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校讎學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校讎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樸安,鬍道靜 著
圖書標籤:
  • 學術史
  • 文化史
  • 民國史
  • 校讎學
  • 中國學術
  • 思想史
  • 近現代史
  • 文化研究
  • 曆史學
  • 文獻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嶽麓書社
ISBN:9787807619123
版次:1
商品編碼:1121932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92
字數:8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校讎學》分為三捲,上捲為敘論,中捲為校讎學史,下捲為校讎學方法。文雖簡略,已將校讎學發展之軌跡及各種校讎方法論列完具。學者讀之,可明我國校讎學之源流、方法,亦能於校讎工作之荊棘中闢一坦途。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鬍樸安有國學大師之號,著作很多……若天假之年,多活一二十歲,更不知還有幾許貢獻呢。
  ——鄭逸梅
  
  校讎目錄學傢強調將目錄學與校讎學融為一體,將目錄學作為整理和閱讀古代文獻的方法。代錶作有劉鹹炘《目錄學》(1934),鬍樸安、鬍道靜《校讎學》(1934),蔣文卿《校讎學史》(1934),陳鍾凡《古書校讀法》(1943),張舜徽《廣校讎略》(1945),蔣伯潛《校讎目錄學纂要》(1946)等“
  ——彭斐章

目錄


上捲 校讎學敘論(二篇)
校讎學之定義
校讎學之類彆

中捲 校讎學史(七篇)
周代之校讎學
兩漢之校讎學
魏晉南北朝之校讎學
隋唐五代之校讎學
兩宋之校讎學
元明之校讎學
清代之校讎學

下捲 校讎方法(六篇)
逸書搜輯
真僞辨彆
底本互勘
群籍鈎稽
篇第審定
目錄論次
後記

精彩書摘

  段氏玉裁日:校書何放乎?放於孔子、子夏。自孔蔔而後,成帝時劉嚮、任宏、尹鹹、李柱國各顯所能。嚮卒,歆終其業。於是有讎,有校,有竹,有素。蓋綦詳焉。而韆古之大業,未有盛於鄭康成者也。鄭君之學,不主於墨守,而主於兼綜;不主於兼綜,而主於獨斷。其於經字之當定者,必相其文義之離閤,審其音韻遠近,以定眾說之是非,而己為之補正。凡擬其音者,例日讀如、讀若。音同而義略可知也。凡易其字者,例如讀為、讀日。謂易之以音相近之字而義乃瞭然也。凡審知為聲相近形相似二者之誤,則日當為o“謂非六書假藉而轉寫紕繆者也。漢人作注,皆不離此三者。惟鄭君獨探其本原。其序《周禮》有日:二鄭賈馬之文章:其所變易,灼然如晦之見明;其所彌縫,奄然如閤符復析。然猶有差錯。同事相違,則就其原文之聲類,考訓詁,據秘逸。夫就其原文,所謂相其文義之離閤也;就其字之聲類,所謂審其音韻之遠近也。不知虞、夏、商、周之古音,何以得其假藉訓詁?不知古聖賢之用心,又何以得其文義而定所從,整理百傢之不齊焉?《經義雜記序》。
  高誘注《呂氏春鞦》序:此書既有脫誤,小儒又以私意改定,猶慮傳義失其本真,少能詳之,故復依先師舊訓,輒乃為之解焉。注《淮南子》敘雲,建安十年闢司空掾,除東郡濮陽令,睹時人少為淮南者,懼其淩遲,於是以朝鱅事畢之間,乃深思先師之訓,參以經傳道傢之言,比方其事,為之注解,悉載本文,並舉音讀。今二書中所載考訂之辭極多。
  ……

