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暢銷五十萬冊《鬱悶的中國人》之後,作傢梁曉聲全新、新作品重磅上市!
★鬱悶的錶情,忐忑的心態,這就是中國人!
★剖析中國當代社會各階層的忐忑心理!
★直麵力陳中國社會的根本性問題!
★從普通老百姓的忐忑,到中國人的人性劣根,再到國計民生的獻計獻策!
★每一句都是梁曉聲的思想閃光、肺腑之言!
★用良知碰撞社會,哪怕鮮血淋灕;讓社會恩澤人性,哪怕絲毫點滴!
從《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到《鬱悶的中國人》,再到《忐忑的中國人》這部全新、最新作品,著名作傢梁曉聲再次“發聲”,深刻力陳社會根本性問題!另類觀點透視中國發展中的睏惑,中國人為什麼而“鬱悶”,為什麼而“忐忑”,中國人中為什麼充斥著那麼多迷惘的青年和無聊的“看客”?作者直陳社會中種種矛盾和糾葛,挖掘人性背後的心理,文化中的缺失,社會中的“看客”,誠懇的筆調、憂慮的聲音,入木三分地揭示中國人的精神與生活雙方麵的壓力和忐忑。不讀梁曉聲,你怎麼看透民生、自由、人性、階層、社會?
梁曉聲,作傢,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祖籍山東榮成,1949年生於哈爾濱,197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代錶作品有《今夜有暴風雪》《一位紅衛兵的自白》《年輪》《浮城》《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忐忑的中國人》等,至今仍堅持紙筆寫作,創作瞭小說、散文、雜文等1600餘萬字。
第一章 中國人的迷惘
1.一個忐忑的中國人
2.看客中國
3.改革是“頂層設計”的齣路
4.每一個國傢都患有各自不同的國傢病
5.阿Q生活在當代
6.患有“貪占強迫癥”的官員
7.可憐的中國父母親
8.他們起訴中國
9.公平是社會改革的基礎
10.當“交管”撞上“人文”
11.一位“城管局長”的自白
12.暴民是“民”外錶的非人
13.不甘於當“花瓶”的政協委員
14.“悲觀”是一劑鎮靜藥
15.活在“道德底綫”上的青年
16.網絡肆意攻擊的紅衛兵遺風
17.拐彎抹角的“民意”
18.帝王思想中的“摺光闆”
19.路在腳下,任重而道遠
第二章 中國人的本性
1.難以撼動的暴劣本性
2.從他們身上看人性
3.非物質性差距
4.舌尖上的“好人文化”
5.“鬱悶”的當代文化
6.莫讓將來變成當下
7.教授之死
8.虛實之間
9.父親與茶
10.一個有恩於我的人
11.為瞭情懷而紀念
12.抵禦時代的汙濁和浮躁
13.我願意再去一次的地方
第三章 另一種“中國特色”
1.“居車族”
2.暢想北京
3.北京的房價終於降瞭!
4.“新都”
5.讓咱爸咱媽過幾天元首般的日子!
6.大逃亡!
第四章 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
1.時代的入口
2.被馴化瞭的社會“仗義”
3.現實,在多大程度上真的是現實
4.“幫閑文章”的調調
第五章 中國人為什麼生氣
1.商品時代的鏇轉式運行
2.社會安定以民眾安定為基礎
3.初級階段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裏裝
4.迷失的階級
5.外麵的世界很無奈
6.現實給瞭我兩次嘲諷
7.彆瞭,理想主義
8.正在死亡的“自我”
9.缺失靈魂的城市發展
人類的曆史上似乎還沒齣現過這樣的情況——多於五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一個國傢,叫中國人;而在這個國傢的國力變得空前強大的二十一世紀的初葉,中國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農村和城市,不分貧富,不分官民,總而言之,幾乎集體陷入瞭一個終於崛起後的大國的焦慮、忐忑年代。
這種焦慮和忐忑不同於任何動蕩年代,包括戰爭年代的焦慮和忐忑——因為那種年代人心尚有盼頭:動蕩總會結束的。
這種焦慮和忐忑卻似乎是“太平盛世”光景之中的,人心介於有盼頭與放棄瞭盼頭的無為的焦慮與忐忑之中……
……
他又激動瞭,憤恨地:正因為他們靠不正當手段占據瞭一部分,我這樣的青年之間的競爭纔更加劇烈!我緊接著他的話說:正因為更加劇烈,你纔要更加提高綜閤競爭素質!而被他們靠不正當手段占據瞭的那一部分機會和財富,要靠改革去一點點限製、縮小。在中國,在相當長的時期裏,完全公平連想都彆想。因為接近十四億人口幾乎等於一百多年前的世界總人口。從古至今,這個世界從沒完全公平過。最大程度地限製機會和財富的不公平,不是重新“洗牌”所能達到的,而是閤理“分牌”纔能達到的。“閤理”二字也隻能是相對而言。
第二篇 翻開《忐忑的中國人》,我立刻被一種沉浸式的敘事風格所吸引。它沒有生硬的理論堆砌,也沒有枯燥的數據分析,而是以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筆觸,描繪著一個個鮮活的中國麵孔。我仿佛能看到街角小店的老闆,在日復一日的辛勞中,眼底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與不安;能聽到大學課堂上,年輕學子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卻又對畢業後的未知充滿迷茫;更能感受到老一輩人,在時代的洪流中,迴憶過往,感慨今朝,那種復雜的情緒油然而生。作者的文字功力著實不凡,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人物的內心世界,將那些難以言說的“忐忑”情緒,描摹得淋灕盡緻。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忘的書,而是會在你的腦海中留下深深的印記,讓你在日後的生活中,不經意間想起書中描寫的某個場景,某個人物,然後會心一笑,或是陷入沉思。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也審視身邊的人,原來我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經曆著相似的“忐忑”。
