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思考,在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究竟有多少普通人的故事被忽略了?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爱,他们的希望,又在怎样的境遇下被摧毁,又在怎样的奇迹中得以延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并非是帝王将相的舞台,而是无数普通人共同谱写的悲歌与赞歌。它让我更加珍视和平,也更加敬畏生命,因为它让我看到了生命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着闪烁的光芒。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于“真相”的探讨。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所认识的历史?我们所接受的叙述,有多少是经过筛选、加工,甚至是扭曲的?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态度,一点点地剥离历史的迷雾,还原那些被掩埋的事实。我惊叹于作者的资料搜集能力,更佩服他敢于挑战传统认知的勇气。每一次发现新的线索,每一次推翻既有的结论,都让我感到血液在沸腾。它让我明白,历史不是一段固定的代码,而是一个充满争议和解读空间的概念。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于历史研究方法的全新认知。它鼓励我去质疑,去思考,去用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一切信息。我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寻,去寻找那些更深层、更真实的答案。这是一种智力上的解放,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成长。
评分在看了,紀實性的讀物!歷史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评分在知乎上查到这本书的1944年8月的巴黎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收到感觉还不错,然后嗯,正在看,觉得应该会有很多比较能够颠覆我三观的事情吧
评分虽然是口袋书的开本大小,但内容非常值得读。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价格超合适,而且物流又及时
评分爱不释手的一本书,全部都是细节 一点假大空都没有,但又展现了宏大的历史 佩服作者
评分《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zui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评分《巴黎烧了吗?》是新闻史上的一部杰作。非常值得新闻专业的从业者和学生学习借鉴。对宏大事件报道的掌控能力,对涉及众多被访者、拥有海量细节素材的再现、穿插、配制和平衡能力。
评分你们这个评价系统是傻!逼产品经理做得傻!逼决定么?!鼠标划过一次手机传图就要弹出一次窗口 全部评完星点提交说必须填写评论 然后就需要全部重新再点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