前言/序言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校讎學》 雖以“校讎學”為名,但其所涵蓋的內容,遠不止於古籍整理的字麵意義。這部著作,實則是一幅描繪民國時期學術文化風貌的宏大畫捲,它以校讎學的發展脈絡為引,深入剖析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如何麵對西方思潮的衝擊,如何重塑民族文化認同,以及如何在動蕩的時局中延續和創新學術傳統。 全書的開端,並非直接切入技術性的校勘方法,而是將讀者帶迴到民國初年的文化語境。彼時,辛亥革命的炮火尚未平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已然高高飄揚。傳統文化的價值受到前所未有的質疑,而西方文化的湧入,則帶來瞭全新的學術體係和思維方式。在此背景下,一部分飽學之士,麵對著浩如煙海的故紙堆,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如何在傳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時,又吸收藉鑒外來文明的先進成果?“校讎學”便在這種時代的呼喚中,被賦予瞭新的使命。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曆代校讎傢的功績,而是著重探討瞭民國學者在繼承和發展校讎學方麵的獨特貢獻。他們不再將校讎視為單純的文字辨析,而是將其提升到一種“文化校勘”的高度。這種“文化校勘”的視角,意味著在校勘古籍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文本的準確性,更要深入理解文本背後的曆史、哲學、社會和思想內涵。民國學者們,如王國維、羅振玉、陳寅恪等,他們對甲骨文、敦煌文書、古籍善本的研究,已經超越瞭簡單的文字辨正,而是力圖從這些原始材料中,重建被曆史塵封的文化圖景,發掘被遺忘的學術傳統。 本書的一大亮點在於,它清晰地勾勒齣民國時期校讎學與當時新興的史學、文學、哲學等學科之間的互動與融閤。例如,乾嘉學派以考據見長,但在麵對更為復雜的曆史文獻和思想體係時,民國學者們運用瞭更為嚴謹和多維度的研究方法。他們將西方來的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等理念,巧妙地融入到對中國古籍的研究中,使得校讎學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而是成為整個中國學術體係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本書深入分析瞭這一過程,展示瞭民國學術是如何在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形成一種既有民族特色又具世界眼光的獨特風格。 更進一步,本書將校讎學的研究,延伸到瞭對近代以來中國思想史的深刻反思。民國時期,知識分子普遍麵臨著“文化轉型”的命題。舊有的思想體係瓦解,新的思想尚未完全建立。在這種迷茫與探索中,校讎學提供瞭一種“追本溯源”的學術路徑。通過對中國古代典籍的重新校訂和解讀,民國學者們試圖在民族文化的根脈中尋找失落的精神力量,以對抗西方文化的侵蝕,並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尋找方嚮。本書詳細論述瞭,在這一過程中,校讎學如何成為瞭一種“文化自覺”的載體,如何幫助民族在曆史的斷裂處,重新連接起自身的精神血脈。 本書並非僅限於對已故學者的介紹,它還關注瞭民國時期學術研究機構和學術刊物的勃興。如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的成立,匯聚瞭一批傑齣的學者,他們在校讎學領域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各種學術刊物,如《學衡》、《燕京學報》、《清華學報》等,也為校讎學研究提供瞭重要的交流平颱。本書通過梳理這些機構和刊物的學術動態,展現瞭民國時期學術研究的整體麵貌,以及“校讎學”作為一種學術範式,是如何在這種集體智慧和學術氛圍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民國時期校讎學研究的社會功能。在戰亂頻仍、社會動蕩的年代,保護和整理國傢珍貴的文化遺産,成為一項重要的曆史使命。民國學者們,懷揣著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搶救、整理、校訂瞭大量的古籍。他們的工作,不僅是為瞭學術研究的需要,更是為瞭將中華文明的火種,傳遞給下一代。本書通過對具體事例的描寫,生動展現瞭民國學者們的學術情懷和曆史擔當。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並非止步於對民國時期校讎學的曆史迴顧。它還適時地將其研究成果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下進行審視。作者通過對民國校讎學發展曆程的梳理,深刻揭示瞭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承擔的文化責任,以及學術研究如何與民族命運緊密相連。這種宏觀的視角,使得本書具有瞭更為深刻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它引導讀者思考,在當今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時代,我們如何對待自身的文化遺産,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學術研究,以及如何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術體係。 總而言之,《民國學術文化名著:校讎學》是一部內容豐富、視角獨特、見解深刻的著作。它以校讎學為切入點,為我們打開瞭一扇認識民國時期學術文化的全景之窗。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學術史的著作,更是一部關於文化自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想史。通過閱讀此書,讀者能夠深入瞭解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理解民國學者們在文化轉型中所付齣的巨大努力,並從中汲取寶貴的思想啓示。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其對學術史的梳理,對文化精神的挖掘,以及對民族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它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也是一份富有啓迪的學術遺産。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此領域稍有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深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立體感”。它不局限於對某個單一學者的評價或對某一個流派的介紹,而是像一幅精密繪製的立體地圖,將那個時期分散的學術星辰串聯起來,清晰地展示齣他們之間的相互影響、藉鑒與批判的復雜網絡。書中的圖錶和索引設計也相當人性化,查找起來非常便捷,這對於需要進行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當我試圖追溯某個觀點的發展脈絡時,完善的腳注和參考書目總能及時有效地提供跳轉路徑,使得閱讀體驗從單嚮的輸入,轉化為瞭主動的探索。可以說,這本書為任何想要深入瞭解民國學術風貌的人,提供瞭一個既權威又易於上手的綜閤性平颱,物超所值,令人激賞。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閱讀同類學術著作的預期。它沒有流於錶麵的宏大敘事,而是紮紮實實地深入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的核心脈絡中,通過細緻入微的史料挖掘和嚴謹的邏輯推演,勾勒齣瞭民國時期知識圖譜的完整骨架。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妙的論斷,它們如同迷霧中的燈塔,指引著我理解那個時代復雜的思想碰撞是如何最終定型的。作者的筆觸極其老練,無論是對某個特定學派的溯源,還是對幾位大傢之間學術交鋒的梳理,都處理得鞭闢入裏,既有學者的冷靜客觀,又不乏對曆史進程的深切關懷。讀完第一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完成瞭一次對民國學術精神的深度體檢,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審視學問的全新視角。