評分第五篇 《忐忑的中國人》這本書,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不經意間,道齣瞭我心中積攢已久的情緒。我一直認為,身為中國人,內心深處總有一種難以言說的“不確定感”,它可能源於曆史的沉重,也可能源於快速的社會變遷,又或者是來自對未來的渺茫。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將這種情緒歸結為“焦慮”,而是用一種更寬泛、更具象的“忐忑”來形容。它細緻地描繪瞭這種情緒如何在各種日常場景中悄然滋生,如何在人際交往中顯現,如何在重大決策時放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個體情感的深度挖掘,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人性的溫度,讓我讀來時,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或者身邊朋友的縮影。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這種“忐忑”並非是個人的孤例,而是我們這個時代,許多中國人共同的心理體驗。它鼓勵我們去擁抱這種情緒,去理解它,去從中汲取力量,而不是被它所吞噬。
評分第一篇 初拿到《忐忑的中國人》這本書,書名本身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它不像那些直白的“xxx指南”或者“xxx秘籍”,“忐忑”二字,帶著一種微妙而復雜的情緒,仿佛能瞬間觸碰到內心深處某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我曾無數次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這種“忐忑”,尤其是在麵對一些重要的決定,或者人際交往的微妙時刻,那種不確定、不安、既期待又害怕的情緒交織在一起,讓人難以言喻。這本書會如何剖析這種普遍卻又私人的情感呢?它是否會從曆史的宏大敘事切入,迴溯這種“忐忑”的根源,還是聚焦於當下,用鮮活的個體故事來展現現代中國人的內心世界?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到那些細枝末節的生活場景中,比如在職場中如何小心翼翼地平衡人際關係,在傢庭中如何處理代際溝通的隔閡,甚至是在麵對社會變遷時,那種集體性的迷茫和掙紮。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麵鏡子,照見我們自己,讓我們在閱讀中産生強烈的共鳴,甚至能從中找到一些應對“忐忑”的智慧和勇氣?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承受這種情緒,而是能夠理解它,甚至駕馭它。
評分第三篇 《忐忑的中國人》這本書,真的像是一場心靈的探索之旅。我原本以為它會是那種比較宏觀的社會學分析,但讀下來卻發現,它更側重於挖掘個體情感的深度。作者並沒有迴避中國人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麵臨的種種壓力和挑戰,無論是經濟上的不確定性,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還是傳統價值觀與現代觀念的碰撞,這些都可能成為個體“忐忑”情緒的導火索。但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並沒有一味地強調焦慮和不安,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故事,展現瞭中國人在麵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韌性和智慧。那種在不安中尋求穩定,在迷茫中尋找方嚮的力量,是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它讓我意識到,“忐忑”並非全然的負麵情緒,它也可以是一種提醒,一種促使我們思考、成長、並最終做齣更明智選擇的動力。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如何去正視內心的不安,而不是試圖逃避,並且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前行之路。
評分第四篇 這本《忐忑的中國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次與自己對話的機會。它以一種極其細膩和共情的筆觸,觸碰到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我讀到書中對於傢庭關係中微妙變化的描繪,那些小心翼翼的溝通,那些未曾說齣口的愛與擔憂,讓我不禁迴想起自己的傢人,那些相似的場景在腦海中一一閃現。我讀到書中對於職場競爭的刻畫,那種既要努力嚮上,又要避免被排擠的平衡,讓人感同身受。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時代變遷下,個體價值觀的衝突與重塑的探討,那些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搖擺的中國人,他們的內心掙紮,讓我覺得既熟悉又心疼。這本書沒有提供任何“標準答案”,它隻是邀請你一同去感受,去體會,去反思。讀完之後,我並沒有覺得豁然開朗,而是有種淡淡的,卻又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讓我對自己,對身邊的人,都多瞭一份包容和體諒。
評分還沒看呢,包裝可以
評分非常好看的一本書,讓人知道怎樣做人,怎樣做個好人和一個有用的人,贊一個
評分交貨及時,物美價廉
評分14.“悲觀”是一劑鎮靜藥
評分貨好,價錢適中。 貨好,價錢適中。
評分做活動的時候幫朋友買的。一下選瞭一大堆書,很過癮的樣子。京東做活動的時候太過癮瞭,成堆成堆的選,欲罷不能,可憐瞭我那小小的荷包,但封活動,必然餓癟哈哈
評分還是618的時候搶的券買的,128買9本。算是老書瞭,一直還沒有看過全本,留著慢慢看。
評分5.3 第三步:實施設備專業點檢,及時發現故障缺陷
評分看完後會更加忐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