評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傳統”與“現代”關係的參照係。民國時期,是一個舊秩序崩塌、新思想湧入的劇烈時期,知識分子們在夾縫中如何堅守學術的底綫,如何在海內外思潮的衝擊下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是全書著墨最多的部分。我看到瞭那種令人動容的學術操守——即便外部環境如何動蕩,他們對於真理的探求和對學術規範的維護,始終如一。書中記錄的那些關於學術爭鳴、關於學術團體成立的細節,無不體現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構建一個健全學術共同體的熱切渴望與不懈努力。這對於身處信息過載、淺嘗輒止的當下社會,無疑是一劑強心針,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學術精神是需要長期主義和堅守來鑄就的。

評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有些擔心,這麼厚重的學術著作,閱讀起來會不會過於晦澀枯燥,變成一本隻能束之高閣的“壓艙石”。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高超的敘事技巧,將原本可能冷硬的史實和理論,包裹上瞭一層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外衣。他似乎深諳如何與讀者進行一場關於曆史的私密對話,語言風格時而磅礴大氣,時而又像老友娓娓道來,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尤其在探討一些跨學科的融閤點時,作者的錶達顯得格外生動,即便是對某些專業術語,也能用最貼近生活的比喻進行闡釋,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總能在關鍵的轉摺點設置懸念或者拋齣深刻的疑問,驅使著讀者迫不及待地翻閱下一頁,這種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在嚴肅的學術著作中是極其罕見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沉穩中又不失古雅的氣質,讓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思想激蕩的民國時代。紙張的質感非常細膩,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齣一種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尤其是封麵那淡雅的色調和典雅的字體排版,即便是放在當代書架上,也顯得格調非凡。我特彆喜歡它內頁的印刷質量,字跡清晰銳利,墨色濃鬱而不發洇,對於閱讀體驗來說,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保障。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足見齣版方對“名著”二字的敬畏之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有一本書在實體呈現上做到如此極緻,實在難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讓人不忍釋捲,隻想靜靜地摩挲。

評分

經典書籍經典書籍

評分

這個係列的書大部分都不錯,買迴去看看或者收藏都可以。

評分

發貨太慢瞭 書本身還不錯!

評分

發貨太慢瞭 書本身還不錯!

評分

這個係列的書大部分都不錯,買迴去看看或者收藏都可以。

評分

這個係列的書大部分都不錯,買迴去看看或者收藏都可以。

評分

湊單買的,但是可以一觀

評分

這個係列的書大部分都不錯,買迴去看看或者收藏都可以。

評分

不錯的哈,感覺贊贊